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论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汉高祖论功行赏]论功行赏论功行赏一:木兰诗作者简介简介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阳曲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
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一论功行赏二:经典短小哲理故事哲理小故事1(150字):用人之道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
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励志小故事2(50字):所长无用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想迁到越国去。
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
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
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
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哲理小故事3(100字):袋鼠与笼子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
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
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萧何者,沛人也。
高祖微时,何为县主吏掾。
高祖以亭长为县吏,尝入咸阳,观秦皇帝,归,因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何见高祖有非常人之志,欲拥而助之。
高祖数戏侮何,何愈恭谨。
及高祖起事,何亦随之。
高祖既定天下,论功行赏,何独先入,曰:“臣所以先入者,非敢专功,愿以天下为公,不敢自私。
”高祖大悦,遂以何为相国。
何为相国,举贤自代,广求豪杰,以辅高祖。
何知韩信,曰:“韩信虽材能过人,然至贱,不能自立。
若大王能宽容,必能大用。
”高祖从之,遂以韩信为将。
韩信果不负何之所望,遂为汉兴之佐。
何尝病,自谢病,使人请萧何。
高祖问曰:“吾闻萧何病,何也?”使者还报曰:“相国病甚,不省人事。
”高祖曰:“吾闻病者至诚,则不药而愈。
吾欲亲往视之,以慰其心。
”乃使人载病车,载以还相国府。
高祖至,何起迎之,曰:“臣病,不敢劳陛下。
”高祖曰:“吾非劳君,欲见君之病状耳。
”何遂具以病状告之。
高祖曰:“吾闻病者多言,何也?”何曰:“臣诚病,然陛下不知,臣所以言者,非为病也,愿陛下以天下为忧,以万民为念,勿以臣病为念也。
”何为相国,能以义举事,不徇私情。
尝有盗嫂者,何闻而弗问,曰:“此非吾所当问也。
”尝有献马者,何受而弗食,曰:“此非吾所当食也。
”其廉洁自守如此。
注释:1. 萧何: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刘邦的重要助手。
2. 沛人:指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市)人。
3.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4. 主吏掾:县主簿的助手,负责文书工作。
5. 咸阳:秦朝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6. 非常人之志:非凡人的志向,意指有远大的抱负。
7. 拥而助之:扶持并帮助他。
8. 数戏侮何:多次戏弄侮辱萧何。
9. 论功行赏:根据功劳的大小来给予奖赏。
10. 相国: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11. 举贤自代:选拔贤能的人代替自己。
12. 韩信:西汉初期著名军事家,曾助刘邦建立汉朝。
13. 资能过人:才能超过一般人。
14. 至贱:极其卑微。
文言文翻译练习1.韩信将兵【原文】上①尝从容②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③。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释】①上:指刘邦。
②从容:不慌不忙,此处指随意。
③差:等级,此处指高低。
2.南辕北辙【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①,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
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②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③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
”今王动④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⑤。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⑥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衣焦不申:申,通“伸”。
衣服皱巴巴的不平直。
②用:资金,盘费。
③御者:驾车的。
④动:每每,常常;下文“举”与此同义。
⑤广地尊名:使地盘扩大,使威望抬高。
⑥王:称王。
名词作动词用。
3.陆贾说汉高祖【原文】陆生①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②骂之曰:“乃公③居马上而得之,安事④《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⑤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⑥,陛下安得而有之⑦!”高帝不怿⑧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⑨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⑩,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注释】①陆生:陆贾。
②高帝:汉高祖刘邦。
③乃公:你老子。
这是刘邦高傲的自称。
④安事:哪用得着。
⑤逆取而以顺守:用武力夺取天下而后用仁义治理天下。
昔汉高祖刘邦,始起布衣,终成帝业,威震四海。
其时,群雄逐鹿,天下三分,而萧何以其卓越之才,辅佐高祖,助其成霸业,实为一代名臣。
故高祖尝论萧何,曰:“吾所以能得天下,萧何之功也。
”夫萧何,字子房,沛人也。
少有大志,好学不倦,通经术,明法度。
及长,乃仕于秦,为郡守。
时秦法严苛,民不聊生,萧何深知其弊,常思以法治国,以安民心。
及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萧何亦举义旗,随刘邦起兵。
萧何虽非武将,然其才智过人,深谙兵法,善用谋略。
在高祖起兵之初,萧何以其智谋,屡出奇计,使刘邦所向披靡。
如定三秦、破赵、灭楚等战事,皆赖萧何之谋。
故高祖尝言:“吾得萧何,如鱼得水。
”萧何不仅在军事上出谋划策,更在政治上辅助高祖,制定律令,整饬官制,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高祖称帝后,封萧何为相国,位居百官之首。
萧何居相位,廉洁奉公,勤于国事,虽权势熏天,仍以百姓为念,深得民心。
昔秦朝暴政,百姓苦不堪言,萧何深知其因,故在辅佐高祖时,首重法治。
他制定《九章律》,以刑律为纲,以德政为辅,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萧何还重视农业,推行屯田制,使国家粮食丰盈,百姓得以温饱。
萧何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出类拔萃,更在用人方面独具慧眼。
他善于发现人才,提拔贤能,如韩信、张良等名将,皆出自萧何之手。
高祖尝言:“吾得天下,萧何之力也。
”然而,萧何虽功高盖世,却始终保持谦逊。
他常对人说:“吾虽居相位,然实非吾所长,吾之所以能得天下,皆赖陛下之明察,臣之愚忠也。
”此言足以见其谦逊之态。
综上所述,萧何之才,可谓一代之英。
其辅佐高祖,助其成帝业,实为汉室之幸。
故高祖论萧何,曰:“吾所以能得天下,萧何之功也。
”此言虽简,却道出了萧何之伟大,亦为后世之楷模。
夫萧何者,实乃一代名臣,千古流芳。
读了高祖论功一文有感
《国学》这本书发下来之后,它的封面就吸引了我:“国学”两个大字首先映入我的眼帘,图片是两艘准备去打仗的船,对面有好几座山,好壮观啊!
在国学这本书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祖论功》了。
《高祖论功》是于《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论功》写的是高祖、王陵、高起的一段对话。
想必高祖大家也不陌生了吧!一点也不错,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刘邦!
刘邦为人很谦虚,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还愿意追求真相。
高起、王陵是高祖刘邦的将领,他们两个勇于发言,也很值得我学习。
子房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谋士张良。
至于萧何,我也不大熟悉,只知道他是刘邦的谋士。
韩信,我非常熟悉他,他是刘邦的大将,如果把张良、萧何、韩信结合起来,有可能是天下无敌大组合哦!项羽虽然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他很自私,并且妒贤嫉能,还不会用人,所以才会被刘邦擒获的原因。
读完了为《高祖论功》,让我明白了妒贤嫉能自私的后果,所以我要向刘邦、高起、王陵、张良、萧何、韩信学习,做一个好学
生。
还让我知道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历史,我一定要把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下去。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第3课:高祖论功一、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一课时) 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正确断句,熟练诵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读通文章,正确断句文章教学难点:会背其中重要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鸡犬新丰》1.师讲述《鸡犬新丰》的故事,2.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让你感觉到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虽然富贵,夺得了天下,却不忘孝敬父母的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二)简单介绍刘邦1.让学生先说说,刘邦是谁,2.老师简单介绍刘邦。
(三)初读古文《高祖论功》1.学生自由读一读,2.师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3.请一些同学来读。
第3课:高祖论功二、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二课时)古今对译理解课文二、教学目标:1.正确断句,熟练诵读课文。
背“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2.依据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疏通文章大意。
3.能够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说出二人成败的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读懂文章教学难点:知道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师带同学们读,疏通难读的字。
2.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大概了解古文大义,3.老师讲解古文的意思。
重点理解:“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4.能够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说出二人成败的原因。
讨论 ;你觉得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立邦所说的话吗?5.生再次读古文。
6 .背“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第3课:高祖论功三、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三课时)汉字家族追根溯源二、教学目标:1.读刘邦的大风歌,2.解读古诗,并感受汉高祖刘邦,感慨万千,为国而忧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致理解并背诵大风歌教学难点: 感受汉高祖刘邦,感慨万千,为国而忧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古诗积累1.读刘邦的大风歌,2.解读古诗,并感受汉高祖刘邦,感慨万千,为国而忧的情怀。
3.并当堂背诵,比赛。
第3课:高祖论功一、教材内容高祖论功(第四课时)古诗说一说二、教学目标:说一说关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故事,来一个《楚汉争霸》的小型故事会。
《高祖论功》文言文及译文【文言文】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
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而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知猎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群臣皆莫敢言。
【译文】汉五年(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准备对臣下论功行赏。
由于群臣互相争功,一年多来,功勋的位次始终不能决定下来。
高祖因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酂(古县名,治今河南永城西北)侯,享受的食邑最多。
功臣们不满,都说:“我们身披坚硬的铠甲,手执锐利的兵器,冲锋陷阵,勇敢作战,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上过几十回沙场,攻占城池,虽然大小不等,但人人都有功劳。
而他萧何从未立下过汗马功劳,就只知道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但如今所得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高祖并不正面回答大家的诘问,却反问道:“你们大家知道打猎的事吗?”群臣们回答说知道。
高祖又问:“那你们知道猎狗吗?”群臣们仍回答说知道。
高祖说:“打猎时,追逐野兽兔子的是猎狗,但放开系狗的绳索,指示野兽方向的是人。
如今各位只能捕捉到野兽,功劳就相当于猎狗。
至于萧何,放开系狗绳,指示猎取的目标,功劳就如同猎人。
再说,各位只是本人跟随我,多的也不过二三人罢了。
但萧何则全族几十人都跟随我作战,这个功劳是不可忘记的。
”听高祖这样一解释,群臣们谁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高祖论功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领悟高祖对于自己为何能得天下的见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集思广益,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自查关于高祖刘邦的资料。
2、《高祖论功》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大家知道汉代第一位皇帝是谁吗?
2、课件出示刘邦的图像。
3、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刘邦的资料。
4、教师结合资料,简介刘邦得天下的过程。
二、新授——《高祖论功劳》原文。
1、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
3、课件出示原文,全班齐读。
4、学生对照译文,了解文章内容。
5、学生小组交流,说说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6、全班交流,师适时指导。
(高起、王陵直言不讳,高祖大肚能容、热爱学习。
)
7、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高起、王陵说话时的直言不讳,高祖的自信从容。
8、全班齐读高祖的话,再次体会高祖对于自己如何能得天下的看法。
三、新授——汉字家族“力”的演变过程。
1、课件出示汉字“力”字的演变过程。
2、了解“力”字的由来、意思以及引申义。
3、生说说含有“力”字部的字。
如:劳、动、勤、劝……
四、新授——古诗撷英《大风歌》。
1、课件出示《大风歌》
2、生自渎,联系文中的【解读】,体会刘邦写大风歌的心情、意境。
3、课件出示《垓下歌》,进行对比,体会项羽英雄末路与刘邦志得意满的不同意境。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高祖的哪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六、作业。
背诵:《高祖论功》中高祖说的话。
古诗《大风歌》。
教学反思:
《高祖论功》这篇经典文章,是我校校本课程《国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
本单元主要讲述地是历代帝王的丰功伟业,神奇传说。
包括秦始皇出游,项羽破釜沉舟,高祖得天下后设宴论功,以及汉武帝求仙等。
由于没有教学参考资料,网上也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只能硬着头皮,摸着石头过河。
上完本节课,认为做得比较到位的地方有:
1、课堂的教学环节紧凑,一环紧扣一环,教学内容虽然较多,但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对于文本的解读较为到位。
2、教师课堂教学手段丰富,课前能够让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刘邦。
课中能够引导学生感悟经典,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刘邦不居功自傲、大肚能容、善于学习的性格特点。
3、能够以“看”、“读”、“议”、“说”、“思”等多方面进行文本学习,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的布置得当,内容恰当,对学生积累国学经典有很大的益处。
4、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细节,能够抓住个别字音、字义来解释文本,学生易于理解。
较为欠缺的有:
1、教学内容虽有舍去一些,但仍然偏多,导致时间不够,让学生感悟经典、诵读经典的时间、次数、形式都较少。
2、如果能简介韩信为何会为刘邦所用的原因,就能让刘邦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
3、课件的制作还较为简单,如能找段《大风歌》和《垓下歌》的视频,就能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到两首诗歌地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