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对比 第八讲 主动与被动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4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1. 语序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或者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来调整句子的结构。
例如:
英语句子:He ate an apple.
汉语句子:他吃了一个苹果。
2. 被动语态的差异: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通过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助动词“be”和过去分词来构成。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通过使用“被”或“受到”等被动词语的转换。
例如:
英语句子:The house was built by my father.
汉语句子:这座房子是我父亲建的。
3. 主动与被动的强调差异:
在英语中,主动和被动的差异是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的。
主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在汉语中,主动动词和被动动词的差异是通过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体现的。
4. 掌握动宾结构的差异:
在英语中,动宾结构是指谓语动词后面直接跟着一个宾语的结构。
而在汉语中,动宾结构是需要通过一些连接词(如“给”、“让”、“叫”等)来连接动词和宾语的结构。
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被动语态的构成、主动与被动的强调方式以及动宾结构的表达上。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来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保证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VIP专享】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一、概念主动与被动体现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所谓主动,是指行为的发出者在句子里是主语,即施事;而被动是指充当句子主语的是某一行为作用的对象,即受事。
二、汉语的被动式与翻译汉语中表达被动概念有三种形式: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不带有被动标记的意念被动式和无主句。
一)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是指借助词汇手段实现的。
主要有“被、由、给、把、让、受、挨、为、使、于、蒙、经、叫、遭受、加以、予以、为……所、是……的、在……中”等。
此类被动句一般表示较强的被动意义,侧重于行为的表达,翻译时一般译成英语的被动句。
如:1. 救济品很快被送到火灾的灾民手中。
Relief was quickly sent to the sufferers from the fire.2. 这些发动机由蒸汽驱动。
The engines are driven by steam.二)不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此类句子中的主语或话题实际上是动作的承受者。
句子形式主动,而意义被动。
一般情况下,译成英语,可使用被动式。
1. 这座桥将于今年年底建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will be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2. 地图挂在墙上。
A map was hung on the wall.三)无主句无主句通常可以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英语被动式表达该类无主句。
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
Eight hour s’ sleep must ne guaranteed.但如果选择的英语动词的意义和英语的行文习惯,也可以用主动式。
洋车夫疑心他醉了,回头叫他别动,车不好拉。
Suspecting he was drunk, the rickshaw puller turned his head and asked him to keep still, for it was hard to pull the rickshaw.三、英语的被动式与翻译、鉴于以上汉语被动句的三种表达方式,我们在翻译英语被动句的时候,要找出适当的被动形式,因为汉语表达被动式的词存在语体等方面的差异,如积极意义(被、受/到)和消极意义(挨、糟)的差异,抽象和具体的差异,口语体(给、叫、让+ 施事)和书面语体差异等。
英汉主动与被动句式对比摘要:在英语学习中,汉语学习者对英语被动句式的掌握不尽如意。
究其原因主要是英汉被动句式除了基本的结构相似以外,很多情况下产生了大量的不对称句子。
这给汉语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了负迁移。
本文就此对英汉主被动句式进行了对比;目的是给那些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被动语态的过程中加以分析,整理,以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汉;主动被动句式;结构;含义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309-02被动语态是英语学习中一项很重要的语法内容。
但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这是一个较难的语法项目。
原因之一是,英语和汉语之间有一个细微的差别:英语是一种注重主语的语言;而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
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着这些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着重阐明这些特殊性,以避免汉语主题会给英语学习者的被动语态学习造成负迁移。
一、英汉被动句式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比较通常来讲,汉语中的“被”字句是汉语中最明显的被动结构,除了“被、叫、让、由”等明显的标志外,动词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英语的被动结构却很复杂,有时要求有助动词出现,通常是be,有时也可以是get和have等。
其中过去分词又有不规则变化形式,被动语态还与时态、体及情态动词长生复杂结构形式,加重了学习者的负担。
因此,本文就各种具体情况加以阐述。
(一)英语被动句式的原型和特殊形式a:主语(施事)+be+v_en分词(1)the enemy was defeated 敌军被打败了b1:主语+be+_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2) the violin was made by my fatherb2: 主语+情态动词+be+_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或主语+be+being+_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3)he may be kissed(二)汉语被动句式的原型和特殊形式由于汉语的语态是无动词形式变化,所以我们根据汉语受事的不同,用一种与英语不同的方式来表达(c型被动语态)。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英汉语言中的句式有很多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是主动与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动词的结构上,而在汉语中,则主要通过动词的位置和句子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
首先看英语中的主动语态。
主动语态中,主语一般在句子的前面,紧接着是动词。
"She is reading a book."(她正在读一本书。
)这个句子中,主语"She"出现在第一位,动词"is reading"紧跟其后,表示主语正在进行的动作。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主动语态的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主语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意位置,而动词则一般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结尾。
"她正在读一本书。
"中,主语"她"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动词"读"紧跟其后。
接下来看英语中的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一般由助动词"be"加上过去分词构成,通常以"by"短语表示动作的执行者。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这本书是汤姆写的。
)这个句子中,被动语态由助动词"was"和过去分词"written"构成,"by Tom"则表示执行动作的人。
在汉语中,被动语态一般通过句子的结构和动词的位置来表示。
被动句的结构为"被+动作的执行者+动词+其他成分"。
"这本书被汤姆写了。
"中,"这本书"是被动句的主语,"被汤姆"表示执行动作的人,"写"是动词,"了"是句子的标志性成分。
英汉两种语言在被动句的使用上也略有不同。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行为的承受者,而在汉语中,则多用于表达被动意义。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英汉语言在句式结构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主动和被动
结构的使用。
在英语中,主动和被动结构更为灵活,而且在句式中的位置和语法形式也有
不同的表现。
相比之下,汉语在表达主动和被动时则更加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动词。
在英语句式中,主动结构通常采用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即“主语动作了什么”。
而在汉语中,主动句式则更加注重动作本身的描述,往往需要使用相关的状语和修饰词来
表达动作的细节。
举个例子,英语中的主动句式“John eats an apple”,可以直接翻译成“约翰吃了
一个苹果”,这里的主语和动词的顺序与英语基本保持一致。
但是在汉语中,如果想要表
达这个动作的细节,还可以加入一些状语,如“约翰匆匆地吃了一个红苹果”。
相比之下,英语中的被动结构使用更加广泛,同时也更为灵活。
其中,被动结构通常
采用“被动语态+动词不定式”或“被动语态+宾语+附加语”的形式,即“某物被动作了
什么”。
而在汉语中,表达被动语态则更多采用“被+动词+主语”的形式,如“这篇文章被我
翻译过了”。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被动结构常常借助特定的动词或词组来表达被动语态。
如“这个苹果被咬了”,可以使用“被咬了”的词组来表达。
总之,英汉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主动和被动句式的表达方式也
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语言特点和用法进行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地表达意思并避免翻译出现偏差。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在英汉语种中,主动和被动句式的构造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
从主动和被动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
在英语中,主动句式通常以主语作为句子的主要动作执行者,而被动句式则将动作的执行者放在句子的末尾,以强调动作的接受者。
而在汉语中,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的构造并无区别,主语在句子中始终作为句子的主要动作执行者。
在翻译时,如果要将英语的被动句式翻译成汉语,通常需要通过借助被动结构或者其他方式来表达。
英语中被动句式的构造通常采用“be + 过去分词”的形式来表示动作的接受者,而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通常使用“被/让/使 + 动作执行者 + 动作”来表示。
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和语义来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被动句式。
在英文中,被动句式的语义更为丰富,除了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还可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和客观事实。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式主要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描述自然现象和客观事实通常采用其他句式来表达。
在句子的时态和语态方面,英语的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之间有一定的时态对应关系,如一般现在时的主动句式可对应为一般过去时的被动句式。
而在汉语中,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的时态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在翻译时,要根据句子的时态和语态来确定合适的翻译方式。
英汉句式翻译的主动和被动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翻译时,要根据句子的结构、语义、时态和语态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翻译方式,以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它们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句式翻译时尤为明显,尤其是在主动和被动句式的使用上。
一、主动句式主动句式是指主语执行动作的句子结构,通常由主语+谓语+宾语构成。
在英语中,主动句式是非常常见的,它强调主语的行为和动作。
比如:I read a book.(我读了一本书。
)She is cooking dinner.(她正在做晚餐。
)He plays basketball every day.(他每天打篮球。
)我读了一本书。
她在做晚餐。
他每天打篮球。
可以看出,在主动句式中,英语和汉语的句式翻译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语都是执行动作的主体,谓语和宾语也保持了相对一致的结构。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me.(这本书是我写的。
)在汉语中,被动句式的使用相对较少,通常用“被”、“受”这样的助词来表示。
比如:这本书是我写的。
可以看出,在被动句式中,英语和汉语的句式翻译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英语中,被动句式是通过谓语动词的被动形式来表达的,而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助词来表示的,这导致了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差异。
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在主动和被动句式的翻译中,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法规则和句式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句式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主动句式的翻译相对较为简单,通常是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进行翻译即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式结构和表达习惯可能存在差异,有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调整。
2.被动句式的翻译则相对复杂一些,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和意思进行翻译。
在英语中,通常是通过谓语动词的被动形式来表达被动句式,而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助词来表示被动关系。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动词形式和助词的使用,保证意思的准确表达。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它们的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进行句式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意思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在英汉翻译中,常常需要面对主动和被动语态的不同使用。
虽然英语和中文句子的语法结构有所不同,但从主动和被动的角度来看,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下面将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来详细比较英汉句式的翻译差异。
一、主动状语和被动状语在英语中,状语和主语是可以互换的。
例如,“The boy ran to the store”可以变成“to the store the boy ran”。
这种语法结构在中文中并不常见,所以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
此外,英语中还有被动状语的用法。
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he author”,其中的“by the author”就是被动状语。
但是,在中文中,这类被动用法通常需要通过动词的加工来实现表达。
例如,这句话的中文翻译为“这本书是作者写的”。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英语中的句子构成通常是主语加谓语。
在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句子中,谓语的构成与主语的形态不同,这就是被动句。
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he author”就是一个被动句。
而中文中的句式则并没有这种被动构成的形态。
因此,在翻译时,被动句可以根据语境来翻译成相应的主动句。
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动词变化在英语中,动词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变化形式也不同。
例如,“The boy kicked the ball”中的“kicked”是主动语态,而“the ball was kicked by the boy”中的“kicked”则是被动语态。
同样地,在中文中,一些动词的使用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例如,“我写了一封信”可以看作是主动语态,而“一封信被我写了”则可以看作是被动语态。
总的来说,互译英汉句子要考虑到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对英语句子的主动用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语境的不同而加以选择,达到准确、清晰的表达效果。
标题:深度剖析英语中的主动语态和汉语中的被动语态一、引言本文将围绕英语中的主动语态和汉语中的被动语态展开深入剖析,通过比较和举例,探讨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对理解和翻译的影响。
二、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基本概念1. 主动语态在英语中,主动语态用来主语动作,而且也主要用于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句子"The cat chased the mouse"中,"the cat"是主语,"chased"是动词,表达了主语执行的动作。
2. 被动语态而被动语态则是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通常在句子中使用"by"引导主语。
句子"The mouse was chased by the cat"中,"the mouse"是主语,"was chased"表示了动作的承受者,即主语执行的动作被动地发生。
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英汉翻译中的表达差异1. 语法结构在英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十分简便,只需改变动词的形式即可。
但在汉语中,被动语态的表达需要更多的辅助词和结构。
2. 语义表达另外,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主要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则更多地包含主语的效果,意味着动作的结果或影响。
这种差异在翻译时需要特别小心,在确保准确表达原意的同时保持文风自然流畅。
四、英汉主动和被动的比较1. 主动语态英语中的主动语态更注重执行者,更多地表达主体的主观意愿和行为。
而汉语中的主动语态则更强调动作本身,关注于动作的发生和过程。
2. 被动语态在被动语态中,英语更关注于动作的承受者,而汉语的被动语态则更注重于动作的结果或影响,强调主语在动作中的地位和角色。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针对英语和汉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比较,我认为在翻译和理解时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差异。
第六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passive habit)。
S.Baker在“The Practical Stylist”一书中指出:“Our massed,scientific,and bureaucratic society is so addicted to the passive voice that you must constantly alert yourself against its drowsy, impersonal pomp.’’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施事的原因。
人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用主动句。
但当主动句的施事(agent)由于以下的原因而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时,英语往往采用被动句:1.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如:The murderer was caught yesterday,and it is said that he will be hanged.凶手已于昨天被捕,据说他将会被绞死。
2.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自明,如:She told me that her master had dismissed her.No reason had been assigned; no objection had been made to her conduct. She had been forbidden to appeal to her mistress.她告诉我,她的男主人已解雇了她。
男主人没有讲明任何理由,对她的行为没有任何异议,也不许她向女主人申诉。
3.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如:Her only son was run over by a car.她的独子被汽车轧了。
有时为了隐去含糊的人称主语(vague pronoun subject),也用被动句:At the tea party they served only tea and cake.At the tea party only tea and cake were served.茶会上只供应茶和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