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特点及处理方法摘要:本文首先概述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特点,然后分析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常见处理方法,最后探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的特点和施工工艺。
最后探讨了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的特点和施工工艺。
关键词: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特点;引言:目前已建成和正在修建大量高速公路,黄河、珠海等地区是河网发育的地区,软土深厚,分布极广,在高速公路建设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软土路基。
1.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特点淤泥及淤泥质土在工程上统称为软土,其成分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组成,常成絮状结构,并含有机质,软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有的可达 200%,它具有较高的压缩性。
软土强度低,粘聚力小,标准贯入击数n普遍很低,通常不大于5。
其渗透性差,渗透系数一般小于 10-5mm/s,固结速度慢,若软土层厚度超过 10m,要使土层达到较大的固结度往往需要 5-10 年之久。
并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流变性,灵敏度通常大于 4,一经扰动,其絮状结构受到破坏,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荷载的作用下,因缓慢剪切变形抗剪强度逐渐衰减,在主固结沉降完毕之后还可能继续产生可观的次固结沉降。
1.1沉降变形问题当软土路基在上部荷载及外部荷载作用下产生过大的沉降变形时,会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
特别是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造成路面开裂破坏,结构物与路堤衔接处差异沉降,引起桥头跳车,涵身、通道凹陷、沉降缝拉宽而漏水;路面横坡变缓、积水,从而引起路面损坏等等。
1.2强度及稳定问题当软土路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以承受路堤及路面外荷载时,软土路基会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造成路堤塌方、失稳及桥台破坏。
2.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常见处理方法分析2.1复合地基处理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有粉喷桩、旋喷桩和碎石桩等,软基处理单价较高,特别是对软土层厚的高填土路堤,如采用粉喷桩设计,对软土层厚度大于10.0m,填土设计标高8.0m以上的路堤,粉喷桩间距取1.0m,喷粉量50kg/m,其每平方米的单价是压密注浆方法的2-3倍;若采用旋喷桩处理单价更高,大约是压密注浆处理的3-4倍。
高速公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技术分析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软土路基的施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由于软土的特性,其路基施工相对困难,因此需要合理的施工技术来保障路基的质量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软土的特性入手,分析目前常用的软土路基施工技术,并对各种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相关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软土的特性软土指的是土壤的一种,其含水量较高,密实度较低,力学性质较差。
软土路基主要存在以下特性:1. 湿陷性:软土在干燥时容易发生干裂、龟裂,出现沉降和陷落的现象。
2. 塌陷性:由于软土的含水量较高,容易发生液化现象,导致路基变形和塌陷。
3. 不稳定性:软土受水分的影响较大,容易发生滑动、滑坡等不稳定现象。
4. 膨胀性:软土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膨胀,因此在软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需特别小心对待膨胀性的问题。
以上特性决定了软土路基施工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来应对这些特性。
二、软土路基施工技术分析1. 石方料填筑法石方料填筑法是在软土路基上采用石方料进行填筑,以增加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该方法适用于软弱土层或软土地区的路基施工,通过在软土路基上填筑石方料,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该方法的优点是施工简单、成本较低,但存在的问题是石方料的选择和排列,以及路基与石方料之间的结合方式。
2. 桩基处理法3. 土壤改良法土壤改良法是通过在软土路基中进行土壤改良,以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该方法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路基施工,通过在软土路基中加入改良材料,提高土壤的抗压、抗剪和抗变形能力。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并且能够有效解决软土特性带来的问题,但需要对改良材料、混合比例和施工工艺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
4. 超载法从上述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来看,各种技术都有其适用的情况和特点,因此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石方料填筑法适用于软弱土层的路基施工,施工简单、成本较低,但需要考虑石方料的选择和排列,以及与软土路基的结合方式。
浅谈公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5篇第一篇:浅谈公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引言软土地基简称软基,在公路桥梁等工程中较为常见,其主要指的是含有大量软土成分,且掺杂一定量粉砂或粉土等土质的复合型地基,这种地基的强度很低,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无法为工程施工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
如果施工中未对软基进行有效的处理,将有可能引发沉降等不良现象。
然而,由于软基形成原因与作用机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施工过程中对于软基的处理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也成为公路桥梁施工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施工单位必须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结合软基特点与工程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软基处理对策。
1软土地基的基本特点1.1高水分性与普通地基相比,软基的含水量非常大,最大值甚至可以超过70%。
正因如此,软基中的软土就可以像水一样进行流动。
由此可见,施工人员可以十分容易地判断出软土结构,以便于后续处理工作。
由于软基含水量较大,不具备足够的强度,所以公路桥梁施工不允许直接在软基上进行,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否则不仅会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还会对施工安全造成危害。
1.2压缩能力强一般而言,软基液限与压缩系数成正比关系。
随液限的持续增大,压缩系数也会出现明显的增大迹象,最大系数可以达到1.1MPa。
由于土壤环境复杂多变,各个工程项目的地基情况各不相同,豁土固化程度差异较大,所以在对软基进行处理时,除f要充分考虑地基的压缩能力,施工人员还要对其豁土的固化程度进行深入分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3渗透能力差由于黏土中含有一定量的沙土,导致豁土的固化速度明显快于软土,实质上软土就是渗透能力较差的豁土。
在理想状况中,即使给予足够大的外力作用,也无法有效提升软基的固化速度。
如果实际状况并不理想,比如软基当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则会使排水管道被大量的有机物堵塞,进而进一步降低了软基的渗透能力。
1.4抗剪能力低软土与黏土虽具有多种特性,但就抗剪能力而言,二者不存在太大的差距。
高速公路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速公路软基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2、高速公路档案管理趋势与对策3、大悟高速公路钢箱梁桥面铺装结构方案4、谈待扩建高速公路路改桥设计施工方案5、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衔接思路分析全文总字数:17488 字篇一:高速公路软基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高速公路软基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摘要:高速公路施工的过程中软基属于最为重要的处理部分,如果不能合理的解决软基问题,将会导致高速公路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强度不能得到保证。
而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路基的含水量、增加强度、提升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于此,下文研究高速公路软基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和建议,旨在为提升软基施工处理效果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速公路;软基;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1引言高速公路的软基含水量较高,在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孔隙结构会有气泡封闭的现象,路基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的时候不能正常排水,孔隙之内的自由水也会出现孔隙压力,对土颗粒产生一定的压力作用,形成相应的应力。
在此情况下,要想确保土体固结,解决软基问题,就必须要在逐渐减小土壤孔隙水压力,提升土壤颗粒的有效应力,以此增强结构的抗剪强度,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就属于有效地施工方式,将其应用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的工作中,除了能够改善结构强度之外,还能形成良好的软基排水、增强强度的作用机理,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
2高速公路软基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应用原则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在相关高速公路软基施工中的应用,必须要遵循技术原则,在标准化、规范化应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保证软基处理的效果。
主要的技术原则为以下几点。
2.1遵循强化处理的基本原则高填方路基施工期间路基强化非常重要,应该充分研究有关的灌注桩结构、振动沉管结构的施工能否符合标准,在现场调查分析软基结构的厚度情况,如果其中有陡坡的部分,就要合理设计错台的结构,保证所设置的结构和软基段的地势相符。
并且在施工期间还需结合软基的具体变化状况进行处理,确保复合地基能够和工程承载力的具体要求和标准等相符。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研究摘要: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历来是工程技术界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旦处理失误或达不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将会给工程造成质量隐患和经济损失,根据不同软土地基情况和不同结构对承载力的要求,处理方法多种多样。
本文针对cfg桩在软土路基的应用探讨,以提高软土处理工程质量。
关键词:复合地基;软土路基;cfg桩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道路的建设需求也不断地扩大。
但由于道路地质形成的特殊性,沿线路基下经常存在深厚不同的软土层,在该软土地基上修建道路时,若对地基处理不当,有可能因地基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而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
软土地基的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到路基的基础承载力,也是保证道路建成后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
所以选择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案及技术快速准确实施,从而取得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工程实例某高速公路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勘察结果,该路段呈层状连续分布冲洪积层淤泥或淤泥质土,揭露层厚4.0~4.7m,加上已换填土,层厚达6.2~7.4m,向三侧山脚变薄,往中间及向东变厚,最大厚度达10m,沿路基分布长170m ,最大宽度90m,分布面积约12,5 62m2。
呈流塑状,含水丰富,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具有易触变性、高压缩性和易剪切滑动等不良地质特征,其透水性差,固结时间长,抗滑稳定性差,地基承载力低,不能直接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
二、软土路基特点软土由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淤泥沉积物及少量腐殖质所组成的土,主要有淤泥质土及泥炭。
软土按沉积环境分为以下四类:滨海沉积、湖泊沉积、河滩沉积和沼泽沉积。
软土在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平原或山间盆地都有比较广泛的分布,它们的成因、结构和形态虽然不同,但都有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和透水性差的特点。
我国沿海各地主要是海岸沉积的软土,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各大河流下游为陆相的河滩沉积和海相的三角洲沉积,洞庭湖、洪泽湖、太湖等各大湖泊周围广泛分布有湖泊沉积的软土。
Road & Bridge Technology142《华东科技》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的施工技术处理研究泮武超(杭州市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开始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以此提升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也面临较多发展挑战,软土地基会加大构造物沉降,上述问题都会损伤公路体系。
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的施工技术处理,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公路施工;软土路基;施工技术处理软土地基的主要构成为软土,稳定性不足,且强度与黏度不足,水分量大,极易受到重力影响,可塑性不足。
软土地基对于工程建设的影响非常大,地基属于工程建设的基础,地基质量对公路桥梁建设的影响非常大。
技术人员应当科学处理软土地基问题,全面降低工程造价成本,维护工程建设质量。
软土地基技术处理可以改善软土地质特性,提升地基稳固性,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1 软土地基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 1.1 引发沉降问题 公路工程建设中,引发路面局部沉降的影响因素较多,为了避免发生该类问题,必须对现场施工环节进行控制。
由于部分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不先进,未达到切路基压实度效果,从而降低路基稳固性,引发路面沉降问题。
由于软土地基长期受到水分侵蚀影响,从而加剧水土流失,致使地基厚度不一致,对地基受重力及强度影响非常大,还会产生沉降问题,缩短公路工程使用寿命,提升工程返工率。
1.2 路基稳定性受影响 软土路基组成包括带孔隙泥炭、松质土壤、砂砾混合压实而成,土壤水分含量大,孔隙率与压缩性高。
在路面压实操作中,极易产生压实不彻底问题,对软土路基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加剧公路工程的安全隐患。
在阴雨天气下施工时,会导致雨水渗入到土壤深层。
因软土路基渗透性小,会减缓雨水流失速度,导致桥梁工程侵蚀,加剧质量安全隐患。
1.3 路面硬化问题 软土地基会受到自身结构组成与特性影响,导致地基稳定性不足,极易发生路面硬化问题。
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摘要】这篇文章旨在对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在将介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将依次对软土地基的特点进行分析,介绍不同的处理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
展望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总结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全面了解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关键词: 公路施工、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特点、方法、比较、案例分析、发展趋势、结论。
1. 引言1.1 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在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由于软土地基的特点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软土地基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确保道路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从软土地基的特点分析入手,介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并对各种处理技术进行比较,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展望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提供参考。
软土地基通常具有孔隙度大、水分含量高、抗压强度低等特点,容易发生下沉、变形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程师们提出了多种处理方法,包括加固处理、预压处理、土方加固、桩基加固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
通过对不同处理技术的比较,可以找到最适合特定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提高处理效果并降低施工成本。
2. 正文2.1 软土地基特点分析软土地基是指土壤中含有较高水分含量、较大含水率的土壤,通常在施工中会因其特殊性质而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软土地基的液态指数较高,土壤含水率大,导致其体积较大,可塑性较强,易产生变形。
在施工中,软土地基容易变形沉降,对道路结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较低,强度和稳定性较差。
因为软土地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破坏,所以在施工中需要考虑到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对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首先分析了软土路基的特点和危害,然后分析了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常用处理方法,最后探讨了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逐步为全社会所认识,而在公路修建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软土路基只是其中之一。
由于济广等众多高速公路不可避免的穿过水塘、水库路段,该路段软土地基范围较大且极易变形。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那么整个路基就会随着交通量的增大而加速沉降,从而导致整个路基因失稳而遭到破坏,出现路面沉陷、桥头跳车等病害,直接影响到交工后公路的使用。
下面以项目为例简单探讨一下对软基处理的施工方法。
一、工程概况济广高速鹰潭至瑞金d9合同段,起点位于瑞金市黄柏乡胡岭村,终点位于沙洲坝镇洁源村的郭坪。
工程范围:k487+960~k495+000,路线长度7.04km。
路线位于瑞金-石城断陷盆地中,微地貌单元主要有剥蚀溶蚀高岗地和谷盆地二类,地形波状起伏,地质情况复杂。
本项目的重点与难点是软土路基的施工控制。
二、软土路基特征淤泥及淤泥质土在工程上统称为软土,其成分主要由粘粒及粉粒组成,常成絮状结构,并含有机质。
软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有的可达200%。
孔隙比在1~2之间,个别可达5.8,它具有较高的压缩性。
软土强度低,粘聚力小,标准贯入击数n普遍很低,通常不大于5。
其渗透性差,渗透系数一般小于10~5mm/s,固结速度慢,若软土层厚度超过10m,要使土层达到较大的固结度往往需要5~10 年之久。
通常,软土路基问题及危害主要有:强度及稳定问题和沉降变形问题。
所以,在软弱路基设计和施工处理过程中,必须通过详细的研究,掌握软土的性质和土层特征,才能保证软弱路基在施工期间的稳定并控制高速公路的工后沉降。
三、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1、表层处理法(1)砂垫层。
高速公路路基处理中的软土固化技术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建设高速公路成为了现代化社会的必要选择。
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软土地区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软土是指岩性很差、结构疏松且水分含量较高的土壤。
由于其特性,软土地区在公路建设中常常成为一个难题。
然而,通过软土固化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软土固化技术的介绍软土固化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增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工程技术措施。
主要目的是提高软土地区公路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保障车辆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目前,软土固化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固化和化学固化两种方法。
物理固化包括加固、预压和加筋等措施。
而化学固化则是利用化学反应改变软土性质,提高其承载能力。
二、物理固化技术1. 加固加固是一种常见的软土固化方法。
通过在软土中注入胶结材料,以增加土壤颗粒之间的黏合力,从而增强软土的抗压能力。
常见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沥青浆等。
加固通常分为两步:首先是清除软土表面的杂物和水分,然后注入胶结材料。
胶结材料在固化过程中会渗透软土内部,形成坚固的结构。
2. 预压预压是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使软土发生压缩变形,从而提高其密实度的一种方法。
预压一般使用预压机械设备,施加均匀的压力于软土表面。
通过重复施加压力和松弛来加固软土。
预压过程中需要设定适当的压力和松弛周期,以便软土能够达到预期的密实度和稳定性。
3. 加筋加筋是在软土地基中增加钢筋或纤维材料,以提高软土的抗剪和抗拉性能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处理软土地区的高边坡和护坡。
加筋可以采用钢筋网或钢筋筋片,也可以使用复合材料。
在软土表面建立加筋层,将土壤与加筋材料相连,从而提高软土的整体强度。
三、化学固化技术1. 水玻璃固化法水玻璃固化法是通过与软土中的胶结材料反应形成胶凝物,从而增加软土的强度和稳定性的方法。
水玻璃是一种无机胶凝材料,常用于软土固化工程中。
该方法通过将水玻璃加入软土中,使其与软土中的细粒颗粒反应,形成胶结结构。
这种方法适用于水分含量较高的软土地区。
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应用探究软土路基是指地质条件较差、土质松软的地区所建设的路基。
由于软土路基具有较差的承载力和较大的沉降性,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的应用。
本文将探究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的应用。
软土路基处理的目的是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以保证路基的安全运行。
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加固处理、土体改良和排水处理。
加固处理是指通过增加软土路基的强度,提高其承载力。
常用的加固处理方法有土石方加固和加筋土墙加固。
土石方加固是将黏土与砾石等混合,形成一层坚硬的土石方,并在路基上铺设,提高路基的承载力。
加筋土墙加固是在软土路基中设置土钉或钢筋混凝土桩,增加路基的稳定性。
土体改良是通过改变软土路基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提高其承载力。
常用的改良方法有碾压法、冲击法和夯实法。
碾压法是利用碾压机对软土路基进行反复碾压,提高土壤的密实度。
冲击法是利用冲击器对土体进行冲击,使其收缩固结,增加土体的密实度。
夯实法是利用夯实机对土体进行振动夯实,增加土体的密实度。
排水处理是为了解决软土路基存在的排水问题。
软土路基由于土质松软,容易积水,导致路基失稳。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有加设排水管道和挖设排水沟。
加设排水管道是在路基内设置排水管道,将积水引导出路基,以减少软土的排水问题。
挖设排水沟是在路基边沿挖设排水沟,使积水流入排水沟,以减少软土的积水情况。
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软土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路基的沉降和变形,保证公路工程的安全运行。
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以保证处理效果。
软土路基处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技术,软土路基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历来是工程技术界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旦处理失误或达不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将会给工程造成质量隐患和经济损失,根据不同软土地基情况和不同结构对承载力的要求,处理方法多种多样。
本文针对CFG 桩在软土路基的应用探讨,以提高软土处理工程质量。
关键词:复合地基;软土路基;CFG桩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道路的建设需求也不断地扩大。
但由于道路地质形成的特殊性,沿线路基下经常存在深厚不同的软土层,在该软土地基上修建道路时,若对地基处理不当,有可能因地基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而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
软土地基的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到路基的基础承载力,也是保证道路建成后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
所以选择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案及技术快速准确实施,从而取得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工程实例
某高速公路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勘察结果,该路段呈层状连续分布冲洪积层淤泥或淤泥质土,揭露层厚4.0~4.7m,加上已换填土,层厚达6.2~7.4m,向三侧山脚变薄,往中间及向东变厚,最大厚度达10m,沿路基分布长170m ,最大宽度90m,分布面积约12,5 62m2。
呈流塑状,含水丰富,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具有易触变性、高压缩性和易剪切滑动等不良地质特征,其透水性差,固结时间长,抗滑稳定性差,地基承载力低,不能直接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
二、软土路基特点
软土由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淤泥沉积物及少量腐殖质所组成的土,主要有淤泥质土及泥炭。
软土按沉积环境分为以下四类:滨海沉积、湖泊沉积、河滩沉积和沼泽沉积。
软土在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平原或山间盆地都有比较广泛的分布,它们的成因、结构和形态虽然不同,但都有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和透水性差的特点。
我国沿海各地主要是海岸沉积的软土,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各大河流下游为陆相的河滩沉积和海相的三角洲沉积,洞庭湖、洪泽湖、太湖等各大湖泊周围广泛分布有湖泊沉积的软土。
软土地基极易变形,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有些软土地基填筑过程中就因路基变形,无法定型铺筑路面;有的即使勉强铺筑了路面,但由于软基变形,未待交工验收,路面就开始失去稳定和平整,有的在运营中变形,不但要年年整治,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影响行车安全,或者中端交通。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首先要进行加固处理。
因此,加强对软基处理效果的研究,科学地选择经济、有效的软基处理方案,对于确保高速公路的工程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由于地质情况干差万别,各地甚至同一地区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根据公路地基软土的不同特征、分布情况和地理情况等因素,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下面就目前常用的几种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特点及使用条件作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1)换土(垫层)法
换土(垫层)法是指用人工或者机械挖出基础底面下处理范围内的部分或者全部软土,然后分层换填强度较大的砂性土或者黏性土等性能稳定好、压缩性小、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压实至要求的密实度,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软土地基的问题,效果好,但由于软土地基的地下水位较高且开挖困难,因此只能在一定深度内进行开挖换士(一般不超过2m)。
(2)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就是在拟处理的地基中设置砂井、塑料排水板等竖向排水通道,然后利用建筑物本身的重力分级逐渐进行加载;或者是先在场地进行加载预压,使土体中的孔隙水排出,逐渐固结,地基发生沉降,同时地基强度逐步提高的地基处理方法。
该法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沉降问题和稳定强度问题。
此种方法适用于处理饱和软弱黏土层(如淤泥质土、粉质土和冲填土等)。
(3)强夯法
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密法,是一种将较大的重锤(一般约为80~400kN,最重达2000kN)从6~20m高处(最高达40m)自由落下,对较厚的软土层进行强力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
强夯后,一定范围内的地基强度提高、压缩性降低。
此法初期只适用于加固砂土、碎石土地基,目前可用于加固从砾石到黏性土的各类地基土。
由于强夯法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不添加特殊材料、造价低、适应处理的地基多,应用日趋广泛。
(4)抛石挤淤法
抛石挤淤法施工用料要采用不易风化石料,片石大小随淤泥稠度而定,粒径小于30cm的含量不得超过20%。
抛投的顺序应沿路中线向前抛填,再渐次向两侧扩展,以使淤泥向两侧挤出。
当软土底面有较大横坡时,抛石应从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展开,并在低的一侧多抛,使低的一侧边部形成约有2m宽的平台项面。
片石高出软土面后,应用较小的块(碎)石垫平,并用碾压设备反复碾压至设计压实度,然后在其上铺设反滤层,再填土至设计高程。
四、地基评价及地基处理技术
(1)本路基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总体较简单,尽管存在软土等不良地质现象,但经过地基处理或加固,适宜路基建设;
(2)顶部耕植土、杂填土位于表层,厚度薄,应予以处理;第Ⅱ层淤泥或淤泥质土呈流塑状,厚度大,承载力低,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不能作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需经过地基处理或加固措施,形成复合地基,才能作为填土路基基础持力层;第Ⅲ层残积亚粘土,层位较连续稳定,厚度较大,呈软一硬塑状态,强度较高,工程地质力学性质较好,可做路基基础持力层;第IV 层强风化辉绿岩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承载力高,稳定性好,可做路基基础持力层;
(3)考虑到软土处理范围和深度很大,决定采取CFG桩复合地基方法,但是,受施工工艺所限,CFG 桩的布置密度不可能很大,因此,单一的复合地基型式很难在承载力和变形上达到工程要求,而且山区沟谷软基的电力供应和原材料供应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决定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即CFG 桩与夯实水泥土桩联合处理的复合地基型式。
试验段软基的处理方案图1、图2 所示。
图1 桩型布置平面图图 2 桩型布置剖面图
CFG 桩身混凝土强度C1 8,夯实水泥土桩按水泥:土料=1:6 拌和。
具体处理方案为:CFG 桩桩长约10m,桩径40cm,桩间距160cm ,正方形布置;夯实水泥土桩桩长约6m,桩径400mm,桩间距80cm,沿CFG 桩所形成的正方形边平分线呈十字形交叉布置。
根据多桩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对上述复合地基方案进行验证,算得复合地基承载力为453Pka,沉降量为66.8mm,满足工程要求。
一般情况下,多桩型复合地基的施工应本着先主桩后次桩,先长桩后短桩,先挤土桩后非挤土桩的顺序进行。
在本次试验中,应先施工CFG 桩,再施工夯实水泥土桩。
根据工程要求,多桩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设计值为320kPa,根据公式计算所得的承载力标准值为453kPa,安全系数为1.42,完全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在实际工程检测中,由于受荷载板面积限制,没有取得多桩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但是,试验检测的CFG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45kPa ,夯实水泥土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55 kPa,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多桩型复合地基可以满足山区沟谷软基处理要求。
五、结论
(1)在以往的工程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和计算方法,可为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2)给出了多桩型复合地基法处理软基的施工工艺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质量检测可采用钻孔取芯、室内试验和静载试验结合的方法;
(3)多桩型复合地基法处理软基的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桩间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承载力提高有限;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在CFG单桩345KPa 以上,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