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5
1.要求学生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2.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以深入人心。
3.(1)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
(2)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教学建议教学地位分析本节主要讲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又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再进而复辟帝制,结果走上灭亡之路。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及中国社会进步力量在逐渐认清袁世凯本质后,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虽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形式上恢复了民国,但政权仍掌握在封建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重点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
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复辟。
护国运动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
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确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难点分析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知道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在学习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时,学生会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产生疑惑,既然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为何还会出现复辟帝制现象?复辟帝制正反应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不彻底。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本课分析《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是本单元的第4课。
知道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维护共和的“护国运动”。
通过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一系列活动,认识到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本课可分为两条基本线索:一是袁世凯对内建立和加强独裁统治,乃至于复辟帝制和对外卖国的种种倒行逆施;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要从总体上认识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余波”,突出特征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复辟的斗争。
学情分析这节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知道《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并理解其反动性。
2.通过介绍宋教仁遇刺,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通过评价袁世凯,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
教学难点1.袁世凯复辟帝制并且迅速垮台的原因可以从袁世凯本身、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思想领域、资产阶级民主派四个方面来理解袁世凯得以复辟帝制条件;复辟迅速垮台的原因可以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开历史的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民意,必定会被推翻。
因此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第18课北洋军阀的统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2、了解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了解新文化运动,4、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北洋军阀的统治;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学习难点: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环节】北洋军阀:1895年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由此建立起来的武装政治集团,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
因袁世凯曾任北洋大臣而得名。
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
划分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时期(一)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1916年)(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第一章: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二次革命与护国战争(1912年——1916年)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谨守约法,依国民之愿望……——1912年的3月10日袁世凯在临时总统就职仪式的誓词“宋教仁案”1912年12月开始举行的中华民国首次国会选举中,中国同盟会及其他政党组成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的初选和复选中获得巨大胜利。
接替孙中山代理国民党理事长的宋教仁,准备筹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
1913年3月20日夜晚,宋教仁由上海启程前往北京,被刺杀于上海沪宁火车站。
“宋教仁案”是在临时政府即将向正式政府过渡的背景下发生的,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责任内阁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为首的政治势力激烈斗争导致的结果,对后来的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
1913年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5年5月有袁世凯签字“中日民四条约”1915年10月参议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商讨实行“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1916年为洪宪元年护国战争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并于数月后病逝。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洋政府的形成和特点;2.掌握北洋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了解北洋政府的崩溃和原因。
二、教学内容1. 北洋政府的形成和特点(1)北洋政府的诞生北洋政府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组织的政府,成立于1912年。
它的主要成员是清末新军和民主革命派的代表人物。
(2)北洋政府的组织形式北洋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检察四个部门组成。
其中执行权由总统和内阁负责,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3)北洋政府的政治特点北洋政府后来成为了军阀政府,它的政治特点是政治腐败和军阀割据。
北洋政府的军阀割据使政府上下矛盾激化,导致了政府的崩溃。
2. 北洋政府的经济特点(1)北洋政府的财政问题北洋政府在成立之初就面临了巨大的财政问题,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战争的长期持续,国库几乎是空虚的。
政府只能通过发行纸币来解决财政问题,这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
(2)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北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公路和桥梁,改善交通状况,以便加强经济联系。
此外,政府还积极建立企业,并予以经济支援和管理。
(3)北洋政府的社会政策北洋政府也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政府大力投资医疗和教育,以便加强国家的人力资源。
3. 北洋政府的文化特点(1)北洋政府的文化政策北洋政府大力推动文化教育,修建学校和图书馆,加强翻译文化的传播,以便加强国家教育和文化建设。
(2)北洋政府的文化成就北洋政府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北洋大学的创办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北洋大学是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此外,北洋政府还在京城创办了文物保护机构和演艺机构,大力维护国家文化遗产和加强演艺活动。
4. 北洋政府的崩溃和原因(1)北洋政府的崩溃北洋政府最终崩溃于1928年。
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政治的腐败和军阀割据使政府无法有效治理国家,这最终导致了政府的崩溃。
高中高一历史教案: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教案名称: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教案目标:1.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重要军阀的事迹和统治方式。
3.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北洋军阀的兴起和统治。
2. 军阀的政治手段和经济活动。
3. 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重要军阀的统治方式和对中国的影响。
2.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演示、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讲述北洋军阀的概念和背景,引发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兴起和影响的兴趣。
Step 2:学习北洋军阀的兴起和统治(约15分钟)通过PPT演示、课件或教材等,介绍北洋军阀的兴起和统治方式,包括军阀的政治手段、经济活动以及他们在地方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Step 3:分组讨论(约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重要的北洋军阀进行研究,并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该军阀的统治方式是怎样的?2. 他的统治对当地和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3. 该军阀是否参与了经济活动?如何影响当地经济?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Step 4:整体讨论(约15分钟)对所有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Step 5:归纳总结(约10分钟)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评,总结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和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北洋军阀与中国历史的关系。
Step 6: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约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认识。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和影响。
扩展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理解,可以组织参观或参与相关主题的展览、研讨会或体验活动。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北洋军阀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学习目标】1.通过补充人物扫描、课外资料等形式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混战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史料分析的方式评述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等历史事件,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感知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
【家国情怀】【关键问题】◇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基本趋势,有理有据地评述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本课着重落实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
【学习过程】环节一:相关链接(1)北洋政府: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
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
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
(2)(袁世凯表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即总统命令需由总理签署生效)。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军阀割据混战时期时序尺通过阅读相关链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背景。
设问:阅读相关链接并结合预习,说说他是否真的兑现了其誓言?(设计意图: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零散知识点,方便学生对后面的学习能够较快理解何把握。
)环节二:宋案疑凶出示宋教仁“人物扫描”相关信息以及出示他的相关活动轨迹,宋案的发生等信息:设问:谁是幕后真凶?杀人动机是什么?思考:结合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宋教仁被刺事件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宋教仁被刺事件让学生了解袁世凯的独裁野心,为后续袁世凯的违背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做好铺垫。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和起因。
2. 掌握北洋军阀统治的过程和特点。
3.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2. 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思考北洋军阀统治的合理性和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参考资料和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北洋军阀统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2. 引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引出北洋军阀统治的背景和起因。
二、讲解新知(10分钟)1. 讲解背景和起因: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混乱和民国建立的过程。
2. 讲解过程和特点: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过程和特点,如冯国璋成为军阀领袖、北洋政府的建立、军阀割据等。
3. 分析影响:讲解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国家分裂、民主运动的停滞等。
三、讨论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合作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 教师点评:对各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北洋军阀统治的合理性和问题。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习案例: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个典型案例,如张勋复辟。
2. 创设情境:通过学习案例引导同学们思考北洋军阀统治的合理性和问题,如政治的无序、社会的不稳定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小结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 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北洋军阀统治是中国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和影响。
2. 写一篇短文,论述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袁世凯专权的主要表现;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
2.能力方面:(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引学生学分析、概括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对袁世凯专权和袁世凯称帝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能力及评价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政、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
(2)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动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4.学法指导方面:(1)本节内容可以从两条线索去掌握。
第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对内加紧专制独裁、复辟帝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
第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逐步清醒,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反对专制、独裁、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通过引导,训练学生自己理出历史线索和知识结构。
(2)充分运用本节教材中的人物插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①袁世凯复辟帝制是重点.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国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中复辟。
②护国运动。
这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
了解北洋军阀混乱的黑暗局面。
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认识到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历史发展潮流不可逆转。
2、过程与方法:掌握孙中山领导的反抗北洋军阀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斗争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契而不舍的坚强品质。
【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教学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图新课:今天继续讲解辛亥革命的继续。
讲授新课:解释名词:“北洋”是指清朝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的为北洋,是包括江苏、山东、直隶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军阀”是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北洋军阀是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
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
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
1912年4月,袁世凯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标志着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
一、二次革命1、导火线:宋教仁被刺和善后大借款思考:制造“宋案”的凶手是谁?动机是什么?师生:1912年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并在第一届过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以此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又一再的破坏责任内阁制。
宋教仁的民主共和举措阻碍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师:宋案发生后,全国一片哗然,声讨袁世凯,袁世凯却出军警镇压。
又罢免了几省都督。
为此革命派发动二次革命。
2、过程: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地加入讨袁行列。
3、结果:失败: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
师:这次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师生: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历史教案-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教案名称: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教案概述:本节课的主题为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通过此课,学生将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环境,探究北洋军阀起源、发展和统治的特点,并思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环境的变迁;2.了解北洋军阀的起源、发展和统治特点;3.分析北洋军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北洋军阀的起源和发展;2.北洋军阀的统治特点;3.北洋军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北洋军阀起源和发展的背景;2.分析北洋军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材: 相关历史教材和资料;2.多媒体设备: 播放历史影片或图片;3.课堂练习题和活动。
教学过程:[导入] (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晚清时期的特点,谈谈晚清时期的乱局和政治混乱。
[知识讲解] (15分钟)1.简要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环境,包括清朝内忧外患、战败割地、政治腐败等。
2.解释北洋军阀的概念和起源,说明北洋军阀的军事力量来源以及主要统治地区。
[案例分析] (20分钟)1.通过展示历史影片或图片,介绍北洋军阀的主要统治者和地区。
2.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是什么?b.为什么北洋军阀能够统治中国?c.分析北洋军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课堂练习] (15分钟)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测试对北洋军阀统治的理解。
2.进行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对回答错误或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解释和补充。
[知识总结] (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历史知识,包括北洋军阀的起源、发展和统治特点。
[课后拓展] (15分钟)1.布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进一步扩展对北洋军阀统治的了解。
2.建议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细节,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混乱和北洋军阀的起源、发展和统治特点,使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教案示例之二教案示例之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教材分析《临时约法》和国会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象征,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从袁世凯到段祺瑞,北洋军阀肆意践踏民主制度。
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果实,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都因未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告失败了。
这预示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即将过去。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北洋军阀概念;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号召讨袁;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思想教育:①通过揭露北洋军阀统治的专制、卖国、凶残、狡诈的末落阶级本性,了解中国人民经历深重灾难的漫长岁月,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②歌颂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进行不懈的斗争,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良好品质。
③总结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斗争失败的教训,对学生进行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分析孙中山保卫辛亥革命成果斗争的结局,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2.难点: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成果斗争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明确北洋军阀概念,界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板书)(回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史实)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实行责任内阁制(利用小注,参考《临时约法》解释责任内阁制),大总统发布命令经内阁复署才能生效。
袁世凯表面宣称恪守约法,但他在3月底却组织了一个由北洋军阀掌握实权的内阁(看有关袁内阁人选的大小字)。
然而,由袁世凯提名的内阁总理唐绍仪却因要求行使责任内阁的权力,被迫“引退”,掌管四个“冷衙门”的革命党人也被迫辞职,内阁成了袁世凯的御用机关。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材分析】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统编新教材,由专题史体例回归通史体例,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务实求真。
同时在历史教学功能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编写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新体系、新内容,必然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
如何解决新的教学情境中面临的新问题,是每位中学历史教师无可回避的新挑战。
通史体例必然要求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把握历史进程,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明确阶段性的特征,然后再具体到历史史实中。
本单元的内容,讲述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二十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主要内容是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四个方面,政治上,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同时新的革命力量不断孕育发展;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社会生活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衣、食、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
【课程标准】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1.民国初期社会生活的变化2.新文化运动【教学难点】1.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护国战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剧烈的变化,政治上,军阀独裁统治,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尤其是思想领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阶段的历史。
师:展示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师:对北洋政府进行解释: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
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
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2.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以深入人心。
3.(1)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
(2)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教学建议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又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再进而复辟帝制,结果走上灭亡之路。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及中国社会进步力量在逐渐认清袁世凯本质后,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虽然袁世
凯复辟帝制失败、形式上恢复了民国,但政权仍掌握在封建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重点分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
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复辟。
护国运动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
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确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难点分析
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知道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因而在学习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时,学生会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产生疑惑,既然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为何还会出现复辟帝制现象?复辟帝制正反应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不彻底。
而复辟帝制的迅速垮台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讲清这一问题,在学习后面的张勋复辟时,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学生对袁世凯由独裁到复辟帝制的史实的掌握,提供学生分析、认识史实的依据。
2.列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和护国运动兴起纪事年表。
3.启示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其中北洋军起了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认识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
(2)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启发学生认识中国社会现状的客观原因。
(3)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史实中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懂得民心不可违,感受历史发展潮流的伟大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
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
教学过程
一、袁世凯专权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
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
以保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
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
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以阻止国民党组阁,扑压革命势力,并派北洋大军南下,从而导致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
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
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
四、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
但是,护国运动并未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
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
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小结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
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征惩罚。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阅读课本、制作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纪事年表、思考讨论: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实现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等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设计一系列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控制内阁
2.军事:削弱革命军
二、二次革命(1913年)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2.宋教仁案
3.善后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窃取正式大总统
2.袁世凯独裁
3.袁世凯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袁世凯称帝
四、护国运动
1.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讨袁
2.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