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西院校区污水处理站可行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45.00 KB
- 文档页数:60
污水站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污水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污水处理和排放问题,建设污水站成为当下许多城市的首要任务。
本次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对污水站进行深入研究,以评估其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目标和目的本次研究的目标是分析污水站的潜在优势和挑战,并评估其是否具备可行性。
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1.调查和评估污水站的技术可行性,包括处理能力、设备选型和运营成本等方面。
2.分析污水站的经济可行性,评估其投资回报率和财务可持续性。
3.考察污水站对环境的影响,评估其环境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三、方法和数据收集为了完成研究目的,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和数据收集途径: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污水站建设和运营的经验和教训。
2.实地调研:参观不同规模的污水站,了解其现场情况和运营模式。
3.数据分析:收集和分析污水站建设和运营相关的数据,包括项目投资、运行成本和产出效益等方面的数据。
四、技术可行性分析4.1 污水处理能力污水站的处理能力是建设和运营的关键指标。
我们通过考察污水站的设计参数和实际运行数据,评估其处理能力是否满足目前和未来的需求。
4.2 设备选型和运营成本污水站的设备选型和运营成本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我们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设备,评估其成本效益和可靠性,并分析其对运营成本的影响。
4.3 技术创新和发展在技术可行性分析中,我们还需要考察污水站是否具备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潜力。
通过了解当前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趋势,评估污水站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五、经济可行性分析5.1 项目投资和资金来源项目投资是污水站建设的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我们将评估建设和运营的投资成本,并分析可能的资金来源和财务指标。
5.2 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率是评估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我们将通过对建设和运营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计算投资回报率,并评估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5.3 财务可持续性在经济可行性分析中,我们还将考察污水站的财务可持续性。
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分析概述本文对污水处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可行性等方面的论述。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市场需求分析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污水处理设施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在该市场上,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情况以及政府政策等。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市场的潜在需求,并分析潜在客户的特点,为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依据。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在污水处理项目中,技术可行性是关键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评估可行性研究应用的技术水平,包括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技术以及处理后的排放标准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维护保养成本等因素。
通过技术可行性分析,我们可以评估项目在技术层面上的可行性,并为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
三、经济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是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依据。
在污水处理项目中,我们需要评估项目的投资规模、投资回报率以及运营成本等因素。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项目的财务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来评估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回报期。
通过经济可行性分析,我们可以评估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并为决策者提供投资决策的依据。
四、环境可行性分析在进行污水处理项目之前,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可行性。
我们需要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物排放、土地利用以及噪音污染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评估项目对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合规性以及项目的可持续性。
通过环境可行性分析,我们可以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环境管理计划。
结论通过对污水处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我们可以评估该项目是否具备投资价值,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市场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以及环境可行性分析是项目可行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一个科学、准确的评估结果。
污水可行性分析污水可行性分析是指对污水处理项目进行前期调研、综合评估和技术经济分析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污水可行性进行分析,可以评估污水处理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为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主要考虑项目是否有现成的可行技术实施,以及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对于污水处理项目,首先要考虑废水的污染物组成特点,确定适合该类污水处理的技术方案。
然后,评估所选技术在实际运行中的可行性,包括处理能力、效率、排放标准等指标。
同时,要考虑技术设备的采购、运行维护和技术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二、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分析是污水处理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
可行性分析中,要明确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以及项目的长期收益,分析项目的成本效益和投资回报率。
首先,要确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包括设备、劳动力、能源等各项费用。
其次,分析项目的收益情况,包括处理费和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收益。
最后,根据成本和收益的对比,评价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并且进行风险评估,考虑不同情况下的投资回报情况。
三、环境可行性污水处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是指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可行性和潜在影响。
环境可行性评估要考虑项目实施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还要评估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潜在的生态风险。
如果项目实施后对环境有不可逆的影响,要进行风险评估和污染治理措施的规划。
总之,污水可行性分析是对污水处理项目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工作。
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可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程度,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还要结合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社会效益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校园污水可行性分析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校园污水处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园作为人口密集的地方,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污水。
这些污水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回收利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还会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因此,对于校园污水的可行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校园污水产生情况校园污水主要来自学生宿舍、教学楼、食堂、实验室等场所。
学生宿舍是校园污水的主要来源,每天产生的洗澡水、洗衣水等废水较多。
而食堂和实验室则会产生大量的厨余垃圾和化学废水。
校园的污水产量较大且容易收集,方便后续处理和利用。
2. 校园污水处理技术2.1 传统处理方式传统的校园污水处理方式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
物理处理是通过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固体颗粒和浮沫。
化学处理则是通过加入化学药剂来去除有机和无机污染物。
2.2 新兴处理技术除了传统处理方式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校园污水处理技术。
例如生物滤池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
膜分离技术则是通过超滤、反渗透等方法分离出纯净的水分子。
这些新兴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污水处理效率,还能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3. 校园污水处理的可行性分析3.1 环境效益校园污水处理对环境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污水处理,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通过回收利用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对土壤的污染。
3.2 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来看,校园污水处理也具有可行性。
首先,通过污水处理能够回收利用大量的水资源,减少了用水量,从而节约了用水成本。
其次,通过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可以生产沼气、肥料等副产品,进一步降低了处理成本。
此外,校园污水处理还可以作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校园带来经济效益。
4. 实施校园污水处理的建议为了提高校园污水处理的可行性,以下是一些建议:- 增加校园污水处理设备的投入,提高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 引入新兴的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膜分离等,提高处理效率;-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和员工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水产生;- 配套推广相关的废水回收利用设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引言污水处理设施是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设施。
本报告旨在对某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背景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目前该项目所在地尚未建设现代化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威胁到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
因此,建设一座污水处理设施势在必行。
三、可能的污水处理设施方案为确保项目的可行性,我们考虑了以下几种污水处理设施方案:1. 活性污泥法该方案通过在污水中注入活性污泥,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有机物质。
这种方法处理效果好,对氮、磷等降解有显著效果,但所需设备较为庞大。
2. 厌氧处理法厌氧处理法通过在无氧环境下处理污水,利用厌氧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分解。
该方法处理效果稳定,占地面积小,同时能够产生可再生能源,但在氮、磷去除方面表现较差。
3. 植物人工湿地法该方案通过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重金属。
这种方法处理效果较好,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但对氮、磷的处理能力较低。
四、可行性分析基于上述方案的分析,我们对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如下评估:1. 技术可行性活性污泥法、厌氧处理法和植物人工湿地法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 经济可行性项目选址周边存在大量污水直接排放问题,因此该项目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通过适当的收费模式和政府的资金支持,能够保证项目的投资回报。
3. 环境可行性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能够显著改善周边环境质量,减少水体污染和气味问题,对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建设建议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多污染物处理工艺结合活性污泥法、厌氧处理法和植物人工湿地法的优点,设计并建设一套综合处理工艺,充分利用不同工艺的优势。
2. 加强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和相关环保政策的引导,确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能够得到必要的资金保障。
污水处理可行性分析与治理污水处理是解决现代城市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环境和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进行污水处理的可行性分析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污水处理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大量的污水排放不仅对水质造成污染,还会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进行污水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污水处理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使污水达到排放标准,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合理使用污水资源还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此外,推进污水处理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污水处理的可行性分析进行污水处理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以下是污水处理可行性分析的几个关键要点:1. 污水处理技术选择:根据工程规模、水质特点和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
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等,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投资成本评估:进行污水处理需要一定的投资成本,包括设备购置、工程建设和运营费用等。
通过对投资成本的评估,可以判断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3. 污水处理效果评估:通过对污水处理效果的评估,可以判断工程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和治理效果要求。
同时要考虑处理后的废水是否能够达到可再利用的要求。
4. 社会和环境效益评估:污水处理不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
污水处理可以改善城市环境,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三、污水治理的关键技术在实施污水处理工程时,需要运用一系列关键技术来确保污水的有效处理和达标排放。
1. 污水预处理技术:污水预处理是污水处理的第一步,主要包括格栅、砂池和沉淀池等设备的运用,可以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和悬浮物等。
2.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是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之一,通过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等方式,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污水处理站可行性汇报人:日期:•项目背景•污水处理站技术可行性分析•污水处理站建设可行性分析•污水处理站运营管理可行性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与风险应对目•结论与建议录01项目背景政策推动政府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治理。
环境保护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水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需要建设污水处理站。
行业发展需求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日益突出。
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需要建设污水处理站,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污水处理站项目的提建设污水处理站可以减少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行业发展社会效益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可以促进环保行业的发展,提高环保技术水平,推动行业创新。
建设污水处理站可以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03项目建设的重要性0201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污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当前一些污水处理站的运营管理不够规范,存在一些问题,如设备维护不及时、操作不规范等。
运营管理不够规范当前污水处理行业的现状02污水处理站技术可行性分析污水处理技术分类根据处理程度和处理目标,污水处理技术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悬浮物和漂浮物,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有机污染物,三级处理主要去除营养物、重金属等。
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近年来,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如MBR、AOP、OWT等,这些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节能环保等优点。
污水处理技术介绍不同的污水处理技术适用于不同的污水类型和处理要求。
例如,活性污泥法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而AOP则适用于处理难降解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
污水站可行性报告简介污水站是城市基础设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对于保障环境卫生和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评估建立污水站的可行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市场需求分析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带来了更多的污水排放。
与此同时,环保意识的提高也加大了对污水处理的需求。
据统计,我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覆盖率尚不完善,存在着供不应求的情况。
因此,建立新的污水站以满足市场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可行性分析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包括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多种方法。
通过选用适当的处理工艺和设备,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达到排放标准。
同时,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
资金投入与回报分析建立污水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设备购置、场地选址、建筑施工等方面。
但是,随着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污水站的经营收入也将逐渐增加。
通过合理的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可以实现投资的回报,并创造持续稳定的盈利。
环境影响评估建立污水站对周边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污水排放、噪音和气味等方面。
因此,在选址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与周边社区的和谐共处。
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污水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
针对这些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加强监管和预警机制,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
结论综合以上分析,建立污水站具有明显的可行性。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技术手段成熟,投资回报可观,环境影响可控,风险可预见。
因此,建议政府和相关企业积极推动污水站项目的实施,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污水处理设施建议书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1. 简介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对于保护环境、改善水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合适的建议。
2. 污水处理技术选择在选择污水处理技术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污水性质:包括污染物种类、浓度、水量等。
- 处理效果:能否达到排放标准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 施工成本:包括设备购置费用、工程施工费用等。
- 运行费用:包括能源消耗、人工维护等成本。
3. 技术可行性评估为了评估技术可行性,我们对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3.1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优点是处理效果好,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缺点是需要占用较大的土地面积,并且存在较高的运行成本。
3.2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等。
优点是处理效果稳定且可靠,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污水;缺点是成本较高,操作要求较高,运行维护成本较大。
综合考虑以上技术特点,建议采用生物处理技术结合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的综合工艺,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并降低成本。
4. 设备选择在进行污水处理设备的选择时,需考虑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运行成本。
建议引入优质、可靠的设备供应商,确保设备的质量和维护服务,并与供应商进行长期合作,以降低设备运行风险和成本。
5. 工程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体系,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6. 运行维护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建议建立定期巡检和维护计划,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设施长时间稳定运行。
设备的维护保养应按照操作规程开展,并及时更新设备部件以避免设备故障。
7. 环境影响评估在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其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建议在建设前咨询相关专业机构,确保建设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并获得相关许可。
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环境,改善水体质量,开展污水处理项目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污水处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
二、背景分析1. 污水处理需求: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拓展,城市污水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未经处理的污水不仅造成水环境污染,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2. 政策支持:政府为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污水处理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了保障。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 技术可行性a. 技术成熟度:污水处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有多种处理工艺可供选择,如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等,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b. 技术先进性:随着科技的进步,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创新,不仅能够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标准,还能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
2. 经济可行性a. 市场需求:污水处理市场需求广泛,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村污水等,市场潜力巨大。
b. 投资回报:污水处理项目投资规模大,但随着技术进步和政府支持,投资回报期逐渐减少,长期运营可带来可观的收益。
c. 成本控制: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和运营管理,可以降低处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环境可行性a. 环境保护意义:污水处理能够有效减少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域资源。
b. 生态系统恢复:经过处理的污水能够有效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c. 可持续发展:污水处理项目的实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四、项目风险评估1. 市场竞争:随着污水处理市场的发展,竞争压力不断增大,项目成功与否与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紧密相关。
2. 政策调整:政府政策可能出现变化,对项目的经营和运营产生直接影响,项目方应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及时调整战略。
3. 技术风险:新技术的应用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
1 概述1.1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武汉市理工大学西院校区污水处理站建设工程研究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主管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规划范围:800亩规划年限:20年建设规模:2000m3/d建设期限:1年工程总投资:443.80万元资金来源:一是拟申请地方财政资金;二是由社会筹款所得;三是银行贷款1.2 项目背景1.2.1 武汉市概况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是全国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
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 °05′ ,北纬29°58′—31°22 ′。
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现辖13个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31万人(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万人),其中,7个中心城区人口为481万人。
武汉市临江傍水,四周湖泊星罗棋布,河港交织,水资源相当丰富,以长江为干流构成庞大的水网,总水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城市面积的25.6%。
武汉水资源总量不仅大大超过了现有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用水量,而且价格低、水质优。
湖北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根据海拔高度、形态特征,全省地貌可划分为平原、岗地、丘陵、山地4种类型,分别占19.87%、13.16%、22.59%和44.38%(《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1998)。
武汉市的地貌主要为河湖冲积平原,其次为残丘。
残丘在市区中部主要近东西向延伸,相互近于平行,若断若续,而河湖冲积平原广布于残丘带的南北两侧。
武汉市国土面积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963.6km2,郊区面积736.51km2,市辖县面积3740km2,为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
武汉总属江汉平原,市区地势东高西低,大部分地区在海拨50米以下,海拔200米山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地势中间低平,黄陂、新洲北部属中低丘陵地区,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
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这种特殊的地理地貌条件,是形成武汉市气候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武汉市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段,北部接近我国北亚热带的北界,南跨越中亚热带的北界。
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等特点。
由于境内地形结构复杂,导致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小气候区域(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1995)。
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属于湿润带,局部地区甚至属于多雨地带。
因而河流水源补给充足,境内以长江、汉江为骨干,接纳了省内干余条中小河流。
长江从重庆巫山县入境,浩荡东流,横贯全省,至黄梅县出境长达1061km。
汉江自陕西蜀河口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斜贯省内,于汉口汇入长江,省境长878km,是湖北省第2大河流。
省内河长在5km以上的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130km,通航里程10000余公里。
全省水资源数量较为富裕,但因受水气来源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区分布不均,各地丰歉程度不一。
(1)风向与风速大气污染浓度变化与风速变化成反比,风大时污染轻;风小时,污染重。
经查阅武汉市2006年第一季度气象资料得出:武汉市在这个季节里的平均风速小,第一季的平均风速仅为1.5m/s。
其中小风(<2m/s)日数有71天,占总日数的59.2%;静风(<1m/s)日数为37天,占总日数的30.8%。
而风速小,大气污染物的水平稀释、迁移扩散能力弱,引起局部范围内地面污染物浓度增加。
可见,风速是影响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气污染浓度与风向也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上风向常常因污染物被带走而浓度降低,下风向是污染物的输送方向,浓度将增高。
最多风向的下风向,高浓度污染机会多。
但小风时,下风向近距离污染最严重。
污染浓度与风向有关,又与风速大小、距离远近有关。
本季度1~3月东北风为主导风向,4月风向以西南风为主导。
本季度风速不大,平均在1.5m/s左右,小风和静风的情况占了绝大多数时间。
因此,武汉市的大气污染应以本地源为主。
(2)风场地面风场:冬季,在不稳定冷锋影响下,武汉市全天盛行较强的偏北风。
在稳定的天气系统下,白天为较大范围的偏北风流,傍晚时,风向明显换为较大范围的偏南风。
因水域或地形影响,某小范围会形成局地环流。
在两种不同的天气系统控制下,对大气污染影响截然不同,前者能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后者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物的往复循环,即重复污染。
风的垂直变化:冬季,100米以下,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加大,100-400米之间风速随高度变化不大,但风速的日变化加大,400米以上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小。
各高度风速以夜间大于白天为主。
夏季,400米以下风速随高度增加迅速加大,400米以上风速变化小,但日变化大于下层,因白天湍流交换较强,加大风速,夜间停留减弱,容易形成逆温,使得风速减小,成为日大夜小的风速特点。
以上是武汉市的地面风场和垂直风场,在夏季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作用强,冬季风场对扩散输送不利,使冬季成为污染严重的季节。
因此,应重点对冬季的大气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3)气温武汉市冬季气温低,气层稳定,大气污染物浓度高;但进入夏季后,气温高,气层不稳定,大气污染物浓度低。
一般来说,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一样,一日中,白天气温升高,夜间气温下降,形成白天大气湍流交换强,大气污染浓度低;夜间气流下沉,湍流减弱,大气污染浓度增高。
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着大气的层结状态,当气温上高下低时,层结稳定;气温上低下高时,层结不稳定,湍流扩散强。
因此,气温的时空分布,影响着大气中污染物的堆积扩散程度。
武汉市本季均气温约为4.9℃,1~3月上旬常出现逆温,4月明显表现出热岛效应。
详细情况可见表1-1。
表1-1 武汉市气候条件记录武汉气象条件统计表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9℃极端高温:42.2℃(1920年7月)极端低温: -18.1℃(1997年1月30日)最高月平均: 29.0℃(1920年7月)最低月平均: 3.0℃(1997年1月)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1280.9mm(107年平均)最大年降雨量:2105.3mm(1889年)最小年降雨量:575.9mm(1902年)最大月降雨量:819.9mm(1887年6月)最大日降雨量: 317.4mm(1959年6月8~9日)最大小时降雨量: 102.1mm(1998年7月21日)暴雨多集中在4~8月份,其间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5.6%。
汛期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3.6%。
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494.0mm年最大蒸发量2131.6mm(1951年)年最小蒸发量962.9mm(1929年)最大月蒸发量293.8mm(1934年7月)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日平均相对湿度83%降雪量年平均降雪日10天风向、风速全年主导风向东北风冬季主导风向北风和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年平均风速 2.7m/s最大风速19.1m/s最大风级九级1.2.2 武汉理工大学西院校区概况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00年5月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而成的高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位于武昌洪山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4°7'-114°38',北纬30°28-30 °42',包括东院、西院、鉴湖、西院校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璐狮路122号,地处璐渝路以南,雄楚大街以北,璐狮路以西,石牌岭路以东,北边毗邻:武汉汽门厂,街03办事处,南边毗邻:黎明村,瓦屋垅,西边毗邻:武汉市啤酒学校,湖北工学院分部,东边毗邻璐狮路。
该区处于交通繁华地带,与主干道(璐狮路和雄楚大街)相平,交通较方便。
西院校区为原武汉工业大学主校区,居住师生近万人,占地面积约800亩。
周边有珞狮路和武珞路两条交通干线。
西院校区自合并后,主要承担本科基础实验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人物,随着南湖教学区的逐渐落成,本科生基础实验教学人物也逐渐迁移到南湖教学区的实验室。
故西院现阶段主要承担各学科的专业实验教学以及大部分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各学院的学工办均在西院设有办公点,也就是说,西院现在在逐渐向研究方面转型。
西院现有学校十几个学院的办公点,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图书馆、校医院、逸夫楼等,西院校区还有部分学生公寓以及大量的教职工住宿公寓。
1.2.3 武汉理工大学西院污水处理现状武汉理工大学西院校区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南湖水体中。
南湖水质令人担忧:在2008年武昌区污水受纳水体南湖各监测点水质监测指标中仅有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可以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要求;生化需氧量、总磷和氨氮均存在超标现象,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67倍、13.6倍和2.29倍,表明南湖水质已远不能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
而近三年以来,由于南湖周边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较大,南湖实际水质已经处于劣五类水平,这不仅使得南湖截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南湖也已丧失了环境美学价值。
这种情况如若长此以往,势必将影响我校同学与周围居民的健康,并会对地区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更会对武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这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更无益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然而不幸的是,来自我校的部分废水依旧在排入南湖——在不完全处理的前提下。
1.2.4 项目综述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每日最大人口近乎达到万人的西院校区并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
为保护西院校区及附近地域水体水质,改善城区环境质量状况,控制城市水体污染,提高居民生活用水质量,保护和改善南湖及附近水体生态环境,恢复地区生态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西院校区污水处理站已迫在眉睫。
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及我小组成员调查及专家老师论证,西院校区污水处理站规模为:生活污水2000m3/d。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规划要求,力争2022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
西院校区污水处理站工程主要包括污水管网、污水收集系统、提升泵站、污水处理系统等工程。
污水处理站规模为:生活污水2000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