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圣洁生活(作者不详)
- 格式:pdf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10
《清教徒的圣洁观》清教徒们对怎样过一种成圣的生活著书甚多,按着他们的教义传统来看,他们所传所写的,几乎没有什么独特或者奇怪的东西。
清教徒的圣洁观其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丰满和平衡,而不在于它的与众不同。
清教徒对成圣的经典定义是很有名的,我们可以在韦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第35和36问找到这种定义:问:什么是成圣?答:成圣是上帝的作为,出于他白白的恩典,使我们整个的人照着上帝的形象被更新,并得以愈来愈能向罪而死,向义而活。
问:我们今生从称义、得儿子的名分和成圣得到什么益处呢?答:今生从称义、得儿子的名分和成圣所得的益处乃是:对上帝慈爱的确信,良心的平安,在圣灵里的喜乐,恩典的增多,和在其中至终的保守。
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清教徒的成圣观是包括了基督徒生活的所有方面,是与耶稣基督形象相符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重生开始的那一刻,贯穿信徒的整个一生,直到他最后一口气息。
清教徒要看到人成长,对神的爱有牢固的确信,良心极大的平安,在圣灵里真正的喜乐。
他们说,要得到这些祝福,就要藉着圣灵动工的成圣过程。
他们向他们的会众建议:如果你不追求成圣,你就不仅不归荣耀给神,你还是在让你自己的属灵生命变得枯竭。
他们其实是怎样看待成圣的?清教徒的成圣观包含了四种要素。
全面和道德的更新:首先,成圣对清教徒来说是一种神更新的作为,是对人品格根本的改变。
它出自一颗重生的心,这是比任何心理分析师或者心理医生所能达到的程度更为深入的。
神在人心里动工,从人心的改变就有了一种新的品格。
这种更新的作为用清教徒的话来说是全面性的,就是说,它触及,影响人整个生活的每一个部分。
保罗在提摩太前书4:4-5 告诉我们,每一件事,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要被改变成为圣洁。
圣洁是内在的,一定要充满我们的心,我们核心的为人;它是外在的,一定要溢出,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帖前5:23说:“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
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清教徒的牧养—读后感
摘要:
一、清教徒的牧养背景
二、清教徒的信仰核心
三、清教徒的牧养实践
四、清教徒的牧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清教徒的牧养—读后感
在阅读有关清教徒的牧养文献后,我深感清教徒的信仰观念和实践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清教徒的牧养背景、信仰核心、牧养实践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清教徒的牧养背景
清教徒是16世纪和17世纪英国基督教新教的一支,他们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中残留的天主教信仰和仪式。
清教徒的牧养是基于他们的信仰观念,以追求圣洁、摒弃世俗为核心,强调教会的独立性和信徒的积极参与。
二、清教徒的信仰核心
清教徒的信仰核心包括:坚信上帝的预定论、主张人类全然败坏、强调信徒因信称义、倡导教会内部的民主制度以及主张严格的道德规范。
这些信仰观念使他们对待牧养工作充满热忱,视之为神圣的使命。
三、清教徒的牧养实践
清教徒在牧养实践中,重视信仰教育、团契生活、布道事工和教会纪律。
他们不仅关注个体的信仰成长,也强调教会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清教徒的牧养实践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教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清教徒的牧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清教徒的牧养观念和实践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现代教会应借鉴清教徒对信仰的执着和热忱,强化教会的信仰教育,培养信徒的属灵品质。
其次,教会应关注社会问题,发挥教会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最后,教会应强化内部治理,建立健全的教会纪律,以确保教会的健康发展。
总之,清教徒的牧养观念和实践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的灵魂之旅摘要当代美国的很多价值观都源于最早到美洲定居的清教徒,而霍桑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早期清教徒研究的结果。
霍桑小说《年轻的布朗君》再现早期清教徒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清教教义影响下清教徒的迷惑、痛苦和恐惧。
对清教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今天的美国文化。
关键词清教释罪迷茫恐惧一、引言最初清教只是英国国教的一个分支,主张沿着16世纪宗教改革的方向更彻底地改革英国教会,并且清教与英国国教在教义方面并没有分歧,也并没有要从国教里分离出来的意思;清教徒只是要求减少那些烦琐的宗教礼仪,免除那些豪华、昂贵的宗教礼服。
但是,冲突不断升级,直到最后导致了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清教徒一般都是英国的资产阶级,他们反对皇权的“神圣”,主张议会的权利)(Hart,1978:689)。
清教徒的斗争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但当他们的领袖克伦威尔(1599-1658)死后,乔治二世回到英国,恢复了皇权,并对清教徒进行残酷镇压。
很多清教徒不得不逃离英国,他们度过大西洋来到美洲,试图根据自己的信仰建一个“乌托邦”。
因此最早的美国政府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的(并且当代美国的很多价值观都是建立在清教之上),所以对清教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今天的美国文化。
二、17世纪美国清教徒的生活和价值观清教教义主要建立在16世纪宗教改革家卡尔文(1509-1564)理论之上(Calvinism):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只有上帝才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任何人对其他人都没有任何权利:人生下来就有罪,只有依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获救。
清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教徒逐字逐句地精读圣经,通过读圣经去直接领会神的旨意,并严格地按照神的旨意去生活。
清教徒的生活主要围绕人与上帝所建立的两个约定上:恩赐的约定和工作的约定。
恩赐的约定必须依靠上帝得以实现:上帝创造了宇宙,创造了人,他让人生活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伊甸园,可是人犯了罪,偷吃了禁果,为了惩罚人所犯下的罪,上帝把他赶出伊甸园。
清教徒的圣洁观清教徒们对怎样过一种成圣的生活著书甚多,按着他们的教义传统来看,他们所传所写的,几乎没有什么独特或者奇怪的东西。
清教徒的圣洁观其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丰满和平衡,而不在于它的与众不同。
清教徒对成圣的经典定义是很有名的,我们可以在韦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第35和36问找到这种定义:“问:什么是成圣?答:成圣是上帝的作为,出于他白白的恩典,使我们整个的人照着上帝的形象被更新,并得以愈来愈能向罪而死,向义而活。
“问:我们今生从称义、得儿子的名分和成圣得到什么益处呢?答:今生从称义、得儿子的名分和成圣所得的益处乃是:对上帝慈爱的确信,良心的平安,在圣灵里的喜乐,恩典的增多,和在其中至终的保守。
”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清教徒的成圣观是包括了基督徒生活的所有方面,是与耶稣基督形象相符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重生开始的那一刻,贯穿信徒的整个一生,直到他最后一口气息。
清教徒要看到人成长,对神的爱有牢固的确信,良心极大的平安,在圣灵里真正的喜乐。
他们说,要得到这些祝福,就要藉着圣灵动工的成圣过程。
他们向他们的会众建议:如果你不追求成圣,你就不仅不归荣耀给神,你还是在让你自己的属灵生命变得枯竭。
他们其实是怎样看待成圣的?清教徒的成圣观包含了四种要素。
全面和道德的更新首先,成圣对清教徒来说是一种神更新的作为,是对人品格根本的改变。
它出自一颗重生的心,这是比任何心理分析师或者心理医生所能达到的程度更为深入的。
神在人心里动工,从人心的改变就有了一种新的品格。
这种更新的作为用清教徒的话来说是全面性的,就是说,它触及,影响人整个生活的每一个部分。
保罗在提摩太前书4:4-5 告诉我们,每一件事,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要被改变成为圣洁。
圣洁是内在的,一定要充满我们的心,我们核心的为人;它是外在的,一定要溢出,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帖前5:23说,“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
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贝利尼的最后一部歌剧:《清教徒》作者:王逸来源:《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04期2017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贝利尼歌剧《清教徒》(I Puritani),实在可以说是一部“欧洲协和号”的作品:贝利尼是意大利作曲家,《清教徒》的故事发生在英国,而歌剧的写作和首演都是在法国巴黎完成的。
可惜的是,这部歌剧也是贝利尼的谢世绝作。
大都会歌剧院外景1833年,年轻的贝利尼在个人生活上发生了一点麻烦。
那年春天,贝利尼住在他朋友图里纳家里几个月,他的朋友与妻子不和,贝利尼却和他的妻子发生了恋情。
当图里纳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后,逼迫贝利尼离开意大利。
因此,贝利尼来到了英国的伦敦,在那里,他帮助歌剧团排练了三部他自己的歌剧。
那年夏天,他又从伦敦来到了巴黎,想看看是否能找到为巴黎歌剧院创作一部歌剧的机会。
贝利尼在巴黎很受欢迎,巴黎的歌剧观众们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作曲家早有所闻,再加上贝利尼得到一位流亡在巴黎的意大利米兰公主贝尔乔约索的青睐,后者把贝利尼介绍给巴黎上流社会的文艺沙龙。
正是在那些聚会上,贝利尼见到了巴黎当时的一些名人,如维克多·雨果、弗朗茨·李斯特、肖邦和乔治·桑等。
贝利尼在写给他叔父的信里描绘了他在巴黎的生活,也表达了他想要寻找一个机会为巴黎歌剧院写一部大作品的愿望。
虽然他这个愿望最终因为一些生意合同上的问题没有实现,但是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却来请他为剧院写一部歌剧作品。
他们推荐的歌词作者是一位意大利的政治家兼诗人卡洛·贝波利。
不久,贝利尼就和贝波利商定,用当时的戏剧家贾克·弗朗索瓦·安瑟罗(Jacque-Francois Ancelot)和约瑟夫·范济·圣坦(Joseph Xavier Saintine)合写的一部新戏剧《圆颅党与骑士党》(Roundhead and Cavaliers)作为歌剧的脚本,而该戏剧原是取材于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小说《清教徒》。
清教徒百科名片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
其字词于16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源于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的基督徒。
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中。
及后,部分移居至美洲。
目录[隐藏]由来多种理解清教徒的感恩节同名歌剧由来多种理解清教徒的感恩节同名歌剧清教徒[编辑本段]由来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加尔文成为改教后基督教新教的领袖。
在当时的英国,由于英国国教的专横,宗教改革姗姗来迟,但英国教徒们还是受到了来自加尔文教义的影响。
1524年,英国人丁道尔把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他可以说是英国的第一位清教徒。
早期清教徒希望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顺服圣经的教导可说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如丁道尔的目标就是让英国每位识字的人都拥有一本圣经。
历史上,将在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
而由于英国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编辑本段]多种理解何为清教徒清教徒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清教徒职业的概念清教徒时代,人类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
当时的职业一词是calling。
Calling是呼唤、呼叫的意思。
Calling,含有“召唤、神召”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唤你、命令你该有何种行为。
这个词义中无疑含有宗教意义:职业即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
斯大林死后竟无像样衣服入殓
李宗陶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斯大林的个人生活是清教徒武的,称得上无产阶级领导人的楷模。
他在贫困中长大,在教会学校学会了节俭,他爱好简单。
除妻子外,不跟任何女人打交道,工作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总页数】1页(P62-62)
【作者】李宗陶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35.127
【相关文献】
1.宜黄大师欧阳竟无的学术与精神——全国欧阳竟无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J], 郑晓江;罗伽禄
2.购买衣服商家竟给餐饮票涉赚偷税 [J],
3.首次全女性太空漫步:这件衣服竟差点让漫步计划落空 [J], 加一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的怀古词 [J], 吴锐
5.欧阳竟无的孔学研究 [J], 袁芳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ol. 34 No.12Dec. 2013第34卷第12期2013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清教主义对踏上美洲大陆的早期移民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教主义主要包含五大信条,即性恶说、上帝选民说、有限的赎罪、不可抗拒的恩典和“坚持不懈”的圣徒。
随着19世纪中晚期清教主义的衰落与现代意识的发展, 许多现代作家把反清教思想融入其创作之中。
20世纪最杰出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出一系列的反清教戏剧,结合社会背景精确地诠释了清教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本文将详细解读他的两部典型反清教戏剧《榆树下的欲望》和《悲悼三部曲》,重点分析贯穿这两部剧的两组相对象征。
一、清教文学传统与奥尼尔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从文学传统上来看,象征主义是广泛运用于清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写作技巧。
奥尼尔同时代的象征大师如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和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在其成名作《红字》和《白鲸》中就偏爱用象征意象阐释清教压制对人性的摧毁。
在以新英格兰为背景的剧作中,奥尼尔擅长运用象征来营造压抑的清教家庭式氛围,因此常常出现许多鲜明生动的象征意象。
象征可以是各种抽象概念物体,如设定的人物角色或颜色等。
例如,这两部剧的家庭都是“被诅咒的”,强硬的清教父权动用权威来压制家庭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像充满活力的女性克莉斯汀和爱碧,摒除她们的七情六欲,变成循规蹈矩的清教徒女性,使她们认为“适当的宠爱意味着要服适当的纪律”。
在清教徒的社会里不需要监督,因为父权式社会就是最好的监督。
在清教文化中,性爱意味着下贱、羞耻和原罪,成长于清教徒家庭的女性可接触到社交和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而且结婚后要服从清教家长的统治和安排,恪守妇道。
在这两部剧作中,象征意义的舞台背景包括孟南大宅、石头房子、月光、午后、晚上、黎明,也包括如幸福岛屿、常出没于孟南大宅的鬼魂、墙上的肖像画、歌曲“Shenandah ”等。
清教徒文学的内涵和艺术特征------------------------------------------作者------------------------------------------日期清教徒文学的内涵和艺术特征17世纪的英国文学以体现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最为出色,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这场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斗争主要在保王的国教与革命的请教之间展开。
英国在上一世纪的宗教改革是由国王自上而下推行的,很不彻底。
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
清教徒反对国教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敌视戏剧娱乐活动,提倡勤俭节约,以利资本积累。
清教徒文学的内涵是什么呢?清教徒文学把圣经奉为思想武器,弘扬清教徒精神,描写具有强烈宗教情感,和革命叛逆精神的清教徒生活,常常取材圣经,师法中世纪宗教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以诗意浓郁的笔墨,偏执极端的情绪表现对信仰理想的执着追求。
清教徒的思想代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反映了时代精神。
伊丽莎白女王憎恨清教徒,斯图亚特更加迫害清教徒。
及至40年代,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徒旗帜下,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
他们以《圣经》作为斗争的思想武器。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清教徒文学,以约翰。
弥尔顿和约翰。
班扬为代表。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诗人,他和莎士比亚同为文艺复兴时期美国的两位最伟大作家,被文学史家誉为英国诗人中学问最渊博者。
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是一部对宗教、政治、文学等进行沉思的宗教哲理史诗,它以圣经故事为创作背景,2O世纪以来根据其改编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
《失乐园》尽管依据的是普通的宗教题材,但由于弥尔顿运用了拉丁文式的句子结构表达,配以希腊罗马古典式的修辞手法,使得整篇史诗波澜壮阔、生动引人,实现了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诗艺的高度结合,同时诗人的政治抱负、宗教信仰、人生苦乐都在这首诗中得以体现。
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
其字词于16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源于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的基督徒。
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中。
及后,部分移居至美洲。
由来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加尔文成为改教后基督教新教的领袖。
在当时的英国,由于英国国教的专横,宗教改革姗姗来迟,但英国教徒们还是受到了来自加尔文教义的影响。
1524年,英国人丁道尔把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他可以说是英国的第一位清教徒。
早期清教徒希望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顺服圣经的教导可说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如丁道尔的目标就是让英国每位识字的人都拥有一本圣经。
历史上,将在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
而由于英国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编辑本段]理解清教徒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清教徒时代,人类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
当时的职业一词是calling。
Calling是呼唤、呼叫的意思。
Calling,含有“召唤、神召”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唤你、命令你该有何种行为。
这个词义中无疑含有宗教意义:职业即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职业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使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