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

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2020年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知 识 积 累 重点词语 (1)唯. 闻女叹息(只) (2)愿为市. 鞍马(买) (3)旦. 辞爷娘去(早晨) (4)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 (5)关山度. 若飞(过) (6)朔. 气传金柝(北方) (7)木兰不用.. 尚书郎(不愿做) (8)策勋.. 十二转(记功) (9)赏赐百千强. (有余) (10)出郭. 相扶将(外城) (11)著. 我旧时裳(穿) (12)雄兔脚扑朔.. (动弹) (13)雌兔眼迷离.. (眯着眼) (14)安. 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15)双兔傍. 地走(靠近,临近)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 一词多义 策勋十二转(记) (1)策 (2)强 (3)市策马加鞭(鞭打) 古今异义 :门 :只 (1)木兰当户. 织 户 (2)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 :窗户 :但是,表转折 古义:眯着眼 :跑 (3)雌兔眼迷离.. 迷离 (4)双兔傍地走. 走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今义:行走 词类活用 (1)愿为市. 鞍马 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2)策.勋十二转 名词活用作动词,记。 文言句式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倒装句,应为“所思何”“所忆何”) 节拍的把握 (1)唧唧/复/唧唧 (2)昨夜/见/军帖 (3)可汗/大/点兵 (4)万里/赴/戎机 (5)归来/见/天子 (6)天子/坐/明堂 作者简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郭茂倩(1041——1099),北宋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内容主旨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这首诗歌在结尾处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重点难点 《木兰诗》 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写木兰方里征程,十几年征战沙场的生活。 第三部分,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如弟迎接木兰,木“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类比,赞美木兰。 中 考 对 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机杼.(zhù) 朔.气(shuò) 复唧.唧(j ī) B.可汗.(hán ) 鞍鞯. (ji ān ) 鸣溅. 溅(jiàn ) C.燕.山(yàn ) 金柝.(tuò) 理云鬓.(bìn ) D.胡骑.(qí) 戎. 机(róng ) 傍. 地走(bàng ) 2.下面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 B.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木兰/不用尚书/郎 D.安能/辨我/是雄雌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1 2 3 4⑻惟觉时之枕席,。 ⑼世间行乐亦如此,。 事权贵,。 《登高》 霜鬓.()浊.酒() 回:①渚清沙白鸟飞回. .日之高标 .恨繁霜鬓 .其心志 而不平 .秦久矣 .在肠胃 .独登台 .矣 .矣 (并序) 悯.然()转徙.() 枫.叶()萧瑟.() 霓裳 ..()红绡.() )谪.居() )间.关()呕哑 ..()

⑴委身 ..为贾人妇 ⑵使快.弹数曲 ⑶弦弦掩抑 ..声声思 ⑷银瓶乍.破水浆迸 ⑸秋月春风等闲 ..度 ⑹去来 ..江口守空船 ⑺如听仙乐耳暂.明 ⑻却坐 ..促弦弦转急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⑵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今义: ⑶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⑷铁骑突出 ..刀枪鸣 古义: 今义: ⑸整顿 ..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 ⑹凄凄不似向前 ..声 古义: 今义: ⑺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义: 今义:⑻曲终收拨当心 ..画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言: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 ④静言.思之 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不辞.小官 ③入不言兮出不辞. ④辞.达而已矣 转:①却坐促弦弦转.急 ②转.徙于江湖间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白言本是.京城女 5.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⑵浔阳江头夜.送客 ⑶遂命酒. ⑷梦啼妆泪.红阑干 ⑸商人重.利轻.别离 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⑴感斯人言 ⑵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⑶转徙于江湖间 ⑷送客湓浦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 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 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 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 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 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导学案

(用时:15分钟) 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标出自然段序 号。 3.教师引导学生借 助拼音,展开小组合 作,检测课前预习情 况,进行自学,教师 相机指导。 (1)组织学生利用书 中识字表自我检测。 (2)小组成员利用生 字卡片互相检测。 (3)组长对不认识的 生字进行归纳,再读 再认。 4.教师指导学生按 自然段读文,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 风,吓跑森林里的百 兽的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 读文,标出课文的9 个自然段,对不熟悉 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小组活动: (1)学生自己逐一认 读书中的15个生字和 3个多音字“转”“闷” “呀”,圈出读不准 的生字。 (2)认读生字,相互纠 正。 (3)归纳不认识的生 字,会读的同学大声 范读,认不准的同学 认真倾听。如果遇到 小组同学都读不准的 字可以到书中找拼 音,拼一拼,再读一 读。 2.提醒学生自然段 的标志,以便其准 确标出。 3.重点正音: “转、扯、爪、猪、 受、神”是翘舌音; “嗓”是平舌音; “抗、趟”是后鼻 韵母; “转”在本课中读 四声zhuàn。

4.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断句。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10分钟) 1.指名读第一自然 段,认读并理解生词 “食物”,想一想: 老虎是在什么情况 下抓住狐狸的? 2.引导学生画出描 写狐狸和老虎的动 作的词,思考:老虎 和狐狸谁更厉害? 3.指导朗读。 1.通过查找工具书和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食物”指吃的东西, 说明老虎是在饥饿的 情况下抓住狐狸的。 2.狐狸的动作是 “蹿”,老虎的动作 是“扑”和“逮”, 说明老虎更厉害。 3.有感情地朗读。 1.提示学生自觉使 用工具书。 2.可引导学生做动 作理解这几个动 词,使学生明白狐 狸的动作虽然很 快,但仍然被老虎 逮住,这说明老虎 更厉害。 3.提醒学生利用语 速的快慢来表现文 章的内容。 四、认真观察,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 字“食、物、眼、爷”, 再次认读,并练习组 词。 2.指导学生观察它 们在田字格中的位 置,交流书写注意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 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 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和书写注意点。 3.老师范写时,学生 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 分观察例字的结 构,重点指导书写 上下结构的“食” 字,左右结构的 “物”字,引导学 生抓住汉字书写规

第8课导学案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并能进行识别。 2.掌握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了解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传播情况及相关节 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学习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学习难点】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古代亚非人民创造了哪些文字?写出每一种文字产生的大致时间。2.依据课本插图初步认识它们。 知识点(二)世界三大宗教 2.世界三大宗教从产生地区上看有什么共同点?你知道与它们相关的节日吗? 二、合作探究(先自主探究,后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准备展示)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二:“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①上述三则材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写出其创始人。 ②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促进作用的是什么宗教?4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的是什么宗教? ③这三种宗教都产生在哪一洲?对我国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宗教? ④请你分析它们的教义有什么共同点? 三、反馈展示(先组内反馈交流,再班内展示共享)四、串联反刍 五、当堂检测 1.一位游客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文物上文字最有可能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甲骨文 2.伊斯兰教信徒将麦地那称为先知之城,他们尊称的“先知”应是() A.穆罕默德 B. 安拉 C. 耶稣 D. 释迦牟尼 3.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人民号召对英美侵略者进行“圣战”,结合历史判断伊拉克人民主要信仰的是() 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4.下列关于三大宗教的产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产生于亚洲②依次产生的时间间隔大致相同③都有相应的创始人④客观上都有利于地区的统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11·成都]西方的“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相关的宗教信仰是象征着重生与希望。与该节日相关的宗教信仰是()A.佛教 B.伊斯兰教 C.犹太教 D.基督教 6. [2011·恩施]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 7.1级大地震使数万同胞的生命瞬间埋葬在废墟和泥石之中,全国各民族纷纷发出救援,震灾的现场到处活跃着带有“红十字”标记的医护人员。“红十字”成为舍己救人的象征,“十字架”以纪念耶稣受难而成为某宗教的信仰标志,请问该教的经典是()A.《古兰经》 B.《金刚经》 C.《圣经》 D.《大阴真经》 7.[2011·泉州]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西方许多国家的重要节日,与这一节日直接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8.[2011·桂林]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们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自都形成了严格的宗教教规,以下对宗教活动的描述符合教规的是() A. 基督教徒在教堂里诵读《古兰经》 B. 伊斯兰教徒在寺庙里拜佛 C. 佛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 D.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里供奉着耶稣像 六、学习小结 七、课后拓展:请同学们留心一下你身边的人信哪种宗教,观察他们主要有哪些活动。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出示课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壮举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 1

2 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教师导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改革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从哪里入手呢?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改革理所当然应该从农村开始。 【课件展示】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到得田地间,男子打扑克,女子纳鞋忙。”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教师提问】 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2、把握发展的实质。 学习重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学习难点:发展的实质。 (二)课前自主学习: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到、由到的运动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 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和 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纵观历的进程,人类经历了、、、, 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 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都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 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2、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和,是和。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005年10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在国务院新 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2005年测得的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 844.43 米,测量精度为±0.21米。峰顶冰雪深度为3.50米。我国1975年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数 据8848.13米停止使用。这次公布的珠峰新高指的是珠峰最高岩石点的高度。与1975年我国 公布的珠峰高度8848.13米相比,珠穆朗玛峰降低了3.7米。 另外,国家测绘局于当天还首次公布了峰顶冰雪深度为3.50米,这也是我国首次获取到 的精确的雪深高度。 珠穆朗玛峰身高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一、课堂探究: 情境1: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距今2亿年前~4000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海水从北向南逐步退却,同时又受到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推移的巨大力量 的挤压而逐步升高,才逐渐演化为高原地带。今天,青藏高原整体上仍然处在隆升过程中。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__交流与文化传播导学案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主备人:霍汉召审核:九年级历史备课组使用班级: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识记目标:马可·波罗来华四大发明的传播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应用 2、能力目标:列表归纳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和事例,锻炼整理材料、梳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他们之间的和平交往有助于各地文明的兼容并蓄、借鉴互惠和共同进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马可·波罗来华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难点:本课有关文化交流的内容杂、头绪多、知识面广,不易掌握预习本课时的难点。 【学法指导】 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记忆诀窍】 马可·波罗到中国四大发明来传播小小数字历史久和平交往贡献多【导学问题】 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时期的张骞远赴西域,开通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13世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东来,又一次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1:马可·波罗的东来 阅读教材P50-52,了解马可·波罗东来的目的、时间、经历以及《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目的: 时间: 经历: 《马可·波罗行纪》传播的影响: ◆知识点2: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阅读教材P52-54,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外传的经过和影响 造纸术的传播: 火药的传播: 指南针和印刷术的传播: 影响: ◆知识点3:阿拉伯数字 阅读教材P55,了解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传播及影响。 发明: 改进与传播: 影响: (二)合作探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弗朗西斯·培根指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第八课 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八课最后一次演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准、书写本课生字词 2、能简单介绍闻一多、李公朴的事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演讲词的特点 4、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够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主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学期读过一篇文章叫《谈骨气》,文中作者的第三个例子就是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手枪拍案而起,体现了中国人威武不能屈的骨气,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词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二、基础互查 (一)、学习演讲词,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演讲词: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 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闻一多, 。 2.李公朴是什么人,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李公朴, 。 3.写作背景,学生互相解说为主。★ (三)、检测词语,学生互查为主。★ 1.注音 卑劣()诬蔑()卑鄙() 离间()蛮横()赋予() 2.解释词语 卑劣: 诬蔑:

蛮横: 赋予: 挑拨离间: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请快速阅读课文,并标上段落序号。 2.思考归纳: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3.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5) 第三部分:(6--12) 四、研读赏析 1.针对会场的特殊情况,演说一开始,闻一多先生就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紧接着从哪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作用是什么? (1) (2) (3) 2.文章中的“他们”、“你们”都是指特务,闻一多先生为什么用了这两种指代?3.文末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4.归纳本文的中心。 五、归纳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接触了演讲稿这种文学体裁及其特点,学会了无论是讲话还是写作都要根据特定场合和对象讲话,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布置作业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挑拨离间()卑劣()蛮横()赋予()诬蔑()2.请你说说关于爱国的诗词佳句,进一步感受闻一多的爱国精神。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

义安二中 八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 课 题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 主备教师 武瑞花 授课教师 备写日期 2014, 学案序号 8LSX008 学习 目标 1、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 2、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的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3、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同时认识到祖国的变化是巨大的。 学具 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导入 请结合《北京街头的谈话》 舞台剧回答下列问题: 1、 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 根据剧中谈话的内容,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 3、 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 4、 面对这些问题,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产生了何影响? 二、自学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平反 和纠正 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 ”的方针。 2)目的:为了反对“ ”的错误观点。 3)内容:否定了“ ”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认识到,___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意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_____年底,在 召开 3、内容: ①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 (2)它完成了党的 、 和 的拨乱反正,是______ 开端。 (3)中国历史进入 _______ 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 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完善法律制度: 1)成就:1979年,颁布了《 》,1982年,颁布了第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 》。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 》《 》《 》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 、 和 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我国逐渐向 的道路迈进。 三、合作 1、课本39页动脑筋,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批 注 【理解】 平反冤假错案意义:充分体现 了新的领 导集体的 民主意识,也充分的调动了人民群众进 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的积 极性,使我

第8课_宋代的社会生活__导学案

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导学案 点击新目标 1、记住宋代的主要衣料;娱乐场所:瓦子、瓦舍 2、讲述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 3、分析宋代社会生活变化之因;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第七课知识建构 填一填: 1、世界上纸币最早出现的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 2、______时,我国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课前小热身 学生通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欣赏名画《清明上河图》,说说你能从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新课解读 一:宋代的衣、食、住、行 仔细阅读课文47——49页,填一填: 1、衣:(1)、两宋时,_______是主要衣料 (2)、南宋时,以______做衣料的人逐渐多起来。 食:(1)、主食:北方以______为主食,南方以______为主食 {2}肉食:北方以______为主,南方除吃______,还吃鱼肉 (3)食用油:宋代以前多用动物油,宋代时开始普遍使用_____ (4)燃料:城乡居民多用柴,但东京等地烧_________ 已很普遍 住(1)宋代的农民多住低矮的_____,城乡居民以_____为主, (2)贵族官员多住____、_____ 行:(1)富人多乘_____、______;(2)百姓多乘____、______ 二、城市生活剪影 1、根据课文49——50页相关内容写写: (1)、北宋的东京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_________ (2)、南宋的临安市内有娱乐场所______,城市人口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材料: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 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1)北宋社会生活与前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有和异同?

语文:8年级上册第8课导学案(统编)

8《台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4、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自读课文,注音或释词。 凹( ) 凼( ) 硌( ) 涎( )水揩( ) 嘎( ) 黏( ) 撬( ) 筹( )划过瘾( ) 尴尬( ) 唿( )嗒熬( )住憋( )住门槛( )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课堂探究 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4、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谈谈“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5、再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或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又感情的朗读出来并赏析。 当堂检测 一、读写训练 请用第三人称复述最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求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 二、达标检测 1、选择下面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dàng)门槛(kǎn)涎水(yán)摔跤(jiāo) B.泥浆(jiāng)着落(zhuó)淌汗(tǎng)烟瘾(yǐn) C.旺盛(shèng)黏性(nián)尴尬(gān)胯骨(kuà) D.醒悟(xǐng)晌午(shǎng)嘎叽(gā)扁担(dan) 2、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 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模式介绍: 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态势,推出紧跟时代步伐,邓小平时代必然加入市场经济因素的必要性,引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美国周刊》邓小平封面 教师提问:这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8课导学案

第一组课文导学案 课题1、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新词并能理解词语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学习重点:学习生字词 知识链接: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地的河谷平坝地区,小部分散居在景谷、景东、金平等地和金沙江流域一带。语言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文字。多信小乘佛教。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汉缅语族景颇语支。有文字。解放前已进人阶级社会,1898年曾取得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军侵人陇川的胜利。解放后,与傣族联合建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阿昌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陇川、梁河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信小乘教。解放前已进入封建社会。 德昂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潞西、镇康等地。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族支。解放前已进入封建社会。擅长种茶。多信小乘教。 山狸:野生动物名,即豹猫。 预习任务: 1、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比如,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 2、自读课文1——3遍,要求正确、流利。 3、自学课文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要求读准字音,熟记字形,并通过工具书或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1)注音 坪坝戴招蝴蝶孔雀舞铜粗尾(2)熟读并理解词语

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 自主、合作、探究: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收获: (1)、师导入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2)、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说说自己所在的小学和民族小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3、学习字词检查。 老师把精力放在大部分学生疑惑或错误较多的地方。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分小组讲解。对部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以“小老师”的形式互教互学。进行字词检验,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在解决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提醒需注意的字形、词意,从音、形、义三方面引领。 二、课文整体感知情况。 1、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词。 我来闯关: A、辨字组词: 坪()孔()粗()戴() 评()孙()祖()带() B、我能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朋友()的服装()的花瓣 ()的老师()的小鸟()的枝干 C、精彩补白:我知道,课文是按()、()、()这样的顺序写的。 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后精练含答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后精练含答案 【单项选择】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哪里的农民 A.安徽凤阳 B.贵州遵义 C.河北廊坊 D.安徽合肥 3.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中获得了 A.生产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乡镇企业创办权 D.政社合一 4.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B.激发农民劳动热情 C.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D.提高农村生产力 5.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 A.实行土地公有制 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C.提高社会生产力 D.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6.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的特点的是 A.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 B.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C.分配制度“大锅饭” D.企业经济利益、职工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 7. 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大会中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第十二次全国大表大会 C.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8. 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大锅饭”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一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人民公社化 C.改革开放 D.国有企业改革 9.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场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按劳分配 C.政企分开 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 1985~1988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3年的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高达 16.5%.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行 D.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材料解析】 1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化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材料二:“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中反映了当时农村怎样的生产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对参与其中的农民产生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村中的一系列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材料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第八单元导学案

剑门中学九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导学案 主备教师赵玉梅 课题Unit 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Section A 【一】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动副结构的学习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如何帮助别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重点、难点 动副短语:clean up ;cheer up;set up;give out;put off;put up等 【二】预习导学 从课本中找出下列的短语. 打扫___________鼓舞,使振奋___________想出,提出________________ 延迟___________张贴__________________分发,发放_______________ 给……打电话_______________ 链接类似的短语: 切碎_______打开_______关闭________写下__________ 用合适的动词和短语完成下列句子。 (1)I'd like to_______(工作)outside. (2)You could help _______(打扫干净)the city parks. (3) I'd like to________(帮助)homeless people. (4)You could ________(分发)food at the food bank. (5) I'd like to ________(鼓舞)sick kids. (6)You could ________(拜访)them in the hospital. (7)We need to ______ _______ _______(想出,提出)a plan. (8)We can't___ ___(延迟)making a plan. Clean-Up Day is only two weeks from now. (9)I'll________ ________(写下)all our ideas. (10)We could_________ _________(张贴)signs. (11)I'll _________ ________(分发,发放)advertisements after school. (12)We could each_______ _______(给……打电话)ten people and ask them to come. 【三】复习导入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at scho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o you want to be a volunteer?Wh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重难点突破 1.在预习导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短语属于动副结构,在句中运用的时候注意他的宾语的位置,下面的歌谣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忆。 动副放一块儿,代词放中间儿:若是接名词儿,中间儿和后边儿。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划线部分的含义,并且注意动副短语的宾语的位置。 ①We need to come up with a pla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We can't put off making a plan. Clean-Up Day is only two weeks from now.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I'll write down all our idea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We could put up sign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编制:审核:班级:姓名:时间:编号: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学习目标】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2、理解十一届三中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3、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合作探究】 讨论: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课堂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1980年②成果③意义) 【当堂检测】 填一填: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引起全国上下不满的方针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3、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 4、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是年颁布的第四部《》。 5、1980年,党中央为___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选择题: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B阶级斗争上来C工人队伍的整顿上来C解决工人下岗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