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普外科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疾病护理要点解答一、疾病概述(一)概念腹膜炎(peritonitis)是发生于腹腔脏腹膜和壁腹膜的炎症,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胃液、胆汁、血液)或物理性损伤等引起。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指由化脓性细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或两者混合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累及整个腹腔时称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按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
原发性腹膜炎,又称为自发性腹膜炎,腹腔内无原发性病灶,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杆菌。
继发性腹膜炎多由于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破裂,或腹腔内脏器缺血、炎症扩散引起。
临床所称急性腹膜炎(acute peritonitis)多指继发性的化脓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二)相关病理生理腹膜受到刺激后立即发生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随后大量浆液渗出,可以稀释腹腔内的毒素。
并逐渐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可吞噬细菌及微细颗粒,加上坏死组织、细菌和凝固的纤维蛋白,使渗出液变为浑浊而成为脓液。
大肠杆菌感染的脓液呈黄绿色、稠厚,并有粪臭味,在诊断上有着重要意义。
腹膜炎的转归取决于患者全身和腹膜局部的防御能力和污染细菌的性质、数量和时间。
当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弱,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时,炎症趋于恶化。
这时细菌及其内毒素刺激机体的防御系统,激活多种炎性介质后,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毒素吸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腹膜严重充血水肿并渗出大量液体后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蛋白丢失和贫血;腹腔内脏器浸泡在脓液中,肠管扩张、麻痹,膈肌上抬影响心肺功能加重休克。
当患者年轻体壮,抗病能力强时可使病菌毒力减弱,使炎症局限和消散。
当腹膜炎治愈后,腹腔内多有不同程度的粘连,部分肠管粘连扭曲可造成粘连性肠梗阻。
(三)病因与诱因原发性腹膜炎多由血行播散、上行性感染、直接扩散、透壁性感染引起。
继发性腹膜炎多由腹内脏器穿孔、炎症、损伤、破裂或手术污染引起的。
其主要的原因是急性阑尾炎,其次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一例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护理的案例教学与实训指导体会我们根据“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依据整体护理模式,结合我院国家级精品课《外科护理技术》的成果,对外科护理教学的多种方法进行探讨,对典型案例深入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益。
1.典型病例1.1病史患者陆,男,15岁,学生,因腹痛待查于2022年3月31日收入院。
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腹部及脐周疼痛,呈阵发性,不向他处放射,无恶心、呕吐、腹泻,门诊考虑“急性胃肠炎”,治疗后效果不佳。
今日腹痛加剧,呈持续性,急来院就诊。
1.2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口唇无紫绀,体温38.9℃,脉搏10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00/60mmHg,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坦,未触及包块。
腹部检查:中下腹及脐周肌紧张,中下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麦氏点轻压痛、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
1.3辅助检查1.3.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15109/L,中性粒细胞91%。
1.3.2.腹部B超。
未发现明显异常。
1.3.3.腹部平片。
见膈下游离气体。
1.4医学诊断坏疽性阑尾炎,急性局限性腹膜炎。
1.5住院经过入院后急完善相关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生化淀粉酶,出、凝血时间,输血前全套,腹部B超),抗感染支持(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排除手术禁忌症,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于2022年4月1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
术后暂禁食、置鼻胃管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抗感染(头孢替唑)、止血(氨甲环酸)等对症治疗。
病理检查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4月8日切口拆线,愈合好,无红肿无渗出,治愈出院。
2.护理2.1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2.1.1恐惧/焦虑。
与身体不适、病情严重、担心预后有关。
2.1.2腹痛、腹胀。
与腹膜炎症刺激、毒素吸收有关。
2.1.3体温过高。
与腹腔感染、毒素吸收有关。
2.1.4体液不足。
与腹膜腔内大量渗出、高热、体液丢失有关。
2.1.5潜在并发症。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完整本文将介绍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完整,包括患者的评估、治疗和监护、术后护理、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等方面内容。
1.患者评估1.1了解病人的病史、既往病史、过敏情况、用药情况等。
1.2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按压、叩诊等,以确定腹部疼痛的位置和性质。
1.3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以评估患者的炎症程度和感染情况。
2.治疗和监护2.1给予静脉输液,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和循环稳定。
2.2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保持抗生素血浓度的稳定。
2.3给予疼痛控制,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例如吗啡等。
3.术后护理3.1监测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3.2帮助病人改变体位,减少因手术而引起的不适和疼痛。
3.3观察手术切口的伤口愈合情况,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3.4促进早期活动,帮助病人尽快康复,预防并发症。
4.营养支持4.1给予病人足够的营养支持,在病人术前和术后给予适量的高蛋白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和增强免疫力。
4.2监测病人的摄入和消耗,根据需要调整饮食方案,以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
5.心理支持5.1与病人进行沟通,给予情感支持,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5.2教育病人和家属,告知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等,增加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总结起来,对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完整,包括患者评估、治疗和监护、术后护理、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促进病人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急性腹膜炎患者的护理
一、腹膜炎概念与分类
(一)按发病机制分原发性与继发性
(二)按病因分细菌性与非细菌性
(三)按临床过程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四)按累及范围弥漫性与局限性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原发性腹膜炎
1.腹腔内无原发性病灶
2.途径:血行播散、上行性感染、直接扩散、透壁性感染
3.病理
4.腹膜的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一)查体发现
望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触腹膜刺激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叩鼓音,肝浊音界,移动性浊音(+)
听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直肠指检直肠前窝饱满,触痛
四、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
(二)影像学检查(X线、B超、CT检查)
(三)腹腔穿刺、腹腔灌洗;
五、处理原则:消除病因,控制炎症;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
较轻的继发性腹膜炎, >24h
确诊的原发性腹膜炎
其他不能耐受手术者相关临床上腹部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方法;让学生掌握胃肠减压的目的及操作。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护理常规(一)定义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指由化脓性细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或者两者混合所引起的腹腔壁腹膜与脏腹膜的急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为腹膜刺激症状,如腹痛、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等;后期由于感染和毒素吸收,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1、腹痛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其程度随炎症的程度而异,但一般都很剧烈,不能忍受,且呈持续性。
深呼吸、咳嗽、转动身体时都可加剧疼痛,故病人不变动体位。
疼痛多自原发灶开始,炎症扩散后蔓延及全腹,但仍以原发病变部位较为显普。
2、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此为早期出现的常见症状。
开始时因腹膜受刺激引起反射性的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岀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物转为黄绿色内含胆汁液,甚至为棕褐色粪样肠内容物。
由于呕吐频繁,可呈现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体温、脉搏变化骤然发病的腹膜炎,开始时体温可以正常,之后逐渐升高。
年老体弱的病人,体温不一定随病情加重而升高。
脉搏通常随体温的升高而加快。
如杲脉搏增快而体温反而下降,多为病情恶化的征象,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4、全身中毒症状随病情发展,可相继出现高热、寒战、脉速、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发组、舌干苔厚、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一系列感染中毒症状。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1、疼痛与炎症刺激、手术切口、引流管摩擦刺激有关。
2、体温过高与感染毒素吸收有关。
3、体液不足与腹膜腔内大量渗出、高热或体液丢失过多有关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禁食水、体液引流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切口、留置引流管道有关。
(四)观察要点术前1、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并及时记录。
2、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的变化。
3、检査腹部体征和症状变化。
4、及时了解辅助检査结果的变化。
术后1、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2、监测病情变化。
3、观察引流物及手术切口情况。
(五)护理措施术前1、体位取半坐卧位,使腹腔内渗岀液积聚于盆腔,以减轻中毒症状,利于引流。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更为多见。
主要病因为腹腔脏器穿孔引起的腹壁或内脏破裂,以急性阑尾炎坏疽穿孔最多见,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次之。
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体温升高、脉搏加速及感染中毒症状等。
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等。
处理原则包括积极处理原发病灶、消除病因、控制炎症、清理或引流腹腔渗液,脓肿形成者给予脓腔引流。
【护理评估】(一)术前评估1.健康史(1)个人情况: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等;(2)既往史:既往有无慢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腹部手术、外伤,泌尿道感染,营养不良或其他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
2.身体状况(1)腹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范围及伴随症状;(2)有无恶心、呕吐,呕吐持续时间、呕吐物性状;(3)有无腹膜刺激征;(4)有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5)有无寒战、高热、脉速、呼吸浅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肢端发凉、神志恍惚或不清等重度缺水、代谢性酸中毒及感染性休克表现;(6)血常规、腹部X线、B超、CT、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等检查有无异常。
3.心理社会状况(1)病人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认知程度;(2)病人是否担心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预后;(3)家属对病人的关心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
(二)术后评估1.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术中出血、补液、输血情况;2.原发病变类型;3.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尿量、营养状况及皮肤情况;4.引流情况,包括腹腔引流管的位置,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5.伤口敷料及切口愈合情况;6.有无切口感染、盆腔脓肿、膈下脓肿等并发症发生。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急性疼痛与壁腹膜受炎症刺激有关。
2.体温过高与腹膜炎毒素吸收有关。
3.体液不足与腹腔内大量渗出、高热或体液丢失过多有关。
4.潜在并发症:切口感染、盆腔脓肿、膈下脓肿。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护理常规一、目的为规范诊疗护理操作及疾病护理常规,切实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二、范围全科护理人员三、定义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由化脓性细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或两者混合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就是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累及整个腹腔的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称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常见病因为继发性腹膜炎和原发性腹膜炎。
多见于儿童,常伴有营养不良或抵抗力下降。
四、内容(一)护理评估1.术前评估(1)健康史: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一般资料。
了解既往病史,尤其注意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及慢性阑尾炎、胆囊炎发作史,有无其他腹腔内脏器官疾病和手术史;有无腹部外伤史。
对于儿童应注意近期有无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病史、营养不良或其他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
(2)身体状况:①腹部症状和体征:了解腹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范围及伴随症状等;若有呕吐,了解呕吐物的性状。
注意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及其部位、程度和范围;检查有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有无移动性浊音。
②全身情况:检査患者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的改变以及饮食和活动情况,尤其注意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及趋势;了解有无感染性中毒反应,如寒战、高热、脉速、呼吸浅快、面色苍白或口唇发绀等;有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表现;有无休克现象,如口于、肢端发冷、血压下降或神志恍惚等。
(3)心理一社会状况: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有无焦虑、恐惧等表现。
评估患者对本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评估其对医院环境的适应情况和治疗的合作情况。
了解家属及亲友的态度、经济承受能力等。
2.术后评估:评估麻醉方式、手术类型,腹腔内炎症情况,原发病变类型,重点了解腹腔引流管放置情况,如引流管的作用、部位,引流通畅程度、引流液性状等,皮肤及切口愈合情况等。
(二)护理措施1.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解释工作,稳定患者情绪,减轻焦虑。
介绍有关腹膜炎的疾病知识,提高其认识,并配合治疗和护理,帮助其勇敢面对疾病,尽快适应患者角色,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护理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病因、症状和诊断。
2.掌握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护理方法和护理常规。
3.培养护理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1.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病因、症状和诊断。
2.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护理方法和护理常规。
3.护理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了解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病因、症状和诊断。
2.掌握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护理方法和护理常规。
3.培养护理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四、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护理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
2.如何培养护理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示范操作法。
4.互动问答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介绍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概念,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
2.讲授环节:(1)了解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病因、症状和诊断。
(2)掌握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护理方法和护理常规。
(3)培养护理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职业精神。
3.案例分析环节: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示范操作环节:演示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的正确护理方法。
5.互动问答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七、教学评估:1.课后作业:完成相关阅读和练习。
2.考核方式:一次性闭卷考试。
八、教学资料:1.相关医学文章和书籍。
2.实际案例和病例分析。
3.多媒体教具和演示材料。
九、教学反思:本次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护理教学课程着重强调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高度责任感,加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医德医风。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操作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贯彻于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掌握应对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急性腹膜炎外科护理发布时间:2022-06-23T01:57:03.23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9期作者:李哲[导读] 急性感染化脓性外科腹膜炎本病是一种常见急性外科感染急腹症。
李哲武警陕西总队医院外一科摘要:急性感染化脓性外科腹膜炎本病是一种常见急性外科感染急腹症。
在急性发生炎症时,腹膜内的分泌物排出大量药物渗出液以用于稀释体内毒素和药物刺激。
当患者发生急性感染化脓性外科腹膜炎时,如抢救治疗不及时,易引起感染性体克甚至死亡。
一次手术期间按的护理尤为重要。
现将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为患者的治愈提供保证。
关键词:急性;腹膜炎;外科护理急性腹膜炎按病因分为维发性腹膜炎和原发性腹膜炎。
腹部检查:呼吸音减弱或浑浊消失。
局部腹胀或腹胀加重可提示病情恶化。
腹痛、反复心跳痛和腹肌张力通常是急性腹膜炎的标志性病理体征,称为腹膜病变刺激综合征,尤其是原发性腹膜病变患者的下腹部。
胃肠道和胆囊腹膜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肌张力通常表现为“板”状僵硬,但婴儿、老年人、肥胖、晚孕、妇科患者腹肌紧张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另外,检查腹腔内内脏性腹膜穿孔,有助于减少肝脏浊度和声空间的界限或消除浊音:当腹膜积液较多时,可发现有腹部活动和肠道杂音的患者:可见肠杂音减弱甚至消失;直肠拇指检查可发现直肠前部骨窝充盈,腹部有压痛,提示患者有急性盆腔内膜脓肿。
[发病机理]一、病因1.1继发性急型腹膜炎由于患者腹腔内发生炎症、脏器组织损伤、穿伤、破裂或进行手术等等污染因素所致,且多数是来自各种消化道,如急性直肠阑尾炎腹膜穿孔和急性胃十二指肠慢性溃疡腹膜穿孔,胃肠道的内容物在流入患者腹腔后可引起肠道细菌侵入感染,从而容易导致急性腹膜炎。
1.2原发性急型腹膜直肠炎是指腹腔内通常无原发腹膜病灶,病原菌经腹腔血液迅速播散而感染导致的急性腹膜炎。
多数常见于那些机体相对抵抗力低下的少年儿童,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菌不能经血液的运达进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护理常规
(一)定义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指由化脓性细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或者两者混合所引起的腹腔壁腹膜与脏腹膜的急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为腹膜刺激症状,如腹痛、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等;后期由于感染和毒素吸收,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1、腹痛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其程度随炎症的程度而异,但一般都很剧烈,不能忍受,且呈持续性。
深呼吸、咳嗽、转动身体时都可加剧疼痛,故病人不变动体位。
疼痛多自原发灶开始,炎症扩散后蔓延及全腹,但仍以原发病变部位较为显著。
2、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此为早期出现的常见症状。
开始时因腹膜受刺激引起反射性的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物转为黄绿色内含胆汁液,甚至为棕褐色粪样肠内容物。
由于呕吐频繁,可呈现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体温、脉搏变化骤然发病的腹膜炎,开始时体温可以正常,之后逐渐升高。
年老体弱的病人,体温不一定随病情加重而升高。
脉搏通常随体温的升高而加快。
如果脉搏增快而体温反而下降,多为病情恶化的征象,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4、全身中毒症状随病情发展,可相继出现高热、寒战、脉速、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舌干苔厚、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一系列感染中毒症状。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疼痛与炎症刺激、手术切口、引流管摩擦刺激有关。
2、体温过高与感染毒素吸收有关。
3、体液不足与腹膜腔内大量渗出、高热或体液丢失过多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禁食水、体液引流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切口、留置引流管道有关。
(四)观察要点
术前
1、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并及时记录。
2、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的变化。
3、检查腹部体征和症状变化。
4、及时了解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
术后
1、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2、监测病情变化。
3、观察引流物及手术切口情况。
(五)护理措施
术前
1、体位取半坐卧位,使腹腔内渗出液积聚于盆腔,以减轻中毒症状,利于引流。
休克病人取平卧位或中凹卧位。
禁食水、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容物和气体,减轻腹胀,改善胃、肠壁的血液循环,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3、补液及营养记录出入水量,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合并休克者,给予抗休克治疗。
保持静脉通道,经胃肠外途径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抗感染遵医嘱合理、正确、足量应用抗生素。
4、镇静、止痛、吸氧已确诊的病人,可用哌替啶类止痛剂,减轻病人的痛苦与恐惧。
诊断不明或病情观察期间,暂不用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术后
1、体位同外科术后体位护理。
2、禁食水、胃肠减压待肠功能恢复后方可拔除胃管,逐步进食。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的处理。
4、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5、手术切口和管道护理同外科切口和引流管护理常规。
6、活动鼓励病人及早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六)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和解释,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焦虑;制
定合理计划,提高其认识并配合治疗和护理;帮助其尽快适应病人角色,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健康指导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防止发生肠粘连,促进术后康复。
3、出院指导出院后定期复查,如出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时应及时复诊。
4、健康促进及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积极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