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卷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卷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卷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卷

1、粮油储藏的基本要求是:确保粮油安全、减少损失损耗、防止污染、延缓品质劣变。

2、根据我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我省大部属于第五区,即中湿高湿储粮区。

3、入仓的粮食应达到干燥、饱满、杂质含量低的基本要求。

4、储粮通风技术主要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气调储粮技术主要有二氧化碳、氮气气调储粮、密闭储藏和小包装气调储藏。

5、稻谷宜采用准低温、低温、三低、气调等储藏技术,正常条件下可储藏2-3年;小麦宜采用热入仓密闭、双低、三低、准低温等储藏技术,正常条件下可储藏3-5年。

6、害虫密度≤6~30头/kg或主要害虫密度≤3~10头/kg属于一般虫粮。

1、储粮有害生物:危害储藏粮油的昆虫、螨类、微生物、鼠类和鸟类。

2、半安全水分:在常规储藏条件下,某种粮食和油料在当地气温较低季节可短期储藏而不能安全度夏的水分含量。

3、房式仓:外形如平房或楼房的粮仓,包括平房仓、高大平房仓、楼房仓。

4、高大平房仓:跨度21m以上,堆粮高度达6m以上的房式仓。

5、常规储藏:在自然条件下,对储藏的粮油采取清洁卫生、自然通风、定期检测粮情等一般技术处理和常规管理措施的储藏方法。

6、准低温储藏:粮堆平均粮温常年保持在20℃及以下,局部最高粮温不高于25℃的储藏方式。

7、双低储藏:实现低氧后再进行低剂量磷化氢熏蒸的储粮技术。

8、三低储藏:达到双低储藏效果后,再降低粮温的储藏技术。

9、常规熏蒸:在密闭仓房或粮堆内,施用常规用药剂量的熏蒸剂,依靠熏蒸气体自然扩散的熏蒸方式。10、低剂

量熏蒸:在低氧粮堆中或采用环流熏蒸技术时,施药量低于常规剂量的熏蒸方式。

1、什么是粮油储藏技术?

答:粮油储藏技术是根据不同粮油种类、储藏条件、粮油生理生化变化、粮油品质(工艺品质、烘焙与食用品质、种用品质等)变化规律,采用不同储藏方法和措施,对影响粮油储藏的相关因子进行控制,确保粮油安全的技术组合。

2、粮食入仓前需做哪些准备?

答:粮食入仓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对仓房、设备、器材和用具进行检查,确认仓房、门窗完好,所有设备运转正常;二是应将仓房、货场及作业区清扫干净,清除仓内的残留粮粒、灰尘和杂物,填堵孔、洞、缝隙;三是仓房、包装器材、装粮用具和输送设备有活虫或虫卵时,应施用空仓杀虫剂或熏蒸进行杀虫处理并做好隔离工作;四是装粮包装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规的定标准要求。

3、粮温检测周期是如何规定的?

答:粮堆温度15℃及其以下时,安全粮食15天内至少检测一次,半安全粮10天内至少检测一次,危险水分粮食5天内至少检测一次;粮温高于15℃时,安全粮7天内至少检测一次,半安全粮5天内至少检测一次,危险水分粮食每天至少检测一次。新收获的粮食收购入仓后,3个月内要适当增加检测次数。

4、散装粮采样点如何设置?如何采样?

答:采样点设置:仓房四角、柱周围、仓门内、人员进出口、排

风扇口、通风道口、温度异常变化点和曾发生过虫害的部位各设1点,墙的长边设2点,短边设1点,每点距墙0.10m~0.50m;按粮堆大小应在粮面中部区域设3点~10点。

采样:在每一采样点处分层采样,表层采样设置在粮面至0.5m之间;粮堆内采样层按粮堆高度设定,粮堆高3m以下设1个采样层;3m~6m设2个采样层;粮堆超过6m的,适当增设采样层。每层采样量不少于1Kg。

5、高大平房仓的储藏技术要点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应适当通风降温,防止结露;二是发生虫害时应采用环流熏蒸杀虫;三是应加强粮情检测,采用计算机粮温检测系统。

6、高温粮如何处理?

答:应采用自然通风、仓内翻倒、机械通风、机械翻倒或谷物冷却机等措施降温。

7、发热粮如何处理?

答:因水分过高引起的粮堆发热,应先采取机械通风、仓内翻倒、机械通风、机械翻倒或谷物冷却机等措施降低粮温,再采取通风、晾晒或烘干等措施降低水分;因后熟作用引起的粮堆发热,应进行机械通风;因害虫和螨类活动引起的粮堆发热,应先熏蒸杀没害虫和螨类,再通风降温;因句比杂质过多引起的粮堆发热,应清除杂质。

8、控制害虫、螨类的物理与机械方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高温杀虫、低温控制、过筛除虫、压盖防治、气调控

制、惰性粉控制、辐照杀虫、生物防治和植物源农药防治等九种方法。

9、磷化铝片、丸剂常规熏蒸空间、粮堆和空仓器材用药剂量各是多少?施药后密闭应不少于多少天?最少散气多少天?

答:磷化铝片、丸剂空间常规熏蒸用药剂量为3g/m3~6g/m3,粮堆为6g/m3~9g/m3,空仓器材为3g/m3~6g/m3,施药后密闭时间不少于14天,最少散气时间为1~10天。

10、稻谷、小麦低剂量熏蒸和环流熏蒸推荐的磷化铝片、丸剂单位用药量是多少?

答:稻谷、小麦低剂量熏蒸和环流熏蒸推荐的磷化铝片、丸剂单位用药量分别是2~3.5g/ m3和1.5~3g/ m3。

散落性和静止角:稻谷在堆码到一定数量和高度之后,由于重力作用而向四周流散形成圆锥体,这种性质叫散落性。圆锥体母线与底平面所形成的夹角叫做静止角。

自动分级:固体颗粒群体在流动或受到振动时,由于颗粒之间在形状、大小、表面状态、密度和绝对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质相同的颗粒向某一特定集聚,造成颗粒群体的重新分布即自然分层,这一现象称为自动分级。自动分级的一般规律是:大而轻的物料浮于料层的上部;小而重的物料沉于料层底部;轻而小和重而大的物料分别位于中层。

砻谷及砻下物分离工序:去掉稻谷颖壳的工艺过程称为砻谷,砻谷后产生的混合物称砻下物。蒸谷米营养保持的原理

蒸谷米就是把清理干净后的谷粒先浸泡再蒸,待干燥后碾米,可溶性物质增加。稻谷浸泡后,胚乳内部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水分,此时用汽蒸,使淀粉糊化。可改变胚乳的物理性质,保持渗入的养分,提高出米率,改进储藏性和食用品质。

什么是小麦的搭配?如何制定搭配方案?小麦搭配的主要设备是什么?

(1)小麦搭配是将各种原料小麦按一定比例混合搭配,使一定时间内加工的原料的品质基本一致,以稳定工艺过程和生产操作,保证小麦粉的质量,得到最高的出粉率;。

(2)制定搭配方案的依据:小麦搭配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皮色、硬软程度、含杂、粒度、水分、灰分、新陈度等;皮色和软硬搭配是最基本的要求,面筋含量和筋力强弱是最需要保证的品质指标,同时要注意新陈麦的搭配比例,小麦搭配时还要考虑原料的成本、来源以及库存情况等;注意小麦搭配方案选用的品种也不宜太多;搭配小麦的水分差最好不超过1.5%;含杂比较多的小麦应该先分别清理后再搭配;

(3)小麦搭配一般采用毛麦(仓下)搭配和润麦仓下搭配。用配麦器控制搭配比例,配麦器有容积式和重量式两种。

什么是麦路?什么是粉路?

麦路:小麦清理流程称麦路,将各种清理设备(如初清、毛麦清理、润麦、净麦等)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将原粮小麦经除杂等一系列处理,达到入磨净麦要求的整个过程。

粉路:清理后的小麦通过研磨、筛理、清粉、打麸等工序,形成制粉工艺的全过程。

面包、蛋糕、饼干

蛋糕:以蛋、糖、面粉或油脂为主要原料,经搅擦、烘烤等工序而成的组织松软的糕状制品。面包:是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与酵母和其他辅料一起加水调制成面团,再经发酵、整形、成形、烘烤等工序加工制成的发酵食品。

饼干:是以小麦粉、糖、油脂等为主要原料经面团调制、辊轧、成形、烘烤等工序制成品。影响面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面粉中蛋白质的质和量;面团温度;面粉粗细度;糖;油脂;不同品质的面粉。

试述辫子面包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辫子面包是花样面包的一种,手工整形,形状好似辫子,规格可大可小。上面可洒上一些果仁类辅料,口味香甜。此种配料也可以做成其他形状的花样面包。

(1)配方

特制粉 50kg 花生油 3kg

白砂糖 5 kg 酵母 0.5kg

鸡蛋 2kg 精盐 0.4kg

(2)制作过程

①第一次发酵:先将0.5kg的酵母用温水调制均匀,加入极少量糖,将此酵母液在室温下放置15~30min使其活化后使用。将10kg左右的水和全部酵母液放人和面机中,搅拌片刻,立即加入35kg面粉继续搅拌均匀为止。在28℃温度下发酵4~6h,待发酵成熟后立即进行第二次发酵。

②第二次发酵:将糖、鸡蛋、盐、油(留下1kg刷烤盘用)等辅料投入和面机中,加入8~10kg 水搅拌均匀后投入第一次发酵成熟的面团及剩余的面粉(需留下1.5kg面粉作撤粉用),经充分搅拌成均匀面团,放在29℃温度下发酵2~3h,待面团发酵成熟后,立即成形。

③成形、醒发:制作规格为0.1kg面粉质量的面包,每个面包坯质量应为0.165kg。切块称至后整成辫子形,摆到烤盘摆盘要考虑烘烤后膨胀的体积。成形、摆盘后即可进入醒发柜醒发,醒发室温度为34~36℃,相对湿度在85%~95%,时间40min左右。待面包坯体积增大到原来的1~2.5倍时即可移出醒发室(柜)。

④烘烤、冷却、包装:将炉温升到250~260℃,团包坯入炉前刷上一层蛋液,上面也可洒上少许芝麻或核桃仁碎块等,人炉烘烤5~8min即成熟。出炉后冷却,出盘包装。

DE值:糖化液中还原性糖全部当做葡萄糖计算,占干物质的百分率称葡萄糖值,表示淀粉水解的程度。

酶法生产淀粉糖为什么要经过液化?液化的机理?

液化是使糊化后的淀粉发生部分水解,暴露出更多可被糖化酶作用的非还原性末端。它是利用液化酶使糊化淀粉分解到糊精和低聚糖程度,使黏度大为降低,流动性增高,所以工业上称为液化。液化机理:液化使用α-淀粉酶,它能水解淀粉和其他产物分子中的α-1,4糖苷键,使分子断裂,黏度降低。

糖化的机理?糖化是利用葡萄糖淀粉酶从淀粉的非还原性尾端开始水解α-1,4葡萄糖苷键,使葡萄糖单位逐个分离出来,从而产生葡萄糖。它也能将淀粉的水解初产物如糊精、麦芽糖和低聚糖等水解产生β-葡萄糖。

试分析早餐谷物食品的种类和产品特点?

早餐谷物食品通常包括经过加工以改善其结构、香味和消化率的多种谷物产品。一类属于冲调食品,食用前需烧煮或加沸水冲调处理,如燕麦和各种麦片等。一类是即食早餐谷物食品,如玉米片和各种挤压膨化食品等。按原料组成3类:普通谷物、预加糖谷物和混合物料型。产品特点:是一种脆性食品,其主要成分是谷类,通过蒸煮和脱水等工艺操作使谷物转变成一种更易于食用和消化的形式。大多数早餐谷物产品都使用挤压蒸煮技术。

判断面包面团发酵成熟度的方法有几种?

(1)回落法:面团发酵一定时间后,在面团中央部位开始向下回落,即为发酵成熟。但要掌握在面团刚开始回落时,如果回落幅度太大则发酵过度。

(2)手触法:用手指轻轻按下面团,手指离开后,面团既不弹回,也不继续下落,表示发酵成熟;如果很快恢复原状,表示发酵不足,如果面团很快凹下去,表示发酵过度。

(3)温度法:面团发酵成熟后,一般温度上升4~6℃。

(4)pH值法:面团发酵前pH值为6.0左右,发酵成熟后pH值5.0 ,如果低于5.0,则说明发酵过度。

生产韧性饼干对面粉有何要求?如不符合,如何改良?试设计韧性饼干生产的工艺流程,并写出工艺条件。

韧性饼干要求面粉筋力含量低,较好的延伸性,如筋力大,可添加淀粉和面团改良剂(如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等)来调节面筋胀润度。(5分)

韧性饼干的工艺流程:(5分)

原料的预处理→面团调制→辊轧→整形→成形→烘烤→冷却→质量评价。

工艺条件:

原料的预处理:按配方称量好各种原料,需溶解的原料要溶解。

面团调制:先将面粉、糖、水加入调粉机,快速搅拌2min,再加油脂一起进行搅拌,4~5min。辊轧:将调制好的面粉团放烤盘,辊筒压成薄片折叠成四层,再压制成2~3mm厚的饼干坯。成型:一般用带针柱的凹花印模。

烘烤:将成型的饼干坯放入烤炉,载体用网带,烘烤230℃,4~5min,另外注意油面比例。为什么陈面粉比新面粉的筋力要好?

答:由于在面粉的储藏过程中,脂肪受脂肪酶的作用产生了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使面筋弹性增大,延伸性质流变性变小,结果会使弱面粉变成中等面粉,中等面粉变成强力面粉、还与蛋白分解酶的活化剂-巯基化合物被氧化有关。

简述二次发酵法面包加工工艺流程,如面包体积过小,试分析其原因。

原材料处理→第一次面团调制→第一次发酵→第二次面团调制→第二次发酵→切块→搓圆成成形→醒发→烘烤→冷却

面包体积过小的原因有:

1、酵母不足

2、酵母失活

3、面筋筋力不足

4、面粉太新

5、搅拌不足(或过长)

6、糖太多

7、发酵温度不当 8、缺少改良剂

9、盐不足或过多 10、最后醒发不足

稻谷的分类

糯稻;按生长期和生长季节来分:早、中、晚稻。

现在常用于籼稻的分类如早籼稻、晚籼稻。对于谷物的分类:早籼稻、晚籼稻、粳稻、籼糯稻、粳糯稻5个类型。

稻谷/大米在贮藏期间,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虽然没发热、霉变,但其品质已经逐渐劣变,其利用品质或食用品质下降的现象。

80%以上的符合大米等级标准的精米。由于它含有较多的胚芽,所以胚芽米中V B1、V B2、V E等含量较高。营养价值高。

待干燥后再碾米,以使得留存在米糠层内的营养物质转移到大米粒内部。

影响酵母发酵产气的主要因素:①温度:温度提高,酵母的产气量增加,发酵速度加快。在实际的面包生产过程中,面团温度要控制在26~28℃,发酵室温度不宜超过30℃。温度超过30℃,虽对面包产气有利,但由于产气速度过快,而不利于面包持气和充分膨胀,也亦引起其他杂菌如乳酸菌、醋酸菌的过量繁殖而影响面包质量。②PH值:酵母适宜在酸性条件下生长,最佳PH 范围为5~6,产气能力强。③酒精浓度:酵母耐酒精的能力很强,但随着发酵的进行,酒精浓度越来越大时,酵母的生长和发酵作用便逐渐停止。④渗透压:面团发酵过程中影响酵母活性的渗透压主要是由糖和盐引起的,高浓度的蔗糖和盐产生的渗透压

很大,使酵母内原生质渗出细胞膜,造成质壁分离而无法生长。

⑤糖:糖使用量为5%~7%时的产气能力大,超出这个范围,糖越多,发酵能力越受抑制,但产气的持续时间长。糖使用量在20%以内增强持气能力,在20%以上持气能力下降。⑥食盐:食盐能抑制酶的活性。因此添加食盐量越多,酵母的产气能力越受抑制。食盐用量超过1%时,对酵母活性就有抑制作用。食盐可增加面筋筋力,使面团的稳定性增大。

影响面团发酵持气的因素:①小麦粉:小麦粉中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是面团持气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小麦粉的成熟度不足或过度都使持气能力下降。小麦粉的氧化程度决定着持气能力的大小,因此,要选用适当的小麦粉和添加剂,使面团最大限度的保存发酵产生的气体。②乳粉和蛋品:它们均能提高面团的发酵耐力和持气性。③吸水率:一般地说,吸水率越大,面筋易发生水化作用,面团膨胀得越好,但吸水率过大反而会使面筋膜强度减弱,持气能力下降。最佳吸水率是确保最佳持气能力的重要条件。④面团搅拌:最初的搅拌条件对发酵时持气能力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快速发酵法要求面团搅拌必须充分,才能提高面团时持气性。

⑤面团温度:温度过高的面团,发酵中酵母的产气速度过快,面团的持气能力下降。因此,长时间发酵的面团必须在低温下进行。面包坯烘烤中对烘烤温度的要求:面包的烘烤可分为三个阶段:①烘烤初期阶段(膨胀阶段):在入炉初期,通常是面火的温度较低(160℃左右),而低火的温度较高(210℃左右),以利于

水分挥发和面包体积的增大。②烘烤的第二阶段(定型阶段):这时上下火可同时提高温度,最高可达270℃,经过这个阶段的烘烤,面包就定型了。③烘烤的第三阶段(上色阶段):在烘烤的后期,则将面火的温度升高至210℃左右或更高些,以利于面包的表面上色和面包的熟化。

影响蛋浆打擦工艺的主要因素有:①搅拌机的选择:搅拌机选用可调速的立式搅拌机,采用网状形搅拌器,搅拌器运行时,与浆料的接触面大,使其具有带入空气和分割空气泡的作用。②时间和转速:蛋浆打擦一般选择20~22min较合适。蛋浆打擦初期应采用较快的打擦速度(一般为125~130r/min),使鸡蛋、砂糖等物料迅速混合均匀。此阶段可掌握在5min左右。在打浆后期要避免快速搅拌,改为70r/min,以防止“打过头”的现象产生。③鸡蛋的用量:鸡蛋能使浆体气泡性能好,鸡蛋用量愈多,该作用愈大,一般鸡蛋用量为总量的14%~25%。④砂糖的用量:将鸡蛋加入砂糖进行打擦,能提高泡沫的稳定性。因为糖溶液具有黏性,可改善蛋浆的持气能力。一般蛋浆配方中糖、蛋比例接近2﹕1,糖量为总量的30%~35%。糖量过多,口味太甜,品质较硬。⑤加水量:水量过多,会影响蛋浆的持气能力,一般加水量不超过糖、蛋用量的2/3。⑥蛋浆温度:一般蛋浆温度控制在28~30℃,打擦时间以不超过25min为宜。⑦油质香精和化学疏松剂:油质香精影响表面张力,有消泡作用,故不宜在打擦开始时加入。⑧扮粉:所用面粉湿面筋量要适当,当湿面筋含

量高时,可掺入适当淀粉。

简述油炸方便面生产中影响油炸工艺效果的因素:①油炸温度:油温过低,面块炸不透;油温太高,面块会炸焦。在适当的时间内,比较合理的温度是130~150℃。整个油炸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低温区、中温区、高温区。面块刚进入油锅时温度要低一些。②油炸时间:若时间太短,面块脱水不彻底,会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在贮藏、运输中发霉。若时间太长,面块容易炸焦,且由于面块在油中浸泡时间长,会使产品含油量增加,增加成本。当温度一定时(140~150℃),比较适宜的油炸时间为70~80s。

③油位:若油锅中油脂太少,油位太低,面块在油中的浸没深度太浅或不能浸入油中,会影响面块的脱水速度。若油位太深会使高温循环油量增加,使油的劣化速度加快,产品过氧化值增加。比较合理的油位应使油的上表面高于油炸盒顶部30~60mm。

④油耗:油炸后的面块要带走一部分油,若面块含油过多,生产中耗油量增加,影响生产成本,所以在原料选择、工艺操作等方面要尽量降低产品含油量。⑤油脂的质量:在生产中一般采用凝固点为20~36℃的棕榈油。油的凝固点高,组成油的脂肪酸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稳定性高,但其流动性差,出油炸锅时会有一些油脂沥不下来而附在面条表面导致含油量增加。而凝固点太低说明油脂的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稳定性差,在高温油炸及产品贮藏中易氧化酸败。⑥面块的性质:若前阶段工序生产面条中有生粉,或表面不光滑,会导致产品含油量升高。若

面块水分发生变化,而整个油炸操作工艺条件不变,则最后产品含水量也将发生变化。若面块的花纹疏密增加,会影响油炸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尤其当面块花纹出现局部过于紧密时,会导致产品局部含水过高,最终成为次品。

粮堆的组成成分主要有:粮粒、杂质、储粮害虫、微生物以及粮堆内的气体成分

粮食的散落性:粮食在自然形成粮堆时,由于粮食颗粒小、内聚力小,下落向四周流动形成一个锥体的性质。

影响因素:1.粮粒的大小、形状、表面光滑程度、籽粒饱满度、杂质含量等。粒大、饱满、圆形粒状、表面光滑、杂质含量少的散落性好;反之则散落性差

2.粮食的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增加,散落性降低。

散落性与粮食储藏的关系

散落性的大小可以判断粮食储藏的稳定状态。

有利于粮食的装卸运输。

确定粮食输送及自流设备的依据。

造成粮堆对仓壁侧压力的主要原因

自动分级:粮食在震动或散落过程中、同质量、同类型的粮粒和杂质集中在粮堆的某一部位,使粮堆组分重新分配的现象。

孔隙度:粮堆中空隙体积占粮堆体积的百分比。

导热性:物质传递热能的性质。

吸附作用:物质在相界表面,气体分子自动发生浓集现象。

水分活度:水溶液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蒸汽压的比值称为水分活度。

吸附滞后现象:同种粮食在同一温度和相对湿度下,吸湿平衡水分与解吸平衡水分不相同,解吸平衡水分始终大于吸附平衡水分,使得解吸等温线滞后于吸附等温线,这种现象称为吸附滞后现象。

粮食平衡水分:在一定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粮食吸收水分和释放水分的速度相等时,这时粮食所含的水分叫做粮食的平衡水分。

陈化:粮食子粒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自身的生理衰退,子粒内部的酶活力下降,生活力减弱,种用品质和食用品质劣变等,这种现象称为陈化。

“三温”包括气温、仓温、粮温。

“二湿”包括气湿和仓湿。

粮堆发热:储粮生态系统中由于热量的聚集,使粮堆温度出现不正常的上升或粮温该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称为粮堆发热。

粮食霉变:储粮发热继续导致粮食受到微生物的危害。

什么是低温储粮

低温储粮是现代储藏技术中较常采用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控制“温度”这一物理因子,使粮堆处于一定的低温状态,增加了粮食的储存稳定性。

详述低温储粮的基本原理

低温与储藏害虫:储藏害虫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差,耐低温能力较弱。大多重要的储粮害虫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极限低温为17℃,若将温度控制在17℃尤其是15℃以下,虫体开始呈现冷麻痹;当温度降到5~10℃,昆虫出现冷昏迷,渐渐死亡。5℃以下虫类不能繁衍,0℃以下昆虫体液开始冷冻,-4.5℃以下体液冻结死亡。低温能有效控制昆虫种群的增长。螨类的耐低温能力比昆虫强,限制其生长发育的温度为0~10℃,但只要控制粮食水分在12%以下就能有效控制螨类发展。另外,突然降温杀虫抑虫效果好。

低温与粮食微生物:粮食在储藏过程中感染的主要微生物是霉菌,其生长与温度,菌种及粮食含水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低温可抑制其生长。大多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40℃,但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还依赖于环境湿度,故在较干燥的粮库中,粮温保持在10℃以下,微生物的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但大多微生物在低于最低温度下仍能生存,故想低温灭菌很困难。另外,低温还能防止和避免一些产毒菌株产生毒素,保证粮食卫生。用低温来抑制霉菌的生长发育还必须配合控制粮食的含水量,才能获得好效果。

低温与粮食品质:低温储藏能有效降低粮食由于呼吸作用及其他生命活动引起的损失和品质变化,从而保持粮食的新鲜度,营养成分及生命力,一般粮食只要处于安全水分以内,控制粮温在15℃以下粮食的呼吸强度明显减弱,,低温储藏对粮食发芽率的保持有明显效果,对粮食的其他品质劣变指标有一定影响,还可保持粮食的感官品质,蒸煮品质,酶活力等,采用低温配合低水分则可有效地减缓品质变化速度,明显延长粮食的安全储藏期限,达到预期的低温储藏效果。

气调储藏是指人为的改变正常大气的气体成分或调节原有气体的配比,将一定的气体浓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从而达到杀虫抑霉延缓粮食品质变化的粮食储藏技术。

气调储藏的原理:在密封粮堆或气密库中,采用生物降氧或人工气调改变正常大气中的氮、二氧化碳和氧的比例,或使在仓库或粮堆中产生一种对储粮害虫致死的气体,抑制霉菌繁殖,并降低粮食呼吸作用及生理代谢。

实验证明,当氧气浓度降到2%左右,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40%以上,霉菌受到抑制,害虫也很快死亡,并能较好地保持粮食品质。在密封粮堆或气密仓房中,采用生物降氧或人工气调改变正常大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使在仓房或粮堆中产生一种致死储粮害虫,抑制霉菌繁殖,降低粮食呼吸作用及基本生理代谢,提高储粮稳定性的气体。

气调储藏粮堆密封工艺:查漏,补洞,热合,密闭。

简述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的优点。

(一)二氧化碳储粮是一种简便、经济、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储粮方式,能有效杀虫、抑菌、延缓储粮陈化,并且,避免了化学剂对人的伤害、对粮食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二)二氧化碳气调储粮不存在磷化氢熏蒸时对粮仓配套设施的腐蚀(特别是粮情监测系统)、磷化氢材料的处理及伤害,加之能避免处粮害虫抗性增加等其它因素;

(三)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和粮食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四)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二氧化碳气调储粮将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推广。

“双低“储粮一般指低氧低药剂量的密封储粮。

“三低”一般是指低氧、低温、低剂量磷化氢储藏,是一种粮食综合储藏措施。

大豆储藏技术规范

大豆储藏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储藏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入仓前的准备、进出仓要求、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与品质检验。 本标准适用于粮食仓库中大豆的储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2 大豆 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 GB 17440 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T 17913 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 GB/T 18835 谷物冷却机 GB/T 9237 制冷设备通用技术规范 GB/T xxxxx 大豆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LS/T 1201 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 LS/T 1202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 LS/T 1203 粮情测控系统 LS/T 1204 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 LS/T 1205 粮食烘干机操作规程 LS/T 1211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 LS/T 1213 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 LS/T 3801 粮食包装麻袋 3 术语和定义 GB 1352 和LS/T 1211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基本要求 4.1 基本原则 4.1.1 大豆中脂肪含量高,不耐高温,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且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游离脂肪酸快速增加。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吸湿,经高温影响后,易变色变味,严重的易发生浸油,同时,高温高湿还易使大豆发芽率降低。 4.1.2 大豆种皮较薄,通透性好,又具有特殊的吸收构造发芽孔,因此大豆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在相对湿度为70%以下,大豆的吸湿性弱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为90%时,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大豆若长期储藏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因水分升高,体积膨胀,同时随着呼吸强度的增高和生理活性的增加,还会导致粮堆温度升高。因此,储藏大豆应做好防潮工作,应保证不浸油、不酸败、不变质,维护好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在储藏初期创造高温、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条件,或采取日晒、烘干等措施,加快其后熟过程,缩短后熟期。宜根据储粮生态区域的特点和储藏条件,控制安全水分,防止劣变发生。

粮油储藏基本方法

粮油储藏基本方法 一、原粮 1.稻谷 (1)稻谷的保管特点:稻谷的颖壳较坚硬,对籽粒起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虫害及外界温、湿度的影响,因此,稻谷比一般成品粮好保管。但是稻谷易生芽,不耐高温,需要特别注意。 大多数稻谷无后熟期,在收获时就已生理成熟,具有发芽能力。同时稻谷萌芽所需的吸水量低。因此,稻谷在收获时,如连遇阴雨,未能及时收割、脱粒、整晒,那么稻谷在田间、场地就会发芽。保管中的稻谷,如果结露、返潮或漏雨时,也容易生芽。稻谷脱粒、整晒不及时,连草堆垛,极度易沤黄。生过芽和沤黄的稻谷,品质和保管稳定性都大为降低。 稻谷不耐高温,过夏的稻谷容易陈化,烈日下暴晒的稻谷,或暴晒后骤然遇冷的稻谷,容易出现"爆腰"现象。 新稻谷入仓后不久,如遇气温下降,往往在粮堆表面结露,使表层粮食水分增高,出现气面粮现象,不利储藏。 (2)稻谷的保管方法 ①保证入库粮质:水分大、杂质多、不完善粒含量高的稻谷,容易发热霉变,而不而久藏。因此,提高入库稻谷质量,是稻谷安全储藏的关键。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应根据品种、季节、地区、气候条件考虑决定。一般籼稻谷在13%以下,粳稻谷在14%以下。杂质和不完善粒越少越好。如入库稻谷水分大,杂质多,应分等储存,及时晾晒或烘干,并进行筛选或风选清除杂质。 ②适时通风:新稻谷往往呼吸旺盛、粮温较高或水分较高,应适时通风,降温降水。特别一到秋凉,粮堆内外温差大,这时更应加强通风,结合深翻粮面,散发粮堆湿热,以防结露。有条件可以采用机械通风。

③低温密闭: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进行通风,使粮温降低到10℃以下,水分降低到安全标准以内,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便安全度夏。 2.小麦 (1)小麦的储藏特点 ①吸湿性强:小麦种皮较薄,含有大量的亲水物质,极易吸附空气中的水汽。其中白皮小麦的吸湿性比红皮小麦强,软质小麦的吸湿性比硬质小麦强。吸湿后的小麦籽粒体积增大,容易发热霉变。②后熟期长:小麦有明显后熟期,一般春小麦的后熟期较长,可达6-7个月,冬小麦后熟期相对较短,也为1-2.5个月。红皮小麦又比白皮小麦的后熟期长。小麦在后熟期间,酶活性强,呼吸强度大,代谢旺盛,容易导致粮堆"出汗"、发热和生霉现象。 ③能耐高温:小麦具有较强的耐热性。据试验,水颁17%以下的小麦,在温度不超过54℃时进行干燥,不会降低发芽率,磨成的小麦粉工艺品质不但不降低,反而有所提高,所以小麦可以采用高温储藏。 ④呼吸特性:完成后熟的小麦,呼吸作用微弱,比其它谷类粮食都低。红皮小麦的呼吸作用又比白皮小麦低。由此可见,小麦有较好的耐藏性,一般正常条件下储藏2-5年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品质。 ⑤易受虫害:小麦是抗虫性差、染虫率较高的粮种。除少数豆类专食性虫种外,小麦几乎能被所有的储粮害虫侵染,其中以玉米蟓、麦蛾等为害最严重。小麦成熟、收获、入库季节,正值害虫繁育、发生阶段,入库后气温高,若遇阴雨,就造成害虫非常适宜的发生条件。 (2)小麦的储藏方法 ①严格控制水分:由于小麦吸湿性能力强,小麦储藏应注意降水、防潮。应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的夏季高温条件进行暴晒,使小麦水分控制在12.5%以下,再行入库。小麦入库后则应做好防潮措施,并注意后熟期间可能引起的水分分层和上层"结顶"现象。

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

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 国家粮食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落实粮油储存安全(以下简称“安全储粮”)责任,全面加强安全储粮管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及粮油储藏相关标准规范,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粮油涵盖国家政策性粮食(包括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收储粮、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储备和临时存储进口粮及国家一次性储备粮,含油,下同)和各级地方储备粮油,以及各类粮油仓储单位自营的商品粮油。 本规定所称安全储粮责任,是指粮油仓储单位、政策执行主体、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库存粮油储存安全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对发生粮油储存事故后果所承担的责任。其他单位和个人因过失或者过错造成库存粮油受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条安全储粮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原则,建立粮油仓储单位、政策执行主体、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责明晰、分工负责、有机统一的安全储粮责任体系。 第二章粮油仓储单位的责任 第四条粮油仓储单位是安全储粮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安全储粮工作负主体责任,应当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安全储粮的各项规定、政策和标准,建立健全仓储管理与安全储粮规章制度、隐患台账和应急预案。明确岗位责任分工,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按照要求检测储藏粮情、排查处置隐患,及时向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相关情况,并自觉接受监督管理。 第五条粮油仓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储粮第一责任人,对本

单位安全储粮工作(含外租仓储粮,下同)全面负责。具体职责如下: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储粮岗位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储粮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储粮培训计划; (四)保证安全储粮设施和设备齐全完好,保证安全储粮必要的资金投入; (五)督促和检查本单位安全储粮工作,落实经常性储藏粮情监测分析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储粮的安全状况,及时消除储粮安全隐患; (六)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异常粮情处置方案; (七)按照《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报告粮油储存事故,并指挥本单位事故处置。 第六条粮油仓储单位分管仓储工作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储粮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具体职责如下: (一)组织建立健全粮油仓储管理制度,督促和检查各项仓储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组织制订粮油仓储管理具体工作方案,经主要负责人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定期组织开展储粮安全检查和储藏粮情分析,研究制订异常情况干预处置措施并组织实施; (四)督促、协调整治储粮安全隐患; (五)组织检查粮油出入库质量和管理情况,对出入库粮油的质量和工作的规范性负责; (六)审批通风、熏蒸等重要仓储作业方案,对通风、熏蒸等作业方案的合理性和用药的安全性负责;

粮油储藏技术方案

粮油储藏技术方案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所有开展粮油储存业务的企业。 本标准确立了粮油储藏的一般技术原理、基本储藏技术要求和有害生物控制的一般性原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946 塑料编织袋 GB 17440 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50320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 GB50322 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 GB/T 4789.1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GB/T 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T 5520 粮食油料检验种子发芽试验 GB/T 18835谷物冷却机GB/T 20569 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GB/T 20570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GB/T 20571 小麦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LS 1206 粮食仓库安全操作规程 LS/T 1201 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 LS/T 1202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 LS/T 1203 粮情测控系统 LS/T 1204 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 LS/TXXXX 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粮油grain and oils 各种谷物、豆类、油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如大米、面粉、油脂等)的总称。 3.2 储粮有害生物stored grain pest 危害储藏粮油的脊椎动物(鼠类和鸟类)、无脊椎动物(储粮害虫、螨类)和微生物。 3.3 安全水分safe moisture content 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为65%时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3.4 半安全水分semi-safe moisture 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在65%~75%时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3.5 危险水分dangerous moisture 储藏过程所经历的最高粮温条件下,粮堆平衡相对湿度始终高于75%所对应的的粮食(油料)水分。 3.6 露天储藏outdoor storage 将粮食储藏于土堤仓,简易棚仓或其它经特殊处理的露天货位上的储粮方式。 3.7 房式仓warehouse 形状如普通房屋和楼房的地上粮仓,如平房仓、拱板仓、楼房仓及高大平房仓等。 3.8

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竞赛试题

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竞赛试题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试卷) 单位:____________姓名:______得分:_____ 一、填充题:(25分,每空格1分)得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号公布),自__________起施行,共_章,___条。 2、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___________,方可上岗作业。 3、江苏省粮食行业(系统)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共_章,__条。由江苏省粮食局、____________联合发文。 4、粮食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企业负责人报告。企业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接报单位视事故等级,立即逐级上报。其中,死亡__以上(含1人)或财产损失超过__万元的重大事故应及时报至国家粮食局。企业应在事故原因调查完成后___内到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备案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___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6、储粮化学药剂管理人员与保管制度要求:应有_名保管人员,保管人员应掌握储粮化学药剂__知识和__知识,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粮油保管员上岗资格证。保管人员1年至少_次对药剂进行盘点,检查药剂存放是否符合5.4.2规定,并保持库房整洁。实行双人、双锁的收发制度,双锁钥匙分别由2名保管员掌管,收发储粮化学药剂时须由_人共同参加。实行储粮化学药剂验收、入库和出库登记制度,做到账物相符。 7、储粮化学药剂应有专用库房储存,不允许使用窑洞、地下室、燃料库、器材库储存药剂。应建在距离办公区、居住区、水源地至少__m处,库房标高应高于__年一遇洪水水位_m以上,并有消防通道。门口应有“药品库”、“__”和按国家有关危险品标识的标准和相关规定标写的警示牌。整体结构应坚固,应安装牢固的安全设施,达到防盗的目的。 二、选择题:(共15分,每题1分)得分() 1、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是?()。 A、安全生产重于泰山 B、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综合治理 C、安全第一,重在预防 D、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安全生产年”的“三项行动”是什么?( ) A、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 B、治理隐患、严格执法、宣传教育。 C、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安全生产达标。 3、“安全生产年”的“三项建设”是什么?( ) A、精神文明建设、物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B、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能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 C、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安全生产监督队伍、安全生产评估队伍。

主要粮食储藏方法稻谷小麦玉米大豆

一、小麦储藏方法 1.小麦的储藏特点 吸湿性强:小麦种皮较薄,组织结构疏松,吸湿能力较强。 后熟期长:小麦后熟期较长。品种不同,后熟期长短也不同。大多数品种后熟期从两周至两个月不等。含水量适宜的小麦,完成后熟作用之后,品质有所改善,储藏稳定性还有所提高。 较耐高温:小麦具有较强的耐热性。据试验,水分17%时的小麦,在温度不超过46℃时进行干燥;或水分在13%以下时,曝晒温度不超过54℃,酶活性不会降低,发芽力仍然得到保持。磨成的小麦粉工艺品质不但不降低,反而有所改善,做成馒头松软膨大。这就为小麦采用高温干燥或高温杀虫提供了依据。 具有耐储性:小麦最大的优点是具有较好的耐储性。完成后熟的小麦,呼吸作用微弱,比其它谷类粮食都低。正常的小麦,水分在标准以内(12.5%),在常温下一般储存3-5年或低温(15℃)储藏5-8年,其食用品质无明显变化。 易受虫害:小麦是抗虫性差、染虫率较高的粮种。除少数豆类专食性虫种外,小麦几乎能被所有的储粮害虫侵染,其中以玉米象、麦蛾等危害最严重。小麦成熟、收获、入库正是夏季,正值害虫繁育、发生阶段,入库后气温高,若遇阴雨,就造成害虫非常适宜的发生条件。 2. 小麦的储藏方法 严格控制水分:由于小麦吸湿性能力强,小麦储藏应注意降水、防潮。应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的夏季高温条件进行暴晒,使小麦水分控制在12.5%以下,再行入库。小麦入库后则应做好防潮措施,并注意后熟期间可能引起的水分分层和上层“结顶”现象。 热入仓密闭储藏:小麦趁热入仓密闭储藏,是我国传统的储麦方法。通过日晒,可降低小麦含水量,同时在暴晒和入仓密闭过程中可以收到高温杀虫制菌的效果。对于新收获的小麦能促进后熟作用的完成。由于害虫的灭绝,小麦含水量和带菌量的降低,呼吸强度大大减弱,可使小麦长期安全储藏。 小麦趁热入仓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三伏盛夏,选择晴朗、气温高的天气,将麦温晒到50℃左右,保持2小时高温,水分降到12.5%以下,于下午3点前后聚堆,趁热入仓,整仓密闭,使粮温在46℃左右持续10天左右,可杀死全部害虫。此后,粮温逐渐下降与仓温平衡,转入正常密闭储藏。 另外,热入仓密闭储藏所使用的仓房、器材、用具等均需事先杀虫。 低温密闭储藏:小麦虽能耐高温,但在高温下待持续储藏长时间也会降低小麦品质。因此,可将小麦在秋凉以后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充分散热,并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保持低温状态。低温储藏是小麦长期安全储藏的基本方法。小麦保持一定的低温,对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品质有一定的好处。 小麦还可以处于冷冻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品质,如干燥的小麦在-5℃的低温条件下储藏,有利于生命力的增强。因此,利用冬季严寒低温,进行翻仓、除杂、冷冻,将麦温降到0℃左右,而后趁冷密闭,对于消灭麦堆中的越冬害虫,有较好的效果。低温密闭可以长期储藏,但要严防与湿热气流接触,以免造成麦堆表层结露。

国家标准粮油储藏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编制说明

《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编制说明 1 前言 《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是依据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要求,为适应我国植物油库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而制订的标准。 《植物油库建设标准》、《植物油库设计规范》是我国唯一有关植物油库建设、设计的标准,植物油库安全生产在以上标准中虽有反映,但不能满足需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植物油库无论从储备规模、储备方式还是生产设备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油脂年人均消费量已由不足10公斤上升到14公斤左右,植物油厂的加工能力也由日处理原料几百吨,扩大到几千吨,与这种消费和加工能力相适应的植物油厂的配套油库一般在几万吨,中转油库的规模也达到万吨以上,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和主要港口,油库的规模更达到了10万吨以上。油品运输也已由铁桶装改为以油罐车为主,运输方式由陆路运输为主变为水路、陆路并举,特别是大吨位油罐车的出现,使油库的物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储运和流通方式的变化,库容的不断增大,油库的安全生产成为重中之重,但是我们尚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较为系统的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在管理上形成空缺,给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需要,本着规范生产和管理的目的进行《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编写,主要包含植物油库安全生产和操作两个方面的内容。 2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粮食局2008年粮油标准修制订计划,由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负责,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东海粮油(张家港)有限公司组成标准起草工作组,负责起草《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标准。本项目计划编(-Q-449)。 3 主要工作过程 为使编制的标准能够适应植物油库安全生产需求,在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的领导下,起草单位成立项目组开展工作。收集和查阅我国植物油库及安全生产及国内大型油脂企业相关资料,并对取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整理。项目组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于2008年8月形成了《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形成后,项目组重点与国内多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储备油库、科研设计院、大专院校和专家进行沟通与交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在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了《植物油库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送审稿。 2009年11月,经过粮标委组织的专家讨论,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之后编写组重新对内容调整并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并再次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最终形成目前的《植

粮食储藏常规技术升级战略研究

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战略研究 兰盛斌 丁建武黎万武 (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 610031)摘要本文介绍了国际上粮食储藏技术,从绿色储粮、生态储粮技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市场准入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粮食储藏技术主要存在过度依赖磷化氢,使储粮害虫对磷化氢、已经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抗性、粮食储藏过程中水分丢失严重、储粮经济运行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绿色储藏技术并未完全得到市场认可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数据支撑,一些储粮技术还有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我国未来5~10年粮食储藏技术发展趋势:粮食分类储藏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粮食储藏发展趋势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第三次提出了有关“粮食安全”内涵: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从此次“粮食安全”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保证粮食安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饱,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粮食的营养和健康,这对粮食储藏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1 粮食储藏国际现状与趋势分析 绿色储粮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 有机食品(Organic Food)和绿色食品的蓬勃发展,对粮食绿色储藏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据国际贸易中心(ITC)调查报告,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10个发达国家1997年的有机食品销售总额就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有机食品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也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粮食是食品工业的源头,正是由于绿色食品的大力发展,粮食储藏技术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低温储粮已经被广泛采用,仅德国阿克西玛制冷设备公司(原来的苏尔寿爱雪维斯公司),生产的谷物冷却机就有1万多台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使用,全世界采用低温储粮的粮食已经超过了1亿吨;气调储粮是另一个被广泛采用的绿色储粮技术,已经在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得到有效应用。 在欧洲,对于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在德国,储粮化学药剂在粮食中的应用有严格的登记制度,而生物防治技术则不需要登记,已经有寄生蜂Trichogramma spp等生物天敌得到了商业应用。 ?兰盛斌,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四川成都花牌坊街95号,。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定稿版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 (1) 二、粮堆温度、湿度、水分和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 (8) 三、粮堆的结露、预防和处理 (17) 四、微生物与储粮发热霉变 (20) 五、储粮生理 (21) 六、粮油储藏技术 (33) 七、小麦、玉米的储藏 (44) 八、粮油仓储管理 (49)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粮油储藏是减少粮油在储藏过程中损失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粮油在储藏过程中的损失,是指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损失,由此也就确定了粮油储藏的基本任务是:第一,防止不应有的数量损耗;第二,尽量保持粮油的原有品质;第三,节约保管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 粮堆物理性质是指粮油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反映出的多种物理属性。粮堆是粮油储藏的基本形态,进入储藏状态的粮油籽粒均堆聚成粮堆,储藏期间粮油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也均在粮堆内进行。因此粮

堆所具有的各种物理属性是影响粮油储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粮油的储藏品质,所以,在粮油储藏中,必须首先了解粮堆的物理性质。 (一)散落性与自动分级 1、散落性 (1)散落性的概念 粮粒在从一定高度自然落下形成粮堆时,向四面流散成为圆锥体的性质称为粮油的散落性。 粮油散落性的大小通常用静止角α表示。静止角是指粮油由高点落下,自然形成圆锥体的斜面与底面水平线之间的夹角。静止角越大,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小;静止角越小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大。 反映粮油散落性大小的另一个指标是自流角β。自流角是粮粒在不同材料的斜面上开始移动下滑时,该斜面的倾角。自流角是一个相对值,它与粮粒自身的特性和斜面材料有关。 (2)散落性的影响因素 ①粮粒的物理状态

粮食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

关于印发《粮食安全储存水分及 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中储粮[2005]31号 各分公司、北方公司: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粮食仓储设施设备和科学储粮技术效用,合理烘晒整理入库粮食,减少储存期间水分损失,改善储粮品质,根据有关承储库实仓试验情况,总公司组织有关粮食仓储管理和技术专家,研究制定了《粮食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规程》所定粮食安全储存水分,是指在采取必要管理技术措施条件下,保证粮食安全度夏储存的水分值。储存该水分粮食度夏,应采取相配套的储藏技术操作规程。对于粮食入仓水分,各分公司可根据辖区储粮条件合理规定,并报总公司备案。 二、部分地区粮食安全储存水分调高后,中央储备粮收购质价及计量核算等相关政策不变。 三、对于实际入仓水分高于国标规定的,粮食数量以折合为国家标准水分后的数量为准。中央储备统计、保管等相关帐目,均以折合标准数量记录,储备粮专卡同时记录折合标准数量和实际入仓数量;对于实际入仓水分不高于国标规定的,以实际入仓数量为准,不再折算。高于国标规定水分粮食折算时,按以下水分标准折合:小麦12.5%,玉米14.0%,籼稻1 3.5%,粳稻14.5%,东北、华北地区大豆1 3.O%,其他地区大豆14.0%。

四、各分公司要指导辖区有关承储库点切实做好粮食安全储存管理工作。同时,参照《规程》要求,继续开展偏高水分粮食实仓储存试验,进一步总结验证辖区内粮食安全储存水分标准,完善操作规程,为今后总公司制定企业标准提供依据。粮食实仓储存试验相关情况报总公司备案。 附件:粮食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 二O O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附件: 粮食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 (试行) 1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各地区主要粮食品种安全储存水分、储藏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作业管理。 1.2本规程适用于各地对不高于安全储存水分粮食的储藏管理。 1.3储存本规程所定水分粮食时,承储库应具备规程规定的仓储设施设备和质检仪器设备条件,对不具备条件的库点,不能储存该水分粮食。 2引用规范、规程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l 350—1999稻谷 GBl 351—1999小麦

浅谈粮食储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浅谈粮食储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时期粮食储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粮食储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绿色低碳、生态环保、节能减耗等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储藏绿色低碳节能减耗 中国粮食储藏标准化工作在5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了,近些年来,粮油储藏标准化开始向现代化、科学化迈进,在原粮食部、商业部的组织带领下,完善、修订了原有的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粮油仓储技术和管理办法。这些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对保证储备粮油的质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当前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绿色低碳、生态环保、节能减耗的背景下,回顾一下我国粮食储藏的发展特点以及探索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1、粮食储藏的简要发展历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储量仅有100亿斤左右,这些粮食都是从光明的政府手中接收下来的。其实的仓储条件十分的简陋、破烂不堪、完全谈不上规范化和标准化,其管理的模式也是粗放式的。但整个粮食系统的人却有着“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敬业精神,开始了我国粮食储藏的艰难历程。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国家商业部发布了《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国家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作为指导我国粮食储藏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标准及办法,从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管理行为上全面系统的提供了法律依据,极大促进了我国粮食管理水平的提高,粮食损耗率保持在每年不超过0.1%的水平。之后,有相继颁发了《国家粮油仓库仓储设施管理试行办法》、《四无粮仓和四无油罐评定办法》等管理办法。使得制度和标准更加规范和完善。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了粮油储藏制度建设以及软硬件建设,基本解决了卖粮难和储粮难的老大难问题,同时加快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设步伐,逐步解决了三老问题,在储量技术上、在管理制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2、新时期粮食储藏的特点 目前,无论从国内国外,粮食市场的形势很复杂。如何保持国内的粮价稳定民心稳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课题。从长远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耕地逐渐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增产的难度也加大了。因此,粮食储备方面自然存在新的特点和严峻的问题。 首先,受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影响、受我国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影响、受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仍将在长期保持储粮的较大规模。这无疑对新时期的粮食储藏提出新的挑战。 其次,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越开越多的农业户口将减少,再加上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粮食生产和消费在品种上的差异性。农民消费习惯和自己储粮的减少,粮食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运输数量会大增,粮食物流总量将呈扩大的趋势。如何做好仓储粮食的工作,如何提高粮食物流的运作效率,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方式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消费者对粮食的要求不仅限于简单的数量和质量的保障,而且向追求营养、卫生、环保这就对粮食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储藏期

粮油安全储存守则

粮油安全储存守则

附件1 粮油安全储存守则 国家粮食局 2016年10月 — 0 —

为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安全储粮方针,强化落实“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粮油储存安全责任,规范粮库安全储粮作业与管理行为,确保粮油安全储存,依据《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等制度标准规范,制订本守则。 本守则是从事粮油仓储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适用于各类粮油仓储单位。 — 1 —

第一章粮食入仓与质量控制 1.入仓作业准备 粮食入仓前,仓储管理部门要检查仓房,确认仓房无破损、渗漏、返潮等现象,门窗和照明灯等能正常使用;要清洁仓房,有活虫时进行空仓杀虫,采用国家允许使用的杀虫剂进行杀虫处理,制定空仓杀虫方案,经批准后实施,做好隔离工作。空仓杀虫药剂及用量见表1。 设备管理部门要清洁和调试设备,确保作业期间输送清理和仓储工艺等设备正常运行。 表1 空仓杀虫药剂及用量 2.入仓粮食质量要求 入粮时,按批量扦取样品,检测粮食水分和杂质含量。入仓粮食水分含量宜控制在当地安全水分以下,杂质含量应严格控制在1.0%以内。对于水分、杂质含量超标的粮食,应经过干燥、清理,达到要求后,方可入仓。 入仓粮食应按种类、等级、收获年度分开储藏。已感染害虫的粮食— 2 —

应单独存放,并根据虫粮等级按规定处理。 3.入仓作业要求 入仓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质检扦样、检斤称重、布设通风地上笼(横向通风无需布设)、卸粮清杂、质量抽检、输送入仓。 入仓过程中,提高机械化进仓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自动分级(浅圆仓、立筒仓入仓时采用布料器、减压管等)和防止测温电缆移位。做好防虫、防鼠、防雀工作,加强对全流程的除尘防尘工作,保护环境。 入满粮后,应进行平整粮堆粮面、铺设粮面走道板、布置粮情测控系统、通风均温均湿、防虫防霉、密闭压盖等作业。 粮库管理人员要对入仓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保证入仓粮食符合储存要求,并在入仓粮食质量控制单上签字确认。 — 3 —

粮油保管员职业理论知识试卷

粮油保管员职业理论知识试卷 注意事项 1、比赛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依据2013年颁布的《粮油保管员国家职业标准》命制。 3、请选手在指定位置填写代表队名称、本人姓名、身份证号和选手证号。 4、请仔细阅读各类题目的答题要求,并在相应的位置清晰地填写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个40小题,每个小题1.5分,满分60分) 1、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粮食经营者的收购资格申请之日起(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做出许可决定并公示。 A、20 B、10 C、15 D、30 2、关于低温储藏技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低温储藏技术适合于高水分粮食的长期储藏。 B、低温粮仓的结构必须隔热保冷、防潮隔汽、结构坚固。 C、动态法仓房隔热技术包括在屋面上刷白、敷设锡箔纸或喷涂反射系数大的涂料等。 D、低温仓的仓温波动范围,根据要求应控制在5℃以内,即仓温在15℃~20℃范围内。 3、根据熏蒸前了解的熏蒸仓房、害虫、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以()所需的致死量作为熏蒸用药量的计算依据。 A、幼虫 B、成虫 C、卵 D、最大抗药性的害虫 4、奥氏气体分析仪中的吸氧剂对氧的吸收能力,随温度的()而减少。 A、升高 B、降低 C、平衡 D、加热 5、某批小麦的害虫检查结果是:危害最严重点的害虫密度为22头/Kg。其中,玉米象3头/Kg、大谷盗4头/Kg、米象5头/Kg 。根据虫粮等级标准,该批小麦应判断为()。 A、基本无虫粮 B、一般虫粮 C、严重虫粮 D、危险虫粮 6、使用容重器测定小麦容重的双实验允许误差不超过()。以平均数作为测定结果。 A、3g/L B、5g/L C、3% D、5% 7、储粮必须要干湿分开,干湿混放是( )的直接原因。 A、传导传热 B、害虫繁殖快 C、水分再分配 D、通风阻力大 8、风机出现反转的解决方案是()。 A、任意更换两根火线的接线位置 B、更换三根火线的接线位置 C、任意更换一根火线与地线的接线位置 D、任意更换一根火线与零线的接线位置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1 二、粮堆温度、湿度、水分与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8 三、粮堆的结露、预防与处理、、、、、、、、、、、、、、、、、、、、、、、、、、、、、、、、、 17 四、微生物与储粮发热霉变、、、、、、、、、、、、、、、、、、、、、、、、、、、、、、、、、、、 20 五、储粮生理、、、、、、、、、、、、、、、、、、、、、、、、、、、、、、、、、、、、、、、、、、、、、、、 21 六、粮油储藏技术、、、、、、、、、、、、、、、、、、、、、、、、、、、、、、、、、、、、、、、、、、、 33 七、小麦、玉米的储藏、、、、、、、、、、、、、、、、、、、、、、、、、、、、、、、、、、、、、、、 44 八、粮油仓储管理、、、、、、、、、、、、、、、、、、、、、、、、、、、、、、、、、、、、、、、、、、 49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粮油储藏就是减少粮油在储藏过程中损失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粮油在储藏过程中的损失,就是指数量与质量方面的损失,由此也就确定了粮油储藏的基本任务就是:第一,防止不应有的数量损耗;第二,尽量保持

粮油的原有品质;第三,节约保管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 粮堆物理性质就是指粮油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反映出的多种物理属性。粮堆就是粮油储藏的基本形态,进入储藏状态的粮油籽粒均堆聚成粮堆,储藏期间粮油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也均在粮堆内进行。因此粮堆所具有的各种物理属性就是影响粮油储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粮油的储藏品质,所以,在粮油储藏中,必须首先了解粮堆的物理性质。 (一)散落性与自动分级 1、散落性 (1)散落性的概念 粮粒在从一定高度自然落下形成粮堆时,向四面流散成为圆锥体的性质称为粮油的散落性。 粮油散落性的大小通常用静止角α表示。静止角就是指粮油由高点落下,自然形成圆锥体的斜面与底面水平线之间的夹角。静止角越大,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小;静止角越小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大。 反映粮油散落性大小的另一个指标就是自流角β。自流角就是粮粒在不同材料的斜面上开始移动下滑时,该斜面的倾角。自流角就是一个相对值,它与粮粒自身的特性与斜面材料有关。 (2)散落性的影响因素 ①粮粒的物理状态 粮粒的大小、形态、表面光滑程度等影响粮油的散落性。粒大、饱满、

粮食安全储存小知识

粮食安全小知识 1、超标镉大米的危害 人食用镉含量超标大米后,镉在人体内会导致患骨痛病。镉超标大米的危害表现在对身体危害最严重的是结缔组织损伤、生殖系统功能障碍、肾损伤、致畸和致癌,镉能引发人类乳腺癌。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镉只有1%~5%被胃肠道吸收,所以食用镉超标大米是机体摄入镉的一种可能,大量长期食用会导致慢性中毒。 2、在街边早餐店里一锅油反反复复炸油条等食品,有害吗? 国家食用油有关规定,炸过三次的就不能食用了。对炸油条、煎饼之类的,反复炸的油应该是不能食用,反复煎炸的油就成了老油、废油。食用废油由于在高温下使用,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苯类成分及许多致癌物质,不仅人不能吃,动物也不能吃。 3、我去超市等地选购大米,发现米色偏黄,自己感觉大米越白越好, 但是前段新闻又报道过抛光毒大米,自己十分担心是怎么回事。 大米抛光是工艺需要,错在矿物油添加剂。目前大米加工的抛光是湿式抛光,也就是在抛光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水,这样可使胚乳和留存在米上的少量米糠的结合力减弱,有利于彻底碾去米糠,提高米的光洁度和抛光均匀度。至于有些抛光大米咋就成了“毒大米”,是有些不法厂商为提高大米表面的光亮度,在抛光时不仅添加水,还非法添加矿物油,由于矿物油不能食用,所以,添加矿物油抛光的大米变成了“毒大米”。 4、看见很多新闻报道地沟油问题,请问怎么鉴别地沟油? 方法1:把你家里的油放到冰箱里2个小时,如果出现白色的泡沫一样,那就是地沟油。方法2:在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头(蒜子),如果蒜子变红色,就是用地沟油,含有大量黄曲霉素;食油良好的话,蒜子是白色的。

粮食储存小窍门 一、大米储存方法 大米过夏,往往会生虫长飞蛾,不仅糟塌了粮食,而且满屋子飞蛾,真烦人。教您3个小窍门,可防大米虫蛀: 1.取大蒜、姜片许多,混放在米缸内。 2.将大米打成塑料小包,放冰柜中冷冻,取出后,绝不生虫,米多时,轮流冻。 3.大米生虫子了,可将生虫大米放在阴凉通风处,让虫子慢慢爬出,然后再过筛。 二、稻谷保存方法 1、按1公斤干海带保存100公斤粮食的比例,将干海带放在粮食中,七天后取出晒干或晾干,然后再放人粮食中。此法可保粮食长期不发霉不生虫。 2、按1:100的比例,将干海带拌在粮食中,装入容器内,加以密封。这样经二年后,粮食质量和色泽如故,无污染,无异味,海带可以照食。此法尤其适合于小麦,大米的保存。 3、利用大蒜防虫;大蒜具有驱逐、麻痹害虫的作用。使用方法是:将粮食装人缸内,在粮面上放几枚大蒜,密封性差的容器(如普通面袋,编织袋等)。可在粮食内部不同部位各放几枚大蒜,其效果都比较理想。

粮食安全储存守则

附件1 粮油安全储存守则 国家粮食局 2016年10月 — 3 —

为了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安全储粮方针,强化落实“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粮油储存安全责任,规范粮库安全储粮作业与管理行为,确保粮油安全储存,依据《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储存安全责任暂行规定》等制度标准规范,制订本守则。 本守则是从事粮油仓储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适用于各类粮油仓储单位。 — 4 —

第一章粮食入仓与质量控制 1.入仓作业准备 粮食入仓前,仓储管理部门要检查仓房,确认仓房无破损、渗漏、返 潮等现象,门窗和照明灯等能正常使用;要清洁仓房,有活虫时进行空仓杀虫,采用国家允许使用的杀虫剂进行杀虫处理,制定空仓杀虫方案,经批准后实施,做好隔离工作。空仓杀虫药剂及用量见表1。 设备管理部门要清洁和调试设备,确保作业期间输送清理和仓储工艺 等设备正常运行。 表1 空仓杀虫药剂及用量 种类食品级惰性粉磷化铝敌敌畏溴氰菊酯 用量3~5 g/m23~6 g/m30.1~0.2 g/m30.1~2 g/m3 注:敌敌畏仅用于空仓和环境杀虫,严禁喷施或落入储粮中;溴氰菊酯应以烟雾剂形式用于空仓杀虫。 2.入仓粮食质量要求 入粮时,按批量扦取样品,检测粮食水分和杂质含量。入仓粮食水分含量宜控制在当地安全水分以下,杂质含量应严格控制在1.0%以内。对于水分、杂质含量超标的粮食,应经过干燥、清理,达到要求后,方可入仓。 入仓粮食应按种类、等级、收获年度分开储藏。已感染害虫的粮食应单独存放,并根据虫粮等级按规定处理。 3.入仓作业要求 入仓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质检扦样、检斤称重、布设通风地上笼(横向通风无需布设)、卸粮清杂、质量抽检、输送入仓。 入仓过程中,提高机械化进仓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自动分级(浅圆仓、立筒仓入仓时采用布料器、减压管等)和防止测温电缆移位。做好防虫、防鼠、防雀工作,加强对全流程的除尘防尘工作,保护环境。 — 5 —

粮食储藏技术

粮食储藏技术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粮食储藏技术 摘要目前,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有不足。通过对国际及国内粮食储藏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从我国粮食生产、购销的新形势和粮食仓储企业的生产作业实际需要出发,分析了当前粮食储藏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储藏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粮食储藏技术进展问题展望 有机食品(OgranicFood)和绿色食品的蓬勃发展,对粮食绿色储藏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我国粮食储藏大约在一万年前即已开始,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储备问题,粮食储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油食品的质量安全与营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既实现粮食安全储藏又保持粮食新鲜度是广大仓储科技人员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1 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新进展 1.1 仓储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的新进展 二十世纪末,我国利用国债资金兴建了大批以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为主要仓型的国家储备粮库,广泛推广应用了粮情测控、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和谷物冷却技术“四项储粮新技术”,配备了环流熏蒸系统、粮情测控系统、谷物冷却机、粮食烘干系统以及“四散”作业设施等一批先进的粮食储藏新技术设备。同时,根据新时期储藏技术需求特点,相继研发推广了智能控制储粮机械通风技术,低剂量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智能粮情检测分析技术和高效谷物冷却技术,并将四项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和标准化设计,制定发布了《粮油储藏 技术规范》、《粮食仓库安全操作规程》等一批技术性规范和操作规程,大大提高了粮食储藏装备水平,提升了技术和设备的整体效能,有效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2储藏技术应用基础性研究的新进展 研究分析粮食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构筑了我国储粮生态学理论的初步框

粮油储藏应用技术基础知识 粮油高级保管员培训资料

20080614 am 第二章粮油保管基础知识 第4节粮油储藏应用技术基础知识 p137-140 四、气调储藏应用技术基础知识 (一)气调储藏概念 在密封粮堆或气调仓库中,采用生物降氧或人工气调的方法,改变粮堆中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使之产生一种防治储粮害虫,抑制霉菌繁殖,降低储存粮食生理代谢的气体。从而达到保持粮食品质,确保粮食安全的目的。这种以调节环境气体成分为依据,增加粮食储藏稳定性的技术叫气调储藏。 我国的气调储藏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仰韶文化时期已有气密性的缸、坛、窖藏。新中国成立后、气调储藏技术更有较快发展。先后在上海、浙江、江西、江苏、河南、山东等省开展了此项工作,目前已有稻谷、玉米、豆类、油料、大米、油品等二十多个粮种采用了自然缺氧气调储藏。人工气调储藏也有了较大进展,并致力于气调技术和气调保鲜理论的研究。 实践证明,气调储藏对保持粮食品质、防虫和防霉等方面均较之常规储藏更具明显的优越性和储藏效应。 1.气调储藏防治虫害的作用储粮害虫的生活条件,与所处环境的气体成分、温度、湿度分不开。粮堆中氧气浓度的降低和二氧化碳(或氮气)浓度的增加都能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见表2-30)。只要仓房的气密性好,维持一定的时间可以得到很好杀虫效果。在气调储藏中,杀虫效果除了与气体浓度有关外,温度、湿度、虫种和虫期以及处理时间等因素对杀虫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当氧浓度含量在2%以下,储粮害虫就能致死。当有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混合气体同时起作用时就更具毒性。杀虫率所需的时间取决于环境温度,大气温度愈高,达到95%杀虫率所需的暴露时间则愈短,所以高温可以增加气调的效力。此外、在比较低的湿度下处理比在较高的湿度下处理更为有效。 2.气调储藏抑菌防霉的作用 气体对真菌的代谢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将氧气降低至0.2%一1.0%,不仅控制了储藏物的代谢,也明显地影响到气体对真菌的代谢活动。 当粮堆氧气浓度下降到2%以下时,对大多数好气性霉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安全水分范围内的低水分粮以及粮食相对湿度在65%左右的低湿条件下,低氧对霉菌的控制,其作用尤为显著。但是有些霉菌对氧气要求不高,极能忍耐低氧环境,例如灰绿曲霉、米根霉,能在0.2%氧浓度下生长。 粮食上的霉菌对低二氧化碳有较强适应能力,只有当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40%以上才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