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58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活动,配合执法机关执法,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课程内容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2.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始终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违反任何法律。
只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4.我们应该不断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还应该树立法治观念,相信法律的力量,尊重法律的权威。
5.自觉遵守社会公德6.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7.维护社会秩序稳定8.我们应该积极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不参与任何可能破坏社会秩序的活动。
如果发现有人破坏社会秩序,我们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活动10.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活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权益。
11.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12.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发现有人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我们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3.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14.我们应该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不参与任何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活动。
如果发现有人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我们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5.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16.我们应该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不泄露国家机密不参与任何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活动如果发现有人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我们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不参与任何有损国家形象的活动三、课程总结本课程通过对法治精神的培养和遵守法律法规的强调使我们对法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公民我们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积极参与到法治宣传活动中去配合执法机关执法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并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3.运用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见教学重点)3.结构线索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中职专用】高中思想政治同步精品课堂《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教版·第五版)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探究法治的内涵和精神;3. 分析法治国家的特征和优势;4.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积极守护法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具体阐述法治精神的内涵;3. 法治国家特征和优势。
教学难点:1. 分析法治国家的特征和优势;2. 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积极守护法律的意识。
教学方法:1. 阅读课本;2. 听课和讲解;3. 互动讨论;4. 情境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问候学生,询问他们对法律和法治国家的认识;2. 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教材内容,在了解法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法律?二、学习(30分钟)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的学习;2. 探究法治的内涵和精神;3. 分析法治国家的特征和优势,向学生讲解一些例子,并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三、讨论(20分钟)1. 队伍对立的情境练习:一组学生假扮违法者,另一组学生扮演警察,进行一种角色扮演。
这个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分别讨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遵纪守法,为什么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2. 学生分组,讨论在他们八位中选举一位班委会成员,应该遵循什么准则。
每个小组向全班宣读其选择的典型代表。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成为合法的公民。
五、作业(5分钟)1. 请将你在本节课中理解到的法律和法治国家的相关知识进行笔记和总结;2. 列举三个生活中遵守法律的例子。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首先向学生讲解了法律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法治精神的内涵和优势;2.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了解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同时引发了他们思考衡量班委成员的标准;3. 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遵守法律,成为合法的公民。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指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
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
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指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
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
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