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即使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但只要存在成本上的相对差异,国际贸易仍会发生,每国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其实就是生产技术的不同,会让成本不一样。
哪边便宜就到哪边海淘。
(っ╹◡╹)ノ❀出口自己厉害的,进口自己不厉害的。
评价
贡献:
①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有的各个方面利益。
有合理的果核
②丰富和完善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以及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相对优势来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丰富了哪本书都有的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古典贸易理论。
从劳动生产率,效率的视角探讨海淘的存在原因。
因为他写了,所以就有依据了hmmm
局限性:
①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李嘉图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深究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其实他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很多人连表面现象都看不出来。
②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与现实各国实际情况相违背。
理论和现实是有区别的,因为市场是千变万化的。
③该学说的假设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如市场要求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等假设。
太严格了biuuuuuuuuu要求一大堆很死板,和灵活的市场不符合,要求完全竞争就算了,还要求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简析一.基本概念: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相对区别,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从而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比较优势理论。
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由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
该理论从国际贸易的角度
探讨了一个国家获得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利用自己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特定技能和技术优势,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竞争,获得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利益。
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特定技能和技术优势,即国家间的相对优势。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某些特定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通过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竞争,可以使一个国家获得由特定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
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一个国家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效率,根据需求和供应的情况来改变售价,从而获得利润。
李嘉图认为,这种有效的利用优势是该国获得更多贸易利益的根本方法。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
利益冲突中的重要性,扩大了经济分析概念的范围,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贸易保护政策和贸易形式的争论。
一个国家可以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贸易,通过获得贸易收益和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由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聚焦于一个国家通过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来获得比其他国家更多的报酬的可能性。
它扩大了经济学的范围,强调了国际贸易在国际利益获取上的重要性,是一个国家获得持续经
济发展的基础。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是属于古典经济学中的学说。
其实它不仅仅是一个学说,而是有严密的数学分析作为推论的依据的。
依据比较优势的说法,每个国家由于竞争和利益最大化的驱使选择生产自己国家具有优势的产品。
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由于自身国力、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原因有自己最具有优势的产品,如果那个国家选择生产此种商品其竞争力是最大的。
这也解释了现实世界中为什么中东国家选择出口石油,日本主攻电子产品和汽车,而美国则擅长出口农产品。
但是,随着生活水品的增加,工人工资会不断的增加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的变化使得一部分产品逐渐变成对于那个国家来说不是那么具有优势。
所以一些国家会放弃一些原来生产的商品,而把资本集中于更具优势的产品。
这个在现实世界也得到了印证,美国、日本包括欧洲一些国家已经或者正在把一些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其中很多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
这些薄利行业因为以上国家的工人工资的上升而变得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不具有优势。
其实推出这些行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了竞争而淘汰的过程。
有一点不可回避的是,人类的生产力是在不断的发展的,也就是单位个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会增加。
而这样会导致两个结果,如果在产品没有创新的情况下这样的后果必然是各国之间的冲突加剧或者是大量的失业;但是产品总会创新的,创新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时间和空间会被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充斥,物质世界总会有一个极限,人拥有的汽车、房子、手表总会有个极限,而人类所能接受的这些商品的种类也总会有个极限。
这是因为人类所能感受的物质世界总会有极限。
所以,更多的人会去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电视剧、电影、音乐等等这些商品会如同物质商品一样充斥着我们的世界,也许到那时人们会重新回到崇尚哲学的时代,人们会以浓厚的兴趣去探寻宇宙的奥秘……但是这些也总会有个极限。
也许这些的极限就是科学的极限,科学的尽头。
科学之后是什么样的世界呢?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作者:网络论文来源:网络采集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07-2-11熊航摘要: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从实际情况出发考察和分析国际贸易活动,得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做到了实事求是。
李嘉图比较优势内容和评价
内容(1)贸易基础: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相对技术差异,相对劳动成本差异。
相对生产成本差异
(2)生产和贸易模式:一国应只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价劣势的产品
(3)贸易的结果:对贸易双方都有有利
(4)评价:进步之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据具有普遍意义,只要发生在两国之间的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及时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然会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以国家获利。
(5)不足虽然解释了。
1试析斯密绝对利益说的核心弱点是什么?答:斯密的假设条件不具有广泛性,按照斯密的理论,或者一个国家至少有一种产品在交换伙伴中处于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存在国际贸易,但二者都不是事实 。
所以这个理论不具备普遍性。
2 试说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内容答:若两国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在所有产品上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乙国相反,处于绝对优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一样,因此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应集中生产本国之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需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相对本国之内具有最大劣势的产品,自由交换,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福利。
3试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命题答: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 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相反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往往会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4、试画出J答:在经济实践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使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根据弹性法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J 曲线效应。
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来预防J 曲线效应的影响。
5点A向外移动到A1,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价格线的切点,由C移到C’,由于这时期的价格T’较原价格线更平缓,导致了贸易条件向不利于X产品的方向变化,无差异曲线Ⅱ低于无差异曲线Ⅰ,福利水平下降。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贸易条件恶化,但并不是普遍现象,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
它的发声需要具备的条件:出口国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动密集型;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的下降要用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等。
比较利益学说的主要内容及评价说到“比较利益学说”,你一定会想,“这听起来好像很高深,但我到底能不能理解?”其实呢,别担心,咱们来聊一聊,保准让你一听就懂。
简单来说,比较利益学说就是告诉我们,大家做事不要盯着眼前的所有机会,应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其他方面交给别人做。
你想想看,咱们日常生活中,有谁能啥都做得一手包办?不可能的,对吧?你要是试图什么都做,肯定事事不精,还得拖慢大家的进度。
那是不是更聪明的做法,是找出自己最拿手的,剩下的交给别人?这就是比较利益的核心。
说白了,比较利益学说的意思就是,尽管某些国家或个人可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不如别人做得好,但如果他们专注于自己做得最好的那部分,再和别人合作,大家都能受益。
举个例子,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人各有能”。
就好比你不会天天做饭,也不可能像大厨一样切菜炒菜那么溜。
但是你会开车,送菜去饭店是不是更有用?其他人可能擅长做饭,可他们可能不擅长开车。
你们俩一合作,各司其职,最后菜也做好了,车也送到了,大家都能开心。
是不是挺简单?比较利益学说是由经济学大佬李嘉图提出的,理论听起来有点干巴巴的,但背后的道理其实挺简单。
李嘉图用英格兰和葡萄牙的例子说明,如果英格兰专注于做布料,葡萄牙专注做葡萄酒,两国交换,那不就都能得到更好的东西嘛!这就是比较利益的精髓。
英格兰如果也去生产葡萄酒,那就浪费资源。
葡萄牙如果去做布料,那也没必要。
所以说,专注做自己最擅长的,然后大家互通有无,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不过,虽然这个学说看上去很有道理,也有很多人觉得它是个天才的创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认同。
有的人觉得,这个理论太过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每个国家或个人都能轻松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况且,有些人可能连自己擅长什么都不知道,或者即便知道了,但也没那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最后反而陷入了困境。
另一个问题是,比较利益学说往往假设所有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资源是完全可以自由流动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一国之内的劳动是完全同质的;在一国之内劳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两国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偏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斯密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前提是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易产品存在绝对优势才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和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就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了,而李嘉图则对斯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李嘉图认为只要两国的两种产品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生产它相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利益,即在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品量,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
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指导意义,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后进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追赶先进的国家,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或局部的竞争优势,都与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一国如果想改变其相对落后的贸易结构,便应选定一些重要的行业与部门,对其实施有效的政府干预,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帮助。
建立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在实施战略贸易政策的时候,可以从本国资源出发,选择好主攻方向,较早地取得成本优势与规模应。
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些思考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领域,他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经济史上第一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解释了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
它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一般的经济运行原则与规律,即“如果说,绝对成本说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那么,比较成本说就进一步将贸易分工互利性原理一般化、普遍化了。
”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加入国际贸易中,并从中获利。
或许一些参与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则该参与国可在优中选优中找到比较有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甚至说,如果该参与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能在劣势中选择比较轻从而找到比较优势。
李嘉图以英国、葡萄牙两国关于毛呢和葡萄酒的贸易为例,说明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英葡双方能够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
他假定英国生产一定量的毛呢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酿造一定量的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生产等量的毛呢需要90人劳动一年,而等量的葡萄酒生产则需要80人劳动一年。
这个假定意味着英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对比而言,生产毛呢的劣势要小一些(100/90上述就是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简单描述。
该理论虽然简单明了,但是背后却隐含着相当深刻而且意义重大的内涵。
正如本文开文对李嘉图及其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对于实际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也有很高的科学理论价值。
国际经济学1.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及其比较(非简答非论述)三代货币危机理论都是在单商品的假定下展开的,研究的侧重面各有不同。
第一代着重讨论经济基本面,第二代的重点放在危机本身的性质、信息与公众的信心上,而到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焦点则是金融体系与私人部门,特别是企业。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货币和汇率制度的崩溃使由于政府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造成的,这一代理论解释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拉美”式货币危机最有说服力,对1998年以来俄罗斯与巴西由财政问题引发的货币波动同样适用。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政府在固定汇率制上始终存在动机冲突,公众认识到政府的摇摆不定,如果公众丧失信心,金融市场并非天生有效的,存在种种缺陷;这时,市场投机以及羊群行为会使固定汇率制崩溃,政府保卫固定汇率制的代价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第二代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最好的例证是1992年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的情况。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关键在于企业、脆弱的金融体系以及亲缘政治,这是东南亚货币危机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所在。
在对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解释上,理论界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这并非是新的危机,已有的货币危机理论已经足以解释;另一种则认为已有危机理论无法充分解释,并导致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之间没有本质的分歧,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回答这次危机是否是一次新的危机。
前者强调原有两代理论的思路和方法仍适用于本次危机,特别是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中既给予基本面以重要地位又承认多重均衡、自我实现式冲击的存在这一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与此同时他们并不否认东南亚国家危机前的特征与历史上货币危机前的特征的差异。
至于后者,他们更强调本次危机发生前的新表现,认为应寻找新的危机的形成和传导机制,用主流方法建立模型,但其建模的方法和对诸如自我实现、多重均衡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与应用与已有的文献仍然是一致的。
这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表明,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取决于有关货币危机的实证研究的发展和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工具或建立模型方法的引入与融合。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字说明
假设世界由A,B两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在分别生产X,Y两种产品,在国际分工发生以前,其要素(劳动)分配、产品产量的情况如下:
国家X产品劳动投入Y产品劳动投入
A国 6 4
B国 1 2
如图所示,分工前,B国劳动生产率明显地高于A国。
世界的全部产出为4单位,每一国家消费X,Y产品各1单位。
世界的全部劳动支出为13单位,A国为10单位,B国为3单位,劳动分配在X产品上为7单位,分配在Y产品上为6单位。
世界的总消费为4单位产品。
进行分工后,A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因而A国集中生产Y产品而放弃生产X产品,B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B国两项都优,取最优的X产品),因而B国集中生产X而放弃生产Y产品,情况如下:
国家X产品劳动投入Y产品劳动投入
A国0 10
B国 3 0
由表知分工后,
价值比例分析如下:
A国此时生产为10/4(原投4产出1,故现为:10/4出2.5单位),即2.5单位的Y产品,B
国此时生产为3/1,即3单位的X产品。
A国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Y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1.5单位(1单位Y相当6/4单位的X产品即1.5单位的X产品)的Y产品来换取X产品进行消费;B国则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X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2单位的X产品来换取Y产品进行消费;
如果假设交换的比率为1X:1Y,则双方通过交换均可以得到利益,从而世界的消费也得到提高,劳动得到节约(分工前A国国内原要用1.5单位Y产品换一单位的X产品,而通过分工后A国只要拿1单位的Y产品(同国外的B国交换)就可换取X产品)。
这就是比较利益所在!
在这里,贸易的基础在于利益的比较:以X产品为Y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国的4/6小于B
国的2/1(即在A国X产品比Y产品值钱,用工多。
);以Y产品为X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A 国的6/4大于B国的1/2(即在B国Y产品比X产品值钱)。
这决定了交换的基础,即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而B国的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
依照这一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便会存在双方的比较利益,双方的福利水平即全球的福利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增加。
生产要素比例说计算比较成本
1、计算:甲乙两国因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所以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各不相同,甲国每单位土地的价格为5元,每单位劳动力的价格为1元,乙国每单位土地的价格为1元,而每单位劳动力的价格为2元,假设两国生产水平完全一样,即生产每单位小麦均需10个单位的土地和一个单位的劳动力,生产每单位棉布均需要1单位土地和10个单位的劳动力。
试用俄林的生产要素比例说计算两国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并说明两国如何分工。
解:甲国生产单位小麦的成本=小麦的要素比例×小麦的要素价格=10×5+1×1=51元
乙国生产单位小麦的成本=小麦的要素比例×小麦的要素价格=10×1+1×2=12元
甲国生产单位棉布的成本=棉布的要素比例×棉布的要素价格=1×5+10×1=15元
乙国生产单位棉布的成本=棉布的要素比例×棉布的要素价格=1×1+10×2=21元
因为甲国小麦单位生产成本为51元,棉布单位生产成本为15元;乙国小麦单位生产成本为12元,棉布单位生产成本为21元。
所以,甲国分工生产棉布,乙国分工生产小麦。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计算
1. 某国对进口电视机,显像管分别征收20%和10%的从价关税,其中显像管价值在电视机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为40%,则该国对电视机的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是多少?
解:电视机的名义关税为:20%
有效关税保护率计算:
1.设:电视的进口价格为X
有效保护率为:E=(V'-V)/V
V':保护贸易下国内增值额=(1+20%)X - (1+10%)40%X=&(结果自己算)
V:自由贸易下国外增值额=X - 40%X=60%X
E=(& - 60%X)/60%X
2. E=(T-ta)/(1-a)
T:成品的名义税率。
t:中间投入品的名义税率。
a:中间投入品占成品的价值比重。
T=20% t=10% a=40%
E=(T-ta)/(1-a)=(20%-10%*40%)/(1-40%)
结果自己算,两种方法的结果应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