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饮食风俗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哈尼饮食文化调研报告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山区地带。
哈尼族的饮食文化是他们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哈尼族饮食文化的调研,我发现哈尼族的饮食文化独特而有趣。
首先,哈尼族的饮食以农作物为主。
由于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地带,土地资源有限。
因此,他们主要种植一些适应山地环境的作物,如水稻、红薯、玉米等。
这些作物是哈尼族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在调研中,我发现哈尼族人非常擅长用自己种植的作物制作各种美食,如哈尼酸汤、蒸菜、糕点等。
其次,哈尼族的饮食习惯注重荤素搭配。
哈尼族人认为饮食应该平衡,荤素搭配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在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中,蔬菜、鱼肉、禽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调研中,我发现哈尼族人烹饪的菜肴色香味俱佳,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另外,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也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
在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中,他们倾向于选择当地自然生长的食材。
他们相信当地自然生长的食材更为健康和营养丰富。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哈尼族人的饮食多以无农药、无化肥的有机食品为主,并且他们非常注重食物的新鲜程度。
最后,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也与社交活动密不可分。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丰盛的饭菜是必不可少的。
哈尼族人喜欢邀请亲朋好友一起享用美食,共同分享快乐。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哈尼族人在社交活动中通过饮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增进彼此的感情。
总的来说,哈尼族的饮食文化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文化形式。
他们注重农作物种植,饮食习惯注重荤素搭配,食材选用当地自然生长的食材,同时饮食文化也与社交活动密不可分。
通过对哈尼族饮食文化的调研,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哈尼族的特色饮食哈尼族是我国古老的山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南部,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接骨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饮食方面,哈尼族以特色汤出名。
其食品中特色最鲜明的菜肴就是竹筒煮汤和卵石煮汤。
竹筒煮汤,以竹筒为锅,可煮鲜菜汤、鸡汤、猪蹄汤等。
烹制时,砍下一节带节子的新鲜龙竹,略加刷洗,将备煮的鸡(解块)或猪蹄装入竹筒,加汤在火塘上煮熬至可以食用时,加油、盐、味精调味后,倒人装有葱花、芫荽的盛器内食用。
竹筒煮出来的肉汤或菜汤,味清醇,鲜香,具有独特风味。
卵石煮汤,需选择酒杯般大小的光滑卵石(最好是河中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加温,将卵石烧红。
猪蹄或猪排骨预先煮熟,盛于器皿之内,加上豌豆尖等时鲜小菜及葱花等佐料摆在桌上。
待欲开宴进餐时,将烧红的卵石投入盛汤的器皿内,使汤滚沸,将时鲜小菜煮熟。
用卵石煮过的汤,特别鲜香,具有特殊的海鲜味。
此外,哈尼族每天只吃两顿饭,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哈尼族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美食梯田稻作的恩赐喜欢大字小字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新浪旅游微博|2015年10月27日11:16哈尼族的日常饮食,与直连云天的梯田稻作息息相关,均以大米为主食,在长期的生产中造就了别具特色的风味。
生蒸饭生蒸饭是传统饮食习俗,逢年过节、嫁娶婚事、丧葬等活动时的主食。
其特点是饭粒稍硬,香味可口,不失其营养,食后耐饿。
其烹制方法是,将大米浸泡4个小时后,把水泡干,成入木甑里生蒸2个小时左右,至米饭7成熟后倒入大木盆里,将饭团搅开,洒上适当的凉开水反复搅拌,待水被米饭吸干后,再将米饭重新盛入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
哈尼族人都喜欢吃啥?哈尼族有啥饮食习惯>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哈尼族菜肴口味丰富,其中哈尼豆豉远近有名。
哈尼豆鼓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上锅蒸熟后,放进密闭容器内发酵再晒制而成。
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省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哈尼族的蔬菜品种不多,多利用宅旁、田间小空地和山地种植青菜、萝卜、瓜、豆、芋头等。
按照哈尼族的社会分工,种植蔬菜多由妇女承担,管理粗放,产量不高,常年所需蔬菜除秋收时节储备的豇豆、老瓜外,则靠妇女采集的野生植物烹制而食。
她们采集的野菜主要有蕨菜、树甜菜、树头菜、羊奶菜,臭菜、水芹菜、鱼腥草、细芽菜、水白菜、马蹄叶、金雀花、棠梨花、老鹄花,杜鹃花,以及香菌、木耳、鸡枞等。
哈尼族食肉数量较大,以猪、牛、羊、鸡、鸭肉和禽蛋为主,并兼食水产品鱼、鳅、鳝和田螺。
他们的烹调方法主要有清煮、煎炒和腌制三种。
年节期间,肉食丰富,往往把食鲜剩余的猪、牛肉的净肉和骨头分别剔开,将净肉腌制成腊肉和干巴,储备以待客。
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酽茶的方式。
即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将水烧沸,然后再放入茶叶煨煮,待再烧开时饮用。
一般每天一次只饮一道。
长街宴堪称哈尼族最具特色的饮食,一般在十月年(扎勒特)时举行,另一些地区选择昂玛突节(祭寨神)时举行。
如今,已经开始举办哈尼族长街宴民俗旅游节,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加。
透视哈尼族的饮食文化不难发现,环境主导饮食、美味由物产派生,风味和民族相连,烹饪与历史承接。
立体的地形和气候、复杂的生态与生物、悠久的历史和进化、多样的民族与文化、坚韧的繁衍和发展,是滇味以其原生质朴、风味各异、味美可口、中外喜欢之美食特色而独步天下之最深厚基础和最根本之原因。
长街宴哈尼族祈福的宴席在中国农村,每逢办酒席,都会置办很多桌酒席来接待客人和邻里。
少的十几桌,多的几十上百桌。
这种大场面看起来就很壮观了,但是要是你看到过哈尼族的“长街宴”和苗族的“长桌宴”,就显得不足为奇了,下面给大家介绍长街宴哈尼族祈福的宴席 1“长街宴”——哈尼族祈福的宴席“长街宴”是哈尼族特色文化的一个缩影,既生动体现了哈尼族同胞团结友善的传统,又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节日饮食、风俗礼仪、歌舞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特色。
根据哈尼族历法,哈尼人把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作为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
哈尼族叫“干通通”或叫“泽腊和实”,也就是哈尼族传统盛大节日“十月年”,“十月年”的第五天要“开年门”,表示“辞旧迎新”,家家户户都把自家一年中的收获,做成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特别是欢心谷舞红米饭),用篾桌摆到寨子脚的“寨门”那里,摆成长长的宴席,让全村人品尝,让远方来的客人享用。
这就是长街宴。
长街宴作为哈尼十月年中的一个习俗,是一个祈福的宴席。
因此,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人,都带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像朝圣一般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长街古宴盛会,品宴席上福寿安康的“祝福”美食。
人们从咪谷的“神位”席那里,请求喝一口阿倮欧滨的圣水,手里夹着一双筷子,从“龙头”席沿街吃到“龙尾”,互相祝福事事顺心,家兴业旺,平安幸福。
“长桌宴”——苗族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席苗族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和隆重礼仪,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通常用于会见亲戚和娶女儿,满月酒和村庄社交宴会活动。
左边是主座,右边是客座。
主客相对,敬酒,劝酒,对酒唱歌。
为了准备长桌宴,村民们不畏严寒,忙着在田里打鱼、烧水、杀猪、玩巴赞。
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和演奏芦笙的小伙子们一大早就站在苗寨的大门前,摆上迎宾酒,用悠扬的芦笙音乐和优美的舞姿迎接远方的客人。
哈尼族的饮食习俗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中国的云南西南部等地,是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地民族,以农业为主,善于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林,他们培育出著名的”紫米”和”普洱茶”、创造了中国农田史上七种田制之一的”梯田文化”。
有十月节、六月节、波突、祭母节、认舅舅、阿巴多等民俗节庆,其丰富的饮食文化与节日文化相映成辉,构成了独特的哈尼风情。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制时,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捂沤一昼夜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均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
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哈尼族还有一道奇肴叫”白旺”,是用生猪血、羊血、狗血制作的剁生,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称之为”阿压马捏”。
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
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被列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
红河南岸的哈尼族善于用发酵的黄豆掺合豆杆灰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豆豉,几乎每餐都用以佐餐,吃法尤多,被称为”哈尼味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哈尼族饮食文化哈尼族都有啥特色小吃导语:西双版纳哈尼族烹调食品的方法,主要有煮、烧、烤、煎、舂、腌渍等几种。
口味以鲜、香、酸、辣为主。
哈尼族做菜的方法,可谓新鲜、奇特。
风西双版纳哈尼族烹调食品的方法,主要有煮、烧、烤、煎、舂、腌渍等几种。
口味以鲜、香、酸、辣为主。
哈尼族做菜的方法,可谓新鲜、奇特。
风味食品很多,有名的有竹筒煮肉、卵石烧汤、肉粥、暴腌芭蕉心、蜂蛹酱、豆粉肉丸汤、雀肉松、苤菜舂螃蟹等。
竹筒煮肉,是以新鲜竹子为锅具,煮猪蹄、排骨、鸡、鱼和其他汤菜。
烹饪时,砍下一段直径约10厘米,长约40厘米的新鲜竹节,用水冲洗干净,将拟煮的猪蹄、排骨、鸡、鱼收拾干净,砍成小块,分别装入竹筒,加水后排在火塘上慢慢煮熬至熟,加食盐、味精煮至扒烂,倒入碗内供食。
用竹筒煮制的猪蹄,排骨和鸡、汤色清纯,肉味鲜美,带有一股青竹清香,具有特殊的风味。
用竹筒煮的鸡纵南瓜尖汤,仅加点食盐,其味便鲜美异常。
石头汤你想也想象不出会是什么滋味,但是哈尼人的食品里真正地用石头做着味美的汤呢,那就是卵石浇汤。
以卵石为热源,对已煮好的肉汤、菜进行再加工。
烹制卵石烧汤,要将河中捡来的卵石洗净,投入火塘内烧至发红。
肉汤、菜汤上桌之后,在汤碗内加入少许新鲜菜或佐料,投入一个烧得通红的卵石,使碗中之汤沸腾片刻,将鲜菜和佐料煮熟。
卵石烧汤不仅有肉汤、菜汤的鲜味,并有一种烧制食物的特殊香味。
肉炒芭蕉花,以一朵芭蕉花和100克新鲜狗肉为原料(若无新鲜狗肉,可用猪肉代替)。
烹饪时,取下芭蕉花的花,洗净切细,放少许食盐渍制片刻后,淘洗挤捏,去除涩味。
狗肉切成薄片或剁细(猪肉亦然),先生活常识分享。
云南哈尼族特色私房菜云南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风俗民情和美食文化而闻名。
作为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群体之一,哈尼族人口分布广泛,其独特的特色饮食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美食家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些云南哈尼族特色私房菜,让你更加了解这个民族的美食文化。
一、酱炒豆腐酱炒豆腐是云南哈尼族私房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
它以新鲜的豆腐为主要原料,辅以酱油、辣椒等调料制作而成。
豆腐鲜嫩可口,搭配上独特的酱油,口感酥脆,回味无穷。
这道菜肴不仅仅是美食,更是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展示。
二、苹果醋汤苹果醋汤是哈尼族传统的酸汤之一,以苹果醋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
这道汤味道酸甜可口,富含维生素C和矿物质。
哈尼族人民相信苹果醋汤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健胃的功效,经常将其作为饭后的开胃汤品。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节日狂欢,苹果醋汤都是哈尼族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三、腊味炒饭腊味炒饭是云南哈尼族的传统主食之一。
它以哈尼族特色的腊味为主要调料,与米饭一同炒制而成。
腊味炒饭色香味俱佳,口感丰富,令人垂涎欲滴。
哈尼族人民喜欢用腊味炒饭来款待客人,以显示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对客人的尊重。
四、玉米粑粑玉米粑粑是哈尼族的传统小吃之一,以新鲜的玉米碾磨成粉后制作而成。
它外形饱满,口感糯软,香甜可口。
哈尼族人民常常将玉米粑粑作为早餐或下午茶的食品,以提供能量和养分补充。
无论是农耕劳作还是乡村游玩,玉米粑粑都是不可或缺的伴侣。
五、蒸糍粑蒸糍粑是哈尼族的传统糕点之一,主要采用糯米粉及其他原料经过蒸制而成。
它外观饱满,口感软糯,味道香甜。
哈尼族人民喜欢在过年、婚礼等重要节日或场合制作蒸糍粑,并与亲友分享,以表达他们的喜庆和祝福之情。
总结:云南哈尼族特色私房菜承载着哈尼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风俗文化。
酱炒豆腐、苹果醋汤、腊味炒饭、玉米粑粑和蒸糍粑等传统菜肴代表了哈尼族人民的味蕾和饮食文化,也是与云南哈尼族民族特色紧密相连的美食佳肴。
通过品尝这些美食,更加能够了解哈尼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承,体验独特的云南哈尼族美食文化,享受细致而丰富的味觉盛宴。
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_哈尼族的饮食习惯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哈尼族有哪些礼仪习俗和禁忌,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哈尼族的习俗介绍传统节日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
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
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
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
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
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
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
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
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
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饮食风俗
哈尼族人口155.8万人(2008年统计),分布于红河、玉溪、普洱、西双版纳和楚雄等州市。
大多居住在半山区和溪谷旁。
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哈尼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善腌酸菜。
采用各种野菜做汤,用带有香味的叶子放在蔬菜中做调味品。
哈尼族嗜酒喜茶,请客办席已具规模,用料广泛,技艺较高,以长街宴最为著名。
哈尼人每家都有大小不一、永不熄灭的火塘,而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用一个火塘支蒸锅;还有一个火塘专煮猪食,从不混用。
在直连云天的梯田里,哈尼族广种稻谷,亦栽包谷、豆类、养麦、高粱、小米、红薯等杂粮和各色蔬果,咖啡、可可、柠檬、香蕉、菠萝、李、桃。
梨,瓜菜萝卜样样齐全,草果、八角、胡椒等食用香料产量均居前列。
在春暖花开夏季漫山葱绿的季节里,哈尼姑娘无论上山砍柴、锄地,或下田栽秧、锄草,总喜欢随手采集一把可以食用的野菜野果带回家,调制风味别致的野生菜肴,供全家食用,如甜菜、树头菜、羊奶菜、灰条菜、蕨莱、水芹菜、苦麻细,揉拌以花椒粉、盐、八角粉、炒米面、姜丝及醇酒,
然后盛入扑水罐中,约经半年腌制,便成酸炸肉。
吃时掏一捧出来,放人锅中蒸熟,扑的时间愈长,其味愈加香浓醇厚。
用餐时每每必不可少的是带酸辣香味的蘸水,多用薄荷、香椿、葱花、香草、芜荽、姜、蒜、辣椒调制而成,每菜必“打”一下蘸水才进口,一口五味全。
当然,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快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脑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
腊制时,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捂腌一昼夜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均呈紫红色,喷香异常而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篾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
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名贵佳肴呢!哈尼族男子喜食猪、羊鲜血制作的“剁生”,俗称“白旺”,被列为杀猪宰牛期间必不可少的名菜。
剁生实际是一种用猪、羊鲜血做的凉拌菜。
制作方法是先以适量的椒盐放在瓦盆中,即将瓦盆接在喷涌的血口前,使其血盐交融,并用筷迅速搅拌,以姜汁、蒜汁、皮菜根,炒肝和炒花生米面做佐料。
待食用时,冲一碗冷开水进血盆中,并将各种佐料撤在血盆里,血凝固佐料擞完,即
成剁生。
哈尼族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届时,每家杀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
家庭每个成员吃一块,出嫁的姑娘不得食。
到第三天时,每天下午都要举行盛大的“资鸟都”活动,即全寨人同饮团结、幸福的酒。
全寨分为三组,每组轮流一天作东,日将偏西,当家男子在锣鼓声中,将美味佳肴以及高粱焖锅酒端到街心,顺序摆在早已铺好的长蔑笆上。
有的大村寨的筵席长达百米,各户当家男子围席盘脚就宴,各家各户争相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莱,按规矩边饮边舞。
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八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
他们善于利用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调肉食和调理民族菜肴。
如用花椒、香蓼、薄荷、生姜、皮菜调制稻田中放养的“谷花鱼”,谷花鱼头小体肥,肉厚刺软,肉质鲜嫩,因生长在山区稻田中,吃稻田中抖落的谷花而得名。
每年的谷秧栽插后,将鱼苗放入田中,让其自然生长,
秋收时放水捕捞。
这种鱼大的有半斤多,小的也有二三两,吃时拌以花椒、香蓼、薄荷、生姜、皮菜等佐料,味道鲜美。
还有用盐、胡椒、草果、鸡蛋和蛇肉制成“煮蛇圆子”;用糊辣椒面、野花椒、香蓼、蒜泥、姜汁、苤莱叶、腌芭蕉心和蜂蛹做成“蜂肾酱”;用生姜、酸笋、花椒、薄荷调食“吮螺蛳”。
至于“柴花”、“油炸蜂子”、“生炸竹虫”、“五香芭蕉花”、“干炸泥鳅”、“面笋”、“香柳拌生肉”、“竹筒鸡”、“清汤橄榄鱼”、“石蹦炖蛋”、“苤菜根炒肉、”“螃蟹炖蛋清”、“黄面瓜鱼煮甜菜”、“笋饺”和“火熏腊肉”等风味食品,无不以酸辣鲜香取胜。
丰富了民族菜的花色品种。
哈尼长街宴:人人都知道一个人吃饭不香,可有谁吃过百米长宴?全村老少聚拢在一条长条一般的宴席边,吃喝谈笑,这是种什么样的盛况?别以为这是什么世界吉尼斯纪录,“长街宴”可是哈尼族十月年中最热闹的节目。
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做一些自家的拿手好菜,抬到街头摆起来,菜做得越香,自己就越体面。
宴席摆好,全村的男女老幼就自动聚拢过来,老年人谈古论今,婆姨们拉拉家常,年轻人自然就聚在一块笑闹开了。
在这百米长宴上,没有什么“老死不相往来”,更没有“各人自扫门前雪”,有的只是祥和、欢乐、水乳交融的气氛。
心倦了,来哈“长街宴”上吃一口菜,你的热情会再次被哈尼人点燃的。
油炸蜂蛹:取出蜂蛹,用开水烫死,入碗,倒入酒腌3-5 分
钟,用凉水冲去酒味,晾干,再用开水烫后,沥干。
把葱、姜拍碎对水煮5 分钟,将汁水倒在蛹上,上味后沥干。
锅上火,烧油至5 成熟,倒入蛹,炒至了出沙沙声,呈金黄色,捞出装盘,盘边放椒盐上桌。
鲜香脆酥,蛋白质含量高。
蹦炖蛋石(石蹦又名抱手,属棘蛙群):将石蹦破腹冼净,三七用油炸熟碾粉。
蛋液入碗搅匀。
将石蹦、三七、盐、胡椒、姜入土陶钵,再加入蛋清拌匀。
锅上火,注入水,放上陶钵,盖上锅盖,炖30分钟即可。
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是哈尼名菜。
五香芭蕉花:芭蕉花是芭蕉树的花,具有独特的鲜甜味,制作时将芭蕉花放入沸水里煮2至3分钟,捞出放进凉水中滤去涩味并控干水份。
此时把鸡蛋清和少许淀粉、盐、水和匀后,将芭蕉花挂糊并逐朵放入七、八成热的油锅里浸炸,炸成金黄色即出锅装盘撒上花椒盐。
五香芭蕉花酥脆咸麻,鲜香味实,是地道的哈尼风味。
竹筒烧肉:是哈尼人招待贵宾的一道名菜。
肉可选用猪肉、牛肉或其他的肉类,但一般都用猪腿肉。
在肉馅中加入香菇配料,而佐料大部分是野生的,如香蓼草、荆芥等。
烧肉所用的竹筒是当地特有的香竹,选用生长一年左右的青竹,长约40至60厘米,一头留节,一头开口。
在开口处装入肉块或肉丝,再用香茅草或芭蕉叶塞满开口,放在炭火上烘烤,异香扑鼻,食后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竹筒鸡:是一道哈尼风味名菜,只有在来了高贵的客人时,热情好客的哈尼人才会用竹筒鸡招待客人,他的选料和竹筒烧肉差不多。
先将一只600克左右的嫩公鸡宰杀后,洗净掏去内脏,鸡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
然后将鸡块、鸡肠、鸡肝、鸡肫、火腿片、冬菇片、玉兰片,以及葱段、姜丝等装入盆内,加上白糖及油、盐、味精等拌匀入味。
再取一节长30厘米、粗10厘米的鲜竹筒,放入鸡块及配食,注入适量清水,并用芭蕉叶塞紧竹筒口,斜置于明火上烧烤,边烤边翻转,约1小时后溢出香味即成。
这道佳肴将竹筒的清香与鸡的鲜味融为一体,肉酥汁鲜,别有风味。
蟹肉煮圆子:为哈尼族名菜,哈尼人称其为“爱开加勒”。
制作时,将新鲜的螃蟹去除硬壳、杂物,洗净;把螃蟹肉与苤菜根一起舂细,洒上少许清水,加入盐、辣椒粉,拌匀,然后,用手搓成拇指大小的肉丸子;将肉丸子放进沸腾的锅内煮熟,加油、味精及其他一些调料后即可取出上桌。
这道佳肴鲜中略带辣,是哈尼人招待客人的必备菜肴。
血旺:“血旺”僾尼人(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叫“阿压鸟捏”。
是宰猪杀狗必需之菜。
血旺的原料主要是质地很好的猪血、狗血、瘦肉、肝、腰花等肉。
宰猪杀狗时,把干净的血接入盆内认真搅透,让血冷却凝固成稀稠适当的血块,把备好的各种肉料切成碎片炒熟。
然后将熟肉与生血掺合在一起加上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搅拌均匀即可食用,血旺香味特
殊,看着怕,吃着香,是僾尼人待客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