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通道下显微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 格式:ppt
- 大小:29.78 MB
- 文档页数:24
微创路径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翟羽东;王寅;李宏兴;刘胜锋;李海群
【期刊名称】《中国骨伤》
【年(卷),期】2008(021)006
【摘要】对不伴椎管或侧隐窝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部分患者,我院原来多采取椎间盘切吸方法治疗。
2000年11月至2006年4月对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用切吸设备中的穿刺针和套管等器械,行微创路径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463-464)
【作者】翟羽东;王寅;李宏兴;刘胜锋;李海群
【作者单位】承德县医院骨伤科,河北,承德,0674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外科;承德县医院骨伤科,河北,承德,067400;承德县医院骨伤科,河北,承德,067400;承德县医院骨伤科,河北,承德,06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微创小切口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 穆峰;王宏章;赵振宇;杨民坤
2.显微镜辅助下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 陈新;黄波;袁华平;胡庆滨;吴木生
3.显微镜辅助下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 陈新;黄波;袁华平;
胡庆滨;吴木生
4.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与传统后路椎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比较 [J], 周凯; 贺中原; 唐可; 权正学
5.微创手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疗效的比较 [J], 王鑫;张成祺;裴济民;徐顺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记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压迫症状而进行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本手术记录将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步骤和过程,以及术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手术日期:XXXX年XX月XX日手术医生:XXX医生手术步骤:1. 患者定位:患者采取俯卧位,并根据术前CT/MRI影像确定手术部位。
2. 局部麻醉:在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使患者感到轻微疼痛。
3. 皮肤切开:医生在定位后,通过医用刀具在患者的腰部进行皮肤切开,露出手术部位。
4. 钢针导向:医生通过X光引导下将钢针插入到患者的椎间孔位置,确保手术的精确性。
5. 制作通道:医生在钢针导向下逐步扩大通道,最终露出神经根和椎间盘突出部位。
6. 摘除髓核:医生使用椎间孔内窥镜等微创器械,将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突出部分或髓核摘除,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7. 清理术野:医生清洁手术部位,并确保术野内没有残留的碎片或出血。
8. 定位封闭:医生将手术部位进行局部止血,并逐层缝合皮肤,完成手术。
术后护理:1. 术后密切观察:术后患者需要在病房内密切观察,注意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2. 术后卧床休息: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提重物。
3. 术后用药:根据医嘱服用消炎镇痛药物,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疼痛。
4.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手术部位的愈合情况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5. 康复锻炼:术后患者可以根据医嘱进行康复锻炼,帮助加速康复和预防复发。
总结: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微创的神经根减压手术,能够有效缓解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根压迫症状。
术后的合理护理和康复锻炼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患者能够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第二篇示例:腰椎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手术,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该手术通过椎间孔镜技术,将突出的髓核组织摘除,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
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手术详细说明)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 endoscopic disecectomy ,M ED)是Foley和Smith在1997年介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
经棘突旁15mn左右皮肤小切口,定位针插到椎板下缘,逐层扩大至16或18mn®道管达椎板下缘表面,通道管内插入带有冷光源的4mn直径内镜镜头,将通道下视野放大在监视器上。
在通道内使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切除部分椎板及黄韧带进入椎管,手术方法同标准显微椎间盘切除术。
它有放大视野和照明效果好、皮肤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小、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用等优点。
不同于介入技术、经皮穿刺椎间盘负压吸引、激光气化髓核等减压方法。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是充分解除神经根压迫。
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关节突增生,椎体后缘增生,侧隐窝狭窄,韧带肥厚和钙化。
单纯髓核摘除,很难解除神经根管狭窄和神经根压迫,所以前方、后外侧入路和单纯髓核减压的治疗效果不佳。
由脊柱后方入路经椎板间隙切除突出腰椎间盘的方式与常规腰椎间盘手术方式相同。
与开放性手术相比具有达到病变距离最短、损伤组织最小的优点,术中肌电图研究表明MED手术操作对神经根机械创伤小。
与开窗手术相同能直视下保护神经组织,检查神经根受压的范围,可完成使神经根充分减压的目的。
MED吉合了常规切开手术神经组织减压的可靠性和微创外科技术的长处,被称为脊柱外科中突破性进步,目前已在中国很多医院临床应用。
(一)椎间盘内镜设备1 .摄像系统 监视器、主机、内镜镜头、光导纤维光缆带有 摄像和照明及清洗内镜系统,可将手术视野放大 64 倍。
2 .器械 导针、软组织扩大器械、通道管固定器。
3 .在内镜下使用的手术器械 包括不同角度椎板咬骨钳、髓 核钳、刮匙,神经剥离器、神经根拉钩、剪刀、双极电凝镊、吸引 器、刀。
.高速磨钻。
.自制器械 国内各位专家自制环切钻、舒平器、圆形骨凿 在Foley 和Smith 介绍MED 技术后的两年左右,已经有几种类似MED 技术出现。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椎间盘镜(MED)下髓核摘除术:系指从脊柱后方的15mm~16 mm 小切口到达椎管,是内窥镜技术和显微椎间盘切除原则的结合。
其优越性在于通过肌肉分离扩张器的使用,对椎旁肌的损伤减低到最小限度,减压彻底,损伤轻,可维持腰椎的稳定性。
MED 与传统的开窗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腰椎间盘镜已逐步成为骨科常用的微创外科操作技术,我院骨科技术发展迅速,椎间盘镜技术已经很成熟,现将手术的配合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0例,女26例;年龄27~62岁,平均42岁;术前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体征明显,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
2护理2.1术前准备:2.1.1心理护理术前1d到病房访视患者,向其介绍术前和术中配合的注意事项“向患者解释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及其方法,介绍内窥镜下手术的优点,安全性!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增强其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使之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2.1.2用物准备腰椎间盘手术常规器械(备用)!椎间盘镜常规包!椎间盘镜设备:椎间盘镜!冷光源!摄像系统!显像机等,吸引器及双极电凝“应选择较大的手术间以及100级层流手术间和可透视的手术床,C臂X光机,准备好脊柱手术支架!相应软垫!手架等。
2.2术中配合:2.2.1 巡回护士配合建立静脉通道, 多采用18G 套管针穿刺。
做好心理护理,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协助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生效后, 辅助手术医师放置体位,使患者俯卧于多功能骨科手术床上,并调节体位,两髂腹部置桥式托架上, 腹部稍悬空(有利于减少术中椎管内出血) ; 双脚上抬, 垫25~ 30cm 厚的长软枕, 并将床尾降低20°,使腰椎后凸, 加强术中受压部位的保护。
理顺导尿管,尿袋挂于手术床沿。
与器械器械护士认真清点和检查手术器械。
连接冷光源!摄像头!双极电凝及吸引器,调节冷光源亮度!电凝功率及显示器清晰度等“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积极主动配合麻醉师调节好液体的速度。
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疾病的手术方案。
术后需要严密的护理配合,以保证术后恢复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相关检验,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患者需要认真听取医生的解释,了解手术的孔径和检查方法。
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身体的准备,避免某些疾病的加重和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
同时,患者应该自觉地告诉医生自己的过敏症状,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二、术中的护理工作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洁净操作和无菌操作程序。
术中需要使用高清晰度显微镜,通过小孔径进行椎间盘摘除和髓核切除。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及时清洁术区,检查和确定手术器械的正常使用情况,切勿贸然进行任何操作,以免给患者带来麻烦。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保持愉悦心情,以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三、手术后的护理配合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患者应该紧紧跟随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和恢复活动,锻炼患者的相关肌肉,帮助患者消除痛苦和恢复正常功能。
在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和呼吸情况,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在恢复期间,患者应该保持心情愉悦,充满信心地面对康复的挑战。
同时,患者还应该减少身心疲劳,避免过度运动和劳累,保持良好心态,以加快康复速度。
四、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在术后的恢复期间,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坏死、神经损伤等。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病人出现的任何症状,及时处理并发症,以保证病人康复的顺利进行。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应该积极地与医生沟通,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之,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非常重要,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紧密合作,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术前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相关检验,术中需要严格遵守洁净操作和无菌操作程序,手术后需要患者配合康复训练和恢复活动,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经皮侧路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技术要点(全文)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的主要疾病之一,经皮侧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被认为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微创手术技术,大量的临床报道和文献表明该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然而,经皮侧路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仍有一系列的临床并发症,因此我们对其并发症及其预防策略进行如下归纳总结。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椎间孔入路经皮侧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discectomy)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地技术之一[1,2];在尽量保留腰椎后路组织结构的同时,能获得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随着器械及技术的改进,由最初的YESS氏技术通过处理间盘内髓核的“inside-outside”间接减压到摘除脱出髓核(outside-inside)的TESSYS技术直接减压理念的转变[3],从而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组织,避免了因医源性干预而引起的间盘退变和不稳。
随着PTED逐步开展,各种各样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时有发生。
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PTED的并发症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减少并发症的技术要点,从而提高该手术的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神经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4],包括椎间孔区域出行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及分叉神经的相关刺激或损伤。
该类并发症主要由术中穿刺及置管过程中刺激神经所引起,可引起疼痛、严重时可影响手术操作甚至终止手术;与开放手术神经损伤不同的是PTED术后的神经感觉异常是该技术的特殊并发症[5],穿刺针偏离轨道、扩张管及套管置入时刺激、局部压力增高、椎间孔发育异常及神经根变异均可导致;严重时亦可导致硬膜囊损伤,原因有二:一是手术器械的机械性牵拉或盲目钳夹等粗暴操作;二是射频刀头所导致的热损伤。
术中硬膜损伤未及时发现或处理,其术后神经后遗症会逐步发展,造成不良的术后治疗效果[6];术后出现下肢痹痛可复查腰椎MRI了解有无髓核遗漏,使用激素、营养神经类药物及理疗针对性治疗。
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目的是通过椎间孔镜技术将椎间盘突出的部分摘除,缓解压迫神经的症状,恢复患者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介绍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适应症、手术步骤、术后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适应症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多数发生在腰椎4-5和5-1间盘,临床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当保守治疗无效时,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包括:①腰椎4-5和5-1间盘突出症;②有临床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③无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或腰椎稳定性改变等不适宜手术的情况。
二、手术步骤1.体位及麻醉导航患者采取俯卧位,局麻或全麻酒中下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在麻醉下,通过透视或导航定位椎间盘突出的椎间孔及椎间隙。
2.切皮、置入导丝和扩张器在手术入路上切开皮下组织,将导丝引入到髓核突出的部位。
接着,椎间孔扩张器被放置,切开肌肉层至达到微创入路。
3.椎间孔镜引入在扩张器的通道中,将椎间孔镜及工作引入到椎间孔中,通过摄像系统获得放大的视野。
手术器械通过工作通道进入椎间孔。
4.髓核摘除通过椎间孔镜眼镜扩张椎间孔骨道,插入髓核突出部位,并使用相关器械,使摘除髓核。
5.闭合及术后处理在确认髓核已被摘除后,将椎间孔骨道关闭,进行逐层缝合,覆盖切口敷料,术后复位。
三、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1.术后患者要尽早行活动,适当做一些有利于腰部恢复的康复训练,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2.术后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用消炎药和止痛药,控制炎症反应和缓解术后疼痛。
3.术后患者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并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有脓液渗出、红肿发热等现象,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4.术后患者在卧床休息时,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姿势,避免腰椎的过度压力,如需咳嗽或打喷嚏时可用手支撑腹部,减轻腰椎负担。
5.术后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诊,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复查,评估手术效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可扩张脊柱微创通道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后纤维环裂口的缝合修复江新;李峰;潘海松;霍雄涛;肖强兵;杨功旭【摘要】背景: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后行纤维环缝合可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降低复发率,但有效的修复方法及可靠的修复器械报道极少.目的:观察在可扩张脊柱微创通道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后进行纤维环裂口缝合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缝合组25例在髓核摘除后行纤维环缝合术,对照组25例单纯行髓核摘除术.记录并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评估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腰痛及下肢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同时观察手术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缝合组2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对照组只有23例完成随访;②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节段等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2组目测类比评分及ODI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除术后1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外,缝合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ODI、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对照组2例复发,其中1例行再手术治疗,复发率9%;缝合组中1例复发,并未再次手术,复发率4%;⑤2组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感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⑥综上,腰椎间盘摘除后同时行纤维环裂口缝合术创伤小,重建了椎间盘的完整结构,可有效防止髓核再突出,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临床疗效满意.%BACKGROUND:Anular repair after discectomy in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obtains good clinical outcomes and reduces the recurrent rate, but there is little report on the effective suturing method and reliable instrumen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annulus repair after discectomy under Mast Quadrant system for lumbardisc herniation.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dmitted in the 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followed b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n=25 per group), and then received annulus repair after discectomy and simple discectomy, respectively. The length of incision,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nd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 for lumbago and lower limb pai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detected, as well a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were record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All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pleted the follow-up, while only 23 in the control group finished the follow-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aseline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postoperativ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s in both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surgery (P < 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 at 1 month postoperatively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while the scores at other time points showed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re were two cases of recurrence in the control group, one of which received secondary treatment, and the recurrent rate was 9%.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re was only one case of recurrence receiving no treatment, and the recurrent rate was 4%. There were no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infection, never root injury or other serious complications in both two group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nulus repair afterdiscectomy is minimally invasive, achiev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sc, and reduces the recurrence rate, which is available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7(021)024【总页数】6页(P3912-3917)【关键词】组织构建;组织工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疗效;重建;生物学治疗;再生;微创手术;随访【作者】江新;李峰;潘海松;霍雄涛;肖强兵;杨功旭【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 Introduction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最常见的退行性疾病[1],髓核摘除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操作简单,创伤较小的治疗方法之一[2],但是存在一定的复发率[3],原因之一是因为传统手术对破裂的纤维环并不做进一步的处理,残留在椎间盘内的髓核容易从破口处再次突出从而引起复发[4]。
对比不同入路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效果发布时间:2022-12-06T06:17:27.26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3期作者:杨小丽[导读]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入路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效果杨小丽依安县中医医院 161500【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入路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21年03月-2022年03月本院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9)和实验组(n=39),对照组选择经皮椎板间入路,实验组选择经皮椎间孔入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评分。
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 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论是经皮椎板间入路还是经皮椎间孔入路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发挥理想治疗效果,且对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程度相当,均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经皮椎板间;髓核摘除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of nucleus pulposus extraction under intervertebral foraminal microscopy i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21 to March 202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39)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39). The control group chose the percutaneous interlaminar approach,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hose the percutaneous foraminar approach.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 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 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No matter the percutaneous interlaminar approach or the percutaneous foraminal approach, endoscopic nucleus pulposectomy can play an ideal therapeutic effect 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pain symptoms is equivalent,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ercutaneous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ercutaneous interlaminar; Nucleus pulposus enucleation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骨科多发病,腰部活动受限、下腰痛及腰骶痛为其典型表现【1】。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脊柱微创手术(UBE)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属于临床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多发病,主要症状有腰腿部疼痛,是引起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的主要原因。
发病率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三十五岁以上的男性人群的发病率较高,约为百分之四点八。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急性腰痛和进展性下肢疼痛会导致患者丧失工作能力,症状抑制持续四到六周才缓慢消退。
大部分患者通过药物、卧床休息等方式进行保守治疗即可治愈,但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的患者病情严重时需要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且保守治疗之后也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复发率。
年轻患者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通常更偏向于手术治疗,希望通过手术解决疼痛问题,让他们可以更快地恢复工作能力返回到工作岗位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进步,椎间盘境作为一种新兴的种经后路显微椎间盘髓核摘除系统受到广泛关注,椎间盘镜微创手术配合中药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段之一。
技术不断进步,微创手术逐渐发展成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式的选择。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为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后来逐步发展出了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等微创术式。
传统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手术创伤较大,切口较长,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较多,术后容易出现椎旁肌萎缩、腰椎不稳等并发症,并发症类型较多、产生概率较大,术后住院恢复时间较长。
在不断的研究与改良下,通过脊柱内镜技术发展出的经皮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常用术式,脊柱内镜技术优点较多,例如微创等,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上优势较为明显。
目前较为主流的手术方法有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主要包括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和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
髓核摘除术后的护理在现代医学中,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疾病的常见手术方法。
然而,手术的成功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术后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
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不仅有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髓核摘除术后的护理要点。
一、术后体位护理患者在术后返回病房时,需要保持去枕平卧 6 小时,这是为了防止脑脊液漏和头痛的发生。
6 小时后,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协助患者更换体位。
一般来说,可以采取侧卧或仰卧位,但需要在腰部垫上适当高度的软枕,以保持腰部的生理曲度,减轻腰部的压力。
在患者卧床期间,要定期协助患者翻身,一般每 2 小时翻身一次。
翻身时要注意保持脊柱的直线,避免扭曲和旋转,防止损伤手术部位。
同时,要观察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防止压疮的发生。
二、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特别是在术后 24 小时内,要每小时测量一次,之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减少测量的频率。
如果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切口感染的迹象;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可能提示有出血的情况;呼吸急促或困难可能与呼吸系统并发症有关。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三、切口护理切口的护理是防止感染的关键。
要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如果有渗血、渗液,要及时更换敷料。
观察切口周围的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如果患者诉切口疼痛加剧,或者疼痛性质发生改变,要警惕切口感染或血肿的形成。
一般在术后 24 48 小时内,根据切口的情况,可以拔除引流管。
拔管后要注意观察切口处有无渗液。
四、饮食护理术后的饮食护理对于患者的恢复也非常重要。
在术后 6 小时内,如果患者没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可以先给予少量的温开水。
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开始逐渐给予流食、半流食,然后过渡到普食。
饮食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
58主国塞厦医壬!{垫!Q生!旦筮!!鲞筮!!翅£塾!塑!鬯业!墅!璺!堕旦迪!丛鲤i尘些!盟:!Q!Q:№!:!!,塑!:!!泵维持,改用C M V+PE EP模式控制通气,过度24—72h渐停用肌松及镇静药后恢复使用SI M V+PE EP模式达到了良好治疗目的,本组患者均平稳度过肺水肿及A R D S高危期。
3.3纤支镜应用:患者都有胸痛,复合伤,咳嗽无力,排痰功能减弱,而且肺挫伤的肺叶、肺泡中有血红蛋白及渗出性蛋白沉淀,气管内血液及分泌物等潴留,在呼吸机辅助通气特别在C M V模式下,易致血痰积聚产生气道堵塞,影响了血气交换,肺不张发生率增加,即使在气切情况下普通吸痰管常达不到满意排痰、通畅气道目的。
建议住院第2—3天即须常规应用纤支镜吸痰及肺泡灌洗,每日1次,甚至多次,可明显缩短呼吸机应用天数,减少肺部感染、肺不张、肺实变的发生。
3.4其他治疗:建议尽早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有利于了解血容量、心功能,并有利于静脉高营养;应用血浆及自蛋白+利尿,注意出入量平衡,要求出量稍大于入量;本组采用中小剂量激素有效地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肺组织水肿;由于重大创伤直接或间接作用及激素的应用,可致胃黏膜应激性病变,导致消化道出血,故常规应用制酸药如奥美拉唑甚至联合应用国产奥曲肽等可达到良好治疗目的,胃肠减压管的放置在治疗及观察中亦有重要意义。
严重的肺挫伤病死率达43%~50%【2-31,合并肺撕裂伤常形成肺内血肿及肺内假性气囊肿,并发肺不张、血气胸等表现,死亡率增加,也加大了治疗难度[4]。
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很高,在首诊抢救上注意争取时间,做到争分夺秒,胸C T甚至一次性多脏器C T平扫更具抢救意义;患者全身情况差,除非伴有气管支气管撕裂或断裂,进行性血胸,膈疝,心脏损伤等开胸指征,一般胸部以保守治疗为主,呼吸机和纤支镜的联合应用是治疗的关键。
较大的肺内血肿囊肿的占位压迫因素,常导致肺不张、肺实变,在恢复期叮部分痊愈,或可二期行肺叶切除,不影响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