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儿童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23.08 KB
- 文档页数:5
儿童脑膜炎如何判断并治疗宝宝的脑膜炎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其特点是脑膜的炎症。
儿童脑膜炎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如何判断并治疗儿童脑膜炎对于保护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1.头痛和发热:儿童脑膜炎的典型症状之一是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和高热。
宝宝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和不适,头痛以及发热会持续较长时间。
2.呕吐:儿童脑膜炎患者常常会出现剧烈的呕吐,与感冒等其他情况不同,这种呕吐是持续的,并且伴随着头痛和发热。
3.颈部僵硬:患有脑膜炎的宝宝在颈部会出现僵硬的情况,即不能自由地将头部向前伸展。
当试图扩张宝宝的颈部时,会感到明显的抵抗。
4.意识改变:脑膜炎会影响宝宝的神经系统,导致意识改变。
宝宝可能会表现出嗜睡、烦躁不安、抽搐等症状。
5.皮疹:部分脑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上出现红斑或紫红色皮疹,这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体征。
二、如何判断儿童是否患有脑膜炎1.观察症状和体征:如果宝宝出现上述提到的头痛、发热、呕吐、颈部僵硬、意识改变以及皮疹等症状,特别是出现多个症状同时存在,就需要考虑宝宝是否可能患有脑膜炎。
2.咨询医生:在怀疑宝宝患有脑膜炎时,及时咨询医生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观察宝宝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脑脊液检查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针对儿童脑膜炎的治疗方法1. 医院就诊:如果怀疑宝宝患有脑膜炎,家长应立即就医,并将宝宝送往医院。
脑膜炎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专业的医生和设备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救治。
2. 抗生素治疗:如果脑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医生会根据细菌的类型进行抗生素治疗。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疗程通常为7-14天。
3. 对症治疗:除了抗生素治疗外,医生还会对症进行治疗,如对症处理高热、头痛和呕吐等不适症状,保持宝宝的水电解质平衡等。
急性病毒性脑膜炎诊疗指南【概述】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最常见的病原,约70%的无菌性脑膜炎病例为病毒感染所致。
病毒性脑膜炎是全身病毒感染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多数病例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夏秋季较多。
50%~80%的病例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和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腺病毒是较少见的病因。
【临床表现】(一)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一般为数小时,出现发热(38~40℃)、畏光和眼球运动疼痛、肌痛、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无力等病毒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剧烈头痛、呕吐和轻度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本病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在病毒性脑膜炎时常可缺如。
可有一定程度的嗜睡和易激惹,但易被唤醒,唤醒后言语仍保持连贯。
若出现更严重的神志障碍或神经系统局限性体征或癫痫发作,则意味着脑实质受侵犯,应诊断为脑膜脑炎。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症状轻微,病后几天后开始恢复,多数2周内痊愈。
少数患者的不适和肌痛可持续数周。
(二)病毒所致的非脑膜炎临床表现某些病毒可有特定症状和体征,如皮疹多见于肠道病毒,多呈非瘙痒性红斑和丘疹,局限于头颈部,儿童多见;咽黏膜灰色水疱疱疹咽炎见于A组柯萨奇病毒,胸膜痛、臂丛神经炎、心内膜炎、心肌炎和睾丸炎是B组柯萨奇病毒感染的特征,颈背和肌肉疼痛应疑及脊髓灰质炎,下运动神经元性肌无力可发生于ECHO和柯萨奇病毒感染,但不严重且为暂时性,非特异性皮疹常见于埃可病毒9型,腮腺炎、睾丸炎和胰腺炎是腮腺病毒感染的特征,但应注意B组柯萨奇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也可引起睾丸炎。
【诊断要点】(一)诊断根据急性起病的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CSF 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血白细胞数不增高等,并排除其他病因的脑膜炎,确诊需CSF病原学检查。
儿童病毒性脑炎(2016年版)一、病毒性脑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轻中度)。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抽搐、嗜睡、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可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抗生素治疗前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到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2.对症治疗:高热时降温,惊厥时止惊、降颅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抗病毒治疗。
4.必要时糖皮质激素治疗。
5.必要时应用保护脏器功能、营养神经药物6.必要时针灸、康复等综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中症2-3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卫生部疾病编码病毒性脑炎。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4)脑电图;(5)头颅CT/MRI;(6)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涂片、培养、病毒性抗体)。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气分析、血乳酸、血氨、自身抗体、甲状腺相关抗体;(2)血、脑脊液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3)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2.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3.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
病毒性脑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
若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
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此时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大多数患儿病程呈自限性。
【诊断标准】
(一)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前驱传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倦怠、嗜睡。
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
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病程大多在1~2周。
(二)病毒性脑炎
急性起病,大多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可有精神情绪异常、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改变,甚至脑疝。
部分患儿可有偏瘫,病理征阳性。
病情严重可有失语、多汗、流涎、瘫痪等后遗症。
病死率较高。
(三)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可正常,淋巴细胞可增多。
2.脑脊液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分类计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大多正常或稍增高,糖含量正常。
3.头颅CT、MRI可有异常。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应以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三关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与良好的护理。
成人补液量1500~2000ml/d,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保证热量。
(一)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合理营养。
(二)控制脑水肿和惊厥。
(三)呼吸道和心血管功能的监护与支持。
(四)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以及常见后遗症2024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也是神经内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颅内感染,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及常见后遗症。
一、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病毒性脑膜炎通常有以下症状:1、发热患者常出现发热情况,体温一般不超过40℃,且年龄越大、病情越重。
2、剧烈头痛患者常伴有剧烈头痛,多在额部或眶后,以及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能有脑膜刺激征。
幼儿可能没有头痛,表现为易激惹、易哭闹症状。
3、脑组织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脑组织损伤的临床症状,其常表现出昏迷、嗜睡等意识障碍;言语、吞咽功能障碍;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4、皮肤出现斑丘疹患者皮肤可能会出现斑丘疹的状况,发病范围比较局限,包括面部、躯干以及四肢,有时会出现损害神经系统的情况。
二、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主要与病毒感染和抵抗力偏低有关。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于病毒感染侵袭脑膜导致,好发于儿童时期。
在儿童时期由于身体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在接触有病毒的环境时,容易引起病毒感染,比如会出现病毒性感冒,当病毒侵袭身体破坏血脑屏障时,容易侵入颅内引起脑膜炎症,称之为病毒性脑膜炎。
在成年人时期,身体抵抗力比较好,相对儿童而言,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概率会比较低。
在确诊病毒性脑膜炎之后要尽早治疗,因为耽误时间越长病情会越严重,后期容易产生癫痫发作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的后遗症。
三、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1、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对于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所产生的临床症状表现来分析。
如果病情比较轻微,没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一般可以通过抗病毒以及消炎的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杀灭病毒,从而能够达到治愈的效果。
如果病毒性脑炎比较严重,引起脑积水,产生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比如腹腔引流手术,要排出颅内的积水。
化脓性脑膜炎(2016年版)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等。
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
1.病原治疗: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治疗: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
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过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G00.901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涂片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凝试验、血糖;(4)血培养、CRP、PCT;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气分析、遗传代谢病筛查、自身免疫检查。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它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严重危害患儿的大脑神经系统。
MRI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进行精准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际,就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1. MRI影像特点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T1WI序列:在T1WI序列上,大多数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信号,表现为灰质、白质交界处的低信号或弥散性低信号。
少数病例可以出现灰质异常信号,但相对较少。
(4)DWI序列:DWI序列可以显示出脑组织水分的弥散情况,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活跃程度和病程阶段。
根据临床病史和MRI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进行准确的诊断。
一般而言,MRI影像诊断准确率较高,对比CT等影像学检查有明显优势。
1. 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1)病灶分布:小儿病毒性脑炎多数病变弥漫分布于大脑半球或基底节,而细菌性脑膜炎多数病变集中分布于脑膜下间隙或脑脊液腔。
(2)病变范围:小儿病毒性脑炎多数病变范围广泛,形态不规则,多发性病灶较多,而细菌性脑膜炎多数病变呈线状或点状,边界较清晰。
(3)病变强化:小儿病毒性脑炎病灶很少有强化表现,而细菌性脑膜炎多数病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
三、结语通过以上分析可知,MRI对小儿病毒性脑炎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MRI影像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进行精准诊断,并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并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护理和照顾。
希望未来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为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防治贡献更多的力量。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病毒感染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病及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及慢性病毒感染。
具有代表性的引起人类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有:DNA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RNA病毒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和(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以形成潜伏状态和持续感染状态,造成复发性和慢性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脑炎的5%—20%,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
其病变主要侵犯颞叶、额叶和边缘叶脑组织。
1病因及发病机制HSV是噬神经DNA病毒,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
患者及健康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
HSV-1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及母婴传播。
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2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
人类大约90%HSE由HSV-1引起,仅10%由HSV-2所致。
且HSV-2所致的HSE主要发生在新生儿。
2病理HSE主要受累部位为额叶眶部、颞叶内侧和边缘系统,多双侧受累,但常不对称。
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为脑组织水肿、软化和出血坏死,脑实质出血坏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特征。
显微镜下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这是本病最具特征的病理学改变。
3临床表现1.I型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特点如下:1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前驱症状有上呼吸道感染。
2急性起病,病程长短不一,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
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1/3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多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查体主要表现为高级智能和精神行为障碍,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可有轻度脑膜刺激征。
临床病毒性脑炎临床评估、疾病特征、辅助检查及诊断标准脑炎是由脑实质的弥漫性或者多发性炎性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病理改变以大脑灰质与神经元受累为主,也可累及白质和血管。
根据病因,脑炎总体上可分为感染性脑炎与自身免疫性脑炎两大类。
病毒感染是感染性脑炎的主要病因之一,病毒性脑炎是神经科较常见的急症、危重症之一。
诊断病毒性脑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神经影像学和脑电图检查等结果,首先确定其患有脑炎,继而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等鉴定实验方可确诊。
(一)临床评估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评估要点包括:1.病史:(1)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旅居史、动物接触史、基础疾病、肿瘤病史、手术、输血与疫苗接种史、免疫状态;(2)现病史:起病时间、病程时相特点、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系统性症状。
2.体征及量表评分:(1)神经科体征:高级神经功能,脑干、小脑、锥体外系体征和脑膜刺激征等局灶性体征;(2)内科体征、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3.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红细胞沉降率、周围血淋巴细胞亚群与Ig水平(必要时)。
4.X线与超声:胸部CT。
5.脑电图。
6.神经影像学:头颅CT(急诊可及)、头颅磁共振成像(平扫与增强)。
7.脑脊液检查:压力、细胞计数与细胞学、生化;寡克隆区带、脑脊液与血清自免脑炎抗体(必要时)。
8.感染病原体检测:(1)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或)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2)抗病毒抗体(主要用于RNA病毒);(3)其他病原体检测实验。
(二)诊断标准(急性)病毒性脑炎的确诊需要同时满足主要条件、次要条件、确诊实验、排除其他病因共4个条件。
确诊病毒性脑炎需要同时符合A、B、C、D 4个条件:A.主要条件:精神状态改变,包括意识水平下降、嗜睡或精神行为异常且持续≥24h;或者新出现的癫痫发作。
B.次要条件:体温≥38℃的发热(起病前或起病后72h内),或新出现的神经系统局灶性表现,或脑脊液白细胞≥5×106/L,或脑脊液细胞学呈淋巴细胞性炎症,或影像学显示脑实质病灶符合脑炎,或脑电图异常符合脑炎。
治疗病毒性脑膜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又名无菌性脑炎,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见的为柯萨奇A及B病毒、孤儿病毒和疱疹病毒等。
起病时有发热、头痛、咽痛、呕吐、嗜睡等,重症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睡、浅昏迷甚至昏迷。
(1)脑脊液(CSF)检查:白细胞数<500×106/升(/L),早期中性粒细胞(N)偏高,后期淋巴细胞(L)占优势;蛋白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
多次涂片或培养无细菌。
(2)血柯萨奇病毒标记物测定:可为阳性。
(3)血、尿淀粉酶(AMY)测定:伴腮腺肿大或颌下腺肿大者,血、尿AMY升高。
病毒性脑膜炎检查项:1、白细胞分类(DC)2、尿淀粉酶(AMY)3、脑脊液白细胞(WBC)计数4、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5、淀粉酶(AMY)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②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
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②减少。
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
阿昔洛韦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抗HSV和相关疱疹病毒的核苷类似物,包括VZV。
两项随机试验显示,阿昔洛韦(10毫克/公斤,每日三次)提高成人的结果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死率约70%小于20e30。
5,6甚至与阿昔洛韦治疗结局往往是仍然较差,尤其是高龄患者,减少昏迷评分,或延误的超过48小时之间医院入院开始治疗。
7,8因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最常见的诊断病毒性脑炎在工业化国家,阿昔洛韦治疗是通常开始一旦初始CSF和/或成像结果表明,病毒性脑炎,无需等待HSV 通过PCR确认。
然而,与脑膜炎球菌败血症,孩子们可以在几小时内死去,于是立即用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在一个病人脑病有只有轻微的混乱,再考虑治疗是明智的腰椎穿刺调查;尤其是在很宽的鉴别诊断,以及相对少见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此外,经验使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可以过早的停止诊断途径因为临床医生感到不放心,这延迟的其他病因,不同的治疗方法可能被识别恰当的。
儿科经验已经证明的做法推定抗病毒治疗的所有患者的脑病,没有考虑到可能的诊断,是不beneficial.14然而如果有一个强大的临床怀疑脑炎,会有延误进行腰椎穿刺之前,或如果孩子病得很重或恶化,然后阿昔洛韦应该开始早,应该治疗可能的细菌meningitis.16即使阿昔洛韦已经开始在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脑脊液PCR可能保持积极7e10天,11后腰椎穿刺仍然可以确认的诊断意义。
虽然阿昔洛韦是相对安全有重要的副作用,尤其是肾功能损害二次结晶体和阻塞性nephropathy.161这种可逆肾病通常体现后4天静脉注射治疗可以影响高达20%的patients.162163肾病的风险可以通过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监测肾功能降低。
此外,阿昔洛韦的剂量应减少患者预先存在的肾损害,因为它是通过肾脏排泄。
其他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炎、骨髓衰竭和脑病。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阿昔洛韦原始的随机试验10天。
然而,10天的治疗后的临床复发的报告随后发表。
脑膜炎的诊断标准脑膜炎是指脑膜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脑膜炎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降低至关重要。
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是至关重要的。
1.临床表现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主要包括头痛、发热、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和癫痫等,不过也可能表现得比较隐匿。
对于有疑似脑膜炎的患者,应该进行精心的评估和仔细的检查。
关键点包括:(1)头痛:脑膜炎患者的头痛通常为强烈的前额或枕部头痛,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或数天。
头痛往往伴随着颈项强直和呕吐。
有时头痛的位置并不明显,可能是面部、额部或者牙齿等部位。
(2)发热:脑膜炎患者体温通常在38℃以上,可能达到40℃。
不过也有少数患者体温并不升高,甚至出现低体温。
(3)呕吐:脑膜炎患者的呕吐通常发生在头痛和发热之后,伴随着颈项强直。
(4)颈项强直:脑膜炎患者的颈项强直通常为突出的临床表现,患者不能将下巴贴近胸部。
不过,颈项强直也可能发生在其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中。
(5)神经系统症状: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癫痫、脑积水、集中性神经系统症状和感觉异常等。
2.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膜炎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常规脑脊液检查的诊断标准:(1)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O,但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常常升高。
(2)外观和颜色: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通常为浑浊的,颜色可变化为黄色或绿色。
(3)蛋白质: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常升高。
(4)糖和氯化物: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糖含量通常降低,而氯化物含量通常升高。
(5)细胞数和分类: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细胞数明显升高,超过5/mm^3。
并且这些细胞主要是中性白细胞(约占80-90%),少数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影像学检查脑膜炎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是否有脑积水、脑软化或者其他异常表现。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病毒性脑炎病理、诊断标准、病因、临床表现及疑似病毒性脑炎处理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是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脑实质炎症。
病毒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若病变主要影响大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若两者同时受累,则称病毒性脑膜脑炎。
大部分病毒性脑炎为急性,但特定的病毒感染可表现为亚急性或者慢性过程。
根据病情轻重,还可分成轻、重度脑炎,重症脑炎诊断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 频繁惊厥或持续状态;② 意识障碍,Glasgow 评分<8 分;③ 肢体瘫痪,精神行为异常;④ 脑干症状;⑤ 严重或持续颅内压增高;⑥ 多器官功能受损至衰竭。
重症脑炎多遗留后遗症。
病因大多为肠道病毒,其次是虫媒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其他病毒。
临床表现病毒性脑炎起病急,大多数患儿因弥漫性大脑病变而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怀疑病毒性脑炎处理步骤范围是涵盖所有疑似脑炎患者初始管理,直至诊断和早期治疗。
治疗措施(1)抗病毒药物应用1)经验性应用抗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是病原体尚未明确时首选药物,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是最严重病毒性脑炎,有确切疗效,在等待诊断结果同时,应快对所有疑似病脑使用阿昔洛韦。
2)已确定病原体病毒性脑炎,抗病毒药物选择: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使用阿昔洛韦。
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 型使用更昔洛韦。
麻疹病毒使用利巴韦林,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时鞘内注射利巴韦林。
流感病毒使用奥司他韦。
其余病毒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
(2)抗病毒药物以外其他治疗1)糖皮质激素。
短程激素冲击疗法能加快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病症改善,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推荐疗法: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于起病第3d,给予甲泼尼龙15~20 mg/kg 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3d 减半,持续9d后改为强的松 1~2 mg/kg 顿服,每 3 d 单次剂量减 5 mg,直到减完。
儿童病毒性脑炎(2016年版)
一、病毒性脑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轻中度)ICD-A86.x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抽搐、嗜睡、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可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抗生素治疗前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到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2.对症治疗:高热时降温,惊厥时止惊、降颅压防止脑
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抗病毒治疗。
4.必要时糖皮质激素治疗。
5.必要时应用保护脏器功能、营养神经药物
6.必要时针灸、康复等综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中症2-3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卫生部疾病编码ICD-A86.x00病毒性脑炎。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
(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
(4)脑电图;
(5)头颅CT/MRI;
(6)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涂片、培养、病毒性抗体)。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血乳酸、血氨、自身抗体、甲状腺相
关抗体;
(2)血、脑脊液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
(3)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2.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3.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
4.抗癫痫药物:频繁痫样发作者依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
5.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等。
6.保护脏器功能、营养神经药物
7.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相关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或基本恢复。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重症病毒性脑炎或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出现呼吸肌麻痹,需机械通气治疗;频繁癫痫持续发作;深昏迷;严重感染等并发症须进入ICU治疗。
二、病毒性脑炎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 A86.x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