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94 KB
- 文档页数:1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
同时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并对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热胀冷缩时的体积变化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微粒)的质量和体积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性质。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和原子的特征。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观察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分子(微粒)的基本性质。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
【教学方法】1.教法分析: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本节课应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
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学法指导: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
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要他们真正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等微粒特性的探究,构建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学习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的特征。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活动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播放杭州G20笔会音乐喷泉《人间西湖》,摆放香料
活动2【讲授:微观微粒发现史】
感受分子、原子等微观微粒是客观存在的
活动3【阅读感受】
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一:质量和体积很小
活动4【探究活动】
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之二:总在不断运动
活动5【改进实验】
活动6【拓展实验】
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 (投影图片)拓展视野:已知分子的质量越 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且氯化氢分子的质 量大于氨气分子的质量,如图在玻璃管两端 的棉花上分别滴上浓氨水和浓盐酸,已知浓 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 气体•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接触后会产生 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较浓的点是(
)
B . B 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阅读题目,完成 学会阅读,能提 练习
炼信息
活动7【学以致用】
谈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因为微观微粒运动引起的
活动8【探究活动】
微观微粒的基本特征之三:微粒之间有间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老师:知道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下面
我们来探究另一个问题。
数学课上我们
知道,50+50=100,那在微观世界, 50加
50就一定等于100吗?下面我们来重温初二物理课上的一个实猃,50mL酒精与50mL水的混合,观察混合后的体积。
(链接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
资料:(1)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
【演示实猃】将50mL酒精与50mL 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
【问题三】根据实验你能得出分子的
特点之三是什么?
【扳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
老师: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当两种物质在混合时,体积一般不能相力□,但质量是可以相加的。
利用分子之间有间隔,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冋题:如何将变瘪的乒乓球复原?
【分组实验】将变瘪的乒乓球复原老师:注意热水使用安全,小心烫伤!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分析,你们组是怎样让乒乓球复原的?
老师:气体体积受热膨胀,体积变大,那是分子在变大吗?
老师:气体体积受热膨胀,体积变学生观察,发现实验
结果50mL酒精与50mL
水混合后,体积竟然
不是100mL”。
思考,总结出:分子
之间是有间隔的。
学生整理笔记
学生做分组实验
学生可能分析:将乒
乓球放在热水中,乒
乓球内气体受热膨
胀,体积变大,将变
瘪的乒乓球复原。
重温物理实验,加强
学科联系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
冲突,思维碰撞引发
学生思考。
强调两种物质在混
合,体积一般不能相
力□,质量可以相加,
为学生的高中学习作
适当衔接。
提醒学生注意实猃安
全
应用分子之间有间
隔,解决实际生活冋
题,体现化学的有用
性。
活动9【活动】【分组实验】
比较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之间的间隔
活动10【归纳总结】
归纳知识点,鼓励学生学好化学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