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寓言两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社四年级下册语文29、寓言两则教案设计意图本文两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有部分段落结构相似。
因此,重点落实在引领学生透过故事表面,领会蕴藏的意义。
根据文本特点,《纪昌学射》着眼于练习眼力的两个重点段,将语言训练与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扁鹊治病》以列表的形式勾画出蔡桓公走向死亡的轨迹。
同时,两则寓言都在想像补白中,发展学生思维,丰满人物形象,使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
练习的设计在主要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阅读、习作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3个生字和它们组成的词语;结合课文理解“到家”、“百发百中”、“拜见”、“无能为力”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只有刻苦、有毅力才能练好本领”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等道理。
课前准备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寓言的的特点是什么?2、揭示课题《寓言两则》二、研读《纪昌学射》(一)理解课题1、读课题。
通过动作理解“射”2、看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板书:跟谁学怎样学学得怎样(二)自学课文1、要求:读通顺,读流利;根据板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主要内容,与配套作业本选择主要内容的题目相对照,体会如何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简要概括。
(三)研读课文重点段,感悟寓意1、课文告诉我们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到家”是什么意思?默读课文2、3自然段描写飞卫要求和纪昌本领的句子,思考“到家”的意思。
联系课文内容反馈交流。
通过要求与本领的对照,理解“到家”指完全达到,甚至超出要求或标准。
指名朗读有关句子,评价。
注意通过“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极小”、“很大”以及“!”等词及标点,体现飞卫要求的严格。
通过“用针刺”、“眨一下”、“竟然”等词,读出惊叹之情。
寓言两则教案(精选10篇)寓言两则教案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为了更好地完成好本课基本任务,我通过看图、表演,让学生用上自己的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词语、句子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再将自己的切身体验表现在自己的朗读中。
从读中体会两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习随文识字的方法,尝试边读边想,做简单批注的学习方法。
4、了解寓言,从寓言中体会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看图猜。
(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三长两短、小题大做、一举两得、百发百中、揠苗助长。
)汉语成语丰富多彩,有两万余条,常用的也有四五千条。
成语背后有的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有的出于名人说的话,还有的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神话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揠苗助长》就是一个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揠”三框两笔。
听过这个故事吗?二、初读感知:1、认读生字生词:寓揠焦喘费截寓言揠苗巴望焦急喘气白费筋疲力尽一大截2、指导书写:费焦3、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掉字,不添字,注意标点停顿。
4、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三、再读感悟:1、展示读悟第一自然段:a、谁想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把读的最好的句子展示给大家?b、读的真好,为什么这么读?读出种田人的着急心情。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找感觉。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你对哪一则寓言比较感兴趣,告诉大家。
指导念准两个成语:南辕北辙、滥竽充数。
2、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
如果你能读出与他不同的风格,请你展示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风格吗?二、品课文,悟道理。
1、两则故事很短小,但只要你爱思考,就能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可以先与同学讨论,待会儿你们说,你们评,老师来做听众。
2、同学各抒已见,请支持他的意见。
同学举手。
同学们最赞同谁发言?3、那么,用“南辕北辙”和“滥竽充数”这两个词作为故事的题目,你觉得合适吗?(.课件演示两则成语的意思)这是老师从成语词语中查出的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跟同学们刚才说的一致吗?我的感觉是:同学们谈得比它生动、又丰富。
我们还是小学生,读了故事能领悟到学习中的道理;长大后走上社会,你再读这个小故事,会领悟到又一层道理。
只要我们静心读书,善于思考,我们会发现,文章也像一颗树,有无穷的生命力。
它会随着你的成长,而一同成长,同学们信吗?三、评人物。
让我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寓言二则》新读)这个“新”,就是让你换个角度,用新的眼光去看看这个小故事,也许就会发现,它还有新的含义。
1、同学们可以从这里入手。
(.课件演示: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想跟同学讨论吗?可以离开座位跟任何同学讨论。
2、组织交流。
同学发言,有同样感受的同学举手表示。
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去楚国的人:A、说话幽默,性格乐观。
B、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C、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
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照你的看法,这课文该怎么读?读后,有没有想把文中有些语句改一改?课件出示:①《南辕北辙》最后一个自然段。
改为:他的朋友呆呆地站在那儿想:这位老兄一向不傻呀!莫非……②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
《寓言两则》教案(通用21篇)《寓言两则》教案(通用21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两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寓言》教案篇1学习目标①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①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二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学习《揠苗助长》)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则”的意思就是“篇”)教学《揠苗助长》①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a.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
“助”是帮助。
“长”是生长。
b.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处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c.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学习生字。
a.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c.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
(齐读、指读、开火车读)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③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a.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b.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用软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寓言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能够概括出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能够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通过举例说明,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概括出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挑选两则适合学生的寓言故事。
(2)准备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或道具。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实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则寓言故事。
(2)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概括出两则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例分析(1)教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根据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
2. 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写下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寓言故事的能力。
2. 学生概括寓言故事主题和寓意的能力。
3. 学生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寓言两则》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2)学会从寓言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从寓言故事中提炼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理解比喻和象征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寓言两则》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资源:相关寓言故事的图片、音频、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熟知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学会生字词。
(2)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初步理解故事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
(2)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4. 案例分析:(1)通过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理解比喻和象征的意义。
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教学目标】1.领悟本则寓言关于学习的多重启示,感受寓言指导生活、启迪智慧的魅力。
2.在不断发现寓言多重启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质疑、想象、对比等阅读方法和策略,继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含义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寓言阅读的经验。
3.在阅读中体会寓言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传神的特点,积累“聚精会神”“下功夫练眼力”“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等生动语言,学习分类积累语言的方法。
4.认识“妻、虱”两个字,会写“昌、妻、刺”三个字,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不断发现寓言多重启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质疑、想象、对比等阅读方法和策略,继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含义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阅读寓言的经验,积累和发展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本则寓言关于学习的多重启示,感受寓言指导生活、启迪智慧的魅力。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红、蓝两支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以每一则寓言都会给我们以启迪这一原有认知为基础,引导学生预测本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探究性阅读。
(二)初读课文,分享启示1.学生默读课文,批注。
2.全班交流分享阅读启示。
预设:学生通过初读可能会感受到“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成功”“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学习中不能骄傲自满”等启示。
3.教师伺机引导学生争论,这则寓言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今天阅读的这则寓言与以往不同,它会带给我们多方面的人生启迪,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读的动力。
(三)再读课文,探寻寓言的多重寓意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批注。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相机引导,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经验。
教师引导预测(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这样的语言,发现“要想成功得有名师指导”这一启示。
《寓言》教学设计《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
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
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
(板书)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
“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创设情景理解“注视”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学习要练好基本功”“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有“寄托”的意思。
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指名读、集体读课题,强调“纪”的读音:jǐ。
二、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读,组成词语读,放到句子中读。
2.强调其中的“妻子”“虱子”
(1)什么是“虱子”?补充介绍:虱子很小,如同小米粒一样。
(2)默写“妻”,指出写的不够美观的问题,出示“妻”的篆书,并配朗读和图画,引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3)指导“妻”的书写,提醒大家注意哪些笔画,老师边指导边改正学生在黑板上的书写,其他学生再写并比较,获取进步的自豪感。
3.《纪昌学射》《扁鹊治病》分别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理清思路,随文得法(以《纪昌学射》为例)
1.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纪昌学射箭的过程?学生讨论确定2—4自然段。
2.指导朗读课文2--4段,思考:纪昌学先练了什么,后练了什么?讨论并板书:眼力,射箭。
3.略读文章第一和第五段,用最简洁的话来说内容。
学生总结概括,老师板书:请教、能手。
4.根据板书内容说说文章写了什么。
小结:有些文章,需要我们先找出每段的段意,把它们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感悟,习得寓意
1.仔细读2、3两段,用“———”画出飞卫教的句子,用“﹏”画出纪昌下功夫练眼力的句子。
并在一边写下批注。
全班交流:
①一开始飞卫是怎么教的?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
出示句子:你要想学好射箭……不能眨一眨
这个师傅怎么样?从哪些词体会到的?(从“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体会到飞卫的要求很严格。
)
②纪昌面对师傅的严格要求,又是怎样做的?
出示:妻子织布的时候…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A.“注视”是怎么样地看?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看看而已,是专注地看,是心无杂念地看!用飞卫的话来说就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B.纪昌让自己注视着什么来练眼力?(穿梭着的梭子)梭子,同学们大概没有见过它,它中间粗,两头尖,形状像枣核。
人们在织布的时候,便由它牵引着织线来回地、不停地穿过来穿过去。
(如果有实物图片可以展示)
纪昌就是躺在小小的织布机下面,足足看了——两年!700多个日子!
当他疲惫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当他眼花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 。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两年之后——
③出示:两年以后,……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可是飞卫认为他的眼力怎样呢?(还不够)他又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这一次,他又是怎样练习的呢?
④出示:他用一根长头发…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自己默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⑤出示: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
四、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1.用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自学《扁鹊治病》。
2.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扁鹊是如何劝告蔡桓公的?从哪些地方可见他的确是一位名医呢?请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1)依次出现“劝告”,体会扁鹊的特点。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
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
b.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
c.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
(2)听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告,你又发现了什么?(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扁鹊也越来越担心、着急了。
)
遭到蔡桓公的连番拒绝后,扁鹊却还要去劝告,从中,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扁鹊?(生说后,师概括:医德高尚)是啊,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扁鹊又怎能放弃呢?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这一次,他为什么不再劝告了呢?蔡桓公觉得奇怪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指生回答)
出示句子: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你从这一句中读懂了什么?(蔡桓公的病是从小病发展成大病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复杂了;但是前三个阶段,如何对症治疗,扁鹊是成竹在胸的。
)
小结: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可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3)分析蔡桓公死因
既然有这样一位“名医”给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是病死了呢?
3.学生理解寓意并进行拓展生活的训练。
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1 请教
2——4眼力射箭成功
5 能手
扁鹊治病
时间病在治法
第一次皮肤热水敷烫可治
过了十来天皮肉之间针灸可治
十来天后肠胃里服几剂汤药可治又过了十几天深入骨髓只能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