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和李嘉图的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2
析比较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2010-03-16 10:49:42)转载标签:分类:管理学杂谈摘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着,他们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都为后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大卫-李嘉图的思想也受到了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前人的影响,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上。
本文就在他们在分配理论上的异同发表一下观点。
关键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分配理论是:亚当-斯密全部经济学思想的核心,亚当-斯密在他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配理论。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
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
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
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
”同时,分配理论也是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他在《原理》一书的前言中写道:社会产品是在地主、资本家、商人之间分配的,“确立支配这中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收入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利润和资本的积累,影响着社会生产里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全部产品价值视为是由劳动创造的,它是社会上一切阶级收入的源泉。
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
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
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异同分析亚当斯密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与大卫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论述对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两人在劳动价值论上有着很大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本文就两人在劳动价值论上的异同做一下分析。
一、斯密和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的相似点1、二者都对价值和交换价值做了区分亚当斯密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排除了从使用价值中去寻求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
他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
他并不理解价值的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
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坚持了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尺度的正确观点,但他比斯密前进了一步一方面,他既认识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也认识到了两者的联系,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他认为,如果某一种商品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完全不能满足人们任何一种欲望,那么不管这种商品如何稀少,也不管生产它时耗费了多少劳动,它就绝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在这里,李嘉图就反对了把使用价值看作可有可无的斯密的观点,接近于理解到实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两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所决定。
斯密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
他认为,人们之间要经常交换物品,而人们要渠道任何物品,必须历经一定的“辛苦”和“麻烦”。
亚当斯密的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的基本观点。
这两个理论是如何发展成为现代贸易理论以及如何对世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
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
“各自拥有某种技艺的工匠都具备其他工匠所没有的优势,它们都认为互相交换彼此的产品比自己制造更为有利一样”,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也都具备各自为他国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只要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各国就都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在斯密看来,追逐贸易利益是各国参与贸易的根本动因,因为“对外贸易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它们都有两个明显的利益:动员了闲散、剩余、国内没有需求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获得比它们所要求的更大收益”。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原料生产,还是制成品生产,剩余的产品,或者是在国内没有需求的产品,的确都必须向外国出口,以换取国内需要的某些产品”。
由此看来,亚当•斯密所以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动员社会的闲散资源,增加生产和出口,使社会的各类经济资源都能借对外贸易之功,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得到最佳的充分利用。
这样,对外贸易就能够使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亦随之提高,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李嘉图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距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这样,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
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
“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1.亚当斯密的早期思想是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
因此,亚当私密竭力要证明的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
2.李斯特的思想是认为贸易政策应服从国家利益,服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服人发展工农业的需要。
不要把“唯利是图”的自由贸易原则作为普遍规律。
每个国家各有其发展的途径与特点,适用于一切国家的经济理性并不存在。
并且把保护贸易作为工业落后国家建成工业先进国家的手段。
3.亚当斯密的后期思想主要是在他的国富论中体现出来。
包括1.分工理论2.价值论3. 货币理论4.分配理论5.资本积累理论6. 赋税理论。
他认为人类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
倘若放任个人自由竞争,人人在此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着自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
4.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5.我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价值论和分配理论是最优的,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
这符合西方自由经济和人类文化生存发展的要求。
李嘉图思想是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在其基础上做了相对的改进,但是其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讲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第一,来自于国际政治的困难。
第二,李嘉图的理论没有考虑到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潜在优势。
经济学说史—关于分配理论的异同专业:经济学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0815124055姓名:闫迁迁在亚当斯密时代,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刚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确立,急需发展生产,斯密等人关注的中心是资本累积对于财富分配的影响问题,则被看作是一个次要和附带的问题。
而李嘉图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越来越感觉到,资本累积的规模依存于资本利润的大小,而利润大小又与地主和工人的分配大小直接相关。
由于地主阶级掌管了大量的土地,资本家不得不从地主手中租用土地而支付地租,致使资本家的利润减少,严重制约资本积累的扩大。
资本家希望地租越少越好,执掌政权的地主阶级则想方设法保持高额地租。
于是,李嘉图站在产业资产的角度,担当起了向地主阶级开炮的历史重任,试图从理论论证地租的不合理性,以捍卫资本家的利益。
李嘉图的政治敏感度如同其在证卷市场上的敏感度一样高,他抓住分配问题作为自己以经济学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正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
李嘉图虽然以分配作为研究的主要任务,但是,他毕竟是一位生产经济学专家,他认为生产优先于分配,生产第一性,分配第二性,他以生产为落脚点来研究分配。
所以,他不仅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且处处与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没有孤立地考察分配问题。
他的主观意图也在于,通过对各方面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
李嘉图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第一,商品的价值被分割为资本、利润、地租三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对立,而地租是工资和利润的主要对立面;第二,工资的大小决定于工人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第三,利润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地租的余额,工资是决定利润的关键因素,利润率存下降的趋势;第四,地租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的利润的余额,地租和上涨的趋势。
斯密说:“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三部分。
斯密理论李嘉图理论劳动价值理论①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②斯密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
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①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②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③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就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阶级结构理论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收入分配理论①斯密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②斯密认为“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①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②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③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
财富增加理论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财富增加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比较斯密和李嘉图
温家喻
【期刊名称】《包装世界》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一、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出生在1723年,他的出生地是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亚当·斯密在7岁时候在家乡苏格兰一所学校上小学,这是亚当·斯密接受启蒙教育的开始,幼年的斯密很聪明,非常好学.亚当·斯密长大之后还当上了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亚当·斯密还是一个非常热爱书籍的人.他不仅仅只是研究经济学,他也有研究其他学科.他的著作中最为著名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我们最为熟知的《国富论》.在《国富论》一书当中,亚当·斯密提出了最为有名的'看不见的手'的比喻.
【总页数】1页(P51)
【作者】温家喻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斯密、李嘉图、马克思货币观之哲学比较 [J], 沈广明
2.李嘉图是否误解了斯密?--简析李嘉图对斯密“购得劳动说”的批判 [J], 凤一鸣
3.斯密、李嘉图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观点的比较 [J], 马良
4.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分配理论之比较分析 [J], 鲁春旭
5.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价值学说之比较 [J], 邓承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学说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必然涉及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他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在书中指出,比较成本是指两国生产同一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劳动成本)的比率。
劳动成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劳动成本越低。
两国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程度很不相同,由此决定两国间不同商品的比较成本存在差异。
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仍然有可能存在着一国在某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而在另一种商品上具有较高的比较成本。
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是该国的比较优势的商品,而比较成本高的商品,则是该国的比较劣势的商品。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将分别集中生产本国相对优势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国际分工,就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节约劳动和增加使用价值量。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指出一个国家不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不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都可以从比较成本的差异中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并据此调整产业结构,把本国资源集中于生产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就能够获取比较利益。
此外,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每个国家都可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而且落后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所得到的利益更大。
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国家之间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充满了激烈竞争和矛盾冲突。
比较成本学说掩盖了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这是其局限性之所在。
国际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动因。
但是,比较利益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易效益的必然实现,更不能决定各国外贸经济利益的分配。
由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是与整个经济过程相联系的。
事实上,比较利益来源于“比较成本”和“比较优势”,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并不就等于比较利益。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观点的比较摘要: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者和完成者的斯密与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论述对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在内容、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方法与立场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和不足。
我们应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劳动价值论,进而探索和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问题斯密的价值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
他在考察价值问题时,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1]。
”同时,斯密进一步分析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决定于使用价值,但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有交换价值。
他并不理解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并不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及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重属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因此,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物天然就是商品。
至于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劳动生产物才变成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价值,他却从来没有考察过,他所注意的只是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的量的比例。
李嘉图接受了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但又比斯密前进了一步。
他明确指出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他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2]。
事实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成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李嘉图还大体上区别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认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是两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即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关系。
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斯密与李嘉图任何一项成熟的经济理论,都是经过数代人的不断修正、发展而形成的,作为自由贸易理论大厦奠基石的比较优势理论也不例外。
从斯密初次提出,到李嘉图最终确立该理论,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1776-1817年);故比较优势理论当属斯密和李嘉图两人集体智慧前结晶。
亚当·斯密(1723-1790)在英国格拉斯哥和牛津大学接受教育,此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先后任逻辑学和伦法理学教授,是第一个学院派经济学家。
1776年斯密发表了其代表性著作《国富论》,为其赢得了经久不衰的世界声誉。
斯密在该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首次提出绝对优势原理,并有力地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被世人公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先驱;又因斯密在该书里以“经济人”与“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首次系统而全面地论证了市场机制生长、发展的原理,故被人们称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经济学界的“牛顿”,《国富论》一书也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经纪人家庭。
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同其前辈斯密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斯密是一个终生未娶的坚定的独生主义者,那么,李嘉图则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他因同出生于一个异教徒家庭的女子结婚而被剥夺了父母的财产继承权。
同时,李嘉图没有像斯密那样接受过高等教育——他在青年时便做证券经纪人,在很短时期里成为巨富并且广置地产,正如著名经济史学家布劳格所言的“李嘉图也许并不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但他肯定是最富有的经济学家。
”以后他脱离商人生涯安心从事学术研究,并且成为国会议员——他领导英国议会通过了旨在建立严格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标准的皮尔法案(Peel action),同时,他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武器,说服英国议会修正与废除旨在保护农业的《谷物法》。
李嘉图是第一位集经商、从政与治学经历为一身并建立不朽学术贡献的经济学家。
他于1817 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区别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1、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或没有”2、价值的衡量尺度:劳动,以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为衡量指标。
注意劳动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3、价值的组成部分:(1)原始社会:获取物品所耗费的劳动;(2)现代经济中:工资、利润、地租是其三个组成部分。
4、产品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区分:市场价格:市场上实际出卖的价格自然价格:与工资、利率、地租的自然率水平或平均率相一致的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
这样,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
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个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之下。
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李嘉图接受斯密的区分,但对二者的关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使用价值当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交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2、交换价值的决定:商品分为两大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这类商品只占较少比例;普通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商品的劳动时间。
3、关于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在价值量的决定上,李嘉图注意到劳动的不同性质,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间接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4、李嘉图把资本看作间接劳动(物化劳动),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结论:李嘉图认为,交换价值发生变化不是由于利润和工资的这种划分——不是由于资本累积,而是在所有各社会阶段中都只是由于两种原因,一种是所需劳动量的多寡,另一种是资本耐久性的大小,前者绝不会被后者所代替,而只是受后者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