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结块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尿素水解结块处置方案设计1. 背景尿素是一种常用的化肥,也是蛋白质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尿素遇到水分后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当尿素中含有的水分达到一定含量时,会出现结块现象,严重的话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形态,同时也会产生安全隐患。
针对尿素水解结块的问题,本文将提出处置方案设计。
2. 分析2.1. 尿素水解结块原因尿素水解结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水分含量过高,导致结块。
•储存条件不合适,如温度变化、湿度等影响。
•封存不严密导致气体进入。
2.2. 尿素水解结块危害尿素水解结块的危害主要包括:•影响产品质量和外观。
•延长储存时间,增加成本。
•产生安全隐患,易燃易爆。
2.3. 处置方案分析针对尿素水解结块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不同的处置方案。
•对于水分含量过高导致的结块,需要对尿素进行干燥处理,去除其中的水分。
•对于储存条件不合适的情况,可以通过改善存储环境,如控制温度、湿度等来解决。
•对于封存不严密导致气体进入,需要加强密封性,避免气体进入。
3. 处置方案设计3.1. 干燥处理方案设计尿素水解结块主要是由于水分含量过高,因此需要对尿素进行干燥处理。
处理步骤如下:1.准备干燥设备,如干燥窑、烘干机等。
2.将结块的尿素放入干燥设备。
3.对尿素进行干燥处理,将其水分含量降至合适的水平。
4.移除干燥设备中的尿素,重新包装并入库。
3.2. 改善储存环境方案设计改善储存环境的方案如下:1.取消露天储存,改为室内储存。
2.采用空调或通风设施控制空气湿度和温度,降低尿素吸水率。
3.加强密封性,避免雨水、积水渗透,定期检查储存环境。
3.3. 加强密封性方案设计加强密封性的方案如下:1.封存尿素时,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2.使用密封性好的袋子或容器,避免气体进入。
3.在集装箱、车舱等封闭空间内运输,防止外界气体进入。
4.定期检查密封性,及时发现和修复漏洞。
4. 结论针对尿素水解结块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提出多种方案,针对性强。
尿素结块原因及对策
一、尿素颗粒结块问题的背景:
夏季环境潮湿炎热,尿素颗粒易发生结块现象,影响销售和使用。
尿素颗粒结块会堵塞施肥机械出料通道,导致施肥不均,严重时会被退货或降价处理。
二、尿素颗粒结块的主要原因:
尿素含水量和环境湿度:含水量超标(>1.0%)是引起结块的主要因素,水分会导致颗粒表面溶解软化,增加接触面积,促进结块。
温度:包装时尿素颗粒温度和储存环境温度高会加速结块,尤其是当成品温度超过50℃时。
粒度与粉尘:粒度小、粉尘大易导致颗粒间接触机会增加,从而促进结块。
储存压力与时间:储存压力大、时间长会加剧颗粒间黏合,导致结块。
三、防尿素颗粒结块的对策:
从源头降低尿素产品水分:防止外来水进入系统,优化工艺指标,提高熔融尿液浓度,降低产品含水量。
降低尿素成品温度:通过提高流化风量、控制冷却室温度、增加散热面积等方法,确保成品温度低于40℃。
增加尿素颗粒的粒度:采用大颗粒造粒技术,更换筛网,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产品粒度。
提高尿素颗粒的强度:通过调整产品中的甲醛含量,保证产品抗拉强度,减少物理粉尘产生。
降低尿素颗粒粉尘含量:改造除尘管线,更换除尘装置,降低包装前的粉尘含量。
加强产品防护:在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采取防潮措施,如使用覆膜编织袋、控制堆放高度、盖好篷布等。
四、具体实施措施:
包装流程管理:严格验收包装袋,防止外来水混入,确保包装质量。
库存、运输和储存管理:控制贮存高度,减少倒库次数,露天存放时设置塑料托盘并盖好篷布。
肥料结块判定标准肥料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补充养分的物质,但在运输、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肥料结块的问题。
肥料结块严重影响了肥料的使用效果和农产品的产量,因此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判定标准来评估肥料是否结块。
本文将根据实际经验和专业知识,提出一套符合要求的肥料结块判定标准,以供参考。
一、观察外观判定肥料是否结块的第一步是观察肥料的外观。
正常的肥料应该呈散装状,颗粒之间没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而结块的肥料则呈现出明显的团块状,颗粒之间黏连紧密,不易分散。
观察肥料的外观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进行,根据颗粒的形状和粘结程度来初步判断肥料是否结块。
二、进行试验除了观察外观,还可以通过一系列试验来进一步判定肥料是否结块。
首先可以选取一部分肥料样品,用手轻轻捏碎,正常的肥料应该容易碎裂,碎片之间疏松自由。
而结块的肥料则难以碎裂,有明显的抗压性。
其次,可以将一部分肥料样品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正常的肥料应该在水中快速分散,而结块的肥料则不能充分分散,仍然保持团块状。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直观地判断肥料是否结块。
三、检测水分含量结块的肥料往往含有过高的水分,因此检测肥料的水分含量也是判定肥料是否结块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分含量过高的肥料容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结块现象的发生。
通过专业的水分含量检测仪器,可以精确测量肥料中的水分含量,根据标准的水分范围来判断肥料是否结块。
四、综合评判综合以上的观察、试验和水分含量检测结果,可以对肥料的结块情况进行综合评判。
如果肥料在外观上呈现结块状态,经试验发现有较强的抗压性,且水分含量超出正常范围,那么可以判定该批肥料存在结块问题。
相反,如果肥料外观散状,试验容易碎裂,水分含量正常,那么可以认定该肥料没有结块现象。
总结起来,判定肥料是否结块需要通过观察外观、进行试验和检测水分含量等多个方面综合评判。
只有准确判定肥料的结块情况,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确保肥料的正常使用和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化肥有结块的原因是什么复合(混)肥料结块的原因我国复合(混)肥料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尿素、氯化铵、硝酸铵、硫酸铵、磷酸二铵、磷酸一铵、过磷酸钙、重钙、氯化钾、硫酸钾等,这些肥料具有较大的溶解度,所以由它们制成的复合(混)肥料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容易结块。
影响复合(混)肥料结块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产品含水量水分愈高,颗粒间的盐溶解--结晶过程愈易进行,愈容易结块。
(2)包装温度包装温度高,产品内部水分没能充分释放,易结块;产品温度低,容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也易结块。
(3)贮存压力肥料颗粒在重压下,颗粒接触更紧密,粒子变形,接触面增大,从而引起结块。
(4)储存时间肥料产品在包装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一定反应,如吸湿、溶解、再结晶,盐类之间的复分解等,这一过程持续时间很长,所以储存时间愈久,结块愈严重。
(5)颗粒的形状颗粒小及形状不规则、多棱角,比表面积大更容易结块。
(6)颗粒的均匀度和硬度颗粒不均匀,则接触面积增大;硬度低,则易压碎,导致接触面积增大,易结块。
(7)颗粒内的杂质组成及含量不同的杂质组成会影响盐类结晶程度及结晶颗粒大小,从而影响结块程度。
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系复合(混)肥料防结块方法(1)添加适量甲醛甲醛和尿素反应生成二甲基二脲,既减缓了结块,又可使尿素缓效,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
(2)在尿素中(或尿液中)加入石膏粉石膏(CaSO4·2H2O)与尿素反应形成稳定复盐CaSO4·4CO(NH2),从而减缓尿素与其他物质形成复盐的过程。
(3)延长冷却时间冷却不彻底,将导致颗粒内部水分向表面转移,导致表面盐类的溶解结晶。
表现在尿基复合(混)肥料中,随着温度降低,复盐化率增多,导致结块。
(4)增加翻包次数或者建散堆仓库鉴于复合(混)肥料反应过程缓慢的特点,故在贮存过程中适当翻包(与建散堆仓库原理类似)。
贮存初期,结块程度不是很严重,一经翻包,结块就会松散,从而延长贮存期。
尿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结块的原因分析及措施摘要:尿素是一种广泛用于化肥、医药、塑料等领域的重要化学品。
然而,在尿素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尿素产品往往会出现结块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从尿素结块的原因和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尿素产品;结块原因;解决措施引言尿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一种白色、结晶性、无臭的固体,具有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农业、医药、化肥、塑料、染料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受多重因素影响出现结块的现象,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结块问题,提升产品质量。
一、尿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结块的原因分析(一)含水量超标尿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水分含量过高,容易使尿素颗粒之间产生吸附作用,形成结块。
这是因为尿素是一种亲水性物质,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特别是在高湿度的环境下容易吸附水分。
当尿素颗粒之间的水分含量过高时,就会使它们之间产生吸附作用,进而形成结块现象。
具体来说,当尿素颗粒之间存在水分时,它们之间的表面张力会降低,从而使得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增加。
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水分会迅速吸附在尿素颗粒表面,形成水分子与尿素分子之间的氢键,从而加重了颗粒之间的吸附作用,引发结块。
此外,水分还会引起尿素晶体的形变,导致晶体失去原有的结晶形态,从而加剧结块现象。
(二)温度影响尿素结块是指尿素颗粒之间产生吸附力,导致颗粒聚集并形成块状物。
除了水分含量过高,温度也是尿素结块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当尿素颗粒受到温度的影响时,尿素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使得颗粒表面的分子间距缩小,表面张力降低,从而导致颗粒之间形成吸附作用,引发结块现象。
温度对尿素结块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温度升高会使尿素颗粒中分子的动能增加,分子间距缩小,从而导致颗粒表面张力降低,颗粒之间的吸附作用增强,引发结块现象。
同时温度升高还会促进尿素颗粒内部结晶,使得颗粒形态发生变化,增加颗粒之间的物理吸附作用,导致结块。
2020年6月第43卷第3期Jun.2020Vol.43No.3 Large Scale Nitrogenous Fertilizer Industry大颗粒尿素产品结块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陈武东,吴桂波,李飞,魏傲,赵涛子(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东方572600)摘要:针对大颗粒尿素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结块现象进行分析,确认原因为最终冷却器失效造成产品出口温度高。
通过对最终冷却器进行设备改造和工艺优化,降低了尿素产品温度,避免了结块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
关键词:大颗粒尿素结块最终冷却器产品质量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化肥一期年产52万吨大颗粒尿素装置,采用氨汽提工艺,配以流化床造粒技术,是国内第一套大颗粒尿素装置o装置投产后尿素产品结块现象频发,2002年2月装置经过改造增加产品最终冷却器,产品结块现象得到改善o近年来,随着尿素产能的不断过剩,尿素市场由卖方逐渐向买方转变,客户对产品质的来,由于产品结块产生客户投逐渐增加"1尿素结块原因分析大颗粒尿素装工段处理后,经运输过程中发现,编织袋内的大颗粒尿素出现结块现象。
1.1尿素产品温的影响尿素温,发变形。
产品温度高主要是装产品温以运输过程中温方"尿素产品装,产品颗粒温过,冷却过中来中的尿素结,结块加⑴。
运输过中温过,会使尿素颗粒、重结晶和颗粒变形,致产品颗粒结块"尿素产品经最终冷却器冷却后的温度为尿素产品的最终温度,尿素产品最终温,1o结,尿素产品温一(55°C左右,该温45!2。
造成温的是素最终冷却器降,最终产品温,对尿素产品的结块响较大o706560P55疳50唄45图1尿素产品最终温度趋势(2016年)1・2尿素产品水分含量的影响尿素产品颗粒的过,尿素颗粒结结成块#3$;尿素颗粒化,的用加变,颗粒的增大,尿素产品颗粒容易结块"时间图2尿素产品颗粒水分含量趋势(2016年)收稿日期:2020-02-27;收到修改稿日期:2020-03-29。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因素及解决措施1 概述尿素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化工产品,尿素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含氮量、缩二脲含量、含水量、粒度、强度以及粉尘等。
在实际生产中含氮量基本能够达标,因而其他指标的控制就成为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如果尿素产品粒子呈现乳白色、结块、不均匀或刺激性气味过大时,说明尿素产品没有达到国家标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缩二脲、水、粒度及粉尘等各项指标。
2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因素分析2.1 缩二脲含量影响因素缩二脲是尿素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由于失氧受热而发生异构化作用生成的,因此其含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尿素溶液浓度,在一定温度下改变尿素溶液浓度,随着尿素溶液浓度的增高,生成缩二脲的速度逐渐加快;氨分压越大,缩二脲含量越小;温度影响,当尿素溶液浓度一定时,缩二脲的生成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停留时间的影响,当反应停留时间越长时,缩二脲生成量越大。
根据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化肥厂生成系统检验,尿素汽提塔出来液体中缩二脲的含量在0.2%,至蒸发系统入口增加至0.4%,一段蒸发和二段蒸发过程中缩二脲含量继续增加,至造粒喷头时增加至0.8%.2.2 含水量影响因素影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蒸发温度,二是真空度,三是出现泄漏。
如一、二段蒸发温度不达标会增加水分含量;一、二段分离器真空度不达标也会增加含水量;另外,容易出现泄漏的部件有二段蒸发加热器列管、上造粒塔保温夹套和蒸汽吹出阀、熔融泵进口冲洗水阀、造粒喷头预热蒸汽阀等。
除以上原因外,雨季时空气湿度高也会影响产品含水量。
2.3 粒度影响因素喷射速度、喷量多少、孔径大小会对尿素成品粒度产生影响。
喷孔初速越大,拉断时间短,尿素溶液温度高,粘度小,所的成品粒度小;喷量大,流股变细时间延长,尿液温度下降较多,粘度增加,所得尿素粒度就大;孔径大,流股粗,相同断裂时间时,产品粒度大。
2.4 粉尘的影响因素粉尘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加大尿素产品损失。
尿素特性说明一、物理性质尿素的分子式为CO(NH2)2,亦称脲,分子量60. 06,白色针状或棒状结晶体,工业或农业品为白色略带微红色固体颗粒,无臭无味,密度1.335g/cm3,熔点132.7℃,尿素易溶于水、醇和液氨,不溶于乙醚、氯仿。
在20℃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呈微碱性,在水或液氨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
含氮量约为46.67%,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
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30℃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
目前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
二、化学性质可与酸作用生成盐。
对热不稳定,加热至150~160℃将脱氨成缩二脲。
若迅速加热至160℃将脱氨而三聚成六元环化合物三聚氰酸(机理:先脱氨生成异氰酸(HN=C=O),再三聚。
),三聚氰酸进一步分解为氨气和二氧化碳。
主要反应式:CO(NH2)2 + H2O = 2NH3 + CO2有水解作用。
通常温度下,尿素在水溶液中基本不水解,但t>100℃水解开始明显加快,t>140℃水解速度剧增。
尿素在酸、碱、酶作用下(酸、碱需加热)能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尿素结构图关于结晶目前国内没有现成的50% 尿素溶液采购,所以电厂需从化肥厂买来袋装尿素自行配制成尿素溶液。
由于尿素的溶解过程是吸热反应,其溶解热高达-57.8cal/g(负号代表吸热)。
也就是说,当1克尿素溶解于 1 克水中,仅尿素溶解,水温就会下降57.8℃。
而50% 的尿素溶液的结晶温度是16.7℃。
所以,在尿素溶液配制过程中需配置功率强大的热源,以防尿素溶解后的再结晶。
在北方寒冷地区的气象条件下,该问题将会暴露的更明显。
尿素溶液在输送过程中容易结晶烟气脱硝技术是在近几年才传入我国并得到大力推广的,电厂实施该技术,通常都是对已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改造。
这样在整个尿素热解制氨系统设计中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在总图的布局上,不能按照工艺路线布臵各个车间,只能根据电厂实际情况布臵,往往造成尿素热解制氨系统距主体锅炉距离较远。
对母泽明现场调研的回答一、尿素结块分析对于可溶于水的固体,在接触湿空气的表面时都不是绝对干燥的,而是覆盖一层极薄的溶液膜,液膜上溶液的浓度相当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浓度。
当固体尿素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大于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水蒸气压时,空气中的水就被吸收到固体表面的液膜上,液膜不断增厚,使尿素中水含量增加。
如果时间足够长,就能使尿素全部潮解成溶液。
相反,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小于该温度下尿素表面上液膜的水蒸气压时,则液膜中的水分蒸发,部分溶液重新转变为固体,液膜变薄,尿素中水分含量降低。
在尿素储运和堆放过程中,颗粒表面紧密接触;随着尿素颗粒温度和周围空气湿度的变化,颗粒表面发生吸湿或蒸发的过程,导致颗粒破碎,并在外界的挤压下颗粒会在表面液膜中出现再结晶。
新结晶的尿素与其他结晶粘合在一起,这就是结块的原因。
为避免结块,要作好以下控制:1.尿素水分及温度,要控制在指标范围内偏低教好2.尿素强度高,粉尘越少越好。
粉尘越少,颗粒接触面积越小;3.环境湿度低好;4.堆码高度。
防止堆积压力过大导致结块;二、在尿素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夏季尿素温度高。
我们在夏季只能生产平均粒径=1.65mm左右较小颗粒尿素,出塔尿素(1#皮带)温度高达80—110℃(指标低于70℃)。
下塔尿素温度越高,表明尿素颗粒内残留的结晶热越多,发生粉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尿素粒子温度超过50℃时,颗粒就有可能粉化;夏季尿素水分高。
水分越高,强度越差,尿素就越容易粉化。
水分高的原因首先在于,在尿素结晶冷却过程中,因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高于尿素粒子表面的蒸汽压而产生尿素吸湿。
尤其是夏季高湿天气这一问题就特别明显。
其次因粒径小,吸湿比表面大(即表面与体积比),在塔内降落过程吸湿量大。
二段蒸发压力0.0029Mpa,温度136℃,尿素浓度99.8%,水分0.2%,而1#皮带取样的尿素有时水分高的时候可以达到0.5%以上,就是这个原因。
尿素水分数据请看EXECL附件;尿素在大库存放。
尿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结块的原因分析及措施作者:李得占许正兴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尿素装置生产能力66万吨/年,在生产、包装和储存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结块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产品品牌,为使用户用上放心、合格的尿素产品,通过工艺、包装、储存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定可行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提出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产品结块、板结情况。
关键词:尿素生产;质量管理;粉尘;结块;板结;仓储1 问题尿素,又称碳酰胺,是由碳、氮、氧、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
尿素吸湿性强,吸湿后结块,受温度影响,易出现颗粒粉化,从而导致出现结块、板结等情况。
对于结块和板结,本文从生产工艺、产品包装、储存运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有效解决产品结块和板结问题。
2 原因分析2.1 含水量超标尿素水份含量超标(>1.0%)直接影响尿素的内在质量,是造成板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分的存在,一方面,会使尿素颗粒表面溶解和重结晶而黏结成块;另一方面,会导致尿素颗粒表面软化,在压力的作用下加剧变形,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促进氢键结合和范德华力的作用,加大颗粒间的结合强度。
2.2 温度影响尿素温度高易变形。
储存过程中,因环境温度变化,存在水分会引起尿素颗粒表面溶解、重结晶和颗粒变形,使结块加速。
出造粒系统温度过高(>50℃)也会造成成品包装温度过高,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原来溶解在残余水分中尿素就会结晶析出,也导致结块加速。
目前产品冷却器出料温度在50℃左右,盛夏期间,达到60~70℃。
在成品冷却器至包装料仓通过皮带输送机输送,无相应的降温设备。
2.3 粉尘影响尿素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粉尘,如果自身粉尘含量过高,其相对比表面积愈大,颗粒间的接触面积愈大,引起结块的机会愈多。
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粒径小和圆度差的尿素颗粒间接接触紧、摩擦多,颗粒易破碎起尘,发生不均匀离散,容易结块。
探讨尿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结块的原因及对策文摘:某化工公司尿素装置的生产能力为52万吨/年。
在生产、包装和储存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结块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品牌。
为了让用户使用放心合格的尿素产品,从工艺、包装、贮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控制和预防措施,提出了有效减少产品结块和硬化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尿素生产;质量管理;灰尘集聚硬化;保存食物1引言尿素,也称为甲酰胺,是一种由碳、氮、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它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化学氮肥。
尿素吸湿性强,吸湿后会结块。
由于温度的影响,很容易造成颗粒破碎,导致结块和硬化。
针对粘结硬化问题,对生产工艺、产品包装、储运进行了分析研究,有效地解决了产品的粘结硬化问题。
图1尿素生产示意流程2结块原因研究2.1成品温度成品尿素颗粒温度越高,强度越低,碰撞产生的粉尘越多。
高温尿素颗粒进入密封包装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一些水蒸气会蒸发并冷凝成小水滴。
这些小液滴被灰尘吸收,形成粘合剂,粘合剂将粒状尿素粘合在一起,形成结块现象。
然而,我们有一个冷却装置,它可以确保材料在包装过程中的温度低于55℃,并且在交货前需要在公司仓库中储存3小时以上。
因此,材料温度不应是导致结块的主要因素。
2.2储存条件2.2.1堆放高度尿素结块与储存压力密切相关。
当堆叠袋的高度超过一定值时,最低的尿素会因挤压而变形甚至断裂,从而增加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
此外,腐殖酸原料容易吸收水分。
现场检查后,经销商仓库中储存了25袋,属于超高储存,起到结块和加油的作用。
2.2.2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尿素结块不仅与颗粒本身的温度有关,还与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
环境温度越高,造粒机冷却器在一定负荷下尿素颗粒的温度越高。
因此,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冷凝的蒸汽越多,尿素就越容易结块。
当环境的相对湿度增加时,大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增加。
当PU2.3成品温度成品尿素颗粒温度越高,强度越低,碰撞产生的粉尘越多。
高温尿素颗粒进入密封包装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一些水蒸气会蒸发并冷凝成小水滴。
浅析尿素粒子结块的原因与预防措施2300字摘要:尿素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基于其保存方便、使用方便的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农业领域等,且发挥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然而,当其受到蒸发系统的温度或泄露等因素,则会导致尿素粒子出现结块,对尿素产品质量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将针对尿素粒子结块的原因与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期望以此来解决尿素粒子的结块问题,提高尿素产品质量。
关键词:尿素粒子;结块;原因;预防尿素即为碳酰胺,其是一种由碳、氮、氧等物质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同时也是目前发现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
相较于其他肥料,尿素可以适用于各种土壤或植物,对于土壤产生的破坏作用也相对较小,这也使其成为了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化学氮肥。
相较而言,尿素一旦出现贮存不当或制备不当,则会导致尿素粒子出现结块,在损害了尿素质量的同时,也危害到了企业和农民的基本利益。
一、尿素粒子结块的原因(一)蒸发系统的温度当蒸发系统的一段和二段出液温度低于正常所规定的指标数值时,将会导致尿液中的水分无法按照规定进行分离,熔融尿素溶液当中的水分含量相对较高,造成喷头拉稀,出现尿素粒子结块。
其中,蒸发加热器的蒸汽压力较低、蒸汽量不足、蒸发系统尿液浓度过低、蒸发加热器出现列管、换热能力不足等因素,都会导致系统的蒸发温度降低[1]。
(二)蒸发系统的真空度当蒸发系统的一段和二段的真空度高于正常数值时,则会导致尿素粒子的水分子含量不但增高,水分越高,尿素粒子的结块现象越严重。
在对蒸发系统的真空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常见因素:第一,蒸发系统的负荷能力过大、无法进行有效处理;第二,蒸发系统的尿液浓度不足,蒸发系统压力上升;第三,蒸汽喷射器的蒸汽量过低;第四,蒸发系统的管线出现泄露。
(三)泄露问题喷头预热蒸汽阀门出现内露,导致蒸汽进入到尿液当中;熔融酵素的备用泵出口阀出现泄露,导致反动用的蒸汽冷凝液流入到运行泵当中;未能将熔融尿素泵入口处的加水阀门关紧,冷凝液混入其中;尿液管线出现了焊缝泄漏,夹套伴热蒸汽流入至到尿液管线当中。
肥料结块了你还在抡棍子敲吗?肥料,栽培技术肥料结块问题,相信不少人都会遇到过。
尤其在仓库垛一段时间的肥料最容易结块,时间越长结块越严重。
肥料结块卖相不好不说,在农民朋友看来,结块的就是假肥料,故而不少经销商,只好安排工人轮棍子敲打,费时费力。
厂家更是会因着结块问题遭经销商吼叫退货。
一、肥料结块原因为何?1、首先从原料分析,主要是原料易溶解一般来说复合(混)肥料生产的主要原料有尿素、氯化铵、硝酸铵、硫酸铵、磷酸二铵、磷酸一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等。
由这些易溶解的肥料制成的复合(混)肥料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就容易结块。
2、再看看影响肥料结块的其它因素1)肥料水分含量高肥料的水分含量是肥料在贮存过程中结块的最大因素,水分含量越高,肥料颗粒中的盐分越容易溶解,就越容易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再结晶后就容易形成结块,反复的溶解-结晶过程就会导致严重结块。
2)产品的粒度不均匀和颗粒抗压强度低肥料颗粒偏小或颗粒大小不均匀,颗粒间的空隙小,比表面积大,颗粒间的接触面积较多,就容易结块。
如果肥料颗粒抗压强度低,肥料在包装、运输、贮存过程中容易变形和破碎,会增加颗粒间的接触面积,也很容易导致肥料结块。
3)堆放时肥料间的压力肥料贮存时,颗粒在重力作用下,颗粒之间接触紧密,容易发生变形,堆放高度约高,肥料承受压力越大,颗粒间接触点增多,越容易结块。
4)贮存时间长肥料产品贮存时间越长,肥料颗粒表面重结晶—溶解的过程进行次数越多,加上长时间处于一定的压力下,结块趋势明显。
5)包装温度高包装温度高,成品冷却不充分,产品内部水分没能充分释放,再加上温度高时,其相应盐的溶解度大,在贮存过程中,随着温度降低,盐的溶解度减少,过饱和时会析出结晶,产生晶体桥,造成结块。
6)包装时存在大量的肥料粉末肥料颗粒冷却、包装的过程中,颗粒间发生磨擦会产生一定量的粉尘,粉尘在各颗粒之间存在,起到“桥梁”作用,使肥料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加大,也会造成板结。
对母泽明现场调研的回答
一、尿素结块分析
对于可溶于水的固体,在接触湿空气的表面时都不是绝对干燥的,而是覆盖一层极薄的溶液膜,液膜上溶液的浓度相当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浓度。
当固体尿素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大于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水蒸气压时,空气中的水就被吸收到固体表面的液膜上,液膜不断增厚,使尿素中水含量增加。
如果时间足够长,就能使尿素全部潮解成溶液。
相反,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小于该温度下尿素表面上液膜的水蒸气压时,则液膜中的水分蒸发,部分溶液重新转变为固体,液膜变薄,尿素中水分含量降低。
在尿素储运和堆放过程中,颗粒表面紧密接触;随着尿素颗粒温度和周围空气湿度的变化,颗粒表面发生吸湿或蒸发的过程,导致颗粒破碎,并在外界的挤压下颗粒会在表面液膜中出现再结晶。
新结晶的尿素与其他结晶粘合在一起,这就是结块的原因。
为避免结块,要作好以下控制:
1.尿素水分及温度,要控制在指标范围内偏低教好
2.尿素强度高,粉尘越少越好。
粉尘越少,颗粒接触面积越小;
3.环境湿度低好;
4.堆码高度。
防止堆积压力过大导致结块;
二、在尿素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夏季尿素温度高。
我们在夏季只能生产平均粒径=1.65mm左右较小颗粒尿素,出塔尿素(1#皮带)温度高达80—110℃(指标低于70℃)。
下塔尿素温度越高,表明尿素颗粒内残留的结晶热越多,发生粉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尿素粒子温度超过50℃时,颗粒就有可能粉化;夏季尿素水分高。
水分越高,强度越差,尿素就越容易粉化。
水分高的原因首先在于,在尿素结晶冷却过程中,因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高于尿素粒子表面的蒸汽压而产生尿素吸湿。
尤其是夏季高湿天气这一问题就特别明显。
其次因粒径小,吸湿比表面大(即表面与体积比),在塔内降落过程吸湿量大。
二段蒸发压力0.0029Mpa,温度136℃,尿素浓度99.8%,水分0.2%,而1#皮带取样的尿素有时水分高的时候可以达到0.5%以上,就是这个原因。
尿素水分数据请看EXECL附件;
尿素在大库存放。
高温,高水分的尿素以堆积的形式在大库中存放,因结晶热和高水分相互影响更易粉化。
因此,原则上尿素生产和包装应同时进行,也就是24小时直包。
对于堆放在大库中的尿素则应该尽量均匀分布;
为提高尿素强度,我们已在尿素中添加甲醛,含量控制在0.25%左右,但即使如此粉尘也多。
从影响尿素水分、温度、粉尘的因素来看,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尿素粒子温度高这一主要矛盾,也就是塔自然通风量不能满足2120t产能的要求。
在现有条件下考虑提高蒸发能力返料,振动筛强制分离就不可取,根本解决之道还是在于造粒塔的技术改造要早日进入时间表。
三、关于对大庆石化力克尿素板结难题的了解
化工信息网
近日,大庆石化公司化肥厂传来喜讯,这个厂采用向尿素蒸发系统加入甲醛溶液(37%)的方法,在GB2440—2001的允许范围内大大提高尿素颗粒强度,产品粉尘量明显减少,有效解决了夏季高温尿素生产面临的质量难题。
进入夏季,这个厂的尿素生产装置产出的尿素颗粒温度过高,粉尘量增长较大。
同时,由于产品在散库存放、转运等过程中热量聚集不易散失,尿素产品板结现象明显加剧,昆仑尿素的品牌形象受到影响。
为破解这一难题,这个厂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采取在尿素生产过程中添加适量甲醛的方法,使尿素颗粒在短时间内不易吸湿和放湿,从而保证尿素中水分的稳定性,减少尿素产品的板结和粉化现象。
目前看来,
这一方法效果显著,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农资网
7月1~6日,大庆石化公司化肥厂采用向尿素蒸发系统加入甲醛溶液(37%)的方法,在GB 2440-2001的允许范围内大大提高了尿素颗粒强度,产品粉尘量明显减少,质量进一步提高。
高温季节尿素生产面临的质量难题被破解。
该厂尿素装置自2005年扩能改造后,在主要生产设施不变的基础上,生产能力由48万吨提高到80万吨,设备利用率一直处于极限状态。
今年进入夏季以来,由于气温高,产出的尿素颗粒温度居高不下,粉尘量也有较大增长。
再加上产品在散库存放、转运、袋储堆压等过程中热量聚集不易散失,尿素产品板结现象明显加剧,大大影响了昆仑牌尿素的品牌形象。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厂成立了攻关小组,采取在尿素的生产过程中添加适量甲醛的方法,使尿素颗粒在短时间内不易吸湿和放湿,保证尿素中水分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尿素产品的板结和粉化现象。
据介绍,尿素装置加入甲醛溶液后,成品尿素甲醛含量为0.25%左右,尿素颗粒直径为0.85~2.8毫米,颗粒强度提高40%以上,产品粉尘生成量同比降低30%左右,较好解决了尿素产品板结的难题,提高了产品质量。
呵呵,眼睛一闭希望来了,眼睛一睁希望没了,忽悠人啊,大庆那地湿度低,俺们和他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