第三讲___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42.50 KB
- 文档页数:40
教学考点1.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1.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没有学生,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没有教师,学生的学只能叫“自学”。
二.教学的特点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根本目的2.师生双边活动(教与学)3.具有多种形态4.学生认识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2.教学与智育交叉关系,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需要课外活动等途径共同实现,教学也要完成其他各育任务。
3.教学与上课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4.教学与自学自学包括教师指导的自学和学生自主自学,教学不包括自主自学。
四.教学的意义1.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3.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五.教学的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点2.教育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1.代表人物:华生2.定义: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3.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把教材分为连续的小步子)二.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1.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2.定义: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3.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4.教学方法:提倡使用发现法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1.代表人物:罗杰斯2.定义:学习涉及整个人,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3.教学方法:无意义学习;意义学习4.师生关系:教师应是促进者考点3.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客观题1现代教育技术判断选择一、判断题1.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该词正式使用始于1936年。
√2.教育技术就是电化教育。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4.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有机体作出反应后应该立即给予强化。
√5.广义的传播可理解为“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或交换”,包括植物、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6.网络传播具有很多优点,所以网络传播是教育传播中一种最好的传播方式. ×7.录音机是根据“透镜成像”原理制造的。
×8.信息必须转换为一定的符号形态,才能被传播。
√9.视频展示台只能将胶片上的内容投到屏幕上。
×10.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脚本中,软件编制的直接依据是文字脚本。
×11.一切信息的传播都必须依赖媒体。
√12.一般城市有线电视台输送来的电视信号是视频信号。
×13.多媒体素材是指多媒体课件中所用到的各种视觉和听觉材料。
√14.多媒体教室线路设计时要兼顾到各种信号的连接。
√15.放映录像节目,最好采用“射频接入”方式。
×16.价格越高的教学媒体,越能实现辅助教学的功能。
×17.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中,软件编制的直接依据是文字脚本。
×18.媒体就是承载信息的物体或中介物。
√19.教育传播媒体是传递教育信息的物体。
√20.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中,操练和练习主要是用于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21.超文本是由节点和链组成的非线性网状结构,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单一文本媒体。
√22.概念图既是一种教学和评价工具,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23.Intranet是一种基于Internet技术的企业内部网络,它通过防火墙与Internet连接√24.交换机的某个端口工作时其它所有端口都能收到信息,容易产生广播风暴。
×25.双绞线是由两根相互绝缘的铜导线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缠绕在一起而成的网络传输介质,其传输的距离一般限定在500米以内。
斯金纳与程序教学理论斯金纳与程序教学理论1953年的一天,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以家长的身份到小女儿就读的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听算术课的时候,发现许多孩子都很希望回答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现,而且即使回答,老师的反馈也不及时,整个教学情景非常荒谬,效率低下。
他感叹到:“糟糕得很,他们正在毁灭心灵,而我们可以干得好得多。
”从此,斯金纳开始致力于教育改革并提出的程序教学。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源于动物实验。
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放着一只老鼠,有一根控制杆连着食物箱,老鼠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够得到一些食物,这样不断地压,用不了多久,老鼠学会了如何取食。
在斯金纳看来,这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这一行为强化的结果。
由此,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因此,有可能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通过一系列层次性的手段,可以将行为引导到预期的最后效果。
他指出,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为了避免或者逃避来自家长、教师的惩罚,正确的学习行为并没有得到强化。
而且,在现在的教学编排中,老师往往在一个单元以后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一次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作业,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精确的、有计划的连续强化的方案,强化的次数远远不够。
正是这些,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
在斯金纳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在规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比如奖品甚至一句肯定的赞语)怎样有效地安排教学环节?也就是说,教师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化为小的单位或者步骤,确保每个步骤的行为都得到及时的强化。
所以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要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积极反应原则。
就是要及时强化巩固学生的学习反应,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只有学生积极地接受教材,才能推动他参与进一步的学习活动,真正地掌握知识。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B·F·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
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
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 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
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
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
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
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
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
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位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首先,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
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
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性;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
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理论,也被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教学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F. 斯金纳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
他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操作条件反射的教学方法,认为通过适当的刺激和反馈,可以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是在环境刺激下的反射行为。
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建立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刺激和给予及时的反馈,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反应,并加强其对特定知识或技能的掌握。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以下几个关键要点:1. 设计适当的刺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适当的学习材料。
刺激需要足够清晰和明确,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反应。
2. 给予即时的反馈: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应尽快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强正确的反应。
反馈可以是肯定的鼓励或具体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3. 分步引导学习:教师应将学习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逐步难度递增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
每个步骤都是前一步骤的基础,通过逐步演进,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复杂的知识结构。
4. 灵活运用技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不同的刺激和反馈方式,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5. 引导自主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理论注重学生的行为和反应,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学生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和自主性,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供具体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强正确的行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但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解读:程序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是斯金纳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而提出来的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重要影响。
程序教学模式这个知识点在天津市多个区县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有考察,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高度重视。
一、理论依据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斯金纳借助“小白鼠迷箱实验”而进行的,迷箱的设计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箱子内部只有一个杠杆和一个食物托盘,小白鼠可以在箱内自由活动,箱子外面有一个食物罐与杠杆相连,每当小白鼠主动做出碰杠杆的行为时,外面的食物罐中就会有一个食物丸掉到食物托盘上。
在多次行为 (碰杠杆)与刺激(食物丸)匹配出现后,导致小白鼠碰杠杆的次数增加,即: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但已经形成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以后出现的概率就减少,甚至消失。
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
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新的行为可以被学会。
而要使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
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二、基本原则1.积极反应原则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
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
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2.小步子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
斯金纳认为动物的复杂行为,可以用逐步接近的方法,掌握特点,步步强化,渐渐达到目的。
他把这种塑造动物复杂行为的方法试用在人类学习方面,因而主张程序教材的步子要小。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A : 罗杰斯B : 布卢姆C : 斯金纳D : 皮亚杰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C[解析]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新行为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他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和强化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程序教学的基本理论,对美国和世界的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赢得了“程序教学之父”的美誉。
所以本题选 C。
2、单选题儿童刚学习鸟字时,鸟与乌等形近字常混淆,这是由于这时期儿童的观察品质缺乏_____。
A : 精确性B : 顺序性C : 目的性D : 敏捷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3、简答题简述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参考答案:(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4、单选题幼儿能用语言说出图形的大小一般是在_____。
A : 2 岁后B : 3 岁后C : 4 岁后D : 5 岁后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4 岁后的儿童一般能用语言说出图形大小。
5、单选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_____。
A : 消退B : 强化C : 刺激泛化D : 刺激分化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
解析: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6、单选题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_____。
A : 精细的动作技能与粗放的动作技能B : 连续性的动作技能与非连续性的技能C : 开放性动作技能和封闭性动作技能D : 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了解斯金纳箱的特点和操作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及其程序教学理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斯金纳的实验和理论进行评论斯金纳是当今心理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坚持行为主义立场,设计了独特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强化原理程序教学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一、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
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
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
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
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斯金纳的实验和学说最早是在1938年出版的《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The Behavior ofOrganism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一书中发表的,该书主要是通过对白鼠和鸽子的观察,经验性地描述学习的法则,从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奠定了基础。
他的另一本代表著作《科学与人类行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1953)着重探讨了人类行为的一些重要方面,如思维、自我和社会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