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检测
- 格式:pdf
- 大小:4.93 MB
- 文档页数:106
一、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采光、照明检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采光照明的测量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采光、照明的测量。
2 引用标准GB/T 5699-2017采光测量方法、GB/T 5700-2008 照明测量方法3 工作目的与要求3.1 确保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3.2 熟练运用本作业指导书,确保方法规范、检测分析判定准确。
4 采光、照度测量方法4.1 一般要求:4.1.1 测量目的检验采光设施、照明设施是否与GB50033、GB50034的符合情况,保障视觉工作要求和有利工作效率与安全,确定维护和改善照明措施;进行采光、照明的测量和效果的判定。
4.1.2 测量条件(1)应在建筑使用的情况下进行采光、照度测量。
(2)采光、照度测量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应在检定的有效期内。
(3)操作人员应熟悉检测仪器的操作,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测量。
(4)操作人员应着深色衣服,并远离接受器,以防止对接受器产生遮挡和反射。
同时,室内照明测量还应符合:(1)在现场进行照明测量时,应在下列时间后进行:白炽灯和卤钨灯应点燃15min;气体放电灯类光源应点燃40min。
(2)宜在额定电压下进行照明测量。
(3)室内照明的测量应在没有天然光和其它非被测光源影响下进行。
(4)应排除杂散光摄入光接受器,并应防止各类人员和物体对光接受器造成遮挡。
4.1.3 测量仪器照度计(指针式或数字式)精度要求不宜低于一级。
照度计的量程应满足0.1~105lx。
4.2 采光、照度测量4.2.1 测量要求采光系数的测量要求:采光系数测量的天空条件为全阴天。
室内照度测量应选在一天内照度相对稳定的时间内进行,一般选取当地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2时。
室外照度与室内照度测量应同时进行。
照明测量应在夜间进行。
测量时接受器应水平放置,或平放在实际工作面上。
使用光电式照度计时,测量前应使接受器曝光2min后,方可开始测量。
照明测量要求:4.2.2 照度测量4.2.2.1 室外测点布置测量室外照度应选择周围无遮挡的空地或建筑物的屋顶,接受器应置于与周围建筑物或其它遮挡物的距离大于遮挡物高度的六倍处。
原料物理性能检测方法
1.密度和比重检测:常用于测量固体原料的密度和比重,一般使用密
度测量仪或天平进行测量。
对于液体原料,可以使用比重计来测量比重。
2.粒径分析:用于测量颗粒状原料的颗粒大小。
常见的方法包括筛分法、激光粒度分析法和显微镜观察等。
3.粉末流动性检测:用于评估粉末原料的流动性能。
常见的方法有角
度仪法、流动度仪法和震荡漏斗法等。
4.热性能检测:用于测量原料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热性能。
包括热
导率、热膨胀系数、熔点和玻璃转变温度等。
5.电性能检测:用于测量原料的电导率、介电常数和电阻率等电性能。
常用的方法包括四电极法、电桥法和电导仪法等。
6.强度和硬度检测:用于评估固体原料的强度和硬度。
常见的方法有
抗拉强度测试、压缩强度测试和硬度测量等。
7.粘度检测:用于测量液体原料的粘度。
常见的方法有旋转式粘度计法、滴定法和流变学法等。
8.界面张力检测:用于测量液体原料与气体或其他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
常用的方法有悬滴法、悬浮法和自由浮体法等。
9.拉伸性能检测:用于评估原料在受拉伸力作用下的性能表现。
常见
的方法有拉伸试验和剪切试验等。
10.弹性模量检测:用于测量原料的弹性模量,以评估其弹性性能。
常用的方法有压缩模量测定和弹簧振子法等。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原料物理性能检测方法,不同的原料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原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检测和评估。
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一、引言二、检测目的本次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公司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三、检测方法本次检测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现场观察、工作环境因素监测、员工体检等,并结合职业健康监管要求进行综合评估。
四、检测结果1.化学因素1.1检测目标:检测工作场所化学因素,包括有害气体、有害粉尘、有害液体等。
1.2结果:经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甲醛、苯、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有害气体和粉尘,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1.3风险评估:工作场所化学因素超标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各相关岗位的员工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
2.物理因素2.1检测目标:检测工作场所的噪声、震动、光照强度等物理因素。
2.2结果:工作场所存在噪声超标,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2.3风险评估:噪声过大可能会引发职业性听力损失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如使用耳塞、隔音设备等。
3.生物因素3.1检测目标:检测工作场所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因素。
3.2结果:工作场所存在细菌、病毒、霉菌等生物因素,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3.3风险评估:生物因素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皮肤病等职业病,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定期通风消毒等。
五、防护措施根据检测结果,公司将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来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1.化学因素:加强工作场所通风设施的改善,限制有害物质的使用,指导员工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2.物理因素:通过隔音、吸音、减振等措施降低噪声和震动的影响。
3.生物因素: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通风,加强员工个人卫生意识的培养。
六、结论通过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我们了解到存在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公司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
希望各相关方能积极配合,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以上是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请各相关方查阅。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1.目的为了做好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险因素的检测及评价工作,包括日常检测、评价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3.内容____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组织开展对本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工作,为保障检测工作规范进行,应聘请经当地安监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并签定委托协议书,协议书内容应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或岗位、检测报告书出具方式、费用结算等;____公司应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实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产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措施、岗位设置及接触时间等相关资料;3.3现场检测时,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应该提供必要协助,并对工作场所生产运行状况及职工职业接触情况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负责;3.4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3.5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工业卫生评价,并整理分析结果建立技术档案;对不符合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禁止投产使用直至符合要求;3.6采样点、采样点的数量、采样对象以及采样时间段的选择,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3.7检测方法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卫生检测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3.8检测项目为《高毒物品目录》中的高毒化学物,至少每个月监测一次;检测项目为《高毒物品目录》外的其余化学物质或粉尘,每年至少监测一次;检测项目为物理因素,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职业危险因素评价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3.9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监测地点或岗位,公司应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并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3.10检测、评价结果应存入公司职业卫生档案,并向所在地安监部门报告,同时向劳动者公布;3.11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公司内职工反映的工作环境问题督促落实;3.12各部门应对本部门职业健康环境进行经常性检查,对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岗位应及时建立整改方案并按计划实施,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督促整改。
一、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1Hz~100kHz电场和磁场检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工作场所1Hz~100kHz电场和磁场的测量方法,适用于频率范围为1Hz~100kHz 的交流输变电系统及其它电子电气设备的工作场所及个人接触电场和磁场的测量。
2 引用标准GBZ/T 189.3-201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 3 部分:1Hz~100kHz 电场和磁场。
DL/T799.7-2019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七部分: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监测。
3 工作目的与要求3.1 确保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3.2 熟练运用本作业指导书,确保方法规范、检测分析判定准确。
4 测量仪器4.1 SEM-600型电磁辐射仪,含主机和低频探头。
仪器能响应的频率应覆盖被测设备的频率,如测量工频时测量仪器应能够响应50Hz。
仪器量程根据被测频率的接触限值,应至少达到限值0.01倍~10倍的要求。
4.2 仪器能响应均方根值的配置三相式感应器的仪器。
4.3 仪器应注明温度和相对湿度的适用范围。
4.4仪器要求定期进行校准,校准结果需符合相关校准要求方可使用。
5 测量方法5.1 现场调查应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电磁场源的位置、体积、频率、功率、电流、电压等;生产工艺流程;接触作业人员工作班制度、作业方式(固定作业或巡检作业)、作业姿势(站姿作业或坐姿作业)、接触情况(接触时间和频次)、防护情况等。
5.2 测量点的选择测量点应布置在存在电场和磁场的有代表性的作业点。
作业人员为巡检作业时选择其规定的巡检点和巡检过程中靠近电磁场源最近的位置;作业人员为固定岗位作业时选择其固定的操作位。
相同或类似的测点可按电磁场源进行抽样,相同型号、相同防护、相同电流电压的低频电磁场设备,数量为1~3台时至少测量1 台,4~10 台时至少测量2 台,10 台以上至少测量3 台。
不同型号、防护或不同电流电压的设备应分别测量。
水泥物理性能检测影响因素分析水泥物理性能的检测是建筑材料的重要环节,也是房屋抗震等功能相关性判断的重要依据。
因此,为了确保水泥混凝土的质量,了解其影响水泥物理性能检测因素是必要的。
首先,水泥质量是影响水泥物理性能检测的关键因素。
在试验过程中,砂、灰及之间的比例会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如果水泥质量不合格,必然会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水泥有分清水泥、无烟煤灰、石膏、煤灰的种类,这些种类的水泥里,水泥、无烟煤灰、石膏三项的比值不同,这会直接影响水泥物理性能检测的结果。
其次,干燥处理是影响水泥物理性能检测的重要因素。
例如,水泥混凝土的体积、均匀性和抗拉伸强度的变化,都和水泥的干燥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同时,拌合时间也会影响到水泥物理性能检测,拌合时间越长则抗压强度提升得越大。
再者,在水泥物理性能检测中,湿度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水泥拌和成型后有潮湿、暂停浇筑两个阶段,其中湿度是影响水泥物理性能检测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水泥湿度过小,会导致水泥硬化快,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另外,一旦湿度偏低,水泥的化学反应将减少,从而影响混凝土性能及质量检测结果。
最后,混凝土配合比也是影响水泥物理性能检测的重要因素。
混凝土配合比是比重和含水率共同决定的,不同的比例会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水泥物理性能检测的结果。
综上所述,水泥物理性能检测均受到水泥质量、干燥处理、湿度及混凝土配合比等因素的影响,为确保水泥物理性能检测的准确性,上述因素均需要严格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