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少年王勃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8
9.《少年王勃》说课稿一、说教材《少年王勃》是苏教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
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
另一张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
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二、说目标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我准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的识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中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和本文故事性强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四、说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2.品词析句,重点感悟。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4.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让我们的每一堂课更真实、更扎实、更有效是我们当前语文课所最求的目标,因此我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构的有效性三方面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美”在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
少年王勃课文资料 虽然他一生暂短,但是历史不会遗忘他,人们不会遗忘他,他就是少年王勃 ,接下来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少年王勃课文 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少年王勃》课文: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
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 听说王勃很有才气, 便邀请他也来参 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 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 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 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 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 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 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少年王勃》背景资料: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 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 等职。
王勃才华早露, 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 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 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 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 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 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 本传谓王勃: “六岁解属文, 构思无滞, 词情英迈, 与兄才藻相类, 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 此王氏三珠树也。
”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少年王勃》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少年时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王勃在滕王阁参加宴会时的表现的描写,展现了王勃的才华和少年意气。
文章首先介绍了王勃的背景,他是“初唐四杰”之一,从小就聪慧异常,被人们称为“神童”。
然后,文章详细描述了王勃在滕王阁参加宴会时的情景。
当时,都督阎伯屿想要在宴会上展示女婿的才华,于是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了一篇序文。
但是,王勃却在此时挺身而出,主动要求作序。
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篇《滕王阁序》,文辞优美,才华横溢,令在场的人惊叹不已。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王勃的才华和少年意气。
他不仅有过人的文学天赋,还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自信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文章也告诉我们,年轻人应该珍惜自己的才华和机会,努力学习和成长,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少年王勃》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展现了王勃的才华和少年意气,同时也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少年王勃》课文原文全文
《少年王勃》课文原文全文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
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9-少年王勃(相关资料)王勃简介: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
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
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
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
《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
《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
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
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
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卷四)。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
《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少年王勃苏教版教材剖析:这是一篇人物故事。
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矫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作的地点。
第二、三、四自然段讲事先在场的主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容许,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看法2个多音字。
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现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矫捷、才气横溢。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现象,感受少年王勃特殊才气,激起先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预备:课件、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藤王阁现象视频、图片等。
教学进程:一、欣赏滕王阁修建,激起学习兴味。
二、温习导入。
1、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看法了一位文坛齐才,他就是——少年王勃〔齐读课题〕我们曾经知道课文中王勃到远方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被一位姓阎的都督请去参与宴会,地点在哪?〔腾王阁〕2、学习第三自然段,领略江景之美。
〔1〕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向远处望去,会看到这样的风景。
〔点击:出示江下景色〕〔2〕你觉得这里的风景怎样?〔很美〕是啊,如此诱人的现象怎不叫人心醉呢!看,书上用了这么一段文字来描画刚才我们看到的美景。
〔出示句子:远处……悄然地飘荡……〕谁来给大家朗诵一下。
〔3〕听了他的朗诵,教员也忍不住想来读了,同窗们边听边想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范读,后指名交流〕〔4〕指点读好第三自然段。
交流:〝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①指读②这种情形在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里也欣赏过?〔点击读相关句子〕是呀,水天相连的秋景图是多么壮美。
《少年王勃》课文分析整理《少年王勃》课文分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没少背学问点吧?学问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学问的泛称。
还在苦恼没有学问点总结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少年王勃》课文分析,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1)简洁而规律关系极强的文本。
这篇文章很简洁,清清晰楚五个自然段讲了四件事,规律特别强:第一件事:王勃探望父亲,路过南昌,被阎都督邀请参与滕王阁整修宴会。
其次件事:阎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没有人答应。
第三件事:王勃写出了庆贺文章,并引来赞扬。
第四件事:《滕王阁序》成为千古名文。
(2)老师们早已经熟知的教学重点老师把精力大多放在第三四自然段,并且教辅用书,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也放在这两段,因此这两段成为了教学重点。
课文后面的第一个练习题就是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这一点是正确的。
(3)这是一篇引领同学“怎么写”“写得怎么样”“人为什么”的好文章王勃写这篇文章,与“今日的考场作文”特别像。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会考场作文,都能在二三非常钟内完成写作。
“考场作文”的好文章标准是什么?其实从这一篇课文可以看出了——真实叙事,一句精彩足也!而课后的那组“读一读,再抄写”的词语很有意思“文章、宴会、庆贺、胸有成竹;才气、秋景、绚烂、文思如泉”,这些词语,其实可以唤醒同学怎么去写文章。
有人会认为,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这是有点难的。
其实未必这样。
布鲁纳曾经说过:“只要方法得当,就是三岁的孩子就能把握特别难的问题。
”如此布鲁纳的教改试验特别胜利,学校生都能娴熟地解答“微积分”的数学题。
我想,只要我们设计好,利用这篇文章引领同学写作是不成问题的。
王勃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二十七年,但他留给世界的思索特别多。
他喜爱写作,他留下的文字,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幸福。
这其实就是写作的价值。
(4)另外,课文的最终自然段,其实是特别好的。
假如从炼篇的角度看,这一句话是不能去掉的。
在教学中,有好多老师感觉这句话可能作用不大,所以重视不够,仅仅让同学读一读,简洁地说一说就可以了。
9 少年王勃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岸叫绝、千古传诵”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学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学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王勃,交流你对王勃的了解。
2.教师补充: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
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
《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
3.课题:少年王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王勃少年时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标出新字组成的词语,每个词语读三遍,标好自然段读通顺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你觉得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2.检察自读效果(1)出示词语探望南昌滕王阁文章宴会庆贺胸有成竹野鸭才气读书秋景序号灿烂文思如泉拍案叫绝千古传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适时纠正错误齐读(2)按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王勃是个怎样的人?(3)理清课文脉络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教案:《少年王勃》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少年王勃》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掌握小说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一、导入(10分钟)1.让学生展示对《少年王勃》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该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认知。
2.通过展示图片和简单介绍,让学生对唐朝的背景有一个初步了解。
3.打开学生对这个时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小说《少年王勃》的相关章节。
2.学生回答问题: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如何展现?主要情节有哪些?三、重点词汇与句式学习(20分钟)1.逐个呈现小说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小说中的句式结构,如主谓宾、并列句、状语从句等。
四、讨论与解读(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和分享,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指导学生解读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邀请学生自由发挥,根据小说《少年王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编写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读后感。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时评估,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反馈意见。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拓展资源:1.为了更好地了解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故事、影片或图片素材。
2.提供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获取《少年王勃》的基本信息,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讨论和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和综合素养。
同时,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流技巧。
9 少年王勃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少”和“都”。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等词语表达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运用文中的新鲜词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描写王勃的语句对人物形成初步感知。
3.围绕“课文是怎样表现少年王勃很有才气”这个问题,抓住“邀请”“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奇才”等词语,初步感知文章通过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表现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4.诗文对照,图文对照,展开想象,体会滕王阁“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读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初步感受名句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运用文中新鲜词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说的训练,促进词语积累。
2.围绕“课文是怎样表现少年王勃很有才气”这个问题,抓住“邀请”“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奇才”等词语,感知文章通过接描写和直接描写表现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难点:读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感受名句的妙处。
三、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附页)老师:1.多媒体课件。
2.提前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指导。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走进人物。
1.同学们,这一单元前两课我们认识了关心藏民的朱德元帅,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的李广将军,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人物,板书:王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王勃呢?板书:少年2.指导读准多音字“少”。
(“少”应该读“shào”,并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从题目“少年”一词,你看出了什么?(看出他当时年龄小,为后文感受王勃的才气做铺垫。
)3.小小年纪的王勃做了什么事要写成一篇课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检查预习,推进初读。
少年王勃课文原文少年王勃课文原文《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少年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少年王勃》背景资料1、《少年王勃》学习资料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王勃如彗星划过一般杜甫诗言“王杨卢骆当时体”,王者,勃也;唐初诗才,无出其右。
系世家子弟,祖父王通,世称文中子,一代硕儒。
宋人司马光为之作补传,今人陈寅恪慕其风范而曾怀河汾之志。
王勃如此家学渊源,才惊天下可谓顺理成章。
有趣的是,出自官宦人家的杜甫儒里儒气,而硕儒之孙王勃,行文做诗,不带丝毫儒风儒雨,全然阳刚气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要是让王勃看到杜甫的五百字咏怀,没准会哈哈大笑。
这是个得天独厚的天才。
王勃的才气,底气,骨气,贵族气,不要说有唐一朝,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屈指可数。
李白虽然有才,但另外三气全无。
杜甫的诗作是慢慢发光的,而王勃却一起笔就光芒四射。
就连李商隐的日射风撼,在王勃的灿烂面前都不无黯然。
唐朝诗人有才华的不少,同时能写文章的也很多,但如王勃这般学富五车、并且少时就曾写出过指瑕十卷那样的学术著述的,不得不说绝无仅有。
时人誉为神童。
区区的说法是根器不凡,底气丰沛。
《新唐书》述王勃“属文,初不精思。
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而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
”世人有说王勃诗文“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乍闻此评,尤如故弄玄虚的废话;细品此番言说,仿佛在称道古希腊雕塑。
由于太过完美,难以全璧。
王勃短短一生著述颇丰,却大都失散。
勃于《上吏部裴侍郎启》有言:“君子以立言见志。
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
”真是掷地有声,颇有祖风。
当年王通曾以孔丘自诩,根本不把历代腐儒放在眼里。
祖孙两个,一个无意中蔑视了孔家后裔孔颖达,一个以十卷《汉书指瑕》得罪了颜回不知多少代子嗣颜师古。
而这孔、颜二公又恰好主修《隋史》,顺手就将王通埋入历史荒塚。
一部《隋史》,查无王通其人。
王勃心高气傲,有言如是:“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