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息检索基础理论精品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52.52 KB
- 文档页数:106
第一章信息检索基础第一节信息资源概述一、信息含义:(1)广义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事物属性的表征。
(2)狭义的信息定义:信息是指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
二、知识1.概念: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及运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大量客观事物传递的信息,即感性认识或经验,通过大脑对这些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理性认识,即知识。
2.知识与信息的联系: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传来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信息包含了知识,知识是信息被认识了的那部分。
3.信息、知识、文献三者关系(1、信息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形式和运动规律的表征。
(2、人脑对事物属性的感知形成知识。
人们对信息集合加工、整理形成人类社会实践的知识。
知识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到的那一部分信息。
(3、知识被记录在载体上形成文献。
(4.、文献被人类广泛传播、运用在理论和实践中又产生新的信息、知识和文献。
三、文献1、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著录总则中定义)它把人类知识用文字、符号、图形及声频、视频信号等方式记录在纸张、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载体上。
2、文献四要素——文献信息、文献载体、符号系统、记录方式是构成文献的四个基本要素。
四者缺一不可。
知识决定文献的内容,载体决定文献的形态,记录则是构成文献的手段。
四、信息资源定义——这种大量的客观存在的人们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信息集合总称为信息资源。
五、信息素质1.定义:指从各种信息源中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
2.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应具备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信息增效、信息协作、信息免疫第二节信息资源的构成一、从文献的性质和出版形式划分主要划分为以下十种类型,即所谓的“十大情报源”。
1.科技图书:一般是对已发表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它通常是以一次文献为基本素材,经过作者的选择、分析、鉴别和归纳后重新组织写成的。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素质及检索基本技能的一门方法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任务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掌握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分布、各类检索工具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信息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32,其中实验或自主上机8学时。
二、学习目标
(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检索系统、信息检索语言、信息检索原理);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信息检索方法、信息检索途径、信息检索步骤、信息检索结果的识别);从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文献信息检索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理论知识。
基本技能的重点在于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理论去探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实习环节,要求学生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和因特网信息检索系统,运用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实际操作相关检索系统,完成文献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
(二)各章节学习目标
三、教学大纲
四、学习计划
五、考核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