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再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心衰容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心衰容量管理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策略来维持和调节患者体内的液体平衡,以确保心脏能够有效地泵血。
心衰是一种严重而常见的疾病,它对人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影响了生活质量,并导致了许多并发症。
因此,进行有效的容量管理对于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以及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依次从引言、心衰容量管理的重要性、容量管理方法和策略、基于循证医学的心衰容量管理指南和实践经验分享、结论与展望几个方面来探讨心衰容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全面地解读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循证医学理念,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科学而可操作性强的指导。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心衰容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介绍其在心衰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
同时,将介绍不同的容量管理方法和策略,以及基于循证医学的心衰容量管理指南和实践经验分享。
通过文章的撰写,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心衰容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指导。
此外,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和实践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心衰容量管理领域的发展。
2. 心衰容量管理的重要性2.1 心衰的定义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特征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其他部分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
这导致全身器官和组织的不足氧状态,并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水肿、疲劳等。
2.2 容量管理的概念容量管理是指通过控制液体平衡和盐摄入来维持合适的血容量,以减轻或预防心力衰竭患者出现液体超负荷或低灌注状态。
它在心力衰竭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住院率和死亡风险。
2.3 容量管理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容量管理是心力衰竭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以下重要作用:首先,合理控制液体平衡可以降低左心房与左室之间的压力差,减少静脉回流至肺脏的压力,从而减轻肺水肿的发生。
通过控制体内液体总量和间质液体积,心衰患者可以更好地排除过多的液体,并减少心脏负荷。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超过癌症,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心血管疾病是一大类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其中,心力衰竭是目前医学界非常关注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它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
虽然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不断更新,但其复发率仍然较高,因此需要控制体内液体潴留,减少液体超负荷,这是缓解心力衰竭症状、降低再住院率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一步。
本文提出了3个原则来说明如何执行自我监控和容量管理。
确定容量状态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判断,首先要观察其容量状态,是正常、超负荷还是不足。
临床表现包括活动或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平卧干咳、端坐呼吸等呼吸道症状,以及双下肢水肿、腹胀、纳差等消化道症状,表明容量超负荷。
只有皮肤症状,如皮肤弹性差、干燥和眼窝凹陷,表明容量不足。
心力衰竭状态可通过临床症状和多项客观指标,如胸部X 线、血浓度指标(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等)、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血BUN/SCr 20∶1、尿肌酐和血肌酐等)和利钠肽指标(NT-proBNP 或BNP )来评估。
只有容量状态的改善才能形成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
评估容量分布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姻赵越王加红陈楠楠周依蒙(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医诊通慢病28力衰竭。
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中,治疗的目标是纠正容量的超负荷,而在慢性心力衰竭中,治疗的目标则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容量情况。
急性失代偿期是疾病急剧加重的阶段。
患者应每天保持500毫升体液摄入和排出的负平衡,体重减少0.5千克。
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出入量差值约为1000—2000毫升/天,甚至可达3000—5000毫升/天。
在充血性水肿症状消退后,可逐渐减少负平衡量,逐渐过渡到平衡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处于疾病发展的平衡期,在此期间需要避免患者在短时间内再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症状。
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再认识心力衰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治疗费用而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容量超负荷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淤血症状,如呼吸困难、外周水肿,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因而去除容量负荷是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面临的容量管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迄今为止,国内外未见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专家共识或指南,而容量管理贯穿于心力衰竭治疗的始终,决定治疗的成败,基于临床工作的迫切需求,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全国专家,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专家经验,制定了“心力衰竭容量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首先,容量管理的正确实施与否取决于容量状态的评估,错误的评估容量状态会导致治疗措施背道而驰。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群体来说,其病因多样,容量状态评估极具挑战性;从个体化角度讲,每个患者的疾病状态、个体体质、合并症均不同,增加了容量状态评估的复杂性,因此该共识强调了容量评估必须依据患者临床特点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
此外,临床上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只有结合多种评估方法,不断捕捉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中的蛛丝马迹,并结合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系统性、逻辑性的分析,才可能做出相对“正确”的容量状态判断。
然而临床实际工作并不总是如此简单,有时候还会经历“试错”的治疗过程方能找到正确的诊疗方向。
所谓的容量超负荷,并不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水肿或者听诊的肺部湿啰音那样简单。
认识机体的血容量分布以及心力衰竭时容量超负荷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容量管理的关键所在。
机体总血容量包括血管内血容量(即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组织间液,血管内血容量又包括血浆容量和红细胞含量,即容量分布和容量组分的概念[1]。
心力衰竭时由于心功能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导致肾动脉灌注压下降,肾脏潴留的水钠积聚于组织间隙,随着组织间液增加,液体向血管内转移,导致血浆容量增加。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有效的容量管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
本文将就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意义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意义重大。
容量管理可以帮助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减少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适当的容量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水肿症状,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感。
有效的容量管理可以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目前常用的容量管理方法1. 药物治疗:利尿剂是常用的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水肿的药物,通过促进尿液排泄来减少体液潴留。
但是长期应用利尿剂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谨慎监测患者的电解质和肾功能。
2. 饮食管理:合理的饮食管理对心力衰竭患者也非常重要。
限制盐分摄入可以减少水肿症状,减轻心脏负荷。
适当限制水分摄入也有助于减轻水肿症状。
3.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降低患者的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
4. 输液治疗:对于心力衰竭出现严重水肿的患者,可以使用输液治疗,通过静脉输注促进尿液排泄,减轻水肿症状。
三、新型容量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除了传统的容量管理方法外,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容量管理方法,为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 脱水疗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对于部分心力衰竭患者,适量的脱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适当的脱水可以减少心脏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
2. 心室辅助装置:心室辅助装置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手段。
它通过在心脏内植入辅助装置,帮助心脏有效泵血,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
3. 综合治疗方案: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管理、运动疗法等的综合应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的疾病,严重影响了心脏的正常功能和人体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关于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现阶段,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限盐饮食、液体控制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可以通过促进尿液排泄和减轻心脏负担来管理患者的容量。
限盐饮食可以减少身体内水分的潴留,帮助患者控制体液量。
液体控制是通过严格控制饮水量和监测体重等方法来达到对患者容量管理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容量管理方法也逐渐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一些新型的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调节心率和心室同步收缩来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实现对患者容量的管理。
一些微创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法也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有的容量管理方法在长期治疗中容易导致一些副作用和并发症,比如利尿剂的使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伤,限盐饮食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等。
部分患者对现有的治疗方法并不敏感或者存在耐药性,使得容量管理效果不佳。
由于心力衰竭的病因多样性和临床表现复杂性,单一的容量管理方法可能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针对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深入探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
可以借鉴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3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自我容量的管理研究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状态和终末期表现,容量超负荷是CHF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是导致CHF患者病情加重、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容量超负荷的存在导致CHF患者机体体液再分布,组织间隙液体潴留肺循环与体循环淤血,进而造成多器官生理功能障碍,出现呼吸困难、外周水肿、消化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然而,在淤血症状出现前,容量超负荷实际上早已存在。
因此,对于CHF患者来说,尽早开始容量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容量管理应贯穿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
而CHF作为一种不可逆且难以治愈的疾病,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和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是治疗的关键。
检索策略肺循环充血环充血体循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T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症状:呼吸困难乏力体征:肺部湿啰音颈群脉压力升高水肿Congestion , Fluid Retention依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从上而下检索网站及数据库包括:BMJBestPractice.UpToDate s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l)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NlCE)、苏格兰院际指南网(SIGN)、美国国立指南库(NGC)、Co[1]chraneLibrary,并补充检索综合数据库:PUbMed、Embase x CINAHL.SinoMed x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5月4日。
文献质量评价指南的质量评价标准使用2012年更新的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11(AGREE11),证据提取与汇总则采用2014版JBI证据预分级系统对纳入的证据进行分级,根据证据类型的不同,划分为1~5级。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表1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纳入文献证据来源证据类型主题发表时间(年) Lindenfeld等〔用美国心力衰竭学会指南心力衰竭综合实践指南2010 Metnbem等"”美国心脏协会指南心力衰弱管理指南•2013 Ponikouski等⑼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急慢性心力衰弱的诊断和治疗2016 SIGNM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指南慢性心力衰竭的管理2016Flzrknwitz等(同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指南心力衰竭的管理2017NICE刖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管理201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中国知网指南中国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2018会心力衰竭学组等〔四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中国知网专家共识心力我得容量管理中国专家建议2018业委员会等⑶Jaarsma等1附】PUbMed专家共识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的实践建议202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容量管理内容1.利尿剂的使用1.1 明确利尿剂在容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尿剂是唯一能充分控制心力衰竭患者液体潴留的药物。
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再认识
心力衰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治疗费用而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容量超负荷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淤血症状,如呼吸困难、外周水肿,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因而去除容量负荷是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面临的容量管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迄今为止,国内外未见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专家共识或指南,而容量管理贯穿于心力衰竭治疗的始终,决定治疗的成败,基于临床工作的迫切需求,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全国专家,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专家经验,制定了“心力衰竭容量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首先,容量管理的正确实施与否取决于容量状态的评估,错误的评估容量状态会导致治疗措施背道而驰。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群体来说,其病因多样,容量状态评估极具挑战性;从个体化角度讲,每个患者的疾病状态、个体体质、合并症均不同,增加了容量状态评估的复杂性,因此该共识强调了容量评估必须依据患者临床特点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
此外,临床上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只有结合多种评估方法,不断捕捉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中的蛛丝马迹,并结合各项指标的动态变
化规律,进行系统性、逻辑性的分析,才可能做出相对“正确”的容量状态判断。
然而临床实际工作并不总是如此简单,有时候还会经历“试错”的治疗过程方能找到正确的诊疗方向。
所谓的容量超负荷,并不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水肿或者听诊的肺部湿啰音那样简单。
认识机体的血容量分布以及心力衰竭时容量超负荷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容量管理的关键所在。
机体总血容量包括血管内血容量(即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组织间液,血管内血容量又包括血浆容量和红细胞含量,即容量分布和容量组分的概念[1]。
心力衰竭时由于心功能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导致肾动脉灌注压下降,肾脏潴留的水钠积聚于组织间隙,随着组织间液增加,液体向血管内转移,导致血浆容量增加。
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一方面促进水钠潴留,另一方面促使内脏静脉压增高,导致血管内液体从外周静脉池转移至中心静脉发生再分布,中心静脉压和心室充盈压增高,即“血流动力学淤血”。
后者传导至肺循环导致肺静脉压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后,血管内液体渗出至肺泡间隙,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即“临床淤血”。
由于每个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疾病基础、体循环收缩压、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静水压、毛细血管通透性、淋巴管引流功能、神经内分泌激活程度、肾脏功能、组织间隙容纳液体的能力、血容量的组分等存
在差异,容量的评估和管理个体化极强[1-2]。
例如,有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红细胞增多,在血浆容量增加的基础上,加重淤血。
此时常规利尿治疗减轻容量负荷的方法可能不显效,一味过度利尿治疗反而加重红细胞淤滞,增加血栓栓塞风险,加重心脏负担[3-4]。
因而,临床上进行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时,应谨记个体化的原则,避免不恰当治疗。
此外,不同惠者容量“治疗窗”不同,有些患者容量治疗窗非常窄,找到恰当的平衡点非常关键,如同走钢丝一般,容量稍多一点引发心力衰竭,少一点则组织灌注不足,需要精细的临床评估和调整。
关于去除容量负荷的目标和终点,目前仍在探索。
一般情况,在去除容量过程中,随着血管内血容量降低,会出现血液浓缩指标或血肌酐水平升高,通常临床医师会改变治疗决策,停止进一步去除容量负荷的措施,甚至适当补充液体。
然而,临床研究显示急性心力衰竭经治疗后血液浓缩指标和肌酐水平升高者预后更好[5-6],并且“去淤血状态”维持时间越长获益越大[7]。
基于我们固有的临床观念和治疗手段的局限,相当一部分患者出院时并没有完全纠正容量超负荷,因而患者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极高[8]。
另一个临床医师经常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血清肌酐升高,我们该如何做?这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鉴别血肌酐升高是由于过度纠正容量超负荷导致的肾脏灌注不足所致,还是淤血导致的肾小管
急性损害所致,可能并不那么容易。
但不把肌酐升高完全等同于肾功能恶化的观念会更有助于临床科学、冷静的思考。
利尿剂抵抗也是临床上经常面临的棘手问题。
目前利尿剂抵抗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其定义也缺乏共识。
我们认为,基于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的个体化特点,不如强调“利尿剂反应性”的概念更合适。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疾病严重程度、基线容量负荷状态、合并用药等因素均影响利尿剂反应性,建议先初步判断利尿剂反应性,然后纠正潜在的可逆性临床因素,并动态评估利尿剂反应性,而非简单的套用“利尿剂抵抗”的定义。
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可选择的药物和非药物的去除容量负荷的手段越来越多,比如新型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重组人利钠肽及左西孟旦等药物均有加强利尿的效果。
如果常规药物不能纠正容量超负荷,超滤的治疗手段将提供更精细的去除容量负荷方案。
关于超滤的治疗时机和目标人群,仍是有待探讨的话题。
尽管2016年心力衰竭超滤治疗建议和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心力衰竭指南均推荐超滤治疗可用于单纯容量负荷过重的患者,不强调“利尿剂抵抗”的前提,但我们仍认为将超滤治疗的时机前移还需更多循征医学证据支持,结合目前已有的证据,倾向于超滤治疗主要用于常规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患者[9-10]。
总之,“心力衰竭容量管理中国专家建议”对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一,系统的阐述了完整的容量管理流程,涵盖了容量评估、制定容量管理目标、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到形成个体化容量管理方案,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价值。
第二,强调了容量管理的复杂性,摈弃筒单的去除容量负荷的理念。
第三,强调了容量管理的动态性,即临床医师应该实时的评估容量状态,随时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制定容量管理目标,反对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建议有助于指导广大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
但本建议有其局限性,主要源于心力衰竭容量方面的循征医学证据尚有限,因而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循征医学证据的积累,文中观点需要不断更新、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