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作业
- 格式:pdf
- 大小:281.05 KB
- 文档页数:1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答案附解析1. 下面哪种说法正确?DA.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测量仪器的精度决定。
B.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计算器数码显示位数的多少决定。
C.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所用的单位决定。
D. 间接测量结果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由其不确定度决定。
2. 某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为n=1.6532(0.0007),下面对该结果的解释哪种是正确的?CA. 表明该物理量的数值有两种可能,即n=1.6525 或n=1.6539 。
B. 表明该物理量的数值是(1.6525,1.6539)区间内的任何值。
C. 表明该物理量的真值有较大的概率位于(1.6525,1.6539)区间内。
D. 表明该物理量的真值不在(1.6525,1.6539)区间内。
3. 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以各次测量值的算数平均值作为该物理量的测量结果,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BA. 这样做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B. 这样做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C. 这样做可以得到该物理量的真值。
D. 这只是处理测量数据的一种方法,不能减小误差,与真值也没关系。
4. 以下关于系统误差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DA. 系统误差是没有规律的误差。
B. 系统误差就是指来源于测量仪器的误差。
C. 系统误差是正性误差。
D. 系统误差是可正可负的。
5. 用最小分度为0.2s 的计时器测量时间,一次测量的结果是56.4s,正确的表达式是哪一个?CA. 56.4(0.1)s C. 56.40(0.06)sB. 56.40(0.10)s D. 56.4(0.2)s6. 已知D HM24πρ= ,其中M = 276.180(0.020)g ,D = 3.662(0.005)cm,H = 12.180(0.010)cm,M、D、H 这三个测量量中哪一个量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AA. M 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B. D 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习 题1、下列各量是几位有效数字?(1)地球平均半径km R 22.6371= 6位(2)s T 0010.2= 5位(3)真空中的光速s m c /299792458= 9位(4)cm l 00058.0= 2位(5)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km s 810496.1⨯= 4位(6)J 23109.2⨯ 2位2、按有效数字运算法则计算下列各式(1)06546.06.547.255++ 261.1(2)218.311.855.90-- 51.2(3)0.145.12.91÷⨯ 1.3×102(4)100)23.10025.100(÷- 2×10-3(5)0.2001.22⨯⨯π 25.2(6))001.000.1)(0.3103()3.1630.18(00.50+--⨯ 1.003、按照误差理论和有效数字运算法则改正错误(1)mm h 5.026.25±= mm h 5.03.25±=→(2)015330'±'= θ 2.06.30±=→θ(3)nm 46.06.579±=λ nm 5.06.579±=→λ(4)2911/)1032.41067.1(m N Y ⨯±⨯=211/10)04.067.1(m N Y ⨯±=→(5)m cm 5500= m cm 00.5500=→(6)25.25.12= 2.25.12=→(7)mA A I 10010000.0== mA A I 000.10010000.0==→(8)06330.0是三位有效数字 位有效数字4→4、用一级千分尺测量一小球的直径,测得数据如下:000.10:)(mm d i ,998.9,003.10,002.10,997.9,001.10,998.9,999.9,004.10,997.9。
计算直径的算术平均值、标准误差、相对误差以及正确表达测量结果。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请各班学习委员将作业按学号从大到小排列后交回)1、评述下列各误差的定义。
1)含有误差的值与其真值之差为误差;2)某一量值与其算术平均值之差为误差;3)加工实际值与其标称值之差为误差;4)测量值与其真值之差为误差;5)错误值与其真值之差为误差。
2、方差是什么?标准差是什么?为什么可以用它们能描述测量的重复性或测量的稳定性?σ与n /σ的区别是什么?3、计算y x3=ϕ的值及其标准偏差。
已知:x=2,01.0=x σ,y=3,02.0=y σ。
4、按关系A=uIt 求焦耳值时,测得t u u t u u ±=±=±=2.6037.120u 10.330I i ,,。
且已知u i =0.015A ,u u =0.3V ,u t =0.2s ,都为均匀分布。
5、某胶体浓度与密度的关系可以看为直线,试做直线拟合计算。
数据如下:浓度:4.04,3.64,3.23,2.83,2.42,2.02,1.62,1.21,0.81,0.40,0.00密度:1.0005,1.0002,0.9998,0.9994,0.9911,0.9988,0.9984,0.9981,0.9977,0.9973,0.99706、将下列物理量进行单位换算,并用科学记数法正确表达其换算结果。
m = (312.670±0.002)kg 换算成g 和mg 。
7、有甲、乙、丙三人共同用千分尺测量一圆球的直径。
在算出直径的最佳值和不确定度后,各人所表达的测量结果分别是:甲:(1.2802±0.002)cm ;乙:(1.280±0.002)cm ;丙:(1.28±0.002)cm 。
问哪一个人表示得正确?另两人错在什么地方?8、按照误差理论和有效数字运算规则改正以下错误:⑴ q = (1.61243±0.28765)×10-19C⑵ 有人说0.2870有五位有效数字,有人说只有三位,请纠正并说明理由。
第1篇一、实验背景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和能量转换的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学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物实验作为物理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大物实验课程通常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开设,是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
它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多个物理学分支,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实验操作、数据采集、误差分析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
5.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三、实验内容大物实验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实验内容:1. 力学实验:包括牛顿运动定律、抛体运动、单摆、弹性碰撞等实验。
2. 热学实验:包括热传导、比热容、热膨胀、热机效率等实验。
3. 光学实验:包括光的折射、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谱分析等实验。
4. 电磁学实验: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电容、电感、交流电路等实验。
5. 综合实验:包括迈克尔逊干涉仪、核磁共振、霍尔效应等实验。
四、实验方法1. 实验预习:在实验前,学生应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
2. 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采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现象、实验参数等。
4. 误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找出误差来源,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5. 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学生应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误差分析等。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2. 严谨对待实验,不随意更改实验参数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