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远离犯罪 第十课 认识刑法《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训练习题(含
- 格式:doc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4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训练习题一、基础题1、下列案件中属于正当防卫的是()A.小偷正在进行盗窃,室主发现后与之搏斗,打伤了小偷B.两小偷因分赃不均而打架,小偷甲打伤小偷乙C.某人与同事发生纠纷,被打伤,很气愤,抓住同事6岁的儿子打了一顿D.刘某在路上遇见前一天打伤他弟弟的吴某,一气之下,把吴某打伤2、遇到不法侵害实施正当防卫,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B. 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C. 在遭受不法侵害过后,伺机报复,仍可算是正当防卫D. 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3、如果面临右图情境,我们可以这样做()A.要钱没有,要命一条B. 有人没人,大声呼救C.冷静机智,免受伤害D. 自认倒霉,事后报复4、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A. 前提相同B. 危害来源相同C. 行为的对象相同D. 目的相同二、综合题5、下列对正当防卫理解不正确的是()A.为了避免合法权益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可使用正当防卫B.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C.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D.未成年人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尽量要与侵害人发生暴力冲突,制止不法侵害6、正读八年级的小强,晚自习下课回家的路上发现有个人总跟着他,他觉得此人会侵犯他,于是,他先下手为强,趁此人不备,把身上带的水果刀扎向此人,造成此人重伤。
小强的行为是()A.严重不良行为B.正当防卫C.假想防卫D.紧急避险7、某日,甲误认为自己遭到乙的不法侵害,因而对乙实行了防卫行为,并致乙死亡。
后查明,乙的行为没有不法侵害的性质。
下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意外事件B.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或者意外事件C.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或者防卫过当D.可能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防卫过当8、某甲是精神病人,一天突然持刀追杀某乙,将某乙逼到一间旧房子里,某乙无处可逃,顺手抓起一个花瓶打向某甲,致某甲的眼睛受伤。
《认识刑法》法。
本课内容主要从犯罪与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和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三大方面讲解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知道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
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不同的犯罪行为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让我们一起认识刑法,学习刑法,远离犯罪。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犯罪的三个特征,我国法律责任的种类。
了解刑法、犯罪及应受到怎样的惩罚。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主刑和附加刑,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知道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学难点】能积极行使这种防卫权,以保卫国家、人民、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材料及课件。
学生准备:课下搜集刑法的相关内容,课上和大家分享。
一、新课导入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
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不同的犯罪行为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让我们一起认识刑法,学习刑法,远离犯罪。
二、犯罪与刑法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其中,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行为,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2、知识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思想品德新课标里的正当防卫教学浅析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是一种合法行为,它在打击违法犯罪分子、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原则界限,正确地使用正当防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违法犯罪活动,使违法犯罪分子在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的时候有更多的顾忌,从而收敛、或者放弃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教学中我就这一知识点作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使学生能够完整的把握正当防卫。
下面是在教学中的具体讲授:一、正当防卫的内涵正当防卫渊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复仇,蜕变于古代法律的个人私刑,从习惯到法律,从观念到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正当防卫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的法律规范,是阶级社会的特有范畴。
公元前18世纪的《汉漠拉比法典》、公元前5世纪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我国商周和唐朝等都有正当防卫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当防卫在刑法范畴里已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
这一法定概念具体明确地揭示了正当防卫的实质内容,对于正确认识正当防卫的目的和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正当防卫的目的从正当防卫的法定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当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正当防卫的目的在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它对于理解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本质以及确定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的正当性表明正当防卫不是违法侵害,更不是对不法侵害人的惩罚,它具有正当防卫的性质,是一种有限度的防卫行为。
它充分说明了正当防卫行为仅仅是在合法权利被正在侵害或威胁之中的一种紧急情况下,为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紧急救济措施,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有利的反击。
第2站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法律的权威,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同时初步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和遵法守法的习惯。
能力目标:树立自觉学法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的法律内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内涵。
教学难点: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针对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
因嫌自己的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抢几个钱花花”。
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将路人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
不料翻遍陈某、安某全身上下,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
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认定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鉴于其系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情节,依法减轻处罚,作出上述判决。
沈某只抢了8毛钱,为什么法院要判罚这么重?这体现了什么原则?提示:抢劫之所以会判得重,主要是因为在抢劫过程中,罪犯不单侵犯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
也就是说,抢劫行为的危害不仅仅是财产,还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公民人身安全,所以,即使获得的钱财都很少,一般偷窃行为和抢劫行为相比,其社会危害性是有本质区别的。
只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才能构成犯罪。
罪刑法定原则。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罪刑法定原则活动一:看教材第69--70页材料。
1.问题思考:什么是罪刑法定?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3.教师讲解:(1)定罪量刑,是最严厉的制裁手段。
没有刑法的依据,没有法院的有罪判决,任何人不受定罪量刑。
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就是为了避免无罪者被无中生有地定罪量刑。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训练习题
一、基础题
1、下列案件中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A.小偷正在进行盗窃,室主发现后与之搏斗,打伤了小偷
B.两小偷因分赃不均而打架,小偷甲打伤小偷乙
C.某人与同事发生纠纷,被打伤,很气愤,抓住同事6岁的儿子打了一顿
D.刘某在路上遇见前一天打伤他弟弟的吴某,一气之下,把吴某打伤
2、遇到不法侵害实施正当防卫,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
B. 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C. 在遭受不法侵害过后,伺机报复,仍可算是正当防卫
D. 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
3、如果面临右图情境,我们可以这样做()
A.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B. 有人没人,大声呼救
C.冷静机智,免受伤害
D. 自认倒霉,事后报复
4、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
A. 前提相同
B. 危害来源相同
C. 行为的对象相同
D. 目的相同
二、综合题
5、下列对正当防卫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为了避免合法权益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可使用正当防卫
B.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
C.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
D.未成年人在进行正当防卫时,尽量要与侵害人发生暴力冲突,制止不法侵害
6、正读八年级的小强,晚自习下课回家的路上发现有个人总跟着他,他觉得此人会侵犯他,于是,他先下手为强,趁此人不备,把身上带的水果刀扎向此人,造成此人重伤。
小强的行为是()
A.严重不良行为
B.正当防卫
C.假想防卫
D.紧急避险
7、某日,甲误认为自己遭到乙的不法侵害,因而对乙实行了防卫行为,并致乙死亡。
后查明,乙的行为没有不法侵害的性质。
下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意外事件B.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或者意外事件
C.可能是故意杀人罪或者防卫过当
D.可能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防卫过当
8、某甲是精神病人,一天突然持刀追杀某乙,将某乙逼到一间旧房子里,某乙无处可逃,顺手抓起一个花瓶打向某甲,致某甲的眼睛受伤。
某一点行为属于()
A.故意伤害
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
D.紧急避险
9、某日,司机孙某驾驶一辆满载乘客的公共汽车在乡间公路上正常行驶。
公共汽车刚转过一个弯道,一辆失控的大货车迎面冲来。
刹车巳经来不及了,眼看就要与大货车相撞,孙某急忙向右打方向盘,避开了大货车,却将公路右侧田间的一头耕牛撞死。
司机孙某的行为是()
A.犯罪
B.正当防卫
C.避险过当
D.紧急避险
10.、下面漫画中的做法有利于广大中小学生()
①掌握紧急避险的常识和技巧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③提高自我保护能力④增强生命意识,珍惜生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提高题
11、有人说:“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就是正当防卫。
”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2
12、少年林某在网吧门口遭到抢劫,情急之中捡起一块砖头砸向实施抢劫者,造成抢劫者死亡。
案发后,公安机关展开侦破,在弄清案情后,报请检察机关审核,认为该案属于“正当防卫”,林某不承担刑事责任。
之后,死者的父母向当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林某赔偿死者的各项经济损失合计379921.24元。
近日,当地法院做出一审判决:驳回原告的赔偿诉讼请求。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一谈,法院为何驳回原告的赔偿诉讼请求。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D【解析】本题考查对正当防卫的理解。
正当防卫就是当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其他利益遭受不法侵害的时候,可以进行正当的反抗或反击,如果这时给对方造成了伤害,我们是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的。
A、B、C说法正确,因本题是反向选择题,故选D。
6.C【解析】本题考查对正当防卫的理解。
小强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是假想防卫,应选C。
7.A【解析】本题考查对正当防卫的理解。
乙对甲没有不法侵害,甲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对乙实施防卫行为,属于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的主观罪过形式可能是过失或者意外事件,A 项正确。
8.D【解析】本题考查对紧急避险的认识。
精神病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他所作出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对某乙不能造成不法侵害。
而正当防卫正是对不法侵害人采取的防卫行为。
如果是正当防卫,某乙不用被副到屋子里无路可逃的时候就可以实施。
题干中说到某乙被逼到了无路可逃,也就是出现了无法避免的紧急情形,只有以伤害较小利益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比较符合紧急避险。
9.D【解析】本题考查对紧急避险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况,这时若两种合
法权益发生了冲突,而且无法保全双方合法权益,不得已只能牺牲较小的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利益,这就是紧急避险,选D。
10.D【解析】本题结合漫画考查对紧急避险的认识。
通过紧急避险,既可以减少社会损害,也有利于养成顾全大局的观念和习惯,①②③④项说法都正确,故选D。
11.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①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②实施正当防卫需要以下四个条件同时具备: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正当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因此,该观点不全面。
12.此案抢劫者其抢劫犯罪的行为不容质疑,林某情急之中捡起一块砖头砸向实施抢劫者,造成抢劫者死亡,符合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条件。
林某是为使本人的财产不受侵害;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林某的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法定要件,属于正当防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