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案 大象版(1)
- 格式:doc
- 大小:38.60 KB
- 文档页数:2
从“天圆地方”说起-大象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天圆地方”的概念及其作用;2.了解地球是圆的,并了解其形状和尺寸;3.掌握地球球体展开图的绘制方法;4.了解大象的生活习性。
二、教学内容1.“天圆地方”的概念;2.地球的形状和尺寸;3.地球球体展开图的绘制方法;4.大象的生活习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地球是圆的;2.掌握地球球体展开图的绘制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看过闪电侠之后的想法,引出“天圆地方”。
2. 学习“天圆地方”的概念及其作用(10分钟)1.让学生表达对“天圆地方”的理解;2.讲解“天圆地方”的概念及其作用;3.带领学生体验在“天圆地方”中的位置和方向。
3.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20分钟)1.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尺寸;2.引出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
4. 地球球体展开图(30分钟)1.讲解地球球体展开图的绘制方法;2.让学生互相交流、纠正,理解地球球体展开图的含义。
5. 大象的生活习性(15分钟)1.讲解大象的生活习性;2.让学生了解大象的食量,体重等数据。
6. 归纳总结(10分钟)1.总结“天圆地方”的概念及其作用;2.总结地球是圆的及其球体展开图的绘制方法。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学习“天圆地方”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其概念及作用;2.学生学习大象的生活习性,能够了解大象的基本生态知识;3.学生能够正确绘制地球球体展开图。
六、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要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如图片、实物等;3.在学生写作业时,可以增加举例、情境模拟等环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1. 从“天圆地方”说起-大象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运动;2.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坐标;3.了解天空中的恒星和星座;4.熟悉及使用一些天文术语。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理位置;3.天空中的恒星和星座。
三、教学难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理位置;2.天文术语的熟悉及使用。
四、教学准备1.投影仪、电脑;2.天球仪、地球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引新课1.展示地球的照片,鼓励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圆的还是扁的?为什么?2.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展示图示,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有哪些?公转又是什么?3.加深学生对差旅球或者地球仪的了解,让学生动手操作模拟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4.小组讨论,总结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 认识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坐标1.展示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的地理位置;2.讲解地理坐标的概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和坐标;3.小组活动,设计问卷并让学生外出调查:让学生查阅地图判断并回答问题,了解居住地在国内和世界上的位置。
4. 探究天空中的恒星和星座1.展示天球仪,讲解天球仪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它上面的星座;2.讲解星座的定义、分类和命名法;3.指导学生使用星座图,通过天上的星星找到相应的星座;4.小组讨论,发现和认识几个重要的星座;5.学生观察夜空中的星星,找到有趣的星座并进行观测。
5. 天文术语的熟悉及运用1.介绍几个重要的天文术语,如:天球、南极点、北极点、天赤道等;2.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些天文术语来描述和表达天体现象;3.小组合作,利用所学天文术语描述一个天体现象,例如月球食。
六、课后练习1.家庭作业:查找家庭所居住经度、纬度,研究在地图上所在位置的坐标;2.组内讨论:学生可以讨论天文术语在处理学习内容上的作用;同时还要求了解三个新的星座。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在变脸》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
(2)知道地球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会使用地球仪。
(3)会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重难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制作地球模型。
教学准备:地球仪、火柴棒、剪刀、胶水、色卡纸、橡皮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辛苦的探究过程。
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去想象一下古人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2、这就是“天圆地方”说。
(课件展示,并板书:天圆地方)北京的天坛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今天,就让我们从“天圆地方”说起,一起去进一步了解我们脚下的地球。
二、活动一:探究地球形状1、“天圆地方”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觉的有些幼稚,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想想当时的条件,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是不是一样会有同样的想法?2、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光靠自己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3、接下来我们做一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人看到的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步骤:1.用火柴棒代替帆船,磷头是帆,火柴棒是船身,在地球仪上模拟船只进港和出港。
2.注意观察进港时最先看到什么?出港时最后看到什么?3.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4.从这两个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4、分组实验5、汇报:在地球仪上实验时,出港时最后看到的是帆,然后就看不见了。
在桌面上船走的再远,只会变小却不会消失。
6、讲有关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一边讲解师一边在地球仪上画路线。
三、活动二:地球仪我们的好朋友1、观察地球仪并讨论。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从“天圆地方”说起第一篇: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从“天圆地方”说起第五单元地球在变脸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3、通过小组合作,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教具:地球仪、资料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表达与交流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出示教学课件: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
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换意见。
四、搜集资料。
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
大屏幕出示资料卡: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般认为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从“天圆地方”说起》第一课时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八班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由四课组成,按“地球概况-地球表面在变化-地球表面为什么变化-地球表面变化造成的影响”的顺序排列。
第一课《从“天圆地方”说起》,引导学生回顾人类理解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持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观察地球仪,能够找到自己的家乡,知道经线纬线。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有限,这就需要老师不时的提醒、充满激情的讲课和鼓励性的评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使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落实。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理解地球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教学重点:体验人类理解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教学难点:了解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活动一、图片导入,赏球揭题。
(课件出示地球全景照片)理解吗?一起说出它的名字。
蓝色部分是什么?褐色部分呢?白色的涡流又是什么呢?整体呢?用一句话夸夸它吧。
瞧,我们多么幸运,知道地球原来是一颗如此美丽的星球。
但是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他们仅仅凭借自己的观察,再加上大胆的想象,把地球想象成各种样子。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人类理解地球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那还得从“天圆地方”说起。
(板书课题:从“天圆地方”说起。
)活动二:古人眼中的地球——大胆想象。
打开课本,翻到56页。
1.古时候,不同地区的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先来看图阅读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吧。
2.其他古代国家的人们又是如何想象地球的样子呢?(课件出示印度、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代俄罗斯人们心中地球的样子。
)3.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的形状有那样的理解呢?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理解呢?古代,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想象来理解地球。
《从“天圆地方”说起》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天圆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2. 掌握“天圆地方”在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学中的体现;3. 分析“天圆地方”在摩登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
导学内容:1. “天圆地方”的观点及起源;2. “天圆地方”在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学中的体现;3. “天圆地方”在摩登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
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是什么意思吗?2. 列举一些“天圆地方”在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学中的体现。
二、进修“天圆地方”的观点及起源(15分钟)1. 介绍“天圆地方”的观点:天代表宇宙,圆代表圆满、完备,地方代表人类世界。
2. 诠释“天圆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3. 分析“天圆地方”在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体现。
三、探讨“天圆地方”在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学中的体现(30分钟)1. 分析“天圆地方”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如圆形建筑、宫殿布局等。
2. 讨论“天圆地方”在古代绘画、雕塑、诗歌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
3. 阐述“天圆地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如《红楼梦》中的“天地合”等。
四、探讨“天圆地方”在摩登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25分钟)1. 分析“天圆地方”在摩登建筑、设计、文化等领域中的影响。
2. 探讨“天圆地方”在摩登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如企业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
3. 思考“天圆地方”在当代文化交流、价值观传承中的作用。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天圆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2. 总结“天圆地方”在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学中的体现;3. 总结“天圆地方”在摩登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
六、作业(5分钟)1. 完成教室笔记,加深对“天圆地方”的理解;2. 撰写一篇关于“天圆地方”的短文,探讨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摩登社会中的重要性。
导学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天圆地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大象版五上第五单元“地球在变脸”第一课《从“天圆地方”说起》二、教学背景学生从小就知道地球是球形,但对于人类为了探索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甚至是代价并不了解。
因此,教材安排《从“天圆地方”说起》这个教学内容,正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三、教材分析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天圆地方”说起》,就是要求学生要弄清地球是什么样的?同时通过体验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发展过程,感受人类对地球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的人类的敬意和热爱地球的情感,建立保护地球的观念。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观察地球仪,知道经线、纬线;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
2、过程与方法:渗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和对地球的热爱。
六、教学方法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操作法、讨论法及情景再现等方法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七、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折的纸船学生准备:搜集一些反映地球面貌多姿多彩的风景图片或文字资料。
八、教学过程活动一:初步了解地球。
1.课件出示谜面:上一半下一半,中间有线看不见。
两头寒,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
2.大家猜,它是哪个星球?(我们生活的地球)3.对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星球,你还有哪些了解,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谁愿意把你了解到和大家分享一下?预设:老师,我知道地球是个球形。
我找到了“神五”、“神七”的文件资料,可以给大家欣赏一下吗?瞧,我们多幸运啦,能亲眼目睹地球原来是一个如此美丽的星球。
可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从“天圆地方”说起》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言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叫做“天圆地方”,这个观点涵盖了中华文化中对宇宙、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认知。
通过对“天圆地方”的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度地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内涵,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天圆地方”的含义及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性;2. 探讨“天圆地方”思想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影响;3. 分析“天圆地方”与当代社会进步的干系,沉思其摩登意义。
三、教学内容1. “天圆地方”的观点及其起源;2. “天圆地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3. “天圆地方”思想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影响;4. 反思“天圆地方”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并分析“天圆地方”的含义及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难点:探讨“天圆地方”思想对摩登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引导同砚了解“天圆地方”的起源及观点,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以援助同砚更直观地理解;2. 分组谈论“天圆地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每组汇报谈论结果;3. 指挥同砚沉思“天圆地方”思想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同砚展开深度谈论;4. 分析“天圆地方”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同砚沉思其与摩登社会进步的干系;5. 总结教学内容,援助同砚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备逻辑。
六、教室作业1. 小组合作撰写关于“天圆地方”思想对摩登社会的意义和影响的论文;2. 依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幅图表或漫画展示“天圆地方”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体现;3. 阅读相关文献或资料,写一篇读后感,探讨自己对“天圆地方”思想的熟识和看法。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不仅了解并精通了“天圆地方”的观点,还深度沉思了这一观点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以及摩登社会的影响。
通过小组谈论和个人沉思,同砚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育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标要求: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3、通过小组合作,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教具:地球仪、资料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表达与交流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出示教学课件: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
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换意见。
四、搜集资料。
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
大屏幕出示资料卡: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般认为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1 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4、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会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难点——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
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情境导入,探究暗盒1、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熟鸡蛋、橡皮、硬币,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让学生尝试分辨里面有什么。
2、分辨结束后,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3、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
活动2【讲授】(二)认识地球内部构造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先来一起研究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出示火山、海啸、地震等图片,让学生看。
边看边交流,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师适时作出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科学家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我们来看这样一句话(出示课件)。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
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板书)(2)学生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并弄清地壳、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活动3【活动】(三)用橡皮泥或色卡纸做地球结构模型。
1、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和地球的构造,你们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者色卡纸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2、教师出示制作模型的提示,并让学生读一读要求。
大象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一课从“天圆地方”说起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简单的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播放《南辕北辙》的故事创设情景。
2、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想,这位商人能到楚国吗?3、由小阅读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从“天圆地方”说起二、表达与交流1、师: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有那样的认识?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认识?2、指名回答,师生可适当补充。
3、师: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人们是通过哪些事实与证据来推测出地球的形状的?3、同桌快速讨论一分钟,全班交流。
4、师引导学生借助知识链接内容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形状及其相关的事实与证据。
(1)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得出:地球是球形的。
(2)麦哲伦经过三年的环球航海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3)现在的宇航员从太空拍摄的照片也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1、师结合学生表达与交流内容引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从地球仪上找找自己的家乡,并说说通过观察还发现了什么?2、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讨论。
3、生举手汇报,师生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相关内容。
4、通过师生的交流引出资料卡的内容:地球的构造,通过短片了解地球的构造。
5、师提问观看收获。
6、全班交流地球结构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动手的激情。
四、制作地球结构模型1、生了解制作小提示。
2、播放制作步骤,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模型制作。
3、生小组合作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也可以单独完成。
4、师巡视指导。
5、展示各组模型,并简单介绍自己制作的模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
6、对优秀是作品给以及时的鼓励。
五、课堂练习以选择题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宇宙与地球知识的了解。
六、课堂总结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那位商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2、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说一说。
1.认为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有道理吗?●古俄罗斯人对地球的理解:古俄罗斯人想象大地是驮在三条鲸鱼背上的盘子,这三条鲸鱼又是浮游在海洋上的。
●古印度人对地球的理解: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隆起的圆盾,由三条大象扛着,这三条大象站在龟背上,而这个龟又是浮游在广阔海洋之中的。
●古埃及人对地球的理解: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希腊人对地球的理解: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扛在大鳄鱼背上的一个大沙盘,每当鳄鱼背痒摩擦沙盘时,就会地震或火山爆发。
●盖天说……●中国古代对地球的理解:天圆地方说学生汇报完后老师总结:天圆地方经过了天圆地方的这个过程,人们又逐步的对这个个观点产生了怀疑!是什么让人们怀疑的呢?在无边无垠的大海边居住的人看到大船从远处驶近海岸,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这使古人开始怀疑地不是方方正正的了,她可能是一个圆球。
2、实验证明地球是弧形的。
在水平板面上和球面上移动的铅笔,有何不同?不同:水平板面上铅笔的高度不变,在球面上铅笔的高度变化了——结论:因为洋面是一个弧形的3、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应地球形状的事例吗?——月食现象4、是谁最先用了什么办法证明地球是圆的呢?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短文,找出麦哲伦航行的路线。
麦哲伦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证明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
同学们要从小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5、现在人们要证明地球是球型的还需要这么辛苦吗?麦哲伦虽然证实了地球是圆形,不过地球到底怎么样呢?人类多么想一睹她美丽的倩影呀!这个美好的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呢?学生:实现了!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是什么让人类实现了这个美好的愿望?学生:科学技术。
老师:请同学们永远记住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员的名字!感谢他为我们拍下的第一张美丽的地球照片出示地球的图片让同学说出其中的各种颜色代表什么?三.教师总结从这个节内容中,我们知道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
1从“天圆地方”说起
课标要求: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3、通过小组合作,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教具:地球仪、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课件: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表达与交流
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
出示教学课件: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
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
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观察与提问:
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内交换意见。
四、搜集资料。
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
大屏幕出示资料卡: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般认为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17千米,但各处厚度不一,陆地厚度平均约35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7千米。
下一层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900千米左右。
它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体。
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
地球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3470千米左右,温度约3000摄氏度,最高可达5000摄氏度。
地核又分为外层地核和内层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可能是固态物质。
第二课时
一、巧手小制作
根据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资料,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
出示制作提示:a 这个模型要做多大?需要把实际大小的地球按多少的比例压缩?
b、我们需要那些工具和材料?
c、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二、展示与评价:
请你拿着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给同学们。
这个模型还可以怎样改进?请提出你的宝贵意见。
谁制作的模型最棒。
三、教学反馈: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