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寄乡愁?——由厦门、新疆高中生景观偏好比较研究引发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6
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推广传统文化方文山从开始创作至今,我大约有500首的歌词作品,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大概只占总创作量的六分之一。
但大家对我所创作的歌词作品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容易引起讨论的恰恰是“中国风”创作。
个人理解,大家对这六分之一的“中国风”作品的关注,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调性很中国,有着浓郁的文化识别度,而这种文化识别度使之与其他流行音乐区隔开来,形成我个人的风格。
什么是文化识别度呢?首先我们应该先来论述什么是文化。
在我看来,文化就是某一个特定族群世代在一个自然的地理环境下共同生活所累积出来的相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族群归属感跟信仰的认同。
总的来说,一个民族及其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总和,称之为文化。
举例来说,譬如我在《烟花易冷》中有三等:“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
”在《青花瓷》中有三惹:“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这样的歌词文字一经翻译,里面的词性转换,原句所营造出的词意美感将会尽失。
一言蔽之,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
那什么又是文化识别度呢?简单地说,面临某一个具备文化符号属性的事物,不需要特别的文字和言语解释,以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什么文化属性的东西,就叫识别度。
以建筑举例,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无论是烟雨江南的徽派建筑、闽南式建筑、山西的平遥古城,还是日本的天守阁、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德国新天鹅堡……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美学和文化土壤,这是多元文化的意义,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而文字可以说是文明的开始,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
乡关何在——乡愁何处寻
吴奇
【期刊名称】《师道·情智》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处暑过后.夜晚的秋虫鸣叫得格外响亮。
安静的校园,秋虫低吟高唱,吟唱声彼此起伏。
这和谐的旋律,不就是天籁之音吗?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吴奇
【作者单位】新疆和田地区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6
【相关文献】
1.极目乡关何处是——新型城镇化“记得住乡愁”的现代观照 [J], 金抱
2.古村今犹在,乡愁何处寻探访黄梅商子塆 [J], 何峰;
3.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愁”的空间要义 [J], 孙璐;王江萍
4.古村落濒危,乡愁何处寻? [J], 张玉荣
5.古村若不存,乡愁何处寻 [J], 孔祥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
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
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
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2020年厦门市禾山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答题。
西塘的心思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
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
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
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
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
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
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
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
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
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
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
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
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
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
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
2019-2020学年厦门市同安一中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
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
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异常丰富的。
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
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此处“一字”指语言,“风流”指文采、风采。
“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而是说不靠语言文字的修饰就可以获得文采。
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却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表达出词人的思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
短短的一首诗词,如果能创造出情高韵远的艺术境界,就会让诗歌产生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古人为了追求情高韵远的高品位意境,使出了浑身解数,运用自身所有感官,调动一切学识修养,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
情高韵远展示的诗风看似平淡浅近,实则典雅幽深,给人超尘脱俗之感。
诗歌的动态传神之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恒的美。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命活力的,在诗词中反映出来就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
乌鲁木齐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高中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
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
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
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
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
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
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
大致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
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
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
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新疆石河子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2025届新疆昌吉二中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①陆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
皆馆于是。
”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
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
第一,以借景抒情为主、以叙事造势为辅,是诗词曲之韵文文体。
其中,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如《七月》《长恨歌》等;另一种以抒情为主,情中带事;还有一种是事隐藏于诗情画意之后,明其事方可体会诗境和真情。
其中,第三种最知名的应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此诗的关键词是“古人”和“来者”。
这两个词隐含着一段诗人以乐毅自居、欲在军中施展抱负却反遭贬罚的悲伤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佳话。
何处寄乡愁?——由厦门、新疆高中生景观偏好比较研究引发的思考Where Goes the Homesickness?—Contemplation on the Results o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andscape Preference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Xiamen and Xinjiang摘 要:城镇化引发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导致了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趋同,这是“乡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现实背景。
以厦门市本地高中生与驻厦新疆高中生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景观宜居及审美偏好测试,探讨2组人群景观偏好差异特征及其同化趋势。
结果显示:1)2组人群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存;2)2组人群对新、旧景观的宜居偏好差异显著,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对新疆交流生的影响更大;3)2组人群对于新、旧景观的审美偏好趋于一致,人员流动性减弱了新疆交流生景观审美价值的地域性。
针对流动人群的景观偏好研究,凸显了城市建设中延续地域景观特色的紧迫性。
研究结论对“乡愁”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具有积极探索价值。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文化景观;景观审美;城镇化;地域差异;文化融合Abstract: The large-scale flow of people caused by urbanization has led to a wide rang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convergence. This is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why "homesickness" becoming a social hot spot. This study takes two different group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research object. These two groups coming from one Xiamen senior school, have different district backgrounds, which of one is native, the other is Xinjiang.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of the preference of landscape habitability and aesthetics, their landscape prefe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assimilation trend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s that: 1) The difference and convergenc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co-exist; 2) The difference of habitability dema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old and new landscapes is significant, which shows a greater impact of modern urban culture on Xinjiang students than Xiamen students; 3) The aesthetics preference of the two groups have the same trend, indicating that the population mobility has weaken the Xinjiang studen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aesthetic value.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preference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ighlights the urgency of maintaining traditional region landscape features in urbanization. Also, the conclusions have positive exploration value for the "homesickness" economy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urban planning.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ult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aesthetics; urbaniz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 cultural integration果,深入讨论现代社会流动性增强背景下,景观偏好趋同所带来的潜在后果及其应对措施。
1 研究背景1.1 景观与景观偏好景观,以及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如风景、景致、景色等,都具有视觉美学上的内涵。
景观通过视知觉的传达,形成人们内心的知觉感受[2]。
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提出:“景观是凭借欣赏者的眼睛与意识来构筑罗 涛杨凤梅黄丽坤*徐 敏LUO Tao YANG Fengmei HUANG Likun XU Min的,这正是景观概念之核心。
[3]”观景者基于个人的经验、需求、期待及心理状态,对景观进行的评价、选择以及与之相关的差异性决策与行为,称为景观偏好[2,4]。
近10年来,景观偏好研究较关注不同个体的景观偏好类型及偏好产生的原因。
根据研究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个体或群体特征对偏好的影响研究、景观特征对偏好的影响研究这两大类[5]。
研究多采用以景观照片为媒介的感官模拟方式进行[6]。
迄今为止,研究者普遍认为,人们的景观偏好既受先文章编号:1000-6664(2019)02-0098-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7-09-29 修回日期:2018-01-0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地域风貌特色传承的县域城镇低碳规划设计研究”(编号2018YFC070470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网络设计及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编号2016YFC05029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的区域景观表达——不同城镇化阶段区域景观价值演变规律及其动力因子”(编号41371192)共同资助城市化进程导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其影响日益加剧。
据统计,2016年,全国仅进城农民工总数即达2.8亿以上[1]。
在各类要素流动性显著增强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体系等方面的趋同越来越显著。
而这种趋同的景观偏好是否是城市建设缺少特色的肇始根源?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模式,迁居人群的乡愁将何以寄托?带着此问题,我们对厦门地区2个文化背景迥异的青年人群进行景观偏好测试。
基于测试结*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26675148@天自我意识的影响,也受后天成长环境(包括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7]。
同时,个体或群体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景观偏好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8-10]。
1.2 文化融合与乡愁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社会现象,也是沉淀的人类历史现象[11]。
文化背景不仅影响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理解,而且限制其对文化景观的认知和评价[12-13]。
文化多样性的根源,一是发源地的独特环境,二是不同文化间的适度交流[14]。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多样文化的融合正在发生[15]。
中国亦然,大规模人员流动带来的文化冲击与交融对中国历史传承的文化差异性产生影响。
不仅使人们的景观偏好趋同,而且潜伏着导致各地文化景观同质化的危险。
“乡愁”因此而凸显,日益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至此,现代社会似乎进入一个怪圈(图1)。
社会流动性愈强,则故乡情愁愈普遍,同时,文化融合愈甚。
然而,当人们带着文化融合的印记回到那个特色渐逝的“地方”,那逐渐褪色的记忆和被改写的价值偏好还能承载曾经激荡的乡愁吗?2 样本人群与研究方法2.1 样本人群相关研究认为,学生群体样本的评估结果与一般大众人群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16]。
本研究选取厦门集美中学的本地高中生(样本数100,下文统称“厦门样本”)及同年级新疆交流高中生(样本数146,已在厦门学习2年,下文统称“新疆样本”),实施景观偏好分组测试。
厦门,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山水交融、城景相依”[17]。
新疆则深居内陆,具有半沙漠半绿洲的景观特征。
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差异导致两地人民对景观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存在差异[18]。
2.2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被广泛使用的照片认知测试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比较分析2组不同文化背景高中生的景观偏好特征。
2.2.1 测试照片测试所用照片的一部分(17张)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福建多个地区代表性城镇全景照片,另一部分(17张)来源于对上述照片进行的原位复拍(图2-2、2-3)。
使用同一位置的旧、新照片,既可消除照片中相对固定的自然背景对被测试者判断的影响,又可突出景观变化对景观偏好的影响。
34张景观照片经统一的色彩标准化处理,测试照片示例及编号规则如图2。
测试照片的时间跨度能够综合反映景观的不同结构特征及其对人群景观偏好可能产生的影响。
因此,依据拍摄时间分为旧照片和新照片2组。
照片中的景观构成属性,是影响人群景观偏好的基本景观特征。
因此,分类提取照片中的天空、水面、山体、树木、草地、硬化地面、建筑物、传统建筑物8个景观元素。
以水面、山体、树木、草地元素面积占照片地物面积百分比为照片的景观自然度(N),以之表征照片的构成属性。
34张照片的景观自然度平均为50.05%(最低7.50%,最高76.57%)。
2.2.2 问卷设计及现场调查1)人群社会文化背景特征调查。
被测试者的文化背景和人群特征调查,包括被试者的思维模式[19]、地方依恋强度和维度(包括总体依恋、社会依恋、功能依恋)[20]、生活经历(包括居住经验和旅游经验)、景观需求[21]等。
研究结果显示,两地学生在某些文化层面存在明显差异,具体体现在思维模式(p=0.005<0.1)、社会依恋强度(p=0.000<0.1)、外埠居住经验(p=0.000<0.1)和旅游经验(p=0.021<0.1)等方面。
其中,新疆高中生外埠长期居住经历更多,而外埠旅游经历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