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教学实验报告电子技术实验验证型示范
- 格式:pdf
- 大小:197.76 KB
- 文档页数:4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电子技术基础操作实训,使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意识。
二、实训内容1. 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2. 电路元器件的焊接与拆焊3. 常用电路的搭建与调试4. 电路故障分析与排除三、实训过程1. 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实训过程:(1)熟悉常用电子元件的名称、符号、外形和主要参数;(2)学习电子元件的检测方法,如电阻、电容、电感等;(3)利用万用表检测电子元件的参数,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实训结果:(1)掌握了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2)提高了对电子元件参数的理解。
2. 电路元器件的焊接与拆焊实训过程:(1)学习焊接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烙铁、剪线钳等;(2)掌握焊接技巧,如焊点成型、焊接速度等;(3)练习焊接与拆焊,熟悉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实训结果:(1)熟练掌握了焊接工具的使用方法;(2)提高了焊接技巧,确保焊点质量。
3. 常用电路的搭建与调试实训过程:(1)根据电路原理图,选择合适的元器件;(2)搭建电路,注意元器件的摆放和连接;(3)调试电路,观察电路性能,分析问题并解决。
实训结果:(1)掌握了常用电路的搭建方法;(2)提高了电路调试能力,培养了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
4. 电路故障分析与排除实训过程:(1)分析电路原理,了解电路工作过程;(2)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原因;(3)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电路故障。
实训结果:(1)掌握了电路故障分析的方法;(2)提高了故障排除能力,培养了工程意识。
四、实训心得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2. 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关键。
在实训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遵循操作规范,确保实训质量。
3. 团队合作是完成任务的保障。
在实训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
湖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实验题目: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实验目的】1. 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2. 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实验器材】数字万用表,实验电路箱,导线若干【实验原理】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s 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 ,其等效内阻R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阻。
【实验内容与记录】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 (1)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R0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Uoc 然后再将其输出端短路用电流表测其短路电流Isc则等效内阻为R0=IscUoc, 如果二端网络的内阻很小若将其输出端口短路 则易损坏其内部元件因此不宜用此法。
(2) 伏安法测R0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曲线,根据 外特性曲线求出斜率tan α,则内阻Ro= tan α=IscUoc也可以先测量开路电压Uoc, 再测量电流为额定值IN 时的输出 端电压值UN,则内阻为 R0=InUnUoc 。
(3) 半电压法测R0当负载电压为被测网络开路电压的一半时,负载电阻(由电阻箱的读数确定)即为被测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内阻值。
4) 零示法测UOC在测量具有高内阻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时用电压表直接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为了消除电压表内阻的影响,往往采用零示测量法,零示法测量原理是用一低内阻的稳压电源与被测有源二端网络进行比 较,当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与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相等时,电压表的读数将为“0”。
然后将电路断开,测量此时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即为被测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
1.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定戴维南等效电路的Uoc、R0和诺顿等效电路的ISC、R0。
实验一: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一、实验目的1. 熟悉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 掌握74LS00和74LS20集成电路的使用。
3. 通过实验加深对逻辑门电路应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组合逻辑电路是指输出信号仅与当前输入信号有关的电路。
本实验主要涉及74LS00四二输入与非门和74LS20双四输入与非门两种集成电路。
三、实验器材1. 74LS00集成电路2. 74LS20集成电路3. 逻辑分析仪4. 连接线四、实验内容1. 实验一:组合逻辑电路分析(1)使用74LS00和74LS20集成电路,设计一个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
(2)记录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分析电路的逻辑功能。
(3)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原理。
2. 实验二:密码锁开锁条件分析(1)分析密码锁开锁的条件:拨对密码,插入锁眼并接通电源。
(2)设计一个逻辑电路,实现密码锁的开锁和报警功能。
(3)分析密码锁的密码,确定密码ABCD的值。
五、实验步骤1. 实验一:(1)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组合逻辑电路,如图所示。
(2)连接好电路,使用逻辑分析仪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
(3)记录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分析电路的逻辑功能。
2. 实验二:(1)分析密码锁开锁条件,设计逻辑电路,如图所示。
(2)连接好电路,使用逻辑分析仪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
(3)记录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分析电路的逻辑功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根据实验结果,设计的组合逻辑电路能够实现预期的逻辑功能。
通过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输入信号满足特定条件时,输出信号为1,否则为0。
(2)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以满足不同的逻辑需求。
2. 实验二:根据实验结果,设计的密码锁逻辑电路能够实现开锁和报警功能。
通过观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输入信号满足密码条件时,开锁信号为1,否则为0。
(2)密码锁的密码为ABCD=1001。
一概述FXGPWIN编程软件对FX0/ FX0S、FX1S、FX1N、FX0N、FX1 FX2N / FX2NC和FX (FX2/FX2C)系列三菱PLC编程及其它操作。
1)进入FXGPWIN的编程环境双击桌面FXGPWIN图标或按table键选择到图标FXGPWIN。
2)编写新程序,新建文件出现PLC选型界面,选择好PLC型号后按确认键即可进入编辑界面,在视图中可以切换梯形图、指令表等,建立好文件后就可以在其中编写程序了。
3)程序的保存在“文件”菜单下的“另存为”下即可。
4)PLC程序上载,传入PLC。
当编辑好程序后可以就可以向PLC上载程序,方法是:首先必须正确连接好编程电缆,其次是PLC通上电源(POWER)指示灯亮,打开菜单“PLC”——“传送”——“写出”确认。
出现程序写入步数范围选择框图,确认后即可:5)PLC程序下载一样,在上述操作中选择“读入”,其他操作不变。
6)程序打开打开菜单“文件”“打开”,出现界面,选择要打开的程序,确定即可。
7)退出主程序ALT+F4或点击文件菜单下的“退出”。
二程序的编写1)编程语言的选择FXGPWIN软件提供三种编程语言,分别为梯形图、指令表、SFC状态流程图。
打开“视图”菜单,选择对应的编程语言。
2)梯形图编辑时如图3)编写程序可通过功能栏来选择,也可以直接写指令进行程序编写。
主要是熟悉菜单下各功能子菜单。
4)梯形图转换可通过视图菜单下梯形图、指令表、SFC状态流程图子菜单进行编程语言的转换三程序的检查在“选项”菜单下的“程序检查”,即进入程序检查环境,可检查语法错误、双线圈、电路错误。
四软元件的监控和强制执行在FXGPEIN操作环境下,可以监控各软元件的状态和强制执行输出等功能:元件监控功能界面;强制输出功能界面;强制ON/OFF功能界面。
一 FX2N 系列PLC 硬件组成FX2N 系列PLC 硬件组成与其他类型PLC 基本相同,主体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 、存储系统和输入、输出接口。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电子技术实验,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子电路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基本电子元件识别与测量- 学习识别常用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管等。
- 使用万用表测量元件的阻值、电压、电流等参数。
2. 基本放大电路实验- 研究共射放大电路的特性,如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等。
- 学习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分析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
3. 正弦波振荡电路实验- 研究RC振荡电路、LC振荡电路的特性,如振荡频率、幅度等。
- 学习使用示波器观察振荡波形,分析振荡电路的工作状态。
4. 数字电路实验- 研究逻辑门电路、触发器、计数器等数字电路的特性。
- 学习使用数字电路实验箱进行电路搭建和测试。
5. 模拟与数字混合电路实验- 研究模拟与数字混合电路,如A/D转换器、D/A转换器等。
- 学习使用模拟与数字混合电路实验箱进行电路搭建和测试。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熟悉实验设备和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数字电路实验箱等。
- 复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 实验操作- 根据实验要求,搭建实验电路。
- 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进行测试,观察实验现象。
-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 实验总结-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1. 基本电子元件识别与测量- 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容、二极管等元件的参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 分析测量结果,了解元件参数的误差来源。
2. 基本放大电路实验- 测量共射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等参数。
- 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分析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
3. 正弦波振荡电路实验- 测量RC振荡电路、LC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幅度等参数。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成绩教师签名实验名称实验序号实验日期2012.11.17姓名夏超学号2012301500223专业计科年级-班2012级7班一、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本次实验所涉及并要求掌握的知识;实验内容;必要的原理分析)小题分:实验内容:实验1:测量简单直流电路在有载状态下电源的电阻,电压和电路。
实验2:测量简单直流电路在短路状态下电源的电阻,电压和电路。
实验3:测量简单直流电路在开路状态下电源的电阻,电压和电路。
掌握的知识:1,软件操作初步知识2,认识相关元件表示方法3,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电流的方法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理R=U/I二、实验环境及实验步骤(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器件、仪器设备等的情况;具体的实验步骤)小题分:实验环境:软件仿真电路软件Multisim/xp系统(sp1)实验仪器:电压源,不同阻值的电阻,开关,导线,电压表,电流表实验步骤:1、分别按照实验电路图在Multisim软件上连接好模拟电路图2、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测量多组电压电流数据。
3、数据记录三、实验过程分析小题分:(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和问题,进行故障分析,说明故障排除的过程及方法。
根据具体实验,记录、整理相应的数据表格、绘制曲线、波形等)R(kΩ) 1 2 3 4 5I(mA) 6 4 3 2.4 2U(V) 6 8 9 9.6 10R(kΩ) 1 2 3 4 5I(mA) 11.994 5.999 3.999 3 2.4U(V) 11.994 11.997 11.998 11.999 11.999R(kΩ) 1 2 3 4 5I(mA) 24000 24000 24000 24000 24000 U(V) 0 0 0 0 0四、实验结果总结小题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完成思考题目,总结实验的新的体会,并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结果分析:实验1中数据符合欧姆定律;实验2中由于R2远大于R1,相当于R2处开路,电压几乎全部加在R2上实验3中R2被短路,故R2两端电压始终为0,电流表测量的是电压源-R1 回路的电流心得体会:我在这次作业中体会到了电脑的重要性,在些图的操作让我清楚的了解到了电路的奥秘。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路基本元件的特性及其应用;2. 掌握电路分析方法,包括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等;3. 熟悉电路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4. 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原理电路实验是学习电路理论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对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
本实验主要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等电路分析方法,并分析电路元件的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电路实验箱;2. 直流稳压电源;3. 直流电压表;4. 直流电流表;5. 万用表;6. 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基尔霍夫定律验证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原理图,连接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2)测量电路元件参数: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参数。
(3)验证基尔霍夫定律: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计算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和电压,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
2. 叠加定理验证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原理图,连接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2)测量电路元件参数: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参数。
(3)验证叠加定理:分别测量电路中每个独立源作用下的电路响应,计算总响应,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
3. 电路元件特性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原理图,连接电路,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
(2)测量电路元件参数: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的参数。
(3)分析电路元件特性:观察电路元件在不同电压、电流下的特性,如电阻的线性特性、电容的充放电特性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尔霍夫定律验证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和电压,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
2. 叠加定理验证实验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路中每个独立源作用下的电路响应,计算总响应,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比较,验证叠加定理的正确性。
3. 电路元件特性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路元件在不同电压、电流下的特性,如电阻的线性特性、电容的充放电特性等。
数字电子技术仿真实验学院:姓名:学号:电气工程学院%%目录实验一一位全加器的设计 (1)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原理 (1)三、实验结果 (1)四、实验总结 (2)实验二四位全加器的设计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 (3)三、实验结果 (3)实验三、三输入与门、三输入或门 (5)一、实验目的 (5)二、实验原理 (5)三、实验结果 (5)实验四8-3优先编码器 (7)一、实验目的 (7)二、实验原理 (7)三、实验结果 (7)实验五3-8译码器 (9)一、实验目的 (9)二、实验原理 (9)三、实验结果 (9)四、实验总结 (11)实验六八位十进制频率设计实验 (12)一、实验目的 (12)二、实验原理 (12)三、实验结果 (13)四、实验总结 (15)实验一一位全加器的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QUARTUSII8.0软件的使用流程;2.初步掌握VERILOG的编程方法。
二、实验原理Sum=a^b^ci;Co=a&b|(a^b)&ci.三、实验结果1.由实验原理可列些如下内容的VHDL文件:module fulladder(a,b,ci,co,sum);input a,b,ci;output co,sum;reg co,sum;always@(a|b|ci)beginsum=a^b^ci;co=a&b|(a^b)&ci;endendmodule2.仿真可得如下RTL仿真电路图:3.合理设置输入变量周期,可得各个变量波形图如下:四、实验总结这门实验对我来说是全新的,QUARTUSII软件也从没接触过,通过认真查看并实践指导书上的详细的步骤,基本可以做到完成实验任务;同时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也让我对QUARTUS 软件有了一定的认识。
实验二四位全加器的设计一、实验目的3.掌握图形层次设计方法;4.熟悉QUARTUSII8.0软件的使用流程;5.掌握全加器原理,能进行多位加法器的设计。
模电仿真实验电气工程学院09级5班余章2009302540166实验一晶体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一、实验目的1、学习共射放大电路的参数选取方法。
2、学习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与调整,了解静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3、学习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分析方法。
4、学习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频率特性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1、确定并调整放大电驴的静态工作点。
2、确定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 v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V omax。
1)R L=∞(开路);2) R L=3kΩ。
3、观察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并测出相应的集电极静态电流。
4、测量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 i和输出电阻R o。
5、测量放大电路-带负荷时的上限频率f H和下限频率f L。
三、实验准备1、阅读本实验的实验原理与说明,了解共射放大电路中各元件参数的选择及静态工作点的测量、调整方法。
2、选取图1-1所示的共射基本放大电路参数,已知条件和设计要求如下:1)电源电压V cc=12V;2)静态工作电流I CQ=1.5mA;3)当R c=3kΩ,R L=∞时,要求V omax≥3V(峰值),A v≥100;4)根据要求选取三极管,β=100-200,C1=C2=10uF,C e=100uF;3、估计所涉及的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R c=3kΩ):1)在不接R L和接上R L联众情况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2)在不接R L和接上R L联众情况下的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实验电路图四、实验电路的仿真分析1、原理图绘制及参数选取:三极管在BIPOLSAR库中,元件名称:Q2N2222参数设置方法:激活三极管,右键打开Eidt\pspice model文本框,修改电流放大系数Bf=100(默认值是255.9),修改Vje=0.7V(默认值是0.75V),修改基区电阻Rb=300(默认值是10)。
修改完成后保存,其他的参数不要随意修改,避免仿真时出错。
电子技术技术实验报告电子技术技术实验报告引言:电子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项电子技术实验,探讨其原理和应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电子技术中的信号放大器和滤波器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将探究信号放大器和滤波器在电子设备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实验原理:信号放大器是一种电子设备,用于增加输入信号的幅度。
它由一个放大电路和一个输入输出端组成。
放大电路可以将输入信号的幅度增加到所需的程度,以便在后续的电子设备中进行处理。
滤波器则是一种用于去除或选择特定频率范围内信号的电路。
它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频率响应来实现对信号的处理。
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信号源与放大电路和滤波器连接。
确保连接正确并稳定。
2. 调节放大倍数:通过调节放大电路的参数,使得输出信号的幅度达到所需的程度。
3. 测量输出信号:使用示波器或其他测量仪器,测量输出信号的幅度和频率。
4. 更改滤波器参数:调整滤波器的参数,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
记录不同参数下的输出结果。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信号放大器和滤波器的性能和效果。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信号放大器的作用是将输入信号的幅度增加到所需的程度。
通过调节放大倍数,我们可以控制输出信号的幅度。
而滤波器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参数选择性地去除或选择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
通过调整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我们可以实现对信号的处理和控制。
实验应用:信号放大器和滤波器在电子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通信领域,信号放大器可以用于增强信号的强度,以便在远距离传输中保持信号的清晰和稳定。
而滤波器则可以用于去除噪音和干扰,以提高通信质量。
在音频设备中,信号放大器可以用于增加音频信号的音量,而滤波器可以用于调整音频信号的频率响应,以实现音乐的优化和改进。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信号放大器和滤波器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一:直流电路1.电阻电路的计算程序:1电阻电路的计算第1题%本题选用回路法,列出的方程为Z*I=U的形式,求出回路电流,然后进一步求解Z=[ 20 -12 0; %阻抗矩阵-12 32 -12;0 -12 18];U=[10 0 0]'; %电压向量I=inv(Z)*U; %回路电路向量i3=I(1)-I(2); %求i3u4=I(2)*8; %求u4u7=I(3)*2; %求u7fprintf('(1) i3= %8.4fA\n u4= %8.4fV\n U7= %8.4fV\n',i3,u4,u7)us=10/u4*4; %根据电路线性性质,由上题的u4变化的倍数求出usUb=[us 0 0]'; %变化后的电压向量Ib=inv(Z)*Ub; %变化后的回路电流向量ib3=Ib(1)-Ib(2); %变化后的i3ub7=Ib(3)*2; %变化后的u7fprintf('(2) us= %8.4fV\n i3= %8.4fA \n U7= %8.4fV\n',us,ib3,ub7)输出结果:(1) i3= 0.3571Au4= 2.8571VU7= 0.4762V(2) us= 14.0000Vi3= 0.5000AU7= 0.6667V2、求解电路里的电压程序:%导纳矩阵AA=[ 0.6 0.125 -0.125 -0.1 0 -5 01 -1 0 0 0 0 -100 -0.125 0.325 -0.2 0 0 00 0 1 -1 0 0 5-0.1 0 -0.2 0.55 -0.25 0 00 0 0 0 1 0 01 0 0 -1 0 -1 0];%电流矩阵BB=[0 0 5 0 0 24 0]';V=inv(A)*B;fprintf('V(1)=%f V\nV(2)=%f V\nV(3)=%f V\nV(4)=%f V\nV(5)=%f V\n',V(1),V(2),V(3),V(4),V(5));输出结果:V(1)=117.479167V(2)=299.770833V(3)=193.937500V(4)=102.791667V(5)=24.0000001.求解含有受控源的电路里的电流程序:%A为阻抗方程A=[ 0 0 1 0 0 04 0 -4 12 -4 -4-4 0 0 -4 8 00 0.5 0 0 0 10 -1 0 0 1 0-1 0 0 1 0 -1];B=[2 0 0 0 0 0]';%B为电压方程I=inv(A)*B;fprintf('i1= %.0f A\ni2= %.0f A\n',I(1),I(2));输出结果:i1= 1 Ai2= 1 A实验二:直流电路(2)1.求最大功率损耗程序:A=[ 1 0-1/10000 1/10000];is=0;B=[10 is]'x 104-3V=A\B; Uoc=V(2); is=1;B=[0 is]'; V=A\B;Req=[V(2)-V(1)]/is; Pmax=Uoc.^2/(4.*Req)fprintf('The maximum power occurs at %f ¦¸\n',Req) fprintf('The maximum powerdissipation is %f W',Pmax) RL=0:50000;VL=10.*RL./(10000+RL); PL=VL.^2./RL;figure(1),plot(RL,PL),grid输出结果:The maximum power occurs at 10000.000000 ΩThe maximum powerdissipation is 0.002500 W输出图形如下则从图上可验证当RL 为10K Ω时,最大功率约为2.5×W2. 求消耗的功率程序: A=[1 0 0 0-1/5 1/5+1/2+1/20 -1/2 0 0 -1/2 1/2+1/24+1/1.2 -1/1.2 0 0 -1/1.2 1/1.2]; V1=inv(A)*[75 0 0 0]'; Uoc=V1(4); is=1;V2=inv(A)*[0 0 0 is]'; Req=V2(4)/is;RL=[0 2 4 6 10 18 24 42 90 186];REQ=[Req Req Req Req Req Req Req Req Req Req];B=REQ+RL;for i=1:1:10;UL=Uoc.*RL(i)/B(i);IL=Uoc./B(i);PL=UL.*IL;fprintf('(%2d)',i);fprintf(' RL= %6.0f ¦¸',RL(i));fprintf(' IL= %6.3f A',IL);fprintf(' UL= %6.3f V',UL);fprintf(' PL= %6.3f W\n',PL);end输出结果:( 1) RL= 0 Ω IL= 8.000 A UL= 0.000 V PL= 0.000 W ( 2) RL= 2 Ω IL= 6.000 A UL= 12.000 V PL= 72.000 W( 3) RL= 4 Ω IL= 4.800 A UL= 19.200 V PL= 92.160 W( 4) RL= 6 Ω IL= 4.000 A UL= 24.000 V PL= 96.000 W( 5) RL= 10 Ω IL= 3.000 A UL= 30.000 V PL= 90.000 W( 6) RL= 18 Ω IL= 2.000 A UL= 36.000 V PL= 72.000 W( 7) RL= 24 Ω IL= 1.600 A UL= 38.400 V PL= 61.440 W( 8) RL= 42 Ω IL= 1.000 A UL= 42.000 V PL= 42.000 W( 9) RL= 90 Ω IL= 0.500 A UL= 45.000 V PL= 22.500 W(10) RL= 186 Ω IL= 0.250 A UL= 46.500 V PL= 11.625 W 实验三:正弦稳态1.求各支路的电流相量和电压相量程序:%设置变量R1=2;R2=3;R3=4;XL=2;XC1=3;XC2=5;Us1=8;Us2=6;Us3=8;Us4=15;%求阻抗Z1=(j*XL*R1)/(j*XL+R1);Z2=R2*(-j*XC1)/[(R2-j*XC1)];Z3=R3*(-j*XC2)/(R3-j*XC2);Y1=1/Z1;Y2=1/Z2;Y3=1/Z3;%导纳矩阵YY=[Y1+Y2 -Y2-Y2 Y2+Y3];%电流矩阵II=[Us1/(j*XL)+Us2/R2902701800 Us3/R3-Us4/(j*XC2)-Us2/R2]; U=inv(Y)*I;ua=U(1),ub=U(2),I1=ua*Y1,I2=(ub-ua)*Y2,I3=-ub*Y3, I1R=ua/R1,I1L=(ua)/(j*XL), I2R=-(ua-ub)/R2,I2C=-(ua-ub)/(-j*XC1), I3R=(ub)/R3, I3C=ub/(-j*XC2),compass([ua,ub,I1,I2,I3,I1R,I1L,I2R,I2C,I3R,I3C]); 输出结果:ua = 3.7232 - 1.2732i ub = 4.8135 + 2.1420iI1 = 1.2250 - 2.4982iI2 = -0.7750 + 1.5018i I3 = -0.7750 - 1.4982i I1R = 1.8616 - 0.6366i I1L = -0.6366 - 1.8616iI2R = 0.3634 + 1.1384i I2C = -1.1384 + 0.3634i I3R = 1.2034 + 0.5355i I3C = -0.4284 + 0.9627i输出图形为:2. 含互感的电路:复功率程序: %设置变量R1=4;R2=2;R3=2;XL1=10;XL2=8;XM=4;XC=8;US=10;IS=10;Z1=R1*(-j*XC)/(R1-j*XC);Z2=j*(XL1-XM);Z3=j*XM;Z4=j*(XL2-XM)+R2;Z5=R3;Y1=1/Z1;Y2=1/Z2;Y3=1/Z3;Y4=1/Z4;Y5=1/Z5;%导纳矩阵YY=[Y1+Y2 -Y2 0-Y2 Y2+Y3+Y4 -Y40 -Y4 Y4+Y5];I=[US/R1 0 IS]';U=inv(Y)*I;ua=U(1);ub=U(2);uc=U(3);i1=(US-ua)/R1;Pus=US*conj(i1),Pis=uc*conj(IS)输出结果:Pus = -4.0488 - 9.3830iPis = 1.7506e+02 + 3.2391e+01i3.正弦稳态电路:求未知参数程序:US=100;I1=0.1;P=6;XL1=1250;XC=750;P=6;Z1=j*XL1;Z2=-j*XC;cos_a=P/(US*I1);a=acos(cos_a);I1=0.1*exp(-a*1i);UL1=I1*Z1;UC2=US-UL1;IC2=UC2/Z2;IL3=I1-IC2;ZL=UC2/IL3;IC2=UC2/Z2;IZ3=I1-IC2;Z3=UC2/IZ3R3=real(Z3)XL3=imag(Z3)输出结果:Z3 = 7.5000e+02 + 3.7500e+02iR3 = 750.0000XL3 = 375.00004.正弦稳态电路,利用模值求解程序:%变量初始化syms XL;U2=200;IR=10;XC=10;R=U2/IR;%解方程的语句f=R*XL-sqrt((XC*XL)^2+[R*(XL-XC)]^2);XL=solve(f,XL);XL1=XL(1)XL2=XL(2)输出结果:XL1 = 20*3^(1/2) + 40XL2 = 40 - 20*3^(1/2)实验四:交流分析和网络函数1.求解电流和电压程序:%本程序计算回路电流I1,I2%Z是阻抗矩阵,U是电压向量,I是电流矩阵Z=[10-7.5i -6+5i-6+5i 16+3i];Zc=-10i;U1=5;U2=-2*exp(75i*pi/180);U=[U1 U2]';I=Z\U;I1_abs=abs(I(1));I1_ang=angle(I(1))*180/pi;Ic=I(1)-I(2);Uc=Ic*Zc;Uc_abs=abs(Uc);Uc_ang=angle(Uc)*180/pi;fprintf('current I1,magnitude: %f \n current I1,angle in degree:%f\n',I1_abs,I1_ang);fprintf('voltage Uc,magnitude: %f \n voltage Uc,angle in degree:%f\n',Uc_abs,Uc_ang);运行结果:current i1,magnitude: 0.387710current i1, angle in degree: 15.019255voltage vc,magnitude: 4.218263voltage vc,angle in degree:-40.8616912.求解三相不平衡相电压程序:%U为电压矩阵,I为电流矩阵,Z为总阻抗矩阵,ZL为负载阻抗矩阵U1=110;U2=110*exp(-120i*pi/180);U3=110*exp(120i*pi/180);U=[U1 U2 U3]';Z1=[6+13i 4+2i 6-12.5i]';ZL=[5+12i 3+4i 5-12i]';I=U./Z1;Vn=I.*ZL;Vna_abs=abs(Vn(1));Vna_ang=angle(Vn(1))*180/pi;Vnb_abs=abs(Vn(2));Vnb_ang=angle(Vn(2))*180/pi;Vnc_abs=abs(Vn(3));Vnc_ang=angle(Vn(3))*180/pi;fprintf('phasor vlotage Vna,magnitude:%f \n phasor voltage Vna,angle in dgree: %f \n',Vna_abs,Vna_ang);fprintf('phasor vlotage Vnb,magnitude:%f \n phasor voltage Vnb,angle in dgree: %f \n',Vnb_abs,Vnb_ang);fprintf('phasor vlotage Vnc,magnitude:%f \n phasor voltage Vnc,angle in dgree: %f \n',Vnc_abs,Vnc_ang);运行结果:phasor vlotage Vna,magnitude:99.875532phasor voltage Vna,angle in dgree: -2.155276phasor vlotage Vnb,magnitude:122.983739phasor voltage Vnb,angle in dgree: 93.434949phasor vlotage Vnc,magnitude:103.134238phasor voltage Vnc,angle in dgree: -116.978859实验五:动态电路1.正弦激励的一阶电路程序:%变量初始化R=2;C=0.5;Uc0=4;Um=10;Ulong=Um;%作图t=0:0.01:20;time=R*C;Uct=Ulong+(Uc0-Ulong)*exp(-t/time); figure(1),plot(t,Uct),grid运行结果:2.二阶欠阻尼电路的零输入响应程序:L=0.5;R=1;C=0.02;%输入元件参数 Uc0=1;IL0=0;alpha=R/2/L;wn=sqrt(1/(L*C));%输入给定参数 p1=-alpha+sqrt(alpha^-wn^2);%方程的两个根 p2=-alpha-sqrt(alpha^2-wn^2) dt=0.01;t=0:dt:1; %设定时间组 %用公式Uc1=(p2*Uc0-IL0/C)/(p2-p1)*exp(p1*t);%Uc 的第一个分量 Uc2=-(p1*Uc0-IL0/C)/(p2-p1)*exp(p2*t);%Uc 的第二个分量 IL1=p1*C*(p2*Uc0-IL0/C)/(p2-p1)*exp(p1*t); IL2=-p2*C*(p1*Uc0-IL0/C)/(p2-p1)*exp(p2*t); Uc=Uc1+Uc2; IL=IL1+IL2;%分别画出两种数据曲线subplot(2,1,1),plot(t,Uc),grid subplot(2,1,2),plot(t,IL),grid运行结果:0246810121416182045678910R=1R=200.10.20.30.40.50.60.70.80.91-1-0.500.5100.10.20.30.40.50.60.70.80.910.511.52R=300.10.20.30.40.50.60.70.80.91-0.06-0.04-0.0200.0200.10.20.30.40.50.60.70.80.9100.20.40.60.81R=400.10.20.30.40.50.60.70.80.91-0.06-0.04-0.0200.0200.10.20.30.40.50.60.70.80.9100.20.40.60.8100.10.20.30.40.50.60.70.80.91-0.08-0.06-0.04-0.0200.0200.10.20.30.40.50.60.70.80.9100.20.40.60.81R=60.10.20.30.40.50.60.70.80.91-0.08-0.06-0.04-0.0200.0200.10.20.30.40.50.60.70.80.9100.20.40.60.8100.10.20.30.40.50.60.70.80.91-0.08-0.06-0.04-0.0200.0200.10.20.30.40.50.60.70.80.9100.20.40.60.81R=80.10.20.30.40.50.60.70.80.91-0.08-0.06-0.04-0.0200.0200.10.20.30.40.50.60.70.80.9100.20.40.60.8100.10.20.30.40.50.60.70.80.91-0.08-0.06-0.04-0.0200.0200.10.20.30.40.50.60.70.80.91-0.50.51R=100.10.20.30.40.50.60.70.80.91-0.08-0.06-0.04-0.0200.0200.10.20.30.40.50.60.70.80.91-0.50.5100.10.20.30.40.50.60.70.80.91-0.08-0.06-0.04-0.02000.10.20.30.40.50.60.70.80.9100.20.40.60.81实验六:频率响应1.一阶低通电路的频率响应程序:ww=0:0.2:4;%设定频率数组 ww=w/wcH=1./(i+j*ww);%求复频率响应figure(1)subplot(2,1,1),plot(ww,abs(H)),%绘制幅频特性grid,xlabel('ww'),ylabel('angle(H)')subplot(2,1,2),plot(ww,angle(H)),%绘制相频特性grid,xlabel('ww'),ylabel('angle(H)')figure(2) %绘制对数频率特性subplot(2,1,1),semilogx(ww,20*log10(abs(H)))%纵坐标为分贝grid,xlabel('ww'),ylabel('分贝')subplot(2,1,2),semilogx(ww,angle(H))%绘制相频特性grid,xlabel('ww'),ylabel('angle(H)')运行结果:00.51 1.52 2.53 3.540.20.40.60.81wwa n g l e (H )0.511.52 2.533.54-3-2.5-2-1.5-1-0.5wwa n g l e (H )100ww分贝10wwa n g l e (H )2.频率响应:二阶低通电路程序:for Q=[1/3,1/2,1/sqrt(2),1,2,5]ww=logspace(-1,1,50);%设无量纲频率数组ww=w/w0H=1./(1+j*ww/Q+(j*ww).^2);%求复频率响应figure(1)subplot(2,1,1),plot(ww,abs(H)),hold onsubplot(2,1,2),plot(ww,angle(H)),hold onfigure(2)subplot(2,1,1),semilogx(ww,20*log10(abs(H))),hold on%纵坐标为分贝subplot(2,1,2),semilogx(ww,angle(H)),hold on%绘制相频特性endfigure(1),subplot(2,1,1),grid,xlabel('w'),ylabel('abs(H)')subplot(2,1,2),grid,xlabel('w'),ylabel('angle(H)')figure(2),subplot(2,1,1),grid,xlabel('w'),ylabel('abs(H)')subplot(2,1,2),grid,xlabel('w'),ylabel('abs(H)')运行结果:012345678910246wa b s (H )012345678910-4-3-2-10wa n g l e (H )3. 频率响应:二阶带通电路程序:clear,format compact H0=1;wn=1;for Q=[5,10,20,50,100]w=logspace(-1,1,50);%设频率数组w H=H0./(1+j*Q*(w./wn-wn./w)); figure(1)%横坐标为线性坐标subplot(2,1,1),plot(w,abs(H)),grid,hold on %绘制幅频特性 subplot(2,1,2),plot(w,angle(H)),grid,hold on %绘制相频特性 figure(2)subplot(2,1,1),semilogx(w,20*log10(abs(H))),grid,hold on %纵坐标为分贝subplot(2,1,2),semilogx(w,angle(H)),grid,hold on %绘制相频特性 end运行结果:10-1100101-60-40-20020wa b s (H )10-1100101-4-3-2-10wa b s (H )01234567891000.20.40.60.81012345678910-2-112复杂谐振电路的计算程序:clear,format compactR1=2;R2=3;L1=0.75e-3;L2=0.25e-3;C=1000e-12;Rs=28200;L=L1+L2;R=R1+R2;Rse=Rs*(L/L1)^2%折算内阻f0=1/(2*pi*sqrt(C*L))Q0=sqrt(L/C)/R,R0=L/C/R;%空载Q0值Re=R0*Rse/(R0+Rse)%折算内阻与回路电阻的并联Q=Q0*Re/R0,B=f0/Q,%实际Q 值和带通s=log10(f0);f=logspace(s-.1,s+.1,501);w=2*pi*f;%设定计算的频率及范围及数组 z1e=R1+j*w*L;z2e=R2+1./(j*w*C);%等效单回路中量纲电抗支路的阻抗 ze=1./(1./z1e+1./z2e+1./Rse);%等效回路中三个支路的并联阻抗subplot(2,1,1),loglog(w,abs(ze)),grid%画对数幅频特性axis([min(w),max(w),0.9*min(abs(ze)),1.1*max(abs(ze))]) 10-1100101-60-40-202010-1100101-2-112subplot(2,1,2),semilogx(w,angle(ze)*180/pi)axis([min(w),max(w),-100,100]),gridfh=w(find(abs(1./(1./z1e+1./z2e))>50000))/2/pi;%求回路阻抗大于50千欧的频带fhmin=min(fh),fhmax=max(fh)运行结果:10610106。
武汉大学教学实验报告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 2010年11月20日Ω(c) 小信号等效电路单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三、实验步骤1. 检查电路连接、排除故障后通电,验证晶体管是否工作在放大状态,确保电路可正常放大。
2. 用“试探法”逐步寻优,查明最佳静态工作点(Q 点):从信号源输出一个s s 10mV,1kHz V f ==的正弦交流小信号接入电路,利用示波器密切注视电路输出信号波形。
若输出波形为正弦波,即可适当增大输入信号幅度,直到输出信号波形开始出现饱和失真或截止失真(波峰附近圆滑处被削平),并设法通过调节电路输入端的电位器改变Q 点来消除上述失真:若奏效,则表明Q 点可进一步优化,并在新的Q 点处继续重复上述步骤;若不奏效,则表明Q 点已恰好位于线性放大区中点附近,输入信号已达到最大幅值,继续增大将导致输出信号同时发生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
使用多用电表测量此时电位器实际接入电路的阻值和晶体管各极对地的电位。
3. 在静态工作点处利用替代法、半电压法或比例电压法测量电路的输入电阻。
4. 利用点频法测量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首先测量中频电压增益,再确定通频带并绘制曲线。
四、实验结果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计算结果如表1-1、表1-2所示 表1-1 静态工作点(测量值)⇒表1-2 静态工作点(计算值)BQ /V VCQ /V VEQ /V VBQ /A I μCQ /mA IBEQ /V VCEQ /V V3.69 6.85 3.09 1.61 0.60 3.162. 性能指标——电压增益的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表2 中频电压增益(测量值)i /mV v o /mV v v A有效值(毫伏表) 9.91 150 15.1 峰峰值(示波器)28.7 429 14.93. 性能指标——输入阻抗运用比例法,经测算,i 2.6k R =Ω。
4. 性能指标——幅频特性测量结果如表3所示,信号源输出频率f 至多保留3位有效数字。
电子实践训练(二)实验报告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第四章可编程控制技术实践训练实训的:通过对FX系列作实践训练用PLC基本单元的学习,掌握PLC各部分的功能及其基本操作。
通过应用实例的学习,掌握PLC的基本编程方法及调试技巧,达到能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的水平。
实训一 FXGPWIN编程软件使用1.1.概述FXGPWIN编程软件供对三菱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以及监控科编程控制器中各软元件的实时状态。
1.进入FXGPWIN的编程环境安装好FXGPWIN编程软件后,双击文件中FXGPWIN小图标,即可进入编程环境,如图4-1-1所示。
图4-1-1 FXGPWIN编程环境界面2.可编程控制器程序下载可编程控制器程序下载的方法是:首先必须正确连接好编程电缆,打开图4 -1-2中的“PLC”菜单。
4-1-3 端口设置菜单窗口界面再打开PLC菜单下的“端口设置”子菜单如图4-1-3所示,选择正确的串行口后再按确认键。
选择好串行口后,打开“PLC”菜单下的“程序读入”子菜单,即可进入如图4-1-4所示的界面。
正确选择可编程控制器型号,按确认键后等待几分钟,可编程控制器中的程序即下载到计算机中,实验台所配的PLC为,选择即可。
图4-1-4 PLC型号选择界面3.PLC程序的打开首先打开“文件”菜单下的“打开”子菜单界面如图4-1-5所示。
选择正确的文件和PLC型号后,按确认键,就可打开文件。
图4-1-6 编制程序界面4.编制新的程序首先打开“文件”菜单下的“新文件”子菜单,然后选择PLC型号,就可进入程序编制环境,如图4-1-6所示。
5.设置页面和打印打开“文件”菜单下的“页面设置”子菜单即可进行编程页面设置。
打开“文件”菜单下的“打印机设置”子菜单,即可进行打印设置。
6.退出主程序打开“文件”菜单下的“退出”子菜单或按右上角的X按钮,即可退出主程序。
7.帮助文件的使用打开“帮助”菜单下的“索引”子菜单,寻找所需帮助的目录名,如图4-1 -7所示,双击目录即可进入帮助文件的内容。
武汉大学教学实验报告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 2012年12月31日实验名称二阶状态轨迹的显示指导教师老师姓名年级学号成绩图2 显示RLC电路二阶状态轨迹界面图4 临界阻尼的状态轨迹图6 过阻尼的状态轨迹图7 所求系统的冲击响应和状态轨迹三、实验效果分析(包括仪器设备等使用效果)实验结果分析:1、RLC电路的状态分析File5_1.m%从界面上获取电路参数R = str2num(get(handles.edit1,'string')); L = str2num(get(handles.edit2,'string'));C = str2num(get(handles.edit3,'string')); t=0:0.1:100;a = [-R/L -1/L;1/C 0];b = [1/L;0];c = [1 0;0 1];d = [0];sys = ss(a,b,c,d); %建立系统状态空间模型Response = step(sys,t); %求系统的阶跃响应axes(handles.axes1);i tplot(t,Response(:,1),'b-','linewidth',1); %显示()Lylabel('il(t)','fontsize',14)axes(handles.axes2);v tplot(t,Response(:,2),'r-','linewidth',1); %显示()cylabel('vc(t)','fontsize',14)axes(handles.axes3);plot(Response(:,2),Response(:,1),'linewidth',1); %显示状态轨迹xlabel('vc(t)','fontsize',14)ylabel('il(t)','fontsize',14)%判断系统的阻尼状态alph = R/(2*L);omega = 1/sqrt(L*C);if (R==0)str = '无阻尼';elseif(alph>omega)str = '过阻尼’;endif(alph==omega)str = '临界阻尼';endif(alph<omega)str = ‘欠阻尼';endendset(handles.text4,'string',str);xishu=R/(2*L);%计算衰减系数xishu2=num2str(xishu);set(handles.text15,'string',xishu2);w=sqrt(1/(L*C)-(R/(2*L))^2);%计算衰减角频率T=2*pi/w;%计算衰减周期T2=num2str(T);set(handles.text16,'string',T2);File5_2.mt = 0:0.01:10;num = [1 3];den = [1 3 2];[a,b,c,d] = tf2ss(num,den)sys = ss(a,b,c,d); %建立系统状态空间模型axes(handles.axes1);impulse(sys,t);xlabel('time','fontsize',15);ylabel('Ampitude','fontsize',15);title('the impulse response of H(s)=(s+3)/(s^2+3s+2)','fontsize',15); [y,t1,x] = impulse(sys,t);axes(handles.axes2);plot(x(:,2),x(:,1),'g');xlabel('\lambda2(t)','fontsize',15);ylabel('\lambda1(t)','fontsize',15);axes(handles.axes3);plot(t,x(:,1),'r');xlabel('time','fontsize',15);ylabel('\lambda1(t)','fontsize',15);axes(handles.axes4);plot(t,x(:,2),'r');xlabel('time','fontsize',15);ylabel('\lambda2(t)','fontsize',15);。
电子技术实训报告
我是一名学习电子技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实训。
这次实训让我对电子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我们的实训中,我们首先学会了使用各种电子元器件,例如LED灯、电阻和电容等。
这些基础的元器件是电子技术的基石,我们不仅了解了它们的使用方法,还学会了它们的特性和性能。
接着,我们学习了各种电路,从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到复杂的数字电路,我们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电路中的每一个元器件都是重要的,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电路中相互作用。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电路设计的重要性,我们通过仿真软件和实际电路构建来进行实验,了解了电路的性能和特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和如何调整电路参数等。
此外,在实训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测试仪器,
例如示波器和万用表等。
这些测试仪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电
路的性能,还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电路设计。
在实训中的经验和知识对我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确信我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需要电子技术的知识。
其次,通过实验实践,我也会更加了解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并
且可以更好地仿真、设计和调试电路。
总的来说,这次电子技术实训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
不仅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电子技术的知识,而且也为我未来的学
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
会运用这些经验和知识,做得更好。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10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比较器5篇第一篇: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10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比较器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比较器系别:班号:实验者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实验报告完成日期: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 (3)1.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单限电压比较器...........................3 2.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施密特电压比较器. (4)三、实验仪器 (4)四、实验内容 (5)1.单限电压比较器...............................................5 2.施密特电压比较器.. (10)五、实验小结与疑问 (1)3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压比较器的模型及工作原理2.掌握电压比较器的应用二、实验原理电压比较器主要用于信号幅度检测——鉴幅器;根据输入信号幅度决定输出信号为高电平或低电平;或波形变换;将缓慢变化的输入信号转换为边沿陡峭的矩形波信号。
常用的电压比较器为:单限电压比较器;施密特电压比较器窗口电压比较器;台阶电压比较器。
下面以集成运放为例,说明构成各种电压比较器的原理。
1.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单限电压比较器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单限电压比较器电路如图1(a)所示。
由于理想集成运放在开环应用时,AV→∞、Ri→∞、Ro→0;则当ViER 时,VO=VOL;由于输出与输入反相,故称之为反相单限电压比较器;通过改变ER值,即可改变转换电平VT(VT≈ER);当ER=0时,电路称为“过零比较器”。
同理,将Vi与ER对调连接,则电路为同相单限电压比较器。
2.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施密特电压比较器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施密特电压比较器电路如图2(a)所示。
当VO=VOH时,V+1=VT+=R当VO=VOL时,V+2=VT−=R回差电平:△VT=VT+−VT−R22+R3VOH+RVOL+RR32+R3ER;VT+称为上触发电平;R22+R3R32+R3ER;VT-称为下触发电平;当Vi从足够低往上升,若Vi>VT+时,则Vo由VOH翻转为VOL;当Vi从足够高往下降,若Vi三、实验仪器1.示波器1台2.函数信号发生器1台3.数字万用表1台4.多功能电路实验箱1台四、实验内容1.单限电压比较器(1)按图1(a)搭接电路,其中R1=R2=10kΩ,ER由实验箱提供;(2)观察图1(a)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曲线;电压传输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用缓慢变化信号(正弦、三角)作Vi(Vip-p=15V、f=200Hz),将Vi=接示波器X(CH1)输入,VO 接示波器Y(CH2)输入,令示波器工作在外扫描方式(X-Y);观察电压传输特性曲线。
武汉大学教学实验报告
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 2010年11月20日
Ω
(c) 小信号等效电路
单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三、实验步骤
1. 检查电路连接、排除故障后通电,验证晶体管是否工作在放大状态,确保电路可正常放大。
2. 用“试探法”逐步寻优,查明最佳静态工作点(Q 点):从信号源输出一个s s 10mV,1kHz V f ==的正弦交流小信号接入电路,利用示波器密切注视电路输出信号波形。
若输出波形为正弦波,即可适当增大输入信号幅度,直到输出信号波形开始出现饱和失真或截止失真(波峰附近圆滑处被削平),并设法通过调节电路输入端的电位器改变Q 点来消除上述失真:若奏效,则表明Q 点可进一步优化,并在新的Q 点处继续重复上述步骤;若不奏效,则表明Q 点已恰好位于线性放大区中点附近,输入信号已达到最大幅值,继续增大将导致输出信号同时发生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
使用多用电表测量此时电位器实际接入电路的阻值和晶体管各极对地的电位。
3. 在静态工作点处利用替代法、半电压法或比例电压法测量电路的输入电阻。
4. 利用点频法测量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首先测量中频电压增益,再确定通频带并绘制曲线。
四、实验结果
1. 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计算结果如表1-1、表1-2所示 表1-1 静态工作点(测量值)
⇒
表1-2 静态工作点(计算值)
BQ /V V
CQ /V V
EQ /V V
BQ /A I μ
CQ /mA I
BEQ /V V
CEQ /V V
3.69 6.85 3.09 1.61 0.60 3.16
2. 性能指标——电压增益的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频电压增益(测量值)
i /mV v o /mV v v A
有效值(毫伏表) 9.91 150 15.1 峰峰值(示波器)
28.7 429 14.9
3. 性能指标——输入阻抗
运用比例法,经测算,i 2.6k R =Ω。
4. 性能指标——幅频特性测量结果如表3所示,信号源输出频率f 至多保留3位有效数字。
表3 幅频特性(i 10mV V =)
/kHz f 1.0´10-2 1.2´10-2 1.4´10-2 3.0´10-2 6.70´10-1 1.50 11.0 30.0 50.0 62.0 79.0 89.0 130 300 480 850
lg f
1.00 1.08 1.15 1.48
2.82
3.17
4.04 4.47 4.70 4.79 4.90 4.95
5.11 5.48 5.68 5.93 o /mV V
90.0 100 110 135 150 150 150 145 140 135 130 125 110 61.9 40.0 20.1 v A
9.00 10.0 11.0 13.5 15.0 15.0 15.0 14.5 14.0 13.5 13.0 12.5 11.0 6.19 4.00 2.01
的信号时波形不稳定,若波形已知,可选用毫伏表测量有效值。
分辨率,使包含信号峰峰值的一个完整周期波形
使波形稳定地呈现在示波器显示屏上。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通电前检查电路,通电时先试触,遇电火花或报警,应立即断开电源。
武汉大学教务部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