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20 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新课标 (14)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一、教材内容《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以朋友为话题,引出诗中的一对朋友他们发生了什么事?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反馈。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师指导读课题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
(舍、朝等)师指导学生书写“舍”。
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
教师巡视。
(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快快拿去用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机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同学的独特感悟,提升同学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生疏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宠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格外流行的音乐,这首唱歌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
(生读)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教学流程: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感知,朗诵诗歌。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
(古琴:阳关三叠)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重点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
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
有信心吗?(师生对古诗)2. 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领读课题)3. 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
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
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1《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
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五、教学准备:课件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谁能用“送”组个词?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
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
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理念】《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在教学本诗文时,我们四年级组把翻转课堂的理念加入到教学的设计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前置性学习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则起到引领和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句意,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在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诗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让学生学会变换体裁根据课文编写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诗意1、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古诗教学中的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
通过仔细地预习,老师相信同学们无论是对于作者或者是诗意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掌握,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相互检查一下吧。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课件支持】大屏幕出示本课古诗内容学生举手试读,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的确认真预习了,读的比较准确。
现在,老师再考考大家对古诗的理解,试着填一填这个题:【课件支持】问题1、()送()去()指名试着回答。
根据学生所填和前置性学习单的问题反馈,老师总结大家的问题并出示在大屏幕上:2、什么时间送别?3、在哪里送别?4、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5、安西在哪里?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学生再读古诗,试着回答问题,从这个环节中检查学生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一、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教案标题:《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主题和情感。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古诗形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课堂所需的教材:《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原文、诗文翻译和注释。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和翻译,让学生朗读原文并理解翻译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古诗是写什么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二、讲解古诗背景和作者(10分钟)1. 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 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解释“安西”指的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安西都护府。
3. 解读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这首诗表达了对远行者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三、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15分钟)1. 解释古诗的韵律,让学生了解古诗的五言绝句形式和平仄格律。
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对于表达情感和形象描绘的作用。
四、诗歌鉴赏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古诗,引导他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古诗中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创作诗歌(15分钟)1.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创作一首类似《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
2. 提供一些写作的提示,如:写一封给远行的朋友的信,表达你对他的思念和祝福。
六、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创作和欣赏古诗。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创作,拓宽诗歌欣赏的范围。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周红艳教学内容分析:
???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
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
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
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借酒消愁,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
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教学时,以读为本,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 2、能理解并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知诗人,解诗题,了解时代背景
??? 1.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讲的是诗仙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有谁能背诵这首诗好朋友要离开自己了,李白的心情怎样可是他没有写自己时如何思念朋友的,而是寄情于景,被他用来寄托情感的景物是---他把对朋友的思念寄托在江水上,他对朋友的思念就如同滔滔江水永不停止。
今天,我们又要按照昨天的方法学习一首送别诗,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 2.知诗人。
谁来说说,王维,何许人也谁知道关于他的资料苏轼评价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人称他为“诗佛”。
3.解诗题。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元二”-----姓元,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
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家是老大,那就叫---- 还真有一首诗名叫《别董大》,也是送别诗,以后你们会学习的。
元二要去哪里安西在哪出示灯片2,他为什么要去安西“使”是什么意思(出使,奉命出使)
谁能把诗题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 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 二、读诗文,明诗意
???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灯片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
??? 3.指名读诗文,再指名读。
划记停顿符号。
(223)
??? 4.全班齐读。
5.学习一二句:
你知道王维是在哪儿送的元二吗什么时候送的
???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 (2)客舍:环境怎样
???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为什么柳树会焕然一新
谁能将一二句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渭城早晨的小雨湿润了地上的泥土,旅店周围草木茂盛,柳树焕然一新。
)
??? 这样的渭城美吗灯片5,雨中的景物美,空气也多新鲜啊,来,读出这美丽的景色来,男女赛读。
6、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
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灯片6,指名读、再指名读。
齐读。
王维是怎么送别元二的他是怎么喝酒的
“尽”-----一饮而尽
“更”------再,多次
王维劝元二喝酒的原因是什么
西出----向西走
阳关----地名故人----老朋友,指谁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老朋友啊,请再喝下一杯酒吧,你向西走出了阳关,可是再也看不见老朋友我了!)
??? 三、悟诗情
??? 看灯片7,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1、此去路途遥远,据记载,渭城到安西有3000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元二骑马从渭城出发,可是要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安西,王维想起这些,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是啊,王维是多么地舍不得元二去远方啊,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他把这深深地留恋之情寄在这酒中了,于是-------------齐读。
2、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要经过哪些地方呢
灯片8、9、10、11:看西北荒漠图片,想想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活上的----没有食物没有水
气候上的-----极其炎热、极其寒冷
身体上的-----生活条件艰苦,容易生病,没有人照顾
危险----遇到野兽,敌人
想到这些,王维心情怎样,会对元二说些什么
这一切的一切,包含着王维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心,他端起手中的酒杯---------齐读
3、这样留恋、牵挂元二,可以不让他去吗如果你是王维,会怎么做(劝他留下)
元二能不去安西吗他奉命出使安西是要去做什么的(建功立业)那王维还可能会对元二说些什么(祝福他……)
4.总结升华
???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啊——师引读?“劝君”,齐读后两句
???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
——师引读“劝君”,? 齐读后两句
???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王维把自己对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全寄托在了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了。
?? 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出示课文插图)
???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此刻,元二就要启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 四、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
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建议大家本周的《诗情画意》作业就以送别诗为主要内容。
???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
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空间。
???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
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
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
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
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
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送别
王维 ---------- 元二
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