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质量标准-蛤蚧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材质量标准-蛤蚧中药材质量标准行业文档(word可编辑版)中文名蛤蚧汉语拼音 Gejie英文名 GECKO来源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 Gekko gecko Linnaeus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尾长6,14cm,腹背部宽6,9cm。
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一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
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
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
四足均具5趾,足趾底有吸盘。
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
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
气腥,昧微咸。
鉴别检查本品不得有虫蛀、霉坏变质、破碎及断尾。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X K)。
对二氯苯照气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 E)测定,应不得检出。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硅酮(OV-17)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5%。
柱温85?。
理论板数按对二氯苯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对二氯苯对照品约20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环己烷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将本品粉碎成粗粉,混匀,取样品5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环己烷10ml,密塞,超声处理15分钟,放冷后滤过,即得。
测定法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各1μl,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
浸出物含量测定炮制蛤蚧除去鳞片及头足,切成小块。
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润后,烘干。
性味与归经咸,平。
归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中药蛤蚧的真伪品鉴别摘要】本文主要为中药材蛤蚧的真伪品鉴别方法介绍,主要从药材来源、产地分布、形体、性状、显微、理化鉴别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鉴别方法阐述,以便于大家在购进和使用蛤蚧时有章可循。
【关键词】蛤蚧真伪鉴别【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341-02蛤蚧是名贵的中药材,其具有较好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的功效,特别适用于肺虚咳嗽,肾虚喘促,肾虚阳痿,精血亏虚等作用,因此临床应用广泛,由于广西蛤蚧产地产量极为有限,价格也贵,市场上出现很多伪劣品。
不仅要用传统经验鉴别,还必须以现代显微。
理化方法来鉴别。
1 来源、产地及分布1.1来源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的干燥体。
形似壁虎而大,全长30cm。
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顺平整,低温干燥。
蛤蚧生活于山岩的石缝。
树洞中和房檐墙壁间。
昼伏夜出,捕食各种昆虫,动作敏捷。
“蛤蚧”之名来自其鸣声。
每年3~11月为蛤蚧活动季节,12~2月为冬眠季节,5月开始交配产卵,每次产卵2枚,白色,似鸽蛋。
1.2 产地及分布主产于广西南宁、百色等地区,云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均有分布,其中广东省曾进行过人工饲养。
此外,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亦有分布。
2 形体、性状鉴别2.1 蛤蚧真品药品干燥体以竹片撑开成扁片状,头与躯干长约9~18cm,背与腹宽约7cm左右,尾长约6~15cm。
头略成扁三角形或卵圆形,像蛤蟆头,眼大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
耳孔椭圆形,鳞成复瓦状,背部呈椭圆形,腹薄,灰黑色或银灰色,有灰绿色、砖红色或黄白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斑纹,脊椎骨和肋骨突起。
四足均具5趾,除前一趾无勾爪外,其余均具勾爪。
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趾底具吸盘,能够吸附峭壁。
尾圆锥形,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条明显的银灰色的环带,尾长约身长的2/3。
原药材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一个中药饮片原药材检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适用范围:中药原药材。
责任人:质量保证部主任、质量控制部主任、化验员。
标准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内容:1、性状取本品适量,放入白瓷盘中,用眼观察,可见以下性状特征: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llcm ,尾长6〜:L2cm。
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鳞左右各1片,上唇鱗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鱗)21片。
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
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灰绿色或橙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
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
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
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鱗。
气腥,味微咸。
2、鉴别主要使用仪器:电子分析天平、电子显微镜、紫外光灯等。
2.1显微鉴别:2.1.1 试液配制2.1.1.1水合氯醛试液:取水合氯醛50克,加水15毫升与甘油10毫升使溶解,即得。
2.1.1.2 甘油醋酸试液:取甘油、50%醋酸及水各等份混匀,即得。
2.1.1.3 稀甘油:取甘油33毫升,加水稀释至100毫升,再加樟脑一小块或液化苯酚1滴,即得。
2.1.2 供试品制备2.1.2.1 取本品10g,研细后取少量粉末,置载玻片上,滴加水合氯醛搅拌均匀,置酒精灯上加热透化;加稀甘油数滴,搅拌均匀,分装2~3片,加盖玻片,即得。
2.1.2.2 取研细的粉末少量置载玻片上,加甘油醋酸试液,搅拌均匀,加盖玻片,即得。
2.1.2.3取研细后取少量粉末,置载玻片上,滴加水搅拌均匀,同时滴加少许稀甘油,加盖玻片,即得。
2.1.3 置显微镜下观察本品粉末淡黄色或淡灰黄色。
浅析中药蛤蚧的鉴别【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蛤蚧的鉴别方法。
方法通过品种、性状、显微和理化等方面进行鉴别,并对蛤蚧的药理作用和毒性进行评定。
结果正品蛤蚧成扁片状,头部呈现三角形,没有眼睑,牙齿排列紧密并且细小;覆以鳞片,排布成复瓦状,尾部呈不规则形,环状排列;体尾长度相当;四足都有五趾,足趾底面有吸盘。
除了第一指趾,其他指趾均有爪,趾间还有蹼。
结论购买者要了解蛤蚧的鉴别方法,购买合法药店的正品蛤蚧,临床工作人员要掌握蛤蚧的鉴别方法,正确合理用药,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蛤蚧;真伪;鉴别;药理作用1 蛤蚧的鉴别方法1.1 品种鉴别方法鉴于较多的蛤蚧伪品,同时存在多种人为原因,故意在药物的名称和性状方面,进行混淆。
“血蛤蚧”就是蛤蚧的伪品之一。
所以,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对蛤蚧进行详细的鉴定[4]。
1.2 性状鉴别方法1.2.1 快速鉴别方法[5]如果想对中药蛤蚧进行鉴别,必须要掌握正品蛤蚧的特征。
正品蛤蚧全身覆以微有光泽的细鳞,质地坚韧,气味腥,味道略咸。
其整体呈现扁片状,其头颈部和躯干部长度约9~18 cm,尾部长约6~12 cm,腹背部宽度约6~11 cm。
蛤蚧的头部略显扁三角形,双眼凹陷,形成窟窿状,没有眼脸,于其颚边缘,口内密生角质细齿,但没有异型大齿。
吻部呈现半圆形,吻鳞与鼻孔不相连,却与鼻鳞紧密相连,左右侧各有1片上鼻鳞,上唇鳞共12~14对;包括颌鳞,下唇鳞共21片。
蛤蚧的腹部相对较薄,呈现椭圆形。
背部颜色为灰黑色或者银灰色,并且伴有黄白色或者灰绿色斑点,而进口红点蛤蚧的斑点多为砖红色,并呈现散在或者密集状态,为不显著性斑纹,同时,其脊椎骨,以及两侧肋骨都存在突起。
正品蛤蚧的四足都有五趾,足趾底面有吸盘。
除了第一指趾,其他指趾均有爪,趾间还有蹼。
尾部细长、结实,长度与体长相当,与背部具有相同的颜色,并且具有6~7个银灰色节环,但不是很明显。
1.2.2 尾部鉴别方法正品蛤蚧的尾部细长、结实,呈现扁圆形,并且上部粗,而下部细,中部可有骨节。
蛤蚧——专补肺肾、益精血蛤蚧属壁虎科。
蛤蚧是一种专补肺肾、益精血的珍贵中药。
主产于广西,数量稀少,又有传说蛤蚧最珍惜自己的尾巴,见人捕捉,自断尾巴使药力俱散,因此蛤蚧捕捉不易,物以稀为贵。
蛤蚧功在尾之说仍为现今中医临床所习用,有些地方仅以尾入药,可见蛤蚧贵在其尾。
关于蛤蚧的毒副作用,古代对蛤蚧的毒性有不同的意见。
《日华子诸家本草》载无毒;《本草纲目》载有小毒,并引雷敩记载“毒在眼”;清代《玉楸药解》记载:“其毒在头足,其力在尾”。
所以有些本草书上蛤蚧只用尾,去头足。
有人对蛤蚧各部位的化学成分和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6个部位的成分无显著差异,其所含氨基酸含量比较接近,在元素方面尾部含锌、铁最多,身体部位含镁最多,头含钙最多;各部位药理作用相近;头眼部与尾部均未见毒性反应,证实了使用蛤蚧全体的临床实践是正确的。
临床观察发现蛤蚧头、眼和全身都没有毒,全部可用,但其效果以尾部最好。
蛤蚧临床使用在常规剂量内没有副作用,长期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但儿童哮喘宜少量短期使用,否则可能会出现性早熟和提前发育。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蛤蚧被称为“仙蟾”,广东人则叫它为蚧蛇、合蛇等。
李时珍对蛤蚧十分推崇,说蛤蚧功同人参。
《本草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
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古今诸多医家认为蛤蚧常与人参配合运用,可增强益气补虚之效。
又因蛤蚧属血肉有情之物,其补精滋髓的功效十分明显。
现代中医学者尝用于阳痿早泄、尿频遗精、虚寒羸瘦等肾虚病症,因而素与鹿茸齐名媲美。
《太平圣惠方》中的“蛤蚧丸”,治虚劳咳,肺壅上气,“蛤蚧散”治肺痨咳嗽,《圣济总录》中的“独圣饼”,治肺嗽面浮四肢浮,均是以蛤蚧为主药配伍的。
止咳定喘治疗“肾不纳气,肺气上逆之咳喘”。
蛤蚧定喘丸是古代医家治疗此类疾病的传统名方,历经数百年临床实践,疗效卓著。
延至今日,中医用于治疗老慢支咳喘病的药方依然有采用蛤蚧做主药。
蛤蚧又称大壁虎、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主要分布于亚洲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地区,包括中国、越南、泰国和老挝。
蛤蚧多栖息在悬崖峭壁的洞缝,个别也居住在树洞里。
穴居的洞隙不大,形状各异,一般洞宽15~30厘米,高3~6厘米,深度不等,有的可达数米之深。
大壁虎是药用动物的一种,其药性以其尾部最佳,可滋阴补肺。
一、形态特征大壁虎是最大的一种壁虎,体长大约12~16厘米,尾长10~14厘米,体重50~100克。
它的外貌与一般壁虎相似,背腹面略扁,头较大,呈扁平的三角形,象蛤蟆的头,眼大而突出,位于头部的两侧;口也大,上下颌有很多细小的牙齿。
颈部短而粗。
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背部有明显的颗粒状疣粒分布在鳞片之间。
体色变异较大,基色就有黑色、黑褐色、灰褐色、深灰色、灰蓝色、绣灰色、青黑色、青蓝色等,头部、背部有黑色、褐色、深灰色、蓝褐色、青灰色等颜色的横条纹,身体上散布有6~7行横行排列的白色、灰白色或灰色的斑点,还有砖红色、紫灰色或棕灰色,密布桔黄色及蓝灰色小圆斑点,以及不规则的宽横斑。
背部疣粒状的小鳞片之间还杂有均匀散布的粗大疣鳞。
尾巴较圆而长,但长度不及体长,有6~7条白色环纹,基部较粗,容易折断,能再生,但再生的尾没有白色环。
四肢不很发达,仅能爬行。
指(趾)膨大,底部有单行褶皱皮瓣,能吸附墙壁。
雄性后肢的股部腹面有一列鳞,具有圆形的股孔,叫做股窝,数目为14~22个,雌性没有或者不明显。
二、产品分布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福建及云南,台湾省有记录。
据在广西8个地区调查,除桂林地区外,其余7个地区所辖48个县(市)内的228个乡(镇)或村都有分布。
国外分布于西起孟加拉,向东到印度支那各国,南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
三、性状鉴别1、药材性状该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0cm。
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
每日中药8:蛤蚧每日中药8:蛤蚧蛤蚧又称大壁虎、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
《本草纲目》认为蛤蚧有补肺虚劳、益阴助精的功效。
古今诸多医家认为蛤蚧常与人参配合运用,可增強益气补虚之效。
又因蛤蚧属血肉有情之物,其补精滋髓的功效十分明显。
现代中医学者尝用于阳痿早泄、尿频遗精、虚寒羸瘦等肾虚病症,因而素与鹿茸齐名媲美。
蛤蚧四大功效:补肺润肾、定喘止嗽、益精助阳、温壮元阳。
历代中医临床多用蛤蚧止咳定喘,治疗“肾不纳气,肺气上逆之咳喘”,其中蛤蚧定喘丸便是古代医家治疗此类疾病的传统名方,历经数百年临床实践,疗效卓著。
延至今日,中医用于治疗老慢支咳喘病的药方依然有采用蛤蚧作主药。
现代研究:蛤蚧内的有效成分有性激素的作用,平喘作用,免疫增强作用,抗炎作用及其它作用。
《本草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
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
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
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功效分类:补益药。
科属分类:壁虎科。
别名:蛤解、蛤蟹、仙蟾、蚧蛇、大壁虎。
性味:味咸;性平。
归经:肺经;肾经。
功能:益肾补肺;定喘止嗽。
主治:肺肾两虚气喘咳嗽,虚劳咳嗽;咯血;肾虚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研末,1-1.5g;或入丸、散。
应用: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
本品兼入肺肾二经,长于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咳,为治多种虚证喘咳之佳品。
常于贝母、紫苑、杏仁等同出,治虚劳咳嗽,如蛤蚧丸(《圣惠芳》)。
禁忌:内有瘀热者不宜。
《得配本草》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蛤蚧 - 常用选方1、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继)。
蛤蚧是什么中药?蛤蚧是一种名贵而味美的动物药,有“仙蟾”之称。
中医将其列为补虚药中的补阳药类。
性味归经:咸,平,归肺肾经。
功效: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
应用:1用于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对肾不纳气之喘,尤为有效,如人参蛤蚧散。
2.用于阳痿。
古代常把蛤蚧视为“房术要药”,认为它助阳益精,大有奇功。
《顾玠海槎录》写道:“蛤蚧,牝牡上下相呼,累日情治乃交,两相抱负,自堕于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觉,以手分劈,虽死不开,乃用熟稿草细缠,蒸过,炼为房中之药,甚效。
”用法:蛤蚧往往是雌雄一起交接时被捕捉,市售药店都是雌雄一对捆绑在一起,过去用药就强调一起入药效果最好,同时蛤蚧的尾巴易断,但再生能力亦强,且再生尾巴比较粗,常认为尾巴药力最强。
所以北宋苏颂《图经本草》说“入药肆须雌雄两用最灵”,清代名医黄官绣说得好:“即非相抱时捕之,功用亦同,但其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
”现代研究已证实,蛤蚧尾的药效高于体部。
古人用蛤蚧要求去头足,广西名中医王三虎治疗顽固性哮喘,重者每天一对,轻者2天一对,既不炮制,也不去头足,每每出奇制胜(王三虎《经方人生》)。
蛤蚧水煎服,每日3~7g;研末服用每次1~2g,一日三次;浸酒服用1~2对。
先介绍国医大师朱良春用蛤蚧的经验方两则:1 朱氏甲方参蛤散:方用蛤蚧1对,红参20克,北沙参20克,紫河车24克,麦冬12克,化橋红12克,共研细粉,每服3克,日服2~3次,症状改善后每日1次。
主治顽固虚喘属肾不纳气者。
2 朱氏补肾丸:方用蛤蚧1对,熟地黄、菟丝子、金樱子、巴戟天、肉苁蓉各45克,紫河车3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每日早晚各服6克。
主治肾阳虚衰所致的阳痿,滑精。
现在说说我个人的食疗方:将蛤蚧一对,洗净,不去头足,撕成小碎片,用干净纱布包裹好,与排骨或筒子骨(半斤至一斤)一起炖汤,炖熟后,去蛤蚧,吃肉喝汤。
肉味鲜美,男女老少皆可食用,每周一到两次。
尤其适合久病虚喘,经常感冒咳嗽属肺肾不足者。
中药材质量标准-蛤蚧
中药材质量标准
行业文档
(word可编辑版)
中文名蛤蚧
汉语拼音 Gejie
英文名 GECKO
来源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 Gekko gecko Linnaeus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全年均可
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尾长6,14cm,
腹背部宽6,9cm。
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
边缘,无异型大齿。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一
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
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
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
骨及两侧肋骨突起。
四足均具5趾,足趾底有吸盘。
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
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
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
细鳞。
气腥,昧微咸。
鉴别
检查本品不得有虫蛀、霉坏变质、破碎及断尾。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X K)。
对二氯苯照气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 E)测定,应不
得检出。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硅酮(OV-17)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5%。
柱温85?。
理论板数按对二氯苯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对二氯苯对照品约20m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环己烷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将本品粉碎成粗粉,混匀,取样品5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环己烷10ml,密塞,超声处理15分钟,放冷后滤过,即得。
测定法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各1μl,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计算,即得。
浸出物
含量测定
炮制蛤蚧除去鳞片及头足,切成小块。
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润后,烘干。
性味与归经咸,平。
归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规格
用法与用量 3,6g,多入丸散或酒剂。
禁忌
注意
贮藏用木箱严密封装,常用花椒拌存,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