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欣赏及阿炳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83.19 KB
- 文档页数:5
二泉映月作者简介《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二胡曲目之一,舍我其谁的代表作之一,曲调悠扬,旋律优美,广受人们喜爱。
然而,对于《二泉映月》的作者究竟是谁,却鲜有人知晓。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二泉映月》的作者及其简介。
据考证,《二泉映月》的作者是江苏盐城人、国际知名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阿炳,原名阿英,字明夫,号琴工。
他于1922年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音乐世家。
阿炳的父亲是一位职业艺人,擅长弹奏二胡和琵琶。
父亲的影响下,阿炳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阿炳的二胡演奏技巧非常高超,尤其擅长演奏快速的琴技。
他相信二胡有着无尽的潜力,可以通过现代的演奏技巧和创作手法来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因此,他在创作《二泉映月》时,采用了一系列新颖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手法,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二胡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阿炳通过《二泉映月》的创作,将二胡的音乐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他运用了许多技巧,如强调音、滑音、点弦等等,使得音乐更有层次感和情绪表达能力。
这使得《二泉映月》成为了一首情感丰富、引人入胜的音乐作品,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更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阿炳的音乐天赋和卓越成就得到了国内外许多音乐家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他曾受邀赴美、英、法、荷、瑞典等国进行二胡音乐的推广和演出活动。
在国际舞台上,他以出色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喝彩和赞叹。
除了创作和演奏方面的成就,阿炳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担任多所音乐学院的教授和指导老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音乐界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今音乐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阿炳的创作和演奏成就使得《二泉映月》成为了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也为中国音乐艺术增添了新的辉煌。
他以才华横溢和勤奋努力的精神,不断推动和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他的作品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和传承。
总而言之,阿炳作为《二泉映月》的创作者,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才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
二泉映月简介《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二泉映月》的相关信息吧!《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
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
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
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
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
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
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二泉映月》的乐曲鉴赏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
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结构分析: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
当代“小阿炳”一曲《二泉映月》,感人动听!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
从小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他原先是无锡城区雷尊殿的一名道士,16岁便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年过而立之后,没有经受住俗世诱惑的阿炳开始纵情享乐,沾染了一身恶习。
时逢风云巨变,阿炳瞎了眼睛,流落街头,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了数十年,直到最后染病去世。
他的《二泉映月》可谓是赫赫有名。
它不但受到广大国人的欢迎。
当代“小阿炳” 一曲《二泉映月》,感人动听!
◇
▼《二泉映月》
他的一生矛盾而神秘:擅长二胡和琵琶,艺术创作力极高,但最受人喜爱的是他独创的新闻说唱。
他的《二泉映月》原本只是一首无名的“随心曲”,若不是杨荫浏的发掘,可能就会永远消失在无锡的街头巷尾;他的出生年份众说纷纭,为他著书立传的后人对他的生平资料踏破铁鞋无觅处。
喜欢本文的朋友们,记得点哦。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无锡市的一位著名民间音乐家,人们习惯称呼他为“瞎子阿炳”。
他的代表作《二泉映月》展示了他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
阿炳的生活经历充满了坎坷。
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华清和是一名道士,无力抚养年幼的阿炳,只能将他送回老家交由亲戚抚养。
阿炳8岁时回到父亲的身边,在雷尊殿当了一名小道士,并开始学习各种乐器。
然而不幸的是,阿炳在3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由同族婶母抚养长大。
他在12岁时已经能够演奏多种乐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尽管生活艰辛,但阿炳的音乐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阿炳的故事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嫉恶如仇、正义凛然的民间音乐家,但这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阿炳。
事实上,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他的音乐作品和一些基本的历史资料。
无论如何,阿炳的音乐才华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深深地尊重
和怀念。
二胡神曲《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华彦钧的一生(1893~1950) 58岁1893年出生华彦钧简介:华彦钧,男,曾用名(亦名):小名阿炳、盲子阿炳、盲公炳、盲炳出生: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无锡旧城区原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今阿炳故居)父母:父亲为华清和背景:父亲华清和,是江苏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华彦钧命中五运缺火,取小名叫阿炳1894年2岁1895年3岁1896年4岁母亲被同族相迫去世;父亲华清和与帮佣的寡妇秦嫂相好;阿炳被其父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1897年5岁1898年6岁1899年7岁1900年8岁1901年9岁成为小道士:被带回道观,并被送入私塾读书,取学名彦钧。
因为道家清规,华清和与阿炳以师徒相称,阿炳并不知道父亲是谁。
题外:道教清规戒律(通俗简单版,不准确,仅大致了解)一、犯国法遣出二、偷盗财物遗送尊长者烧毁衣钵罚出三、说是谈非扰堂闭众者竹革罚出四、洒色财气食荤坦犯一者罚出五、*滑情角嫉妒欺瞒者罚出六、猖狂骄傲动不随众者罚斋七、高言大语作事躁暴者罚斋八、说怪事戏言无故出庵门者罚油九、干事不专*猾情懒者罚茶十、犯事轻者并行罚拜1902年10岁开始跟父亲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也开始参与法事。
1903年11岁1904年12岁1905年13岁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906年14岁1907年15岁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加上外表俊美,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年代有说是其18岁时)1908年16岁1909年17岁1910年18岁1911年19岁1912年20岁1913年21岁1914年22岁1915年23岁1916年24岁1917年25岁1918年26岁华清和病逝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父子关系。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二泉映月》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二泉映月》赏析,欢迎阅览。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
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在音乐上受到其父华清和(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的严格训练,掌握了全部梵音及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少年时代就技艺精湛,能奏善唱,而且自编自奏,才华出众。
由于自幼丧母,孤苦伶仃,中年双目失明无依无靠,过着十分困苦的生活,饱尝人间的辛酸。
由于他早年辞世,他自编的许多乐曲,未能及时全部记录下来。
传世的只有《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和《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三首二胡曲。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联系到阿炳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叹身世时,还流露着对旧社会进行控诉的愤懑之情。
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当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宛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来”。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
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
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
《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乐曲简介《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
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颇为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