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4.04 KB
- 文档页数:2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有何借鉴和启发?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有何借鉴和启发?1、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经济现状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存在很多接近的地方。
1)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模式相近。
A. 首先,处在较为相似的发展阶段。
日本从1955年到1973年保持18年之久的长期高速增长。
1968年,日本从数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
上世纪70年代初,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是4000美元。
实际上,70年代初日本已经完成工业化目标,跨入了成熟阶段的门槛,要比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还要前进一步。
但是,从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质量上看,当时日本仅仅是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体制下,实现了大路货生产的世界一流水平。
一些高端的产品,比如计算机、高级精密仪器、精密机床、高级汽车等还无法和美国、欧洲相比。
B. 其次,增长模式也差不多,都比较粗放。
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牵引。
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率在1973年和1974年曾高达20%。
外贸出口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年~1974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又达到17%。
这一点和我国现在的状况也比较类似。
C.再者,就是严重的公害问题。
日本由于长期追求高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公害的泛滥,以至于在70年代初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公害诉讼;事件。
我国现在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比日本当时的状况还要糟。
2) 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较接近A. 首先,是对美贸易顺差增大并在外压之下汇率升值。
自1965年以来,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升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一年增长了约4倍。
在这种背景下,日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提高日元汇率。
1971年8月中旬,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突然宣布美元对黄金不挂钩,要求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货币升值,结果导致布雷顿森体系崩溃。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引言: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
”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
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大力扶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
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
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当中国从世界经济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三十年前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经济成长和衰退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经济的类比,反思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一些处理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的成长1.1日本经济崛起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发展立场来考虑,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的界定,日本在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五年里就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
那些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成功的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
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
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经济成长所依靠的是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在这个阶段里,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加强,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
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即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日本已经达到了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
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它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了,因而为它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日本经济的崛起1.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
1956~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这与日本池田内阁在1960年出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本经济发展三个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马 世 杰(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昆明 650093)摘 要:就发展阶段而言,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70年代的初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以此为参考,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70年代初期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的可行之处。
进入对日本80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的研究则引发了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80年代覆辙的思考。
随后,简介90年代日本的长期萧条来看待已经出现的中国萧条论。
最后,整体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经历的过程:从70年代初期的繁荣到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形成、破裂到90年代的长期萧条,我们能得到一些关于宏观调控、金融安全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相似; 泡沫经济; 萧条; 宏观调控目前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泡沫,并且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相似,这种判断的潜台词认为,中国如果不防止泡沫的出现,将可能出现类似日本的长期萧条。
但是,通过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具有特点的时期进行研究分析,我们会发现:首先,当前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存在的差异太大,具有明显的不可比性,相反,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倒更像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其次,由于发展阶段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同,中国不会重蹈日本80年代的覆辙;再次,我们现阶段讨论中国经济萧条有些杞人忧天,为时过早。
最后,我们纵观从繁荣到泡沫到萧条日本经济走过的轨迹,我们能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思考,比如:宏观调控的教训,金融危机的预防还有对当前一些问题应抱有的积极看法。
一、与我国经济现状相似的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一)、我国经济现状与70年代初期的日本经济更为相似。
首先,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经济,有某些相同之处。
例如,从表面上看来,宏观经济都表现良好,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较高水平,汇率升值、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猛涨等。
但是通过关键的发展阶段对比,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差异。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
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
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谈日本财政制度和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了日本财政制度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借鉴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财税改革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日本财政制度启示日本财政制度基本内容日本财政制度,包括财政立法制度、财政法律框架、财务省职责及内部机构、预算制度、国库制度等几方面的内容,要点如下:日本建立了涵盖财政、预算、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财税管理领域的法律制度,形成了完备的财税法律体系;日本财务省肩负着确保财政健全,实现公平合理的课税、合理运营海关业务、对国库进行管理、维持对货币的信赖以及确保外汇稳定的职责;日本凭借宪法第七章“财政”的规定,以及财政法、会计法和财务省颁布的预算、决算、会计令等规定,日本建立了完善的预算法律制度;日本中央和地方实行不同的国库管理体制:中央实行委托国库制,即委托日本银行代理国库业务,地方实行银行制,地方财政预算资金存入商业银行特定账户进行管理;财政投融资,就是以金融信贷方式运用财政性资金。
日本是一个成功运用财政投融资制度,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国家;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之间的关系确保了地方政府在国家统治机构中的地位和所拥有的广泛权力。
日本经济及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少子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日本已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
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企业成本增加。
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供应日趋紧缺,并直接导致企业生产、研究、技术等重要的人力资源减少,企业的劳动成本提高;储蓄率下降。
随着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日趋减少,储蓄率也呈现下滑趋势,影响了信贷规模的适度增长,使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降低,最终阻碍经济的增长;社会负担加重。
社会保障支出日益增加,使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受到冲击。
(二)债务负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财政分配体制僵化,调控能力降低。
巨额债务使财政不得不通过增税、减少公共投资规模来增加收入,同时,巨额债务也使得预算支出中的利息支出数额巨大,造成了财政分配体制的僵化;收入不公平的扩大。
宏观调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
但是,这种快速的增长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被广泛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将讨论宏观调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宏观调控指的是政府通过调整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它通常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的配合,通过调节价格、利率、税收、债务、投资等市场机制,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节。
二、宏观调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增长速度的平稳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非常快速。
但是,经济增长的波动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出现较大的波动。
这种波动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平衡经济增长的速度,积极应对经济波动。
首先,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
在需要控制信贷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可以通过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加强金融监管,限制信贷流动性,以控制通货膨胀风险,维持短期经济的稳定。
其次,财政政策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通过财政政策实现对国内经济的总量调控,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出现物价波动、企业倒闭等现象。
2.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但是,由于成本上涨、环境污染加重等诸多问题,制造业发展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国政府推出了各种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产业政策,以加快转型升级改造。
同时,政府也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政策倾斜来支持产业的发展。
3.消费升级和需求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逐渐从烧钱、攀比的消费方式转变为注重品质、追求品味、个性化定制的消费方式。
政府通过购买力的引导和调控,推动消费升级,刺激市场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业者,他们基本上属于低收入人群。
说明安倍政府的就业政策,仅仅属于摊薄了就业的大饼,增加的主要是低收入就业。
而这些人缺乏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就业与生活并不安定,致使日本国民整体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
“安倍经济学”实施已近4年,大企业利润增高,但日本企家庭的消费支出没有增加,拖累了内需的扩大。
同时,在量化宽松的刺激下,物价的上涨,使一部分民众感到生活开支的提升与压力的增大。
然而,“安倍经济学”第二支箭的成果不仅不稳定,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后果。
2013年日本政府债务已经突破1000万。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启示身为日语系的学生,自然对日本的各方面了解的比较多,所以,这次的论文主题便是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日本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
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日本货币政策曾经失去平衡,出现过三次重大失误。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
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
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萧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从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
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
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
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国、西德等相继提高利率,日本银行也准备升息。
恰在此时,1987年10月 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
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并且此后不久,人们原先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为乐观情绪所代替,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
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
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
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
摘要:本文借鉴日本战后主要宏观经济政策经验,针对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建议政府要积极干预并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以此实现用“政府的权威性计划协调”减弱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冲击,进而实现宏观经济高效、稳定、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日本,中国,可持续发展,启示
一、战后日本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
1、渐进式的贸易自由化
日本政府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并不是迅速全面开放国内市场,而是根据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分阶段、有秩序、有计划地逐步开放,成熟一批开放一批,轻易不向外国开放未成熟的产业。
依据本国产业的竞争力状况,1960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贸易、外汇自由化大纲》,以渐进方式按不同商品、分阶段推行贸易自由化。
其步骤如下:首先,开放有助于降低国内有关产业生产成本的原材料商品,即早期自由化商品,包括生铁、普通钢等;
其次,开放日本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商品,即近期自由化商品,包括特种钢、部分机床、铁合金等;经济,政策-[飞诺网] 再者,开放通过产业扶植促进技术开发和产业合理化的产品,即需要过一段时间实行自由化的产品,包括开发中的机械、化工设备、重型电机、汽车等;
最后,开放对国内相关产业有严重影响、自由化困难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
2、逐步推行资本自由化
日本政府在资本自由化的过程中也是实行一种日本式的渐进式自由化,即采取尽量推迟特定产业自由化期限这种拖延战术式的产业政策。
第一,1967年7月,日本政府实行第一次资本自由化,规定外资比率为100%的自由化行业为17个,外资比率为50%以下的自由化行业为33个。
大部分被指定为自由化的行业在日本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足以抑制外资企业进入的行业,或者是对外资企业没有吸引力的行业。
第二,到1973年第五次资本自由化时,原则上实现了100%的自由化,但实际上仍有所保留。
第三,日本政府这种谨慎的自由化政策给企业和社会留出了调整、适应以及准备的时间和余地,不至于在自由化的强大冲击下陷入崩溃。
可以说,这是一种成功的保护性政策。
3、全方位改革关税体系
日本政府为发挥关税对国内战略产业的保护作用,于1961年和1962年对原有关税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日本政府利用制定新的关税税率表,调控自由化的步伐来保护国内产业。
修改关税税率,建立针对不同产业及不同生产加工程度征收不同关税的“倾斜关税结构”。
引入特殊关税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日本可以在国内产业受到进口产品严重损害或面临这种危险时,征收紧急关税或采取关税配额,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征收高额二次关税。
日本还建立了混合关税制度、再出口减税制度、季节关税等,加强了关税制度的应变能力和限制作用,以此来保护国内产业。
日本政府除重视关税的产业保护机能外,也加强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效能。
日本的非关税壁垒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无明文规定,隐蔽性很强。
如通过对外国进口商品规定苛刻的卫生、质量、环境标准等,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就船舶机械类中的内燃机进口而言,其设计、材料、制造工艺等都必须接受运输省的检查,并依据《船舶安全法》附带陆地试运行的义务。
此外,日本政府还采取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严格控制外国商品进入。
4、培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1)大力培植民族产业。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国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并保持不败;唯一途径就是适时有效地培育民族产业。
1955年日本入关后,将重化工业作为重要
民族产业加以培育,事实证明这的确是成功之举。
培育民族产业并非普遍的均衡育成,而是从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按不同发展时期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培育拳头产业,然后再全面拉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优先确立钢铁、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三大行业作为战略产业予以重点培育。
(2)加大对其优势产业汽车工业的扶植。
日本政府对产业的保护与培育在其对汽车工业的扶植上表现得最为典型。
日本政府直到1965年10月绝大部分商品都实行了自由贸易的时候,才取消对成品轿车的进口限制,但对汽车引擎的进口限额并没有取消,轿车引擎的进口税也没有降低。
日本政府在1965年前对汽车工业实行保护性封闭体制,如实行保护性关税和有利于国产汽车的物品税,实行外汇配额制度限制外国车进口,限制直接投资等,并对零部件生产厂家进行扶植。
(3)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扶植优势产业。
日本政府在财政金融等方面也采取大量优惠措施,并通过完善公路设施对汽车工业实行间接扶持。
日本汽车工业正是在保护和培育政策的有力扶植下,从零开始发展成为当今国际汽车市场上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我们十分清楚,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由于忽视进入世界技术领先国家行列后的体制和结构调整,丧失了利用新技术创新成果推动经济增长的机遇,使经济陷入了长期衰退和停滞不前。
中国要借鉴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时时想到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要不时地用自己的经济转型与日本的经济转型相比较,日本渐进式的宏观经济对策对中国借鉴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