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末
- 格式:ppt
- 大小:296.00 KB
- 文档页数:31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
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2、生平及代表作品:《焚书》《藏书》等、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3、主要思想:①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③强调人正常的私欲(反权威)(尊人性)②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④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正统)(倡个性)(八股取士)4、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②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③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④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黄宗羲主要思想具体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代表作品具体影响共同影响“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周易外传》《读通鉴论》、(《船山遗书》)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顾炎武经世致用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②学以致用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有规律;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明末清初三大儒在我国的历史上,百花齐花,每一个朝代都有每一个朝代的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作为文学如家思想家,在明末清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儒家思想家是谁?分别叫什么名字?如果你也想对这类文史内容感兴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相关的介绍吧!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明末清初三大儒介绍明末清初时期,整个社会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革,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觉醒。
其中,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人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他们提倡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讲求经世致用,被后人称为“明末三大儒”。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
黄宗羲简介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专题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点01】明清时的政治制度(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重点】明清专制集权的强化【难点】明清专制集权强化的特点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并严令不得重新设立?影响有哪些?原因:吸取前朝教训;朱元璋认为元代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政局动荡。
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2)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皇帝压力倍增,行政效率降低;(4)导致宦官专权(5)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内阁制的建立(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生平简介:1、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2、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与陕西周至李顒、直隶容城孙奇峰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史料及解析】明末清初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P课文第20-22页)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背景: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异端”李贽,著作有《焚书》、《藏书》——(P课文第20页)
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顾、王、黄(各自著作见课本)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学术上,主张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P课文第21-22页)
3、影响(评价):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纲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代表。
【互动探究】一、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思想批判产生背景)阅读教材材P20第一段,并回忆必修1、2的相关内容,总结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1、政治:①专制统治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②商品经济的发展3、思想:①程朱理学②“西学东渐”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
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问:《焚书·答耿中丞》反映了李贽的什么思想?反映了李贽对孔子权威的否定。
材料二: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
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
“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
问:上述两段文字主要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他提出人皆有私,揭露道学先生的虚伪,反映了反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对纲常礼教的揭露、批判。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撰稿人杜翠敏审稿人高三历史组2012--12--17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出现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难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影响。
[知识点梳理]一明清之际思想界活跃的背景政治: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③社会动荡:亡国败家的反思——明亡及历代政治痼疾】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根本原因)思想:①文化专制空前强化【八股取士、文字狱】,理学走向极端,引发思考和批判。
②“西学东渐”,开阔视野二李贽--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明朝中后期1 主要思想主张(通过以下材料理解记忆)(1)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定理学“存天理,灭人欲”】(2)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孔子非“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亦非“万世之至论”】(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诗文写作风格:主张“真心”【反对募古文风】(5)主张男女平等2、对李贽思想的评价①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②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3. 代表作:《焚书》、《藏书》【检练:】以下材料分别反映了李贽的什么主张材料一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材料三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