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章节题库(第9章 繁盛的燕乐和衰微的雅乐)【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444.08 KB
- 文档页数:11
第4章春秋战国一、选择题1.笛子分梆笛和()。
A.羌笛B.竹笛C.长笛D.曲笛【答案】D【解析】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2.中国古代将收集民歌叫()。
A.收藏B.采律C.采风D.踏青【答案】C【解析】在我国古代,“采风”的含义主要是指采集民歌。
3.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传唱了二千多年。
他们是因乐曲()而成为知音的。
A.《阳关三叠》B.《梅花三弄》C.《阳春白雪》D.《高山流水》【答案】D【解析】《高山流水》是汉族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4.十二律产生的方法最早的记载是()中的“三分损益法”。
A.《管子·地员篇》B.《乐记》C.《梦溪笔谈》D.《中原音韵》【答案】A【解析】十二律是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记载三分损益法的最早文献是《管子·地圆》。
所谓“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先定出一个基本音高,由这个音高开始,递次用2/3(三分损一)或4/3(三分益一)的比例,求得其他十一律或四声的长度,再按音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5.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是()。
A.《陈旸乐书》B.《词源》C.《乐记》D.《乐府传声》【答案】C【解析】《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内容包括音乐思想、音乐创作、器乐演奏、乐器制作、乐律研究、音乐人物、音乐言论等音乐领域极其广泛的问题。
6.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总结了“儒家音乐思想”的论著是()。
A.《乐记》B.《乐论》C.《声无哀乐论》D.《梦溪笔谈》【答案】A【解析】《乐记》继承与发展了孔子以来儒家关于音乐的特征、乐教的功用以及内容与形式、美与善、礼和乐等关系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教育思想的论著,至今仍未失去其灿烂的光辉。
《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B)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5分1、鲁迅先生写文章对“音乐起源于劳动”这一说法表示反对()2、舞字可能是从巫字演变而来的()3、尧帝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
()4、龠这一乐器的制作材料是苇竹()5、根据周代的法律,诸候欣赏乐舞,其表演人员应是36人()6、周代音乐教育机构的最高领导者是太师()7、十二平均律和十二律说的是一回事()8、春秋战国时期的歌唱家薛谭是秦青的学生()9、《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指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10、道家认为:音乐艺术只能在贵族中生存,不能让老百姓得知,反之会使社会不安定()11、《成相篇》中的“相”说的是一种乐器()12、历史上四大名琴之一的“号钟”琴是楚庄王的()13、鼓吹乐主要有三种演奏形式()14、“秦汉子”指的是弹拔乐器三弦()15、古“疏勒乐”、“高昌乐”这两种音乐都发生在我国的新疆地区()16、西曲是一种独唱性质的音乐形式()17、《梅花三弄》原是一首笛子曲后改为古琴曲()18、大乐律学家荀勖是东汉人()19、法曲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没有经过加工而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20、最早提出七声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八十四调体系的是何妥()21、现存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共有十六首()22、宋代杂剧是流行在南方的一种戏剧艺术()23、明代小曲的小与乐曲大小在结构上无关系()24、昆曲起源于江西省()25、中国脸谱在不同剧种中有不同的造型()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5分1、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1》、《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2、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2时期的,其歌词是“候人兮猗”。
3、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3时代的。
4、六代之乐是指○4时代以前的六部大型乐舞。
5、周天子用乐舞人数○5,诸候用乐舞人数○5,卿大夫用乐人数○5,士用乐人数○5。
6、周景王向乐官○6咨询十二律与七声的问题。
(0831)《中国音乐史》网上作业题及答案[0831]《中国音乐史》第一次作业[判断题]“六代之趣”被儒家遣为雅乐的最低典范。
参考答案:恰当[判断题]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的音乐观。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伶州鸠是周穆王时期知名的乐官。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诗总集,保存了各类音乐作品的歌词305首。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贾湖骨笛发掘出于陕西舞阳县。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陶埙是我国出土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原始吹奏乐器。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三分损益法记述于《管子?地员篇》中。
参考答案:恰当[判断题]春秋时期的师况是卫国著名的宫廷乐师。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趣高悬制度对王的规定就是\宫高悬”。
参考答案:恰当[判断题]墨子提出了\非乐”的思想。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变成相篇》记述于《乐记》一书中。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云门》是黄帝部族崇拜云图腾的乐舞。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笙”属竹类乐器。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曾侯乙墓葬位于湖南省。
参考答案:错误[单选题]完整乐舞___________的演出形式就是\三人壮牛尾,投不足以歌八阕”。
a:伊耆氏之乐b:葛天氏之乐c:朱襄氏之乐d:箫韶参考答案:b[单选题]“候人兮猗”据说就是________时期的一首情歌。
a:夏桀-1-b:夏禹c:商汤d:商纣参考答案:b[单选题]孔子在观赏_____________的表演后曾经\三月不知肉味”。
a:葛天氏之乐b:云门c:咸池d:箫韶参考答案:d[单选题]商民族流行的祈雨舞是________。
a:雩歌舞b:t舞c:小cd:桑林参考答案:a[单选题]周代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就是依据_______分类的。
a:弹奏方法b:制作材料c:乐曲品种参考答案:b[单选题]曾侯乙墓发掘出的编钟共______件。
a:63b:64c:65d:66-2-参考答案:c[单选题]________的歌唱被形容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第33章明、清戏曲的发展(二)——弋阳腔、梆子、皮黄及其他一、名词解释皮黄腔答:皮黄腔是汉族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西皮起源瑚秦腔,清初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并与当地民间曲调融合而成;二黄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弋阳腔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清初,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黄是徽调的主要腔调,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腔系统——皮黄腔。
就音乐风格而言,西皮高亢跳跃、轻快活泼,二黄低回缓慢、端庄凝重,二者构成情调、色彩的对比。
另外,西皮和二黄各有板式类别,主奏乐器胡琴又有不同的定弦法,对于不同音调色彩的形成起到了一定影响。
在中国戏曲史上,近300年来皮黄腔影响极大,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使得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京剧则成为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二、论述题论述明清戏曲发展中代表性的声腔和剧种。
答:明清戏曲继宋元杂剧、南戏之后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众多的剧种和声腔,最具代表性的有海盐、弋阳、余姚、昆山、梆子、皮黄诸腔。
其中前四者产生于明代,后两者产生于清代。
这些声腔的兴起,极大地繁荣了当时戏曲音乐舞台,使明清戏曲继宋元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海盐腔是产生于浙江海盐的明代戏曲声腔,明中叶曾盛极一时。
弋阳腔是元末形成于江西弋阳,又称弋腔、高腔,明清时广泛流传,遍及北京、南京、安徽、湖南、福建、两广、贵州、云南等地,在一段时期里和海盐腔并驾齐驱,各霸一方。
弋阳腔与各地的民间音乐、方言戏曲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对后来各地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久不衰,仍是现在川剧、湘剧、徽剧、婺剧、赣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声腔。
余姚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浙江余姚,也曾经是当时重要的戏曲声腔。
昆山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又称昆腔、昆曲。
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
明嘉靖、隆庆年间,居于太仓的魏良辅历经十年,与过云适、张梅谷、谢林泉等人广泛吸收了海盐、弋阳等声腔的特点,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跃居其它三种声腔之上,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第19章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律调中存在着两类调名体系,分别为“为调”和()。
A.之调B.均调C.宫调D.旦调【答案】A【解析】我国古代律调中存在着两类调名体系,分别为“为调”和“之调”。
2.乐律学家蔡元定为以下哪个朝代的人物()。
A.北宋B.南宋C.元代D.明代【答案】B【解析】蔡元定,字季通,世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蔡发之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
3.由蔡元定发明的律制为()。
A.六十律B.一百八十律C.十八律D.新律【答案】C【解析】蔡元定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作为正律,再继续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
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由于乐器制造的困难,仍未应用与音乐实践。
4.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琴史》的作者是()。
A.蔡邕B.沈括C.王灼D.朱长文【答案】D【解析】《琴史》是汉民族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七弦琴史专著,宋朱长文撰。
全书共6卷,前5卷为历代琴家的述评,从先秦到北宋计156人,末卷为专题评论。
作者将历代散见的有关材料首次作出汇集和整理,按一定体例编辑成书,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
5.以下论著中,哪一部是以论述古代歌曲为主的著作()。
A.《碧鸡漫志》B.《乐书》C.《梦溪笔谈》D.《乐论》【答案】A【解析】A项,《碧鸡漫志》,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
共五卷。
为王灼晚年之作。
内容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词之沿革过程。
B项,乐书是指《史记》中的《礼记·乐记》。
C项,《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A)一、判断题:每题0.5 分共25 分1、原始时期的乐器一般多用石骨等材料制造(V)2、我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鼓是殷时期的(V)3、《云门》这一乐舞,是黄帝时期的(V)4、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第一个用乐舞形式与民同乐的帝王是舜。
(V)5、《大濩》是歌颂商汤的乐舞(V)6、商代创作淫乐的乐师叫师延(V)7、周代音乐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诸候使用的乐队是三面摆设的。
(V)8、根据周代的法律,天子欣赏乐舞,其表演人员应是65人(X)9、六代之舞和四夷之舞是周时期创制在乐舞(X)10、周代的音乐教育学制为七年(V)11、根据考古证实金属乐器最早出现商代(V)12、周代还没有出现弹拨乐器(X)13、“礼崩乐坏”的局面是从东周时期开始的(V)14、远古民歌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规整,多用感叹字,歌词少,对吗?(V)15、《诗经》共有歌曲作品305 首(V)16、“夸爬鼓瑟而渊渔出听,师旷鼓琴而六马仰秣”对吗?(V)17、《乐记》是中国音乐史中的一部美学专著,它主要反映了古代道家的思想(X)18、儒家认为:音乐艺术应该大力提倡,不应该仅限于宫廷中(V)19、《楚辞》中的“倡”“乱”“少歌”说的是音乐曲式结构(V)20、《成相篇》是孟子根据一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文学作品形式,被现今的学者们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X)21、汉乐府中的音乐领导人是司马相如(X)22、汉乐府这一音乐机构含有音乐教育功能(V)23、相和大曲是一种歌有舞的音乐形式,也叫但歌(X )24、鼓吹乐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合奏形式(X)25、现在洞箫的前身是笛子(X )26、大乐律学家京房是西汉时期的人(V)27、《踏谣娘》这种表演形式最早出现在南北朝(V)28、古“高昌乐”中的“高昌”说的是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地区(V)29、清商乐是在北方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X)30、西曲与吴歌都不把歌曲连缀起来演唱(X )31、《广陵散》这一古琴曲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演奏的代表作品(X)32、筚篥是一外来吹奏乐器也叫唢呐(X)33、钹这一乐器大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我国(X)34、我国杰出的乐律学家何承天是南北朝时期的人(V)35、变文对后来的说唱音乐诸宫调、鼓子词等有很大的影响(V)36、白居易的诗歌所描写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当时的著名法曲(V)37、《羯鼓录》是唐南卓撰写的一部著作(V)38、万宝常是盛唐时期的大音乐家(X )39、据料记载“叫卖调”这一音乐形式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V)40、据资料记载鼓子词这一说唱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在元代(X )41、宋代陶真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常在农村演出(V)42、嵇琴是宋代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V)43、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流行的箫鼓就是北方流行的北歌(V)44、大乐律学家荀勖是东汉人(X)45、宋代杂剧是流行在南方的一种戏剧艺术(X)46、法曲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没有经过加工而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X)47、诸宫调是继承了涯词这一说唱艺术形式而形成的(X)48、最早提出七声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八十四调体系的是何妥(X)49、勾栏、瓦舍是宋时期民间音乐艺术的演出场所(V)50、现存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共有十六首(X )二、填空题:每题0.5分共25分1、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 击石拊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磬。
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读后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读后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广收文字数据来谈书面的音乐,在文献收集及整理上自有一番贡献,但仅只于此,在重要的中国音乐的问题上,这本书全都谈错了。
如对于中国周朝的雅俗乐,误把以诗经为文本的雅乐的国风当成了俗乐而大谈特谈,使上古的音乐史完全谈走了调。
谈到中古的清商三调时,连所谓古书里的直笛的『哨吹』的定义皆因未查明古籍,而信口否定了有关荀勖笛律的沈约《宋书》里的音阶与哨吹有关,而自我作主之下,把荀勖笛律的音阶搞错,进而连清商三调里的音阶也因没有熟读荀勖当日笛律和当日的俗律差一音的误差,于是清商三调的音阶全部搞错。
在谈到燕乐二十八调时,又文抄造假的王光祈《中国音乐史》里关于燕乐音阶,而未复核一遍王光祈的立论里的骗局,而且对于所谓南宋的蔡元定的自己的想法的《燕乐书》当成唐宋燕乐的史实,于是燕乐二十八调的论调全误。
而谈到了元曲,又不去查明古籍上载明元曲是『依腔填调,一字不易』,即每一曲牌都是固定的唱腔,一曲牌即一歌曲,也不明元曲到了明代,己非元代的元曲,而是明代的元曲,早期是宫调移易,到了昆曲兴起,不但昆化,而且更是每一曲牌形成各种变体,此点不清,于是大谈元曲(其实是清初起留下的明末清初的当时己变形的北曲唱腔)是随心自由作曲,而致论述全误。
而谈及昆曲时,竟完全不知道昆曲的订腔原理,是如吴梅指出的『声既不同,工尺自异』,即,每一字所对应的头腔是随阴阳八声而调整原有固定唱腔的旋律的,于是亦大谈昆曲是自由作曲,而致论述全误。
是故,此书的价值,从解决中国音乐史的大问题而言,全无帮助,反而越理越失实,故需对其书中的只字片面皆需严格审视及再探讨,而不可存有拾到蓝里的都当成了菜,而走上毫无保留的颂赞及接受,不然,只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上走上人人不乐见的文抄及偏差。
杨荫浏的此部着作,有着其局限性如此巨大,读此书的学者岂不要慎之且慎。
至于以上所提到杨荫浏书中对于中国音乐上的重大问题的草率立说的错误,己有《天禄阁曲谈》一书,全部都详加剖明而公诸于世了,有心的读者自可一读。
第30章说唱音乐一、选择题1.一般认为,说唱艺术“弹词”是由()发展而来。
A.鼓子词B.唱赚C.诸宫调D.陶真【答案】D【解析】弹词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曲艺。
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
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于明中叶,至清代极为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
2.蒲松龄俚曲共有()部作品。
A.13B.14C.15D.16【答案】C【解析】蒲松龄坐馆三十余年的西铺毕家是豪门贵族,一直就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这给蒲松龄编写俚曲故事准备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
蒲松龄集一生之阅历,汇明清俗曲之精华,取诸宫调、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于完成了15部俚曲的创作。
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这些俚曲均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名词解释1.蒲松龄俚曲答:蒲松龄俚曲是清代一种说唱音乐形式。
清代初叶,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为其家乡(山东淄川一带)群众世代传唱,人称“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
蒲松龄俚曲共有《墙头记》、《磨难曲》等14部作品,目前已搜集起13部,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磨难曲》。
蒲松龄俚曲中共用了53个曲牌,主要来自元明以来的小曲(如《耍孩儿》、《玉娥郎》等),少数来自明清的戏曲(如梆子腔等)以及一些船歌、山歌和少数民族乐曲,目前搜集到的有《耍孩儿》、《银纽丝》等12个曲牌。
蒲松龄俚曲较多地运用了拖腔、装饰音和滑音,并结合淄川方言,在唱腔韵味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伴奏形式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表演时往往只有一个演员演唱或说白。
其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体现了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
2.简要介绍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发展情况。
答: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十分盛行,在众多的说唱音乐中,影响较大的有弹词、鼓词和牌子曲三类。
第12章曲子一词的更大发展一、选择题1.宋代曲子词的变体“摊破”是指()。
A.增加乐句-9数B.减少乐句字数C.增加新的乐句D.转调或转调式【答案】C【解析】摊破是一种改变句式的手段,要求只改变句读,不改变或极少地改变声律结构。
它不保证一定要添字。
最无疑问的是把“仄平平仄仄平平”摊破成“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宋代曲子词的变体“偷声”是指()。
A.增加乐句字数B.减少乐句字数C.增加新的乐句D.转调或转调式【答案】B【解析】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
词乐家有减字偷声的办法。
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使其美听。
添声杨柳枝,摊破浇溪沙,这是增;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这是减,从音乐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
从歌词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称摊破,减叫做减字。
3.姜夔是以下哪个朝代的音乐家()。
A.唐代B.五代十国C.北宋D.南宋【答案】D【解析】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4.《白石道人歌曲》中收录有两首古曲,一首为《霓裳中序第一》,另外一首的名称是()。
A.《醉吟商小品》B.《古怨》C.《越九歌》D.《玉梅令》【答案】A【解析】《白石道人歌曲》一称《白石词》,是中国宋代姜夔(人称白石道人)所作的汉族词曲谱集。
词调17首中,《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传统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其余皆是白石自度曲。
5.由姜夔填词的《玉梅令》,其曲调作者是()。
A.萧德藻B.杨万里C.范成大D.辛弃疾【答案】C【解析】《白石道人歌曲》词调17首中,《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传统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其余皆是白石自度曲。
6.《白石道人歌曲》中收录的词调歌曲共有()首。
A.19B.17C.14D.15【答案】B【解析】《白石道人歌曲》词调17首中,《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传统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其余皆是白石自度曲。
第9章繁盛的燕乐和衰微的雅乐
一、选择题
1.《霓裳羽衣舞》是我国()代著名舞蹈作品。
A.汉
B.唐
C.宋
D.元
【答案】B
【解析】《霓裳羽衣舞》相传为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是唐朝大曲中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唐代大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A.《兰陵王》
B.《秦王破阵乐》
C.《霓裳羽衣舞》
D.《太平乐》
【答案】C
【解析】《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相结合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全曲由36段组成。
但唐大曲的段数多寡不等,有数段、十数段或数十段者。
3.隋唐至宋,在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称为()。
A.燕乐
B.清商乐
C.西凉乐
D.龟兹乐
【答案】A
【解析】中国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称为“宴乐”也称“燕乐”。
4.“七部乐”设立于以下哪个朝代()。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答案】A
【解析】隋文帝极重视音乐,文帝开皇初(约581~585)制七部乐:(1)《国伎》、(2)《清商伎》、(3)《高丽伎》、(4)《天竺伎》、(5)《安国伎》、(6)《龟兹伎》、(7)《文康伎》(即(礼毕))。
大业七年,隋炀帝在七部乐之上扩设《九部乐》。
5.下列哪一乐部为隋代“七部乐”中所没有()。
A.文康伎
B.康国伎
C.安国伎
D.西凉伎
【答案】B
【解析】隋文帝极重视音乐,文帝开皇初(约581~585)制七部乐:(1)《国伎》、(2)《清商伎》、(3)《高丽伎》、(4)《天竺伎》、(5)《安国伎》、(6)《龟兹伎》、(7)《文康伎》(即(礼毕))。
6.唐代“十部乐”中最后加入的一个乐部是()。
A.高昌伎
B.康国伎
C.疏勒伎
D.礼毕
【答案】A
【解析】唐高祖武德初,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月制、舞制都相同。
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废除了《礼毕》;贞观十六年宴请百官时加奏《高昌伎》,自此演变成为十部乐。
7.唐代大曲结构复杂,杨荫浏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散序、中序和()。
A.歌头
B.排遍
C.破
D.乱
【答案】C
【解析】唐大曲基本结构若根据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是由“散序——歌——破”三大部分组成。
(1)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
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遍一个曲调;(2)中序——或称拍序、歌头。
其节奏固定,慢板,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3)破、舞遍——以舞蹈为主,用器乐伴奏的段落。
8.唐代隶属太常寺的音乐机构有太乐署和()。
A.大司乐
B.鼓吹署
C.太常卿
D.教坊
【答案】B
【解析】隋、唐时期的音乐教育机构,是设立在中央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太常寺管辖下的“大乐署”和“鼓吹署”,属于政府管理下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
隋、唐的太常寺机构规模庞大,乐工众多。
9.唐代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
A.太常寺
B.大司乐
C.大乐署
D.梨园
【答案】D
【解析】唐代的音乐机构有政府管辖的太常寺和直接由宫廷管辖的教坊、梨园。
“梨园”是专门教习、演奏法曲的音乐机构,因设立在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命。
其弟子是从太常寺乐工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以从事“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多为男性演员。
10.以下音乐机构不属于唐代的是()。
A.太常寺
B.大司乐
C.大乐署
D.梨园
【答案】B
【解析】“大司乐”作为周朝的音乐机构,掌握着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的职能,它的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音乐人才。
学习内容主要为音乐美学、演唱和舞蹈;学时为7年,从13岁开始学习,20岁毕业;学生人数达1400
余人,其中音乐教师(乐工)有600多人,可称得上是一所师资雄厚、机构完备的音乐学校。
11.唐玄宗将“小部音声”设立于以下哪一音乐机构之中()。
A.太常寺
B.教坊
C.大乐署
D.梨园
【答案】D
【解析】宫中的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
它由三十几个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组成,曾在天宝十四载因演出新作品《荔枝香》而受到唐玄宗的称赞,可见它也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二、名词解释
1.法曲
答:法曲是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主要特点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
其主要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
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
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法曲接近于汉族民间音乐,所用曲调和乐器近于汉族的清乐系统,风格幽雅。
《中国音乐词典》中将法曲视为大曲的一个品种,曲式结构与一般燕乐大曲无异。
而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则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