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表象与想像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学生《普通心理学》想象的品质《普通心理学》:想象的品质一、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主动性就是指想象的目的性、意识性的程度而言。
它并使人的想象存有方向、存有中心。
在前面的想象的分类中我们已经晓得,根据新形象的构成有没有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成有意想象和急于想象。
主动性主要彰显在急于想象之中。
有意想象占优的人,他们能够按照原订目的和计划去进行自己的想象,而是并无目的、无意识地像一匹横冲直撞的野马出任其挥洒,莫知所之,莫知所止;急于想象占优的人,他们能存有目的、存有计划地唤醒自己的想象沿着一定的方向行进,能够当行则行,当止则终了。
一般说来,想象的主动性弱的人,他们都擅于再生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可以在创造性活动中有所成就。
二、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丰富性是指想象内容的丰富程度而言。
它一方面取决于头脑中已有表象的多样性,因为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旧的表象越多样,越具体,越容易产生联想,想象的形象也就越丰富;另一方面取决于对当前的事物的理解程度。
例如,有绘画知识的人与不懂绘画的人,想象的丰富性是不同的。
绘画的知识越多,对画的理解越深刻,想象的形象就越丰富。
人的想象的丰富性存在着差异,有的人想象丰富多彩,内容充实,有的人想象贫乏单调,内容不充实。
一般来说,作家、艺术家、创造发明家等都有很丰富的想象。
三、想象的生动性想象的生动性是指想象表现的活泼、鲜明的程度而言。
想象的生动性是以表象的生动性为转移的。
一般说来,表象越富有直观性,则由之而形成的想象也就越富有生动性。
如果一个人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等,就像直接看到、听到、尝到、嗅到、触到时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则由这些表象所构成的想象自然也就生动、鲜明。
他们头脑中的形象如同是他们所见所闻,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而想象死板呆滞、色彩暗淡的入,他们在头脑中构成某一形象时,既不能“看到”“听到”什么,也不“尝到”“嗅到”“触到”什么。
四、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现实性就是指想象与现实相符合的程度而言。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为学生提供心理学最一般知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心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特别是对心理学有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动机、情绪、能力、人格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道《普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情况。
2.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建立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心理学奠定基础。
3.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帮助学生加深对心理现象及规律的认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4.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第8章表象和想象一、名词解释1.表象答: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同时,表象也促进了问题解决。
2.遗觉象答:遗觉象是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
遗觉象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几乎与感知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似乎是介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状态。
通常,较为多见的遗觉象是视觉表象,但一些研究也发现了听觉遗觉象、嗅觉遗觉象和味觉遗觉象等。
3.想象答: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以直观形式呈现人们头脑中的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而不是言语符号。
4.创造想象答: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预定目的,通过言语符号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
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5.灵感答:灵感是指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
灵感首先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创造对象上。
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创造者长期形成的创造习惯有利于灵感的出现。
另外,灵感突然产生而又瞬间即逝,若不注意捕捉就会失之交臂。
6.理想答: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如想成为科学家、艺术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贡献,就是许多当代青年的理想。
树立崇高理想对于个性品德的培养、人生观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开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
7.幻想答: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能够体现个人的愿望,是个人向往的形象;幻想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第8章 表象和想象一、单项选择题1.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形象,这是()。
[统考2007研]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幻想【答案】B【解析】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B项,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C项,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D项,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2.随年龄增长,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量()。
[统考2008研]A.越来越多 B.越来越少C.呈U型变化D.呈倒U型变化【答案】B3.谢帕德(R.N.Shepard)和库柏(L.A.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主要说明了表象具有()。
[统考2008研]A.概括性B.可变通性C.可操作性D.稳定性【答案】C【解析】表象的性质包括: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4.在下列选项中,支持心理表象旋转实验的理论模型是()。
A.基本表象理论B.双重编码理论C.激活扩散模型D.层次网络模型【答案】A【解析】A项,基本表象理论通过心理旋转来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B项,佩维奥通过配对实验来证明双重编码理论。
CD项,激活扩散模型和层次网络模型是语义记忆的两种组织模型。
5.在读完《阿房宫赋》后,脑海中浮现出气势雄伟、风格奇特的建筑形象,这是()。
A.表象B.想象C.幻想D.幻觉【答案】B【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这些新形象既可以是主体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新形象。
具体的来说,题干中描述的属于再造想象。
A项,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C项,幻想是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
第8章表象和想象一、单项选择题1.想象活动的基本成分是()。
A.概念B.表象C.语词D.动作【答案】B【解析】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因此它的基本成分是表象。
2.表象的概括是一种()概括。
A.本质B.形象C.语词D.动作【答案】B【解析】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
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
3.表象的直观性表明它接近于()。
A.思维B.记忆C.感知D.想象【答案】C【解析】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人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者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
这说明它接近于感知。
4.在人的大脑皮层上,各种暂时神经联系痕迹以不同方式组合,这种生理机制用来解释()。
A.想象B.表象C.记忆D.思维【答案】A【解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痕迹以不同方式组合,这种生理机制是想象的机制,组合在一起的痕迹诞生新的形象。
神经联系的不断加强和恢复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5.在读完《阿房宫赋》后,脑海中浮现出气势雄伟、风格奇特的建筑形象,这是()。
A.表象B.想象C.幻想D.幻觉【答案】B【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这些新形象既可以是主体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新形象。
具体的来说,题干中描述的属于再造想象。
A项,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C项,幻想是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
D项,幻觉是主体对脱离客观事物刺激的虚幻反映。
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的是()。
A.灵感B.原型C.梦D.顿悟【答案】C【解析】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心理学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动物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
3.心理学是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心理现象的科学。
4.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个体心理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体验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过程(克服障碍\达成目标)心理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认识过程④: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过程①情感过程⑤: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⑥: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③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①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②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③情感过程: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各种态度体验如:常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等。
④认识过程:指个体对客观刺激(信息)接受、编码、存储、提取的心理过程。
⑤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还能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行动,力求加以实现,这一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行为(behavior):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学通过行为研究人的心理。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conciousness)—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2.无意识(unconsciousness)—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什么是想象想象的定义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那么你对想象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什么是想象。
想象的定义1、普通心理学中的解释: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2、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也可理解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
例如:不难想象/想象不出。
3、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
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
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想象的普通心理学分类无意的无意想象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例如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有意的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有意想象中,根据观察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1)再造想象含义: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意义:使人能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使我们更好理解抽象的知识,使之变得具体、生动、易于掌握。
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基本条件:一是能正确理解词与符号、图样标志的意义;二是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两个特点:体现了个人的憧憬或寄托,不与当前的行动直接联系而指向于未来。
具有积极意义:积极的幻想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科学预见的一部分;是激励人们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个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第一节绪论一、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普通(基础)心理学定义: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心理由初级不断向高级发展。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2、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3、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三、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1879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学派的纷争1、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用内省的方法,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意识)的基本元素。
2、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抛开意识直接研究行为的科学,通过探索刺激与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研究,它认为心理行为无外乎是肌肉的收缩或者是腺体的分泌。
3、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并强调心理的适应能力,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4、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海墨、科勒、科夫卡: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建立完型心理学。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趋向1、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自我实现;2、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特点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3、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原则1、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2、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什么是内部言语?它有何特点?答: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即对自己发出的言语,它是思考问题时用来支持思维活动的一种语言,或者说是一种不出声的自问自答的言语形式。
内部言语没有自己特殊的语法结构,它同外部言语一样,遵循相同的语法规则,不过它有不同于外部言语的特点:第一,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第二,内部言语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
第三,内部言语比外部言语有较快的速度。
2.什么是原型启发?它在创造发明或思维中有何作用?举例说明。
P228答:原型启发是从其他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任何事物、现象、活动都可以成为原型。
原型在创造发明或思维中既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
比如瓦特看到开水壶的盖子上下起伏,想到可以创造出蒸汽机。
3.什么是注意?它有哪些心理功能?P71-72答: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
它对心理活动起着维持、监督和调节的作用。
注意的心理功能包括选择功能、保持功能、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4.什么是双眼视差?它在深度知觉的活动中有何作用?P147答:双眼视觉差是产生立体知觉的主要机制。
正常人的双眼构造相同,并处在脸部的同一平面上,两眼之间的目间距大约65毫米。
当注视一立体对象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这样立体物在两眼网膜上的视像有了差异,这种差异叫作双眼视差。
作用:借助双眼视差的机制,就能获得三维立体的知觉和远近的距离知觉。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感觉记忆与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区别及联系。
P169-185答:这三者之间的区别有:它们之间的联系有:1.遗忘的原因都包括自然衰退和干扰;2.感觉记忆通过注意能变成短时记忆,短时记忆通过复述能变成长时记忆;3.它们的协同合作,构成了人类完整的记忆系统。
2.言语机能联合区由哪几个中枢组成?它们受到损伤将会产生何种言语障碍?P42-43答:言语机能联合区主要包括运动性言语中枢、听觉性言语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和书写性言语中枢。
第七章表象与想像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表象及想像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含义及特点;明确想象产生新形象的操作方法;正确认识再造与创造想象的关系,从而培养不断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表象、想像的概念及特征
2.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的条件
3.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关系
教学时数
4课时
建议教学方法
建议以教师讲授为主,部分内容可自学。
第一节表象
一、表象的概述
(一)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即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
1.表象不同于感觉后像。
后像是作用于人的感觉的刺激停止后,头脑中所保留的相关事物的映像;它是由刺激直接影响后的后效所引起的,时间短暂,在人的生活实践中不起重要作用。
二表象则是事物不在面前时,通过间接方式出现的头脑中的事物映像,时间较长久,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2.表象与感知觉不同,表象是间接的、形象的,感知是直接的、具体的。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表象的形象性与知觉的形象性的区别:
(1)不如感知觉那么鲜明
(2)不如感知觉那么完整
(3)不如感知觉那么稳定
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不等于思维的概括:
(1)表象用形象进行概括
(2)表象中混杂着本质与非本质属性,思维揭露的都是本质属性。
二、表象的种类
(一)记忆表象与想像表象
1.记忆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复
2.想像表象: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新形象。
(二)单一表象和复合表象
1.单一表象:指由一种主要的知觉痕迹构成的表象
根据其产生的感知通道不同,又可将单一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等。
2.复合表象:指由多种知觉痕迹构成的表象。
(三)一般表象和个别表象
1.一般表象(同类事物):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特性的表象
2.个别表象(某一具体事物):反映某一事物都有特性的表象。
(四)遗觉像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头脑中继续保持着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像。
它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几乎与感知觉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是介于知觉与幻觉之间的状态。
遗觉象在成人身上很少出现,一般在儿童身上表现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退。
三、表象的作用
(一)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经验的一种形式
(二)表象是介于知觉与思维的中介环节
(三)表象是思维想像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节想像
一、想像的概述
(一)想像的概念
想像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新形象是指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的形象。
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但个人尚未接触过;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待于创造的事物形象;还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形象。
(二)想像与客观现实
世界上不存在超脱现实的想像,想像也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首先,从想像的内容看,通过想像创造出来的形象无论多么新奇,构成这些新形象的“原料”却是在现实中取得的。
其次,任何想像都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而引起想像的原因都存在于现实中
再次,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就不能完美地进行想像,甚至不能想像。
(三)想像的特点
想像属于人的高级认识活动,它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的基本特征。
(四)想像的方法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不同事物的某些方面和特征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五)想像与实践
想像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想像可以引起和导致人的实践活动,想像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想像的内容和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六)想像的生理机制
想像是大脑皮层上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过程。
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时候,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许多痕迹,想像是对大脑皮层上原有暂时神经联系的重新组合而形成新联系的过程。
想像是两种信号系
统协调活动的结果,是下丘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共同参与形成的。
二、想像的作用
(一)对认识活动的补充作用
(二)满足需要的代替功能
(三)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丰富和深化
三、想像的种类
根据想像活动是否有自觉的目的性,可把想像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两种。
(一)无意想像
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像。
梦是无意想像的一种极端形式。
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二)有意想像
有意想像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像。
按有意想像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
第三节再造想像、创造想像与幻想
一、再造想像
(一)再造想像的概念
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模型、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像必须以别人的描述和提示为前提,在头脑中再造出别人创造过的事物,因此具有“再造性”的基本特点。
由于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再造想像的内容和创造水平必然有一定差异。
(二)形成再造想像的条件
1.正确理解与掌握语词及实物标志的意义
2.旧有表象的数量与性质
有关表象储备越丰富,再造想像越准确和充实。
(三)再造想像的意义
1.再造想像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2.再造想像对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
3.再造想像在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造想像
(一)创造想像的概念
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如舞蹈家创编一套新的动作组合,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
(二)发展创造想像的条件
1.社会实践的要求和个人创造的需要
2.表象的积累和储备
3.原型启发
4.积极的思维活动
5.灵感
(三)创造想像的意义
在任何创造活动中,创造想像都起着重要作用,是一起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具体表现在:
其一,创造想像在科学的发明和发现上,起着重大作用。
其二,创造想像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其三,创造想像在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幻想
(一)幻想的概念
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像,它所创造的是人所期望的未来的事物形象。
(二)幻想的特征
1.幻想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向往的形象
2.幻想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与创造想像的关系
(三)幻想的种类
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可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
1.积极的幻想(理想):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
2.消极的幻想(空想):违背客观一物的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
它常使人脱离实际,想入非非,以无益的想像代替实际行动,害怕坚苦逃避困难,给人带来挫折失望。
第四节睡眠与梦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像活动。
睡眠与梦是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都十分感兴趣的奥妙之一。
一、睡眠
(一)睡眠的概念
睡眠是与觉醒周期性交替出现的生理状态,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生物节律之一。
(二)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入睡期
第二阶段:浅睡期
第三阶段:中度睡眠期
第四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三)睡眠的特征
1.人的一生都需要睡眠,只是每天睡眠时间的长短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2.人的睡眠的个别差异较其他动物药小。
3.人的睡眠多在一定的地点,而且成为人的隐私行为的一部分。
(四)睡眠的作用
对于维护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梦
(一)梦的概念
梦是无意想像的一种极端形式,是人在睡眠状态下,一种漫无目的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像。
梦是在意识不清楚的状态下,暂时神经联系的活跃和改组。
(二)梦的特点
1.离奇性
在梦中会出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如何也不会经历的事情。
2.逼真性
在梦中出现的情境都是可见的,自觉身临其境。
(三)梦的内容
不同的人,梦中的内容不同。
从感觉通道的角度来说,属于视觉的梦最多,其次分别是听觉的、运动的、触觉的,最少的是味觉的梦。
不同年龄的人,不同职业的人,梦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如小孩常梦见自己心爱的玩具,学生常梦见考试,教师常梦见上课等。
(四)梦的意义
研究梦对维持脑的正常功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