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题材的特色呈现——以三峡晚报“喜看活力新三峡”系列报道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00.61 KB
- 文档页数:1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篇一《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该片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情节与人物《三峡好人》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多个故事线索,展现了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们的生活因三峡大坝的建设而发生巨变,他们或失去家园,或面临生活困境,但都在努力寻找生活的出路。
二、主题与故里变迁《三峡好人》的主题在于揭示故里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电影中,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人们的家园被淹没,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主题贯穿于整部电影,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人们在巨变中的人性光辉,如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关爱等。
三、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视角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一直以现实主义为特色,《三峡好人》也不例外。
他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巨变中如何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艺术特色《三峡好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电影的画面极具感染力,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节中。
其次,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极具表现力,能够很好地烘托出故事情节的氛围和人物情感。
此外,电影的叙事结构也十分巧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五、总结《三峡好人》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它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都十分出色,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峡都市报》:以民生新闻立报作者:章权来源:《传媒》 2013年第4期随着报业竞争的激烈,民生新闻的地位和作用突显,从一定程度上讲,民生新闻是打造报纸品牌和拓展报纸影响力的关键,在报纸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张地处重庆万州的区域性报纸,《三峡都市报》经历了全国报业改革和几次地方行政体制调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越办越活,在中国地市报中享有一定声誉。
而《三峡都市报》所取得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生新闻报道的成功。
仔细分析一下《三峡都市报》近年来的民生新闻可以发现,其有很多独特之处,对城乡统筹视域下都市报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有重要参考价值。
加大民生新闻报道力度重庆是中国面积最大、人口众多、最年轻的直辖市,与京、津、沪相比,也是一个拥有大农村、大库区和大移民的直辖市。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城乡统筹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
《三峡都市报》作为三峡库区的主流媒体之一,近年来热情关注民生,为助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加大民生新闻报道量。
创刊于1997年的《三峡都市报》,一开始就喊出“立足大三峡、服务大重庆”的定位,“市民是我衣食父母,我待市民情同手足”是它的办报理念。
万州行政体制调整后,特别是随着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三峡都市报》更新了办报理念,有效地探索出了“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市场运作、三峡特色”的时政类都市报定位,办报理念更加科学,民本思想更加突出。
该报报道的很多内容都以民生的视角去思考、去报道、去策划。
在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报道中,民生题材几乎占所有报道内容的一半以上;从2011年1月起,该报开辟了“民生新闻”专题,每天2-4个版面;稿件10至24条。
2013年1月1日,又新推出大型生活服务平台——“生活汇”,包括“全资讯”“生活通”“微服务”,为读者提供生活之“道”,每天8个版面,全面提升民生新闻的报道质量。
2024年05月2022年10月14日,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致远高中校内发生一起高中生失联事件,在其家人的苦苦追寻下,在广大网民的持续关注下,此事迅速演变成全国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
高中生、15岁、失联、监控盲区、携带录音笔、化学老师、化粪池、搜救犬、器官买卖……这些词语持续不断地刺激着大家的神经,不仅为这起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引起人们对于校园安全的担忧。
基于此,大皖新闻记者曾先后两次前往事发地进行现场采访报道。
在与家属“共情”并取得家属信任的基础上,记者先后发出多篇原创独家报道,其中包括100万+阅读量的稿件4篇,10万+阅读量的稿件数十篇,单条原创视频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超过7000万人次。
这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是记者脚踏实地的采访报道,不仅还原了事件真相,同时也及时阻止了谣言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在新闻报道中得以彰显。
一、在谣言弥漫前出击,突出时效性新闻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它要求新闻报道快速准确地传递事件的重要信息,以满足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和关注。
在新闻信息阅读方面,受众往往有先入为主的心理,很容易相信最初的信息,假如主流媒体报道慢人一步,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传播谣言的机会,而后续要想辟谣则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
因此,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要第一时间进行全面报道,通过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权威、客观、真实、全面的信息,来快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缓解受众的恐慌与无序感。
2022年11月17日,当接到部门主任关于胡鑫宇事件的采访通知后,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订了一张合肥前往上饶的动车车票。
列车穿过江西境内的一个个隧道,记者的思绪也随之跳跃。
“只有最大限度接近事件真相,才能发出最准确、权威、全面的报道。
”前往铅山县的路上,记者已经在为这次采访进行谋划,要想圆满完成这次省外采访报道任务,就不得不深入事件当中,并与家属产生“共情”。
这种以感性的眼光看待或者介入新闻采访的方式,其实构成了一种心理体验式采访。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媒介,具有“呈现”功能,它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出特定场景和人物,并通过各种叙事手法进行情境营造,从而建构大众想象和记忆。
学者邵鹏认为:“文字是抽象的记忆,影视是形象的记忆。
影视媒介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字媒体的识字障碍,而且影视媒介所创造出的媒介体验也更契合人们个体记忆原本的样貌”。
[1]由此可见,影视媒介通过栩栩如生的图像和引人入胜的声音,将记忆的原貌生动地呈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更正和补充以文字为载体的记忆。
纪录片《新三峡》由水利部(原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单位联合制作,于2022年11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该片客观真实地展示出三峡工程建设历程和三峡地区变迁发展,不同于以往以宏大叙事为主要基调的方式,将《坝》《水》《山》《人》《景》《城》《梦》等七个部分运用平淡委婉的基调,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建构出新的三峡图景。
从《新三峡》中发掘三峡记忆,对于重现三峡历史面貌、唤醒情感认同以及传承三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内容:真实场景与鲜活人物双重呈现纪录片是媒介记忆的承载体,在记录社会发展时可以参与到记忆的呈现中,并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叙事的本质就是讲故事,其故事内容就是由场景和人物等不可或缺的要素共同组合而成。
《新三峡》组合使用大量可以代表三峡的特定场景和人物等要素符号来完成媒介记忆内容的表达,建构出独一无二的三峡记忆。
(一)场景: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场景原本是一种专业术语,指的是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场面,即“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有一定的任务行动或是因为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的生活画面”[2],也经常用于描述情境。
场景这一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和周围景物的关系总和,以场所、场域和景物、景观为代表的硬要素和与之紧密联系的空间、气氛等软要素构成了场景的核心。
一般来说,纪录片通过营造场景来建构意义,而这个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记忆的呈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