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围手术期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9
耳内窥镜下中耳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护理配合【摘要】目的微创耳内窥镜手术应用于临床,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我院于本世纪初引入,手术损伤轻,痛苦小,操作精细,观察准确等优点及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配合。
方法选择反复发作的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80例,96耳,在耳内窥镜下行鼓膜切开,然后滴入药物置入硅胶管。
结果治愈80耳,有效16耳,无效0耳。
结论耳内窥镜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准确,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耳内窥镜;中耳置管;护理配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0例,单耳发病64例,双耳发病16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49,年龄在14~67岁之间。
50例患者做两次鼓膜穿刺抽液后复发,30例患者1次穿刺液体黏稠胶冻样很难抽出。
术前纯音测听气导阈值35~60 dBhl,骨导阈值0~25 dBhl之间,气骨导间距在20~40 dBhl之间,声导抗检查鼓室图为B型或C型,咽鼓管功能不良。
1.2 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头偏向健侧,女患者将头发扎起,将浸泡的1%丁卡因棉片置于鼓膜行表面麻醉,术区常规消毒。
使用络合碘消毒耳廓、外耳道及鼓膜。
在0度耳内窥镜的引导下,使用鼓膜切开刀在下象限切开鼓膜,用负压吸引器将中耳腔的液体吸净,如为黏液可使用糜蛋白酶浸泡后吸出,然后插入硅胶管。
术后使用抗生素5~7 d,预防感染。
2 结果80例患者术后当日主诉听力提高,耳堵塞感消失,耳鸣减轻。
局部观察鼓膜反映轻微,术后1周复查36耳仍有少量渗液流出,硅胶管通畅,清洁,无感染迹象。
术后2~4周复诊无渗液流出,硅胶管通畅,固定良好。
术后6个月复诊80例患者均无中耳渗液,12耳硅胶管自行脱落,鼓膜愈合良好。
复查电测听,纯音气导听阈在15~25 dBhl之间,声导抗检查鼓室压力正常。
患者主诉耳堵塞感,耳鸣消失,感觉听力显著提高。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可由上呼吸道感染和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
耳鼻喉科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 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了解病史、药物过敏史等重要信息。
- 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无菌,准备好所需设备和药物。
- 需要预先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
- 术前指导患者禁食禁饮,并停止使用某些药物,以减少手术风险。
- 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解答疑问,提供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术中护理
- 协助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手术器械和设备。
- 确保手术室环境的干净和无菌,并监测手术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 协助患者安全入睡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和饱和度等。
- 注意术中患者体位的合理调整,保持呼吸道通畅。
- 根据需要,并发现及时报告患者意外反应或突发情况。
术后护理
- 确保患者平稳苏醒,并继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
- 提供必要的教育与指导,包括术后的饮食、活动和用药等方面。
- 定期更换患者的伤口敷料,注意伤口愈合情况,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 监测患者的排尿情况,保持排尿通畅,以防尿潴留等问题的发生。
- 在医嘱下,给予患者恰当的镇痛药物,以减轻术后疼痛。
-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以上为耳鼻喉科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如果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寻求医患团队的帮助和指导。
鼓膜置管术后护理问题及措施
①鼓膜置管术后护理。
(1)观察患者的情况: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口吃、流脓、渗血的情况,观察其置管内部的液体,如果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
(2)控制突发病变的发生:观察患者的情况,做好护理,如发现突
发病变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3)保持置管的干净:仔细清洁置管,维持其干净并定期更换置管,防止细菌感染。
(4)支持鼓膜置管术:在鼓膜置管术期间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如提
供营养、缓解疼痛、舒缓精神情绪、消除焦虑等,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5)维护患者置管的活动:要处理好患者的置管,避免外界影响和
变形。
(6)及时做好护理记录:要及时做好护理记录,记录患者的体征、
护理措施及护士的实施情况等,为患者的护理提供准确数据。
(7)引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地做好护理:对患者和家属要进行引导,让他们正确地做好护理,如洗涤患者的手、置管和头部等,以防止细菌感染。
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护理措施鼓膜穿刺术是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但其操作需要术者精准的技巧和严谨的操作流程,同时也需要护士精心的护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的达成。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护理措施。
一、术前准备1. 患者治疗解释:在进行鼓膜穿刺术之前,护士应向患者解释其操作的目的、手术过程、可能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疑虑,增强患者的信心。
2. 术前试验:术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关试验,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和心电图等。
如果有需要,还应进行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检查。
3. 镇静剂的应用:如果患者有紧张或恐惧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应用镇静剂,但应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
4. 术前麻醉:术前应为患者进行局部表面麻醉,使用0.5%利多卡因或2%利多卡因的滴眼剂,在鼓膜上滴几滴。
应让患者闭眼,静止约5分钟,以确保麻醉药物充分渗透。
5. 外耳道清洁:术前应用温盐水或2%硼酸水清洗患者的外耳道,将外耳道内的耳垢清理干净,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细菌感染。
二、手术操作1. 操作准确:护士在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时,应一定要保证操作准确,根据医生的指示要求配合完成手术。
同时,应注意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感染等情况,并及时通知医生。
2. 保持患者的稳定:手术过程中应保持患者头部稳定,避免患者的突然晃动或者其他干扰因素,可能影响到手术的进行。
3. 处理鼓膜穿刺后的耳漏:操作结束后应及时处理鼓膜穿刺后产生的口漏,用海绵或者吸尘器将耳内溢出的液体吸出,防止鼓室内残留液体引起感染。
4. 远离感染源: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密切卫生防护,切勿接触环境中的脏物,以减少感染风险。
三、术后护理1. 观察患者的情况:手术后护士应紧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鼓膜的愈合情况和患者的症状表现,遇到异常情况则及时报告医生。
2. 应用抗生素:术后护理需要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3. 饮食保健:术后患者应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品以及过冷、过热、过硬、过咸等食物,以避免引起拖延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丧失、充血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丧失等耳部并发症的发生。
分泌性中耳炎护理常规一.定义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
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
二.症状、体征(一)症状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
2 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歌性,当头部运动或打同欠、擤鼻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4.耳闷耳内鼻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二)体征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球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三.护理问题(一)听觉改变与中耳积液有关。
(二)舒适度减弱与鼓室积液引起耳鸣、耳痛、耳闷塞感有关。
(三)知识缺乏缺乏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及手术后的自我护理知识。
四.护理措施(一)疾病护理1.遵医嘱正确使用滴/喷鼻剂。
抗生素、促进纤毛运动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2.正确指导病人进行捏鼻鼓气。
3.在与单侧听力下降病人沟通时尽量靠近健侧,与双侧耳聋病人沟通时适当提高音量。
(二)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有针对性地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目的、意义,使病人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完善术前检查,常规术前做抗生素皮试。
3.全麻术前需禁食、水 8 小时,以免全麻插管时引起呕吐导致误吸。
4.术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三)术后护理常规1.全麻术后护理常规,肠蠕动恢复后进食温凉流质饮食,次日软食,避免过硬、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耳部清洁卫生干燥,密切观察渗血情况,渗血多应及时通知医生,3.避免剧烈晃动头部,勿压患侧耳部,遵医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术后防感冒,防止中耳进水,以免引起中耳感染。
5.进行鼓膜穿刺、置管的病人,要防止污水进入术耳。
五.健康宣教(一)环境:环境安静舒适,保持室内适官的温湿度,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迎免上呼吸道感染。
(二)上呼吸道保护:患者术后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多饮水、注意保暖,上呼吸道感染,保持鼻腔通畅。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伴置管术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1. 引言1.1 背景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通常表现为耳朵持续性分泌物、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鼓膜切开伴置管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在鼓膜上切开一个小口并植入气囊导管,可以帮助耳朵排除分泌物,减轻炎症,并改善听力。
围绕鼓膜切开伴置管术的成功,除了手术本身的技术要求外,围术期的综合护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有效地进行围术期综合护理,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都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有必要对围术期综合护理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观察,探讨其对干预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完成】1.2 目的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伴置管术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估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疗效的影响。
通过对干预措施的实施和观察结果的分析,探讨围术期综合护理在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进耳鼻喉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 正文2.1 分泌性中耳炎概述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鼓室黏膜分泌增多,并且排泄通道受阻,导致鼓室内的液体积聚,从而形成积液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病变主要位于中耳黏膜和鼓室,表现为鼓室内有粘稠的分泌物,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耳胀、听力下降、耳鸣等。
长期不及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容易引起鼓膜穿孔、中耳结构破坏、听力损害等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及时有效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鼓膜切开伴置管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手术将鼓膜切开并在其中置入引流管,促使鼓室内的积液排出,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综合护理在鼓膜切开伴置管术的围术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5-07-22T09:49:08.0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作者:姚丹丹[导读] 中耳内部的积液可出现浆液性分泌液或者是渗出液,甚至可以出现黏液[1]。
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分为急性以及慢性两种。
姚丹丹(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摘要】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13年1月—9月我院收治的4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
结果:46例患者均对疗效感到满意。
结论:早期诊断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214-02中耳内部出现积液以及听力出现了下降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特征。
中耳内部的积液可出现浆液性分泌液或者是渗出液,甚至可以出现黏液[1]。
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分为急性以及慢性两种。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则是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亦或是出现反复发作及转化而来。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9月我院收治的4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4~72岁;病程7天~3年;其中双耳发病20例,单耳发病26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赛等。
1.2 方法1.2.1成人治疗1.2.1.1保守治疗鼻腔收缩剂;黏液促排剂;抗生素;口服糖皮质激素;鼻用糖皮质激素;咽鼓管吹张。
1.2.1.2手术治疗①鼓膜穿刺抽液:此方法能够有效的清除中耳内的积液,改善中耳的通气情况。
如有必要可重复穿刺。
②鼓膜切开术:如患者分泌出的液体较为粘稠,鼓膜穿刺也不能吸尽的患者,可使用此方法。
③鼓室置管术:如患者出现病情不愈、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不能恢复正常,可给予使用鼓室置管术。
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个月~1年。
分泌性中耳炎应用鼓膜穿刺术治疗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泌性中耳炎应用鼓膜穿刺术治疗的护理分析。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行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用骨膜穿刺术治疗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后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患者病情改善显著,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骨膜穿刺术;护理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是临床上耳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听力下降以及鼓室发生积液而形成的非化脓性中耳疾病[1],该病多发于春冬季。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分急性和慢性两种,而鼓膜穿刺术则是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临床被大量验证,效果明显,不过手术操作与护理配合非常关键,在于患者的特殊性及手术可能带有创伤。
为此,避免鼓膜穿刺术对患者造成创伤,我院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明显效果,提高了患者病情改善,降低了手术创伤,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行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干预。
对照组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7.5±11.3)岁;观察组66例,男35例,女31例;年龄13—73岁之间,平均年龄(38.1±10.2)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操作,涉及内容主要有: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前检查、手术后遵医嘱等一般护理。
第十章耳鼻喉科病种围术期护理常规第一节耳科手术护理常规一、术前常规护理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和意义,说明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配合,术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耳部准备1)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有脓的患者,入院后根据医嘱予3%双氧水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并滴入抗生素滴耳液,每日3~4次,初步清洁耳道。
2)术前剃除患侧耳廓周围头发,一般为距发际5~6cm,如果患者行侧颅底或前颅底手术,则备皮范围更大,如果患者行耳前瘘管切除术,则备皮范围可适当减小。
3)清洁耳郭及周围皮肤,将女患者头发梳理整齐,术侧头发结成贴发三股辫,如为短发,可用凡士林将其粘于旁边,或用皮筋扎起,以免污染术野。
4)需植皮取脂肪者,应根据医嘱备皮,备皮部位多为腹部或大腿。
3.一般准备1)术前检查各项检验报告是否齐全,检验结果是否正常,有无手术禁忌证,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以保证手术安全。
2)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要齐全,包括听功能、前庭功能、颞骨CT或MRI、面神经功能检查等。
3)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完成药物皮肤敏感试验。
4)预计术中可能输血者,应做好定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
5)术前一日沐浴、剪指(趾)甲,做好个人卫生工作。
6)术前晚可根据医嘱服用镇静剂,以便安静休息。
7)术晨更衣,局部麻醉者不穿高领内衣,全身麻醉者病服贴身穿。
8)取下所有贵重物品和首饰交予家属保管。
9)活动性义齿要取下,不涂口红和指(趾)甲油,不戴角膜接触镜。
10)按医嘱予术前用药,并做好宣教工作。
11)局麻患者术晨可进少量干食。
全麻者术前至少禁食6小时。
12)术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女患者月经来潮,暂缓手术。
13)术前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二、术后常规护理1.全麻患者1)全麻患者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护理至患者清醒。
2)全麻患者清醒后,可选择平卧或健侧卧位或半卧位,如无发热、头痛、眩晕等症状,次日可起床轻微活动。
3)人工镫骨手术需头部制动48~72小时。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病人的护理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病人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鼓膜置手术的11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术后护理资料。
结果:所有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均在鼓膜置管术后得到良好的护理服务。
其中,患者病症治愈73例(66.36%),好转33例(30.00%),无效4例(3.67%),总有效率为96.36%。
结论:做好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病人的护理工作是保障患者康复的必要措施,而术后通气管留置期间的严密观察和复诊,以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和穿衣均是术后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细节。
标签: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护理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临床诊疗中一种常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听力下降且耳内伴有分泌物,多发于儿童[1]。
目前,我国临床医疗中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为鼓膜置管,因其术式简便、疗效佳且痛苦小而被广大患者接受。
但是术后若未能给予良好的护理服务,也极易因脱管和术后感染导致手术失败,故而,为了保障手术疗效和患者健康,做好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病人的护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2]。
本文旨在探讨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病人的护理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鼓膜置手术的11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后护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鼓膜置手术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10例。
其中,男性65例,女性45例,年龄4至50岁,平均年龄(16.45±6.95)岁,单侧耳17例,双侧耳93例。
以上所有患者均行鼓膜置管手术进行治疗。
1.2术后护理方法术后护理应当注意以下方面:①对于术中行全麻患者,术后取偏向健侧平卧位,局麻患者则可以取偏向健侧半卧位。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各项监测数据;②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之内的饮食均以流食和半流食为主。
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鼓膜置管术围术期中运用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的价值分析发布时间:2022-10-30T06:24:42.61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6期作者:李怡玲[导读] 目的分析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鼓膜置管术围术期中运用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的价值。
李怡玲成都三六三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分析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鼓膜置管术围术期中运用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的价值。
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接受鼓膜置管术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6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常规护理,命名为参照组,一组接受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命名为研究组,对比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
结果听力水平,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较低,参照组较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接受鼓膜置管术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的价值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围术期;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非化脓性病变,属于耳鼻喉科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据调查数据显示,儿童患病几率高于成年人,并成为儿童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经临床研究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因素多与咽鼓管功能异常有关[1],发病后使得患者的听力逐渐降低,如不及时抑制病情的发展,可能诱发终生耳聋,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鼓膜置管术可有效清除病灶组织,改变中耳传声变压生理功能,但在治疗期间,患者负性情绪一直存在,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易影响预后。
为此,本文以我院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例,分析围术期运用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产生的干预价值,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入选对象共计66例,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接受鼓膜置管术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并根据入院的时间将其分成各有33例的参照组与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