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共32页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32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太寻常的“小包包”,其中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就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虽然它们名字听起来有点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少的区别。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两种囊肿。
先来说说表皮样囊肿。
这玩意儿通常是由于皮肤表面的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
想象一下,就好像是一群调皮的细胞,不听指挥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体”。
表皮样囊肿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等等。
它的外观一般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摸起来有点像个小珠子,质地比较柔软。
表皮样囊肿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有时候,可能是因为皮肤受到了损伤,比如刺伤、划伤,导致表皮细胞趁机钻到了皮肤下面,然后开始“生根发芽”。
还有的时候,可能是先天就有的,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一些表皮细胞跑错了地方,结果就形成了囊肿。
从症状上来看,如果表皮样囊肿比较小,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只是在皮肤上能摸到一个小小的凸起。
但如果它长大了,或者发生了感染,那就可能会引起疼痛、红肿,甚至还可能会有脓液流出。
这时候,可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得赶紧去看医生。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虽然名字相似,但在很多方面还是不太一样的。
皮样囊肿的形成和胚胎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一些皮肤组织没有正常分化,而是被困在了身体的某个部位,就形成了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通常出现在身体中线的部位,比如眼眶周围、鼻部、枕部、胸骨前等等。
它的质地一般比表皮样囊肿要硬一些,形状也不太规则。
而且,皮样囊肿里面的内容物也更加复杂,除了有表皮细胞,还可能有毛发、皮脂腺、汗腺等组织。
在症状方面,如果皮样囊肿比较小,同样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它的生长,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的症状。
比如,如果长在眼眶周围,可能会影响视力;如果长在鼻部,可能会导致鼻塞等问题。
对于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诊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摸、观察囊肿的外观、位置等进行初步判断。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在我们的身体里,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太寻常的“小包包”,其中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就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虽然它们名字听起来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少的区别。
先来说说表皮样囊肿。
这是一种由于皮肤表皮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异常而形成的囊肿。
简单理解,就好像是表皮细胞在不该聚集的地方聚集成了一团。
它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甚至是阴囊等地方。
表皮样囊肿通常是一个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肿物,摸起来质地比较柔软,有的时候还能感觉到它在皮肤下面滑动。
从外观上看,它的皮肤表面一般是正常的,没有明显的红肿或者疼痛。
但是,如果这个囊肿受到了感染或者挤压,那就可能会引起疼痛、红肿,甚至会有脓液流出。
那表皮样囊肿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
比如,皮肤受到了创伤,表皮细胞就有可能趁机进入到皮肤深层,然后慢慢形成囊肿。
另外,有些先天性的因素也可能导致表皮样囊肿的出现。
再讲讲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的形成和表皮样囊肿不太一样。
它是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某些组织没有正常分化和融合而形成的。
皮样囊肿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中线部位,像眼眶周围、鼻梁、枕部等地方。
皮样囊肿的质地一般比较坚韧,和表皮样囊肿相比,它的活动度可能没那么好。
从外观上看,皮样囊肿的表面皮肤也大多是正常的。
在诊断这两种囊肿的时候,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再结合一些检查手段,比如 B 超、CT 等来进行判断。
B 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囊肿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情况。
CT 则能够更清楚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于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治疗,如果囊肿比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先观察,定期复查。
但如果囊肿比较大,或者已经引起了疼痛、感染等症状,那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了。
手术的目的就是把囊肿完整地切除掉,以防止它再次复发。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小心操作,尽量避免囊肿破裂。
因为一旦囊肿破裂,里面的内容物就可能会扩散到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有何区别?
苏瑞
【期刊名称】《中老年保健》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人体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大部分,毛发、指甲、汗腺、皮脂腺为附属器。
正常的皮肤应是光滑、细润的,但往往事与愿违,皮肤上会长各种包块,皮肤囊肿就是其中的一种。
皮肤囊肿起源于毛囊,毛囊末端呈球形扩张,称之为毛球。
毛囊是个较复杂的组织,囊肿发生在毛囊的不同部位,结构不同,其病名亦不同。
【总页数】1页(P37)
【作者】苏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
【相关文献】
1.CT对眶额区先天性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 [J], 程广明;庞朗;冼旺森
2.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MTI鉴别诊断 [J], 谢雷;符伟平;何以郎;徐梓榕;张春霞
3.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破裂的影像诊断探讨 [J], 黄鸿;邱勇刚;周亚萍
4.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J], 刘洪涛;卢漫
5.眶额区先天性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CT表现(附4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陈玉胜;史河水;马荣国;柳曦;刘永华;田志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在医学领域,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病变,而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就是其中的两种类型。
虽然它们名字相似,但在很多方面却存在着差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两种囊肿。
首先,我们来看看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又称为角质囊肿,多是由于皮肤表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形成。
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许多部位,比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臀部等。
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外伤,比如刺伤、划伤等,导致表皮细胞植入到深层组织;还有的可能是先天性的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导致表皮细胞残留并发展成囊肿。
表皮样囊肿通常表现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物,质地柔软或稍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
肿物的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只有几毫米,大的则可能达到数厘米。
在触摸时,一般没有明显的疼痛,但如果囊肿发生感染或破裂,就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从外观上看,表皮样囊肿的囊壁比较薄,里面充满了角质样的物质,这些物质看起来就像白色的豆腐渣。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没有皮肤附属器,比如毛囊、皮脂腺等。
诊断表皮样囊肿,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然后,可能会借助一些检查手段来进一步明确诊断,比如B 超、CT 等影像学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对于表皮样囊肿的治疗,一般来说,如果囊肿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可以先观察,定期复查。
但如果囊肿较大,或者出现了感染、疼痛等症状,就需要进行治疗。
治疗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
手术时,医生会尽量完整地切除囊肿及其囊壁,以防止复发。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的囊肿,起源于胚胎时期遗留的外胚叶组织。
它多发生在眼眶周围、囟门、枕部等中线部位。
皮样囊肿的形成与表皮样囊肿有所不同。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一些外胚叶组织未能正常迁移和分化,而是遗留在了特定的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组织逐渐形成了囊肿。
表⽪样囊肿表⽪样囊肿(epidermoid cyst),⼜名表⽪样瘤、上⽪样瘤、胆脂瘤或珍珠瘤。
该病较少见,占颅内肿瘤的0.5%-1.8%,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青年,⽆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桥⼩脑⾓及鞍旁,可以多发,⽣长缓慢,所以常在40岁左右才发现,另外约有25%发⽣在颅⾻板障和脊柱。
肿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组织,是胚胎晚期在继发性脑细胞形成时,将表⽪带⼊的结果,也有⼈提出外伤起因的学说。
此类肿瘤特征的外貌,为⾊泽洁⽩的带有珍珠光泽的块状肿物,表⾯不规则,⼩结节状;瘤壁薄⽽透明,内容物为⾖渣样略带油腻的脱屑细胞堆积⽽成。
肿瘤⽣长缓慢,但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强,也有炎症作⽤,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菌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临床上⽆特征性症状,常因肿瘤部位不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但不论肿瘤部位,常有精神症状,另有50%常有癫痫发作的症状(⼀)桥⼩脑⾓表⽪样囊肿主要代表症状为三叉神经痛,部分有患侧⽿鸣、⽿聋、晚期出现桥⼩脑⾓综合征。
神经系统检査发现第Ⅴ、Ⅵ、Ⅶ脑神经功能障碍,但⼩脑体征不明显。
【男性,28岁。
发作性左侧⾯部针刺样疼痛17天。
】颅脑MRI⽰:图A-C,左侧桥⼩脑⾓区囊性占位,边界清楚,见占位效应,脑⼲、⼩脑及四脑室明显受压,占位周围⽔肿不明显:横断⾯T2WI(图A)呈脑脊液样均匀⾼信号,T1WI(图B)呈低信号,DWI(图C)呈明显⾼信号:图D-F,横、冠、⽮状位增强扫描⽰囊性占位及囊壁均⽆明显强化。
诊断:左侧桥⼩脑⾓区占位,考虑表⽪样囊肿。
诊断依据:①囊性均质占位;②边界清楚,脑实质及颅⾻⽆侵犯,考虑为良性占位;③DWI呈⾼信号;④增强后病灶及囊壁均⽆明显强化,说明病变⽆⾎供。
下图为患者病理证实的表⽪样囊肿:(⼆)鞍区表⽪样囊肿早期主要症状为视⼒减退,视野缺损,久之可出现视神经萎缩。
少数病⼈可有内分泌障碍。
【男性,36岁。
主诉:反复短暂失神发作1年,加重1天】颅脑MRI CT平扫⽰:图A-D,右侧鞍旁见类椭圆形囊样占位,边界清楚,囊壁可见,周围见脑⽩质挤压征,瘤周⽆⽔肿:横断⾯T2WI(图A)及T1WI(图B)信号不均匀,脂肪抑制(图C)呈低信号:DWI(图D)呈低信号:图E-F,横、冠状位增强⽰病灶内⽆明显强化,囊壁呈环形强化,⽮状位⽰肿块向上⽣长呈哑铃状:图G,横断⾯CT平扫⽰,病灶呈极低密度,CT值约-67HU,边界清楚,囊壁可见钙化:图H,⽮状位CT增扫⽰病灶⽆明显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