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讲 英汉语言的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554.50 KB
- 文档页数:150
翻译理论与英汉语言对比+Lecture 1 A Survey of Translation+Part 1 Basic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Part 3 Important Concepts of Translation+Part 1 Basic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I. What is translation?+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源语SL)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TL)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范仲英+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尽量保存原意。
+——Samuel Johnson+(a famous writer and dictionary compiler in Britain in the 18th century)+Translation is a cross-linguistic, cross-cultural and cross-soci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i.e.,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即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语言或文字内容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
《⾼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从语⾔⽂化对⽐⾓度看翻译)【圣才出品】第2章从语⾔⽂化对⽐⾓度看翻译⼀、语⾔⽂化对⽐的层次对⽐就是在两种语⾔的各个层⾯上去发现相似性和差异性,以便为⽇后的翻译活动打下⼀个扎实的基础。
语⾔对⽐的层次为:(1) 语⾳和书写系统的对⽐(2) 语义的对⽐(3) 句法的对⽐(4) 话语和篇章结构的对⽐(5) 社会、⽂化等语⾔外因素的对⽐⼆、语⾳和书写系统的对⽐1. ⾳节、声调不同(1) 汉语⼀个字⼀个⾳节,⽽英语⼀个词则可能有多个⾳节,汉语有四个声调,英语没有。
(2) 对翻译的影响①失去语⾳承载的特殊意义。
例:“四⼗四只⽯狮⼦”这句话的语义可译为(forty-four stone lions),但⽆法体现汉语特殊的语⾔特征。
②⾳译时,汉语的声调⽆法体现,英汉的⾳节数可能会⽆法对应,发⾳⽆法完全相同。
例:a. “王洪宝”和“王洪豹”这两个⼈名译成英语时都是Wang Hong-bao,没有差别。
b. Dallas译成“达拉斯”,但原⽂两个⾳节,S不构成⼀个⾳节,中⽂则是三个⾳节。
c. Reagan译成“⾥根”,但是R和“⾥”中的L完全不同。
2. ⾳韵和节奏的对⽐(1) 任何语⾔都有⾳韵和节奏,因为⼈们在交流过程中也希望取得⼀些“额外”的效果。
(2) 英汉⾳韵和节奏差异的根源①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的区别。
形合的句⼦,为了结构的严谨,表意的精确有时会牺牲⾳韵和节奏。
例:A new kind of aircraft—small, cheap, pilotless—is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译⽂]这是⼀种体积⼩、造价低的⽆⼈驾驶型飞机。
[分析]原⽂并未考虑到⾳韵、节奏⽅⾯,但在翻译为意合的汉语时,做出了调整,使其结构整齐,考虑到了⾳韵与节奏。
If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renew their moral life, build on their culture commonality, and develop closer forms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a third Euroamerican phase of western affluence and political influence.[译⽂]如果北美和欧洲能在道德⽣活⽅⾯得以重振,在共同的⽂化基础上进⾏发展,在政治经济领域进⼀步整合,以此作为在北约安全合作外的补充,那么将可衍⽣出经济富甲天下,政治⼀⾔九⿍的欧美第三阶段。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原作者:陆维卫)摘要: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入手,分析了英汉词汇、句法、语篇结构的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英汉翻译首先要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掌握翻译的技巧,以便译出更符合两种语言习惯的译文。
关键词:英汉语言的对比翻译影响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
而翻译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因为翻译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反映翻译中的重要规律,必须首先明确源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处理其不同之处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译技巧),这一任务就其实质来说,是对比语言学的任务。
可见对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汉语言对比的首要问题是找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让中国学生了解英汉互译的难点,提高翻译水平。
那么,英汉语言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翻译的呢?笔者试图从英汉词汇现象、句法现象及语篇结构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西系和汉藏语系,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词汇上。
与翻译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主要包括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
1.词的意义方面英语单词的词义一般分两类,一类:本义(Denotation),另一类:转义(Connotation)。
以动词gnaw为例,其本义是“咬;啃”。
如:The rat gnawed a hole in the wooden box.(老鼠在木箱上咬了个洞)。
Chapter Three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
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 ,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Accumulative Clause) 或独立的单句(1n depe ndent Se 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 .Nida 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订,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 及so that 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原作者:陆维卫)摘要: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入手,分析了英汉词汇、句法、语篇结构的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英汉翻译首先要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掌握翻译的技巧,以便译出更符合两种语言习惯的译文。
关键词:英汉语言的对比翻译影响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
而翻译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因为翻译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反映翻译中的重要规律,必须首先明确源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处理其不同之处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译技巧),这一任务就其实质来说,是对比语言学的任务。
可见对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进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汉语言对比的首要问题是找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让中国学生了解英汉互译的难点,提高翻译水平。
那么,英汉语言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翻译的呢?笔者试图从英汉词汇现象、句法现象及语篇结构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西系和汉藏语系,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词汇上。
与翻译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主要包括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
1.词的意义方面英语单词的词义一般分两类,一类:本义(Denotation),另一类:转义(Connotation)。
以动词gnaw为例,其本义是“咬;啃”。
如:The rat gnawed a hole in the wooden box.(老鼠在木箱上咬了个洞)。
汉英翻译第三讲英汉语言对比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异之点。
拿外语跟汉语进行比较,可以启发我们注意被我们忽略过去的现象。
”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始于100年多前《马氏文通》,这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书,是在比较和模仿拉丁文法的基础上写成的。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否则,人们就不能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研究。
而通过分析和对比英汉两种语言,译员必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译事之艰辛。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
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看成必要的成分。
正如王力所说:“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就算了。
”用习惯地道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I would not believe what he said.2.I did not remember a single point discussed at the meeting.3.I know Mr. Wang.4.He is the best singer.他的话,我可不信。
2.会上讲了什么,我一点没记住。
3.王先生我认识。
4.唱歌,他是最棒的。
形合与意合:英语国家沿袭了古代希腊人非常严格和规范的语词系统。
古代希腊人认为,语词系统与思维系统是相一致的,要表达一个清晰合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
而在一个毫无条理的陈述结构中,思想肯定也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无章的思想是没有意义的。
英语形合的特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形成的。
与之相反,中国人重直觉,强调意念流,只要能够达意,词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藏在字里行间。
正所谓“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英汉翻译教程--汉英语言对比第一部分汉英语言对比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基础上。
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
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按照人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不同语言的对比转换,也离不开对比分析。
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因此,对比、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
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
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亚更值得翻译”,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
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
他在与莎士比亚的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
对他在翻译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描述了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法。
他说:“莎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