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五种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752.5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冲突似乎不可避免,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们之间,有更多的棘手问题。
冲突往往跟双方在乎的事情有关系,跟我是不是被爱,是不是受到尊重有关。
不同的人,沟通模式也不同,这是理解他人也是理解自己的一把钥匙。
在介绍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前,先给个小背景:这个图是萨提亚派沟通模型总图。
后面解释那五种沟通模式,都从这个图生发而来。
但是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才得统一,三者元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
现在看看,你是哪种吧。
1.讨好型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比较典型时——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可能造成的身心反应——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
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占人群30%。
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
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比较典型时——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可能引起的身心反应——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
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3.超理智型人数较少,15%。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维琴尼亚•萨提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被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家庭治疗的哥伦布”。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的知识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萨提亚沟通姿态一、讨好型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 ,"我想要让你高兴"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
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二、指责型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 "你到底怎么搞的?" "都是你的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
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三、超理智型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极端客观: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如何达到身心一致人际沟通的3要素即自我、他人和情景,重点演示了人际沟通的5种模式即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及一致型,沟通是人们之间最常见的活动之一,是指人们之间进行信息及思想的传播。
沟通常常牵涉了几个方面: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信息内容,表示信息的方式,传达的渠道。
本指开沟以使两水相通。
后用以泛指使两方相通连;也指疏通彼此的意见。
情绪的觉察——人生中最漫长的旅程,是从头脑进入心,它是朝着一体,整合慈悲的转变之路。
学会如何体验情绪是这条路上你要面对的困难的任务之一。
《灵魂之心:情绪的觉察》讲述人生中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从头脑进入心灵,它是朝着一体、整合和慈悲的转变之路。
学会如何体验情绪是这条路上你要面对的最困难的任务之一。
许多人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即使是怒火冲天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在生气;即使每天清晨都伴着悲痛醒来,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悲伤的。
很多人认为只有当强大的情绪之流在自己的生活中大爆发,打乱了正常的日常活动时,才能感受到情绪。
学习如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平安相处,进而理解与接纳它们,是一个人成长与成熟的关键。
事实上,每一个负面情绪都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接纳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
4.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1)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资料摄入(摄入过程),感官的运用是主观的和有选择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
(2)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留在脑中(编码过程)。
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是主观地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
(3)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亦因此是主观的。
(4)我们只能用上述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它的方法。
(5)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主观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
(6)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在他的脑里。
我们是凭大脑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的。
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维琴尼亚;;萨提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被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家庭治疗的哥伦布。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的知识萨提亚五种沟通姿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萨提亚沟通姿态一、讨好型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
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二、指责型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你到底怎么搞的? 都是你的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
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萨提亚沟通姿态三、超理智型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极端客观: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
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
、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萨提亚沟通姿态四、打岔型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如何达到身心一致冲突似乎不可避免,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们之间,就更多见而棘手。
冲突往往跟双方在乎的事情有关系,跟我是不是被爱,是不是受到尊重有关。
不同的人,沟通模式也不同,这是理解他人也是理解自己的一把钥匙。
在介绍萨提亚学派的五种沟通模式前,先给个小背景:这个图是萨提亚派沟通模型总图。
后面解释那五种沟通模式,都从这个图生发而来。
但是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才得统一,三者元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
现在看看,你是哪种吧。
1.讨好型占人群50%。
讨好别人,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
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比较典型时——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可能造成的身心反应——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
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占人群30%。
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
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比较典型时——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可能引起的身心反应——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
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超理智型人数较少,15%。
萨提亚沟通模式5种姿态我如何生存?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
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
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反映快乐的根源。
自我:指的是我是否接触到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为自己表达与行动。
他人:指的是我是否关心与接纳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积极倾听与探询。
情境:指的是我是否注意到双方所处的环境与客观条件,并愿意以对等协商的态度处理彼此所面临的问题。
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过去经验中的一些缺陷体验以及来自家庭规条的束缚,我们往往是很难做到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将自己、他人和情境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做到真实一致的表达自己、接纳他人。
我们习惯去指责、习惯去讨好、习惯去超理智的就事论事、习惯去以打岔的方式回避问题,以这样的应对方式来求得生存的空间。
比如:父母:“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什么,一点儿用都没有,有时间怎么不把心思多花一些在学习上。
好友:“你这件衣服太难看了,不适合你!第一种:讨好型行为——依赖型的受难者(“好得过分”、道歉、哀求及请求宽恕、屈服、过分雀跃、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言语——同意(“这全是我的错”、“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没事,没事”、“我只想要让你高兴”、“我愿为了你放弃时间、金钱甚至生命内心独白——“我不值得一提,不值得被爱”、“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我决不能让别人生气”、“这全是我的错”、“我很无助”主要感受——受伤、悲伤、焦虑、不满、被压抑的愤怒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把焦点放在对自己的期待上(我是不重要的)资源——关怀的、滋养的、灵敏的心理影响——神经质、抑郁、易被激怒、焦虑、恐慌、自杀生理影响——消化道疾病、肠胃问题(恶心、便秘等)、偏头痛或其他头痛、心律不齐、皮肤病、糖尿病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讨好是四种主要的反应之一。
讨好他人,我们漠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了他人,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