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6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音版】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g)道(dào),名(míng)可(kě)名(míng),非(fēi)常(cháng)名(míng).无(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故(gù)常(cháng)无(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而(ér)异(yì)名(míng),同(tóng)谓(wèi)之(zhī)玄(xuán),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译文】此章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如果要用语言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里有些人会误解说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非普通的“道”)“无名”的“无”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时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文:
可以被人表达出来的道理,都是普通的道理。
可以被人形容的事物,都是寻常事物。
若人人都懂,则无需修行即可得道升天。
开天辟地之初,整个世界都是混沌而无法定义的。
当出现第一个元素的时候,也就拉开了生命起源的序幕。
因此把自己比作最小下原子,就会感叹微观世界之奇妙。
若把格局拉大,放眼宇宙,让“视线”所及之处尽可能得触碰宇宙的边界,则又会感叹宇宙之大。
这两种其实从某种定义来讲是一个意思。
你所触碰的边界只不过是另一个微小事物的一部分。
我们以为的无限,在某层能量看来,也许是“他们世界”的一花一草罢了。
把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会发现这种现象很有意思。
若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很多看似玄妙的事情就都迎刃而解了。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道,非常道。
道,即宇宙的原理、规律和道义准则。
这个原理和准则无法用言语表达,超越了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
名可名,非常名。
名,指具体的事物名称。
尽管有名字来称呼各种事物,但这些名字都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准确揭示万物的本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宇宙的初起之时,还没有具体的名称。
然而,万物诞生之后就有了各自的名字,这些名字是这些事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们应该保持无私无欲的心态,以观察宇宙的玄妙之处;但也需要适度地有欲望,以观察事物的边际作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宇宙的原理和具体事物虽然出自同一根源,但因为表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这就是玄妙之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妙之处更加深奥,无法言传。
而这种深奥也正是一切奇妙的开端。
道德经通过这一章的表述,引导人们去感悟宇宙的原理和众多事物的深刻含义,这是一个打开奇妙之门的方法。
总结:道德经第一章通过明确强调宇宙原理的无法言传和事物名称的相对性,提醒人们要超越形式和表象去理解事物,去感知宇宙的奥秘。
只有通过超越言语的限制,人们才能深入体会到事物背后的真实价值。
这种体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还能引导人们在道德和行为上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道德经从第一章开始,就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人生道路的指南。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
道可以说是有形的,但不是永久的实体;名称可以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但不可能完全描绘事物的本质。
天地最开始没有名称,万物的母亲有名称。
我们应该常常观察那些没有名称的东西,以发现它们的微妙之处;同时,也应该观察那些有名的事物,以发现它们所包含的道理。
这两者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应该称之为玄妙。
玄妙的本质又是极其深奥的,是所有奥妙的门户。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通过对“道”和“名”的定义,展开了其它章节的讨论,强调道和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道是人类对真理的追寻,是一种无形和难以描绘的存在。
名是人类用语言标识万物的过程,是对事物的概括和归类。
在此,作者告诫人们要更加注重观察没有名字的东西,从中发现其中的玄妙;同时也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名的事物所包含的道理,发现道在其中的存在。
通过这种文化的探究与追随,发现深层意义上的平衡与和谐,是道教以及道德经的核心内容。
道德经原文及全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哲学之源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道德经》的原文及全文,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
道德经原文《道德经》共分为81章,下面是其中的前五章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全文下面是《道德经》的全文,供读者参考: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老子道德经全文(含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
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做“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
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
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做“玄”。
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chù)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jiào),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倚,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
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第一章(序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叫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能够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清楚的一件事物,它是不是就会被语言和逻辑框起来,变的非常局限了呢?千万不要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名称、都能用言语表达。
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万事万物有名称吗?那个时候,花草树木、虫鸟鱼兽都不存在,又何谈名称?它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的名称呢?是人类发现它们之后,将它们定义成花草树木、虫鸟鱼兽用以分别,才开始有的名称。
但是,它们从有了名称之后,就被名称给框起来了,就再也脱离不了那个标签了。
所以,我们要承认“无”的存在,只有体会到“无”,才能发现更多的之前没有发现的妙处。
(比如杯子设计了“无”才能装水,房子空出来才能住人,作字画时要留白、谈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而“有”呢?并非就无用了,我们可以用已经定义的“有”去扩展,去寻找更大的边界,这样的话,框起来的“有”就被激活了。
在生活之中,“有”和“无”其实会经常一同出现,只是我们往往看的到“有”,却发现不了“无”罢了(比如我们常追求胜、强、进、大、多、高、增、有、得、美,却很少去观注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
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无”的存在,那就已经很“玄”了,如果他能发现“无”的存在之后,还专门去研究“无”、利用“无”,那么这个人,真可称得上“玄之又玄”了。
(如果我们能够在追求胜的同时看得到败;在追求强的同时看得到弱;在追求进的同时看得到退;在追求大的同时看得到小;在追求多的同时看得到少;在追求高的同时看得到低;在追求增的同时看得到减;在追求有的同时看得到无;在追求得同时看得到舍;在追求美的同时看得到丑,然后利用好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的力量,那就基本上天下少有人可以匹敌了。
【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下⾯是®⽆忧考⽹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章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注⾳版】 道(dào)可(kě)道(dào),⾮(fēi)常(cháng)道(dào), 名(míng)可(kě)名(míng),⾮(fēi)常(cháng)名(míng). ⽆(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gù)常(cháng)⽆(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 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 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ér)异(yì)名(míng), 同(tóng)谓(wèi)之(zhī)⽞(xuán),⽞(xuán)之(zhī)⼜(yòu)⽞(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 【译⽂】 此章为第⼀章,“道可道,⾮常道”的“道”可以⽤⾔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常名”的“名”如果要⽤语⾔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有些⼈会误解说明⼀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语⾔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普通的“道”)“⽆名”的“⽆”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解释:1.“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道(原则、真理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第二个“道”是动词,表示解说、表述的意思。
2.“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名(称谓、概念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第一个“名”是名词,指的是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表示命名、定义的意思。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这是万物生长的源头。
有了名称,万物开始分化、形成,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我们要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去观察宇宙万物的微妙之处;同时要有欲望,去观察宇宙万物的端倪。
无欲和有欲是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欲和有欲这两种观察方法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都可以称之为“玄”。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玄妙的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我们要通过这种玄妙的道,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总结:《道德经》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概念、名的概念以及观察宇宙万物的方法。
道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名是对道的形态的命名和定义。
我们要通过无欲和有欲这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这种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