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讲座 (1)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4
幼儿园幼小衔接主题讲座教育讲座导语1. 欢迎各位家长和老师参加今天的幼儿园幼小衔接主题讲座。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如何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关心的问题。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理念和方法,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一转变期。
1.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2. 在幼儿园,孩子们主要通过玩耍和互动来学习,老师们注重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强调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为他们打下基础。
2.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3.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间,孩子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任务和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缺乏良好的过渡准备,孩子们可能会面临适应困难,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3. 家长和老师的角色4. 家长和老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尤为显著。
老师则是孩子在学校中的引路人,他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
4. 帮助孩子顺利过渡的方法5. 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也要教会他们学会独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交流沟通中,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
适当的情感疏导也非常重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5. 实际案例分享6. 通过分享一些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成功案例,来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幼小衔接的关键环节和方法。
结语7.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家长和老师们对幼小衔接的重视,帮助他们更好地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一定能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迈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感谢各位的参与,也祝愿孩子们在学习和成长中茁壮成长。
8. 孩子们在幼儿园度过了快乐而充实的时光,接下来即将面临新的挑战迎接小学生活。
针对这一新的阶段,家长和老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
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幼儿教育既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每个家庭的重要任务。
如何让幼小衔接更加顺畅,让幼儿能够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成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点。
为了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我们举办了这场幼小衔接专题讲座,旨在探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1. 幼小衔接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孩子个性、人际交往、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小衔接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
2. 好的幼小衔接对个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最好是在连贯的、有组织的环境中进行的。
幼小衔接的良好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在学业、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同时,良好的衔接还可以降低幼儿在学校生活中的适应困难,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学习方式和环境的差异幼儿园注重的是游戏和自主探索,而小学注重的是系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
这种学习方式和环境的差异给幼儿衔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学科知识的转变幼儿园的学科知识主要是针对生活经验和观察提供的,而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延伸性。
这种学科知识的转变需要幼儿进行适应和调整。
3. 学习任务的增加幼儿园的学习任务相对小学较轻松,小学的学习任务则相对较重。
幼儿需要适应学习任务的增加和学习负担的加重。
三、优化幼小衔接的策略1. 加强学校间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和小学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制定一体化的教育方案。
2. 调整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小学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系统、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环境。
3. 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家长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桥梁,他们应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学校的幼小衔接经验和实践1. 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渐进式的课程引导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幼儿逐步进行课程引导,逐渐适应小学学习任务的增加。
幼小衔接讲座主持稿范文(7篇)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们:你们好。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向同学们汇报这一年来的收获。
和幼儿园不同,一年级上课的时间比较长,到校时间也比较早,要自己带保温杯,学校里也没有点心。
小朋友们,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哦!在一年级我结交了许多的新朋友,课间可以和朋友们自由自在的玩耍。
每周三下午有各种社团活动可供同学们自由选择。
学校经常开展唱歌、跳舞、讲故事等活动。
当你依靠自己的努力而站上领奖台时,是多么的开心和自豪啊!在课堂上,我们不但学习古诗、认字,学习认识钟表和人民币等有用的知识,还学唱好听的儿童歌曲,做有趣的运动,使我们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学校每年都有精彩的六一艺术节演出,还有令人欢呼沸腾的校运动会,可热闹了!注意力不集中,说好听点是注意力不集中,说不好听点就是一个字,乱!很多孩子坐不住,东扭西晃,前后说话,手里随时握个东西在玩,面对这种场景我们选择的方法是让他们坐,按我的规定的姿势,全班停课集体坐,刚开始只能坚持坐10分钟,慢慢的加到半个小时,在后来一节课一动不动的坐,每天坚持,一个月下来效果非常的显著,等到国庆回来,再也看不到刚开学那会乱的迹象,只有孩子能稳稳的坐住,才能静下心来听老师讲课,只要学会认真听课才会正确的思考问题,那么都会独立思考问题了,你还用担心他的成绩吗?那么这些习惯如果在幼儿园培养好了那么到了小学他是不是就轻车熟路了,而现在我们幼儿园的一些活动,比如听音乐、画画、听故事等等,看似简单的活动都无一不是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时机。
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有什么顾虑,不要担心孩子在幼儿学不到东西,一定要大力支持幼儿园工作,因为教育是学校(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体。
升入一年级后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学习生活问题。
在此,请家长们相信,我们小学的老师肯定会特别关照您的孩子。
小朋友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我们小学的老师个个都很可爱,肯定会和幼儿园的老师一样喜欢你。
幼小衔接,让孩子顺利起飞各位家长、老师你们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幼小衔接”这个话题.今天,我是想从一名小学教师的角度,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真实的案例,谈一谈我们的孩子在上小学时将会遇到那些问题。
我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从而让我们的孩子都能顺顺利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我们的孩子即将面临着升入小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作息不同。
幼儿园在作息时间上相对地宽松和灵活,起床晚了、吃饭慢了迟到也没关系;课间活动时间很长,可以尽情玩耍.进入小学以后,学校要求就很严格了.在校时间长了,早晨上学时间提早了,不能随便迟到;学习活动安排更紧凑了,每一个具体的时间都有具体的事情。
如果家长没有提前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调整和训练,部分孩子就会产生不适应现象.第二,学习内容的变化。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以游戏为基础。
而小学学习则完全不同,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你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孩子面临的是和中高年级学生一样的每天上午3到4节课,下午两节课的课堂学习。
而且最后总是以考试来衡量孩子学习的成败,给孩子造成的压力很大.第三、行为规范的变化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随时想上厕所、说话、玩东西等.而孩子入小学后,他们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改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做到课前摆放好学习用品做好课前准备,铃声响进课堂、上课坐端正、不东张西望、不随便说话走动、发言要举手等等。
了解了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我们就要针对这些不同,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让孩子尽快融入小学生活,快乐学习.接下来,我想针对以上几方面的不同说说几点措施:一、调好生物钟跟上新节奏幼儿园的孩子中午睡午觉的习惯,有时还迟到早退,这好像都成了习以为常的事。
一进小学,我想学生们最不习惯的就是午睡时间少了.这里有必要说说我们小学的作息时间,我们小学上午的上课时间是8点整,和厂里上班同步,上午上三节课,课间操是30分钟,其余下课时间是10分钟,11点放学,但是周一必须上四节课,11点50分放学;春季下午是2点50分上课,但必须2点30分到校.秋季是2点20分上课,但必须2点到校,打“呜”声一响,校门就关了,会有值日生站在校门口,把迟到学生的名字记下公布在黑板上,然后扣班级积分,开学头一、两个月会有很多一年级的小朋友迟到,站在门口哭。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家长讲座方案及反思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重要过程,为了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有效做好入学准备,帮助幼儿顺利步入小学生活,我们制定了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家长讲座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家长讲座方案及反思》,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家长讲座方案及反思》篇1一、讲座方案我们的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家长讲座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座时间:安排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一般在 5 月份左右,以便家长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入学准备。
2. 讲座地点:幼儿园多功能厅。
3. 讲座内容:a.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重要过程,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b. 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物质准备、心理准备等方面,指导家长如何与幼儿配合,一起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c. 幼儿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重点强调亲子阅读的重要性,推荐适合家长阅读的好书。
4. 讲座形式: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小学优秀教师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让家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小衔接的相关问题。
二、反思和改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小衔接家长讲座对于家长的指导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例如:1. 讲座内容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制定讲座方案时,我们应该更加详细地了解家长和幼儿的需求和问题,以便讲座内容更加针对性。
2. 讲座形式的多样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家长对于专题讲座的形式并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多种形式,如座谈会、互动游戏等,让家长更加积极参与。
3. 讲座效果的评估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讲座结束后,我们应该对讲座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家长对于讲座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进一步完善讲座方案。
第1篇一、讲座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掌握有效的衔接策略,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本次讲座将围绕幼小衔接的主题展开。
二、讲座目的1. 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明确幼小衔接的重要性;2. 帮助幼儿园教师掌握幼小衔接的策略和方法;3. 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入学适应提供支持。
三、讲座内容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1.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2. 幼小衔接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3. 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幼小衔接的策略1. 心理准备: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2. 习惯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3. 能力培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4. 社交能力: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5. 亲子沟通:加强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三、幼小衔接的方法1. 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小学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2. 举办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的入学问题;3. 开展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合教研:共同探讨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促进教育教学的衔接;4. 建立幼小衔接档案: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小学教师提供参考;5. 开展实地考察:组织幼儿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环境,减轻他们的入学焦虑。
四、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1.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座谈会,共同探讨幼儿的教育问题;2. 共同制定幼小衔接计划: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3. 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班幼小衔接专题讲座首先感谢安庆幼儿园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信任,让我有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些育儿心得,也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的确,对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如今我们大班的孩子们即将进入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作为家长我们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准备呢?一心理上的准备首先我们要在孩子的心理上做好辅导工作,让孩子有个转变角色的心理准备。
1 树立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孩子为成长而欣喜许多家长会发现,孩子进入大班后,变得懂事起来。
他们也渐渐发现自己的变化,个头变高了,饭量变大了,很多事情喜欢自己去尝试。
这时作为家长,我们应为孩子的独立而欢呼。
看到孩子自己刷牙洗脸,我们要竖起大拇指,不再干涉;看到孩子要帮大人擦席子,应该多加鼓励,放手让孩子去做,坚决不帮忙;孩子在不断地尝试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他会为自己的成长而变得自信和快乐。
2 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切忌灌输错误思想每个孩子其实都很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向往新的生活和环境,进入小学一直是他们所期盼的事情,因为这是证明他们长大的最好事实。
然而许多家长总是给孩子灌输错误的思想,如“等你以后读书就苦了”“小学老师很凶的,看你怎么办?”“你动作这么慢,到了小学作业那么多,你可怎么办?”这些不良的想法一直侵蚀着孩子的思想,正所谓“近墨者黑”,未体验过小学生活的他们自然变得有些害怕,有心理阴影,不想上小学了。
其实,家长换一种方式,用正面的阳光的话语去引导孩子,我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读小学的。
“哇,你都长这么大了,可以读小学了。
”“你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啦,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你现在已经是幼儿园的大哥哥了,再过一个学期就是小学生啦!真了不起!”我相信,在家长的正面鼓励下,孩子自然很向往成长的快乐以及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