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 格式:ppt
- 大小:12.72 MB
- 文档页数:80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目录:1.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2.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3.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4.新闻业的变革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5.一,将言论出版自由原则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中。
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等自由。
二,颁布保障言论自由的法令。
如1911年10月6 日,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在《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中也有同样的规定。
《民国暂行报律》: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暂行报律”被撤销一事,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
2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是短暂的繁荣,到1912年袁世凯)表现是报纸的数量增加,新闻通讯社有较大地发展,有人称这个时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民国成立后,在政党政治的潮流的影响下,政党报刊特别活跃。
表现是政党报刊的数量增加,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用报刊来宣传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形象,很多省份都有自己的报纸,内容针锋相对。
这时期,《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报》被人民称为“横三民报”。
民国初期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起到进步作用,反而还增添了政局混乱。
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民国初年短暂的第二次办报高潮。
二,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统治和反袁宣传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各地方的报馆和殴打逮捕驱逐杀害保人。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结束。
《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答论述题2005年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02什么是“开元杂报”?)宋代的邸报和小报元明清三代的新闻传播(04年-报房京报的产生、内容和性质如何?)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六章)第六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共产党领导的报刊(早期):1、共产党机关报:⑴《向导》周刊,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主编,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⑵《前锋》月刊(1923年7月1日,上海)和《新青年》(1923年6月15日,广州),瞿秋白主编。
2、青年团机关报:⑴《先驱》半月刊,1922年1月15日在北京创刊,邓仲夏、刘仁静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份机关报;⑵《中国青年》,1923年10月22日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当时最出色的报刊之一。
3、工人报刊:⑴《劳动周刊》,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工人报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⑵《工人周刊》,1921年7月在北京创刊,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
二、国共合作时期的新闻事业:1、统一战线刊物:⑴《政治周报》,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主编毛泽东,“请看事实”;⑵《中国农民》,1926年1月1日创刊于广州,主编毛泽东,载有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⑶《中国军人》,1925年2月创刊于广州,主编王一飞。
2、五卅刊物:⑴《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于上海,瞿秋白主编,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⑵其它:上海总工会《上海总工会日刊》、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工商学联合会日刊》、上海学联《血潮日刊》等。
三、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1、私营大报的发展:⑴北京:成舍我《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⑵天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大公报》;⑶上海:史量才《申报》。
2、新闻教育及新闻学研究:*1918.10.14,北大新闻学研究会⑴1922年,任白涛《应用新闻学》,我国第一本实用新闻学著作;⑵1923年,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著作;⑶1923年,徐宝璜《新闻学》,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成立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⑷1927年,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我国第一本新闻事业通史;⑸192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在上海创办。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导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这些历史阶段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一、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受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
2. 近代报纸的出现:洋务派的倡导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鼓励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
3. 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和政治家开始办报刊,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转型发展阶段1. 新闻事业的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成熟发展的转型阶段,新闻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 政治局势的变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新闻事业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监管制度出现了较大变化。
3. 新闻事业的多元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进一步扩大了舆论自由的空间,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开放,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 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新闻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新闻业态的多元化: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进一步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如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代码80000437课程性质选修课先修课程新闻理论总学时数40 周学时数 2开课院系新闻系任课教师蒋建国编写人蒋建国编写时间2007.8.25使用教材丁淦林等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新闻史作全面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了解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新闻史与社会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从事新闻学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要求新闻事业史涉及到新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并在课前作好预习工作,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标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提问,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同时,通过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展示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中国新闻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难点是对近现代报刊史作全面的介绍,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考试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
主要考查新闻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评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考察学生对于新闻史一些重大事件的认识。
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数分配章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或手段课后作业思考题练习题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2 课堂讲授 1 1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初步发展4 课堂讲授 1 1三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4 课堂讲授 1 1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六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八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十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事业8 课堂讲授 1 1**合计40 11 1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口头、文字传播的发展历程,古代新闻媒介的发展状况。
北洋军阀兴亡大事记浏览量:12回复数:1复制链接分享到:qq 人人新浪小米推客北洋军阀史应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可以追溯一下它的继承源流)起;到1912年初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止,这是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和形成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攫取权力的活动,不仅使自己成为北洋军阀集团的首脑,而且还“培植”了一大批军阀、豢养了一大批政客,成为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袁世凯正因为手中有了这样一个军事集团才轻易地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成果。
清末军事改革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go-vern-ment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编练“新军”是清go-vern-men t“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go-vern-ment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go-vern-ment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go-vern-ment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go-vern-ment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
1906年11月7日,清go-vern-ment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陈璐辩题:中国应不应该施行新闻预检制度题解:中国应不应该实行新闻预检制度(背景部分)一、定义1、新闻预检制度:亦称新闻检查制度,是指国家权利机构或其他权力主体对新闻采访、报道传递和发布所做的各种审阅以预防危险的或反政府的内容。
新闻出版检查制度实质上是出版检查制度的一种。
2、国家权力机构(机关):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3、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通过出版物表述思想见解的自由,它是人类共同争取的政治文明成果。
新闻自由主要包括:办报自由,报道新闻的自由,批评的自由等等。
特别是批评自由中对政府的批评,被视为监督、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
二、背景材料及思考(一)民国时期的新闻检查制度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新闻检查(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清代的报律,倡导和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政策。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令中,均庄严列入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文并付诸实践。
(2)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建立之初那短暂的新闻自由随即被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所取代。
1916年,黎元洪就任大总统后,恢复《临时约法》,《报纸条例》即被废止。
但这种新闻自由是短暂的,不久便被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专权扼杀。
(3)段祺瑞政府除沿用袁世凯时期的《出版法》外,于1918年10月公布了新的《报纸法》、《管理新闻营业条例》,并设立新闻检查局,实行新闻邮电检查。
他们还动辄以“赤化”、“过激”罪名,严禁共产党报刊、革命报刊的出版发行。
思考:新闻届的自由程度与政权的民主成正比。
新闻界被用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方法。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闻检查制度的完备化(1)1928年,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组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根据“以党治报”的方针和新闻统制的思想,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条例,并根据这些法律、条例建立起新闻检查制度与各种新闻统制机构,。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史(七—十一章)总结一,一条总纲:新闻事业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中发展变化。
二,两级政治:民主共和—专制独裁;共产党—国民党。
三,三个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共产党开始统治时期。
四,四类新闻传媒。
1,期刊。
2,报纸:军阀,国民党,共产党,民营,敌伪。
2,广播:报纸:军阀,国民党,共产党,民营,敌伪。
3,通讯社:报纸:军阀,国民党,共产党,民营,敌伪,外国。
五,五类地区:1,北洋军阀统治区。
2,国民党统治区。
3,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4,日伪统治的沦陷区。
5,孤岛(上海租界区)六,六个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邹韬奋,胡政之,王芸生。
七,七件大事:史良才事件,新生事件,刘煜事件,延安《解放日报》整改,《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八,八大报刊:《中央日报》,《扫荡报》,《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申报》,《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
九,九个章节1,我国最早的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2,中国共产党第一分理论机关报是1915年创刊,1920年转变的《新青年》。
3,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是1922年在上海创刊的《向导》。
4,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是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
5,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份工人报纸是1921年在上海创刊的《劳动周刊》。
6,中国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3年上海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7,中国的一座官办的广播电台是1926年建成的哈尔滨广播电台。
8,中国第一座民营的广播电台是1929年在上海建成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9,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是1904年广东的中兴通讯社。
十,十篇论著:1陈独秀,《敬告青年》,《论政治》2,李大钊,“两个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徐宝璜,《新闻学》。
4陆定一,《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5博古,《党与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