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五种生存姿态(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31
萨提亚家庭治疗简介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 1916—1988)是举世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躯,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师,她被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
她在家庭治疗方面的理念、方法及发展出的许多生动创新的技巧,被专业人士、治疗师广为推崇、重视和运用。
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由于她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迥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模式”[The Satir Model]。
在萨提亚模式中你可以深深体会到人本主义的精髓,处处流露出以人为本,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在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个性的同时,更关心你和我组成的“我们”。
在萨提亚模式中,我们发觉原本复杂千变万化的人性,竟被如此真实地呈现出来。
其中的治疗模式看似自然而不经意,实际上均灵活融合了行为改变、人本主义心理剧、当事人中心、NLP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场回顾以前的心灵之旅途,有人因此放下包袱,打开心结;有人决定要做一个身心一致的人;更多人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未来充满自信和平和。
二个基本观念与倾向一.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形成自己的行为、情感、思维模式,并对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来比较一下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与她同时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其他心理治疗师的治疗模式。
为行文的简洁,我们把前者称为萨提亚模式,把后者称之为传统模式。
传统模式的观点传统治疗师以一种单一因果联系的方式来看待心理疾病。
从萨提亚求生存的4种应对姿态,深度认识你自己作者:卡洛琳·内斯比特博士来源:卡洛琳·内斯比特博士“萨提亚模式经典系统训练课程Level 1”(4月22~26日)课堂笔记萨提亚相信我们都有求生存的模式,她把这些模式称之为应对姿态。
当我们被一些事件触发的时候,我们会启动应对姿态,英雄或者女王,这些都是样板/典范。
姿态不是人格类型,这些只是我们用来求生存的模式,我们都是运用这些求生存的模式才在世界上活了下来。
当小婴儿的需求没得到满足的时候,她/他会尝试用不同的办法来得到妈妈的关注;一岁的小孩子,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被爱,得到爱;到了三岁的时候,我们就会做决定——关于我们自己的决定,关于父母的决定,类似这样的决定。
萨提亚模式中的四种应对姿态一、讨好只有我是好的,我才能得到想要的。
这样的话,我就要特别关注我的父母,要搞清楚什么能让他们高兴,要搞明白怎么让妈妈开心,把那个给妈妈,让妈妈开心,还要搞明白什么让爸爸开心,把那个给爸爸,让爸爸开心;否则,他们就会不爱我。
这样的人会通常很警觉别人的感受是什么,很会讨好别人。
我们需要知道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不是积极的东西。
因为取悦别人是有代价的,那个代价就是我们自己。
以自己为代价来去讨好别人,看看这个是不是你的求生存应对姿态的一种。
我们是有能力把自己/他人/情境都放到我们的考虑当中的。
我们主要的方式是讨好取悦别人的话,就只考虑情境,也许是一个妈妈的角色,也许是一个妻子的角色,也许是一个朋友的角色,也许是一个老师的角色,这些都是情境。
所以我会考虑情境,那其他的人呢?我非常非常地关心别人的冰山,我担心他们的感受,我担心他们怎么看我,我担心他们都有哪些期待,我担心他们有哪些渴望,即使我不知道刚才说的言词,但是我真的聚焦在那儿,以我自己为代价,这个就是讨好。
讨好的姿态是单膝跪地,一手举起作祈求状。
二、指责下面要做的是反转,我们以讨好的姿势在地上蹲的时间长了,我们必然会烦,会厌倦,然后就会站起来指责对面的人,到那时,我们就不再介意他们的感受了,也不介意他们怎么想,也不介意他们的渴望,都是关于我、我、我。
萨提亚:每种生存姿态都包含达到完善的种子爱是永恒的话题。
爱人,爱己。
爱己则表现为自尊自信。
当低自尊的人们面对压力时,经常会表现出不平衡,在这种状态下,根据萨提亚的家庭治疗理论,人们会发展处四种不同的生存姿态。
第一种生存姿态:讨好我们常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是好好先生,好好小姐。
他们很少说不,他们会对他们在交往中的人和情景予以充分的尊重,他们会经常说“这是我的错”,但却不重视她们自己的感受。
他们会把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献给他们想讨好的人,好像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他们的问题。
第二种生存姿态:指责我们或许也见过这样的人,为了保护他们可怜的自尊,他们不断的烦扰和指责其他人,或是环境,他们把攻击他人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这都是你的错!”“就是因为你我才这么痛苦。
”“我说了那么伤人的话全都是因为你惹我生气!”尽管责备者在责备别人时常常会有一种控制感,但是这种感觉是虚幻的,他们内心体验是,我是孤独且不成功的。
第三种生存姿态:超理智有一种人,他们似乎冷酷无情,严厉,冷淡,极度客观,独裁。
他们只关心对错,没有感情,既不关心自己的感受,也不关心他人的感受。
他们经常提到规则和“正确的”事物,他们只想通过任何方式来证明他们永远是正确的。
他们的内心说,我感到脆弱和孤立。
第四种生存姿态:打岔“我跟你说,你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你最好……”打岔者:“咦,这是什么?哎呀,好不错的照片。
”他们似乎对当前的情境毫不在意,当他们说话时,他们的话总是毫无意义,脱离重点。
他们在对话中总能不知不觉把对话弄的离题千里,他们总是通过打断来获得别人的注意。
他们的内心体验是没人关心我,没有属于我的地方。
每种生存姿态都包含达到完善的种子:讨好当中隐藏着关怀的种子责备当中隐藏着决断的种子超理智中有才智的种子打岔中是创造和变通的种子我们需要清晰地区分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渴望。
当最基本的爱和被爱的渴望受到威胁时,我们也许会去讨好、责备、超理智或是打岔,从而维持一段关系。
萨提亚家庭治疗基础1萨提亚简介1.1流派重要人物Karl Whitaker(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维吉尼亚.萨提亚),强调沟通,Self-Esteem (尊重自己),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1.2介绍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又名沟通流派,又名体验派家庭治疗。
强调情感体验,“爱”——深层情感,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体验的作用,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2理论基础人性观与人本主义罗杰斯类似: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与结构派家庭不同,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体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在于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家庭治疗的着眼点: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挖掘来访者内心的力量咨询师要开放和真诚善于运用触觉3Satir的治疗信念(大部分是人本流派共通的)✧改变是可能的✧每个人都拥有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我们拥有很多选择,尤其在对压力作出反应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非舒适的方式✧希望是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成分✧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成为自己的决策者✧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问题✧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人们在本质上都是好的✧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却能改变过去对我们的影响✧欣赏和接纳过去有助于我们对当前的掌控能力(改变的悖论)✧迈向整合的一个目标——接纳我们的父母也是普通人(还有自己、孩子)✧自我价值越高,应对方式越健康(四种生存姿态)✧在萨提亚模式中,表里一致和高自尊是最主要的目标(人本的一致性)✧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竭尽所能而为的。
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行动、故事内容)2、应对方式-----(姿态)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