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58
目录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1内容提要1.2习题与解答2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内容提要2.2习题与解答3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3.1内容提要3.2习颗与他答4根轨迹法4.1内容提要4.2习题与解答5频率法5.1内容提要5.2习题与解答6控制系统的校正及综合6.1内容提要6.2习题与解答7非线性系统分析7.1内容提要7.2习题与解答8线性离散系统的理论基础8.1内容提要8.2习题与解答9状态空间法9.1内容提要9.2习题与解答附录拉普拉斯变换参考文献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 1内容提要基本术语:反馈量,扰动量,输人量,输出量,被控对象;基本结构:开环,闭环,复合;基本类型:线性和非线性,连续和离散,程序控制与随动;基本要求:暂态,稳态,稳定性。
本章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上,能够针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找出其被控对象、输人量、输出量,并分析其结构、类型和工作原理。
1.2习题与解答题1-1图P1-1所示,为一直流发电机电压白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中,1为发电机;2为减速器;3为执行电机;4为比例放大器;5为可调电位器。
(1)该系统有哪些环节组成,各起什么作用” (2)绘出系统的框图,说明当 负载电流变化时,系统如何保持发 电机的电压恒定 (3)该系统是有差系统还是无 差系统。
(4)系统中有哪些可能的扰动, 答(1)该系统由给定环节、比较环节、中间环节、执行结构、检测环节、 发电机等环节组成。
给定环节:电压源0U 。
用来设定直流发电机电压的给定值。
比较环节:本系统所实现的被控量与给定量进行比较,是通过给定电 压与反馈电压反极性相接加到比例放大器上实现的中间环节:比例放大器。
它的作用是将偏差信号放大,使其足以带动 执行机构工作。
该环节又称为放大环节执行机构:该环节由执行电机、减速器和可调电位器构成。
该环节的 作用是通过改变发电机励磁回路的电阻值,改变发电机的磁场,调节发 电机的输出电压被控对象:发电机。
2-1 什么是系统的数学模型?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常见的数学模型形式有哪些? 用来描述系统因果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数学模型形式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方程、传递矩阵、结构框图和信号流图。
2-2 简要说明用解析法编写自动控制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步骤。
2-3 什么是小偏差线性化?这种方法能够解决哪类问题?在非线性曲线(方程)中的某一个工作点附近,取工作点的一阶导数,作为直线的斜率,来线性化非线性曲线的方法。
2-4 什么是传递函数?定义传递函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附加这个条件?传递函数有哪些特点?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定义传递函数的前提条件:当初始条件为零。
为什么要附加这个条件:在零初始条件下,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一致。
传递函数有哪些特点: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 的有理真分式,具有复变函数的所有性质;n m ≤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
2.传递函数是一种有系统参数表示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它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而与输入量的形式无关,也不反映系统内部的任何信息。
3.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有相通性。
4.传递函数)(s W 的拉氏反变换是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2-5 列写出传递函数三种常用的表达形式。
并说明什么是系统的阶数、零点、极点和放大倍数。
nn n n mm m m a s a s a s a b s b s b s b s W ++++++++=----11101110)( ()()∏∏==++=nj jmi i s T s T K s W 1111)( 其中nma b K =()()∏∏==++=nj jm i i g p s z s K s W 11)( 其中0a b K g =传递函数分母S 的最高阶次即为系统的阶数,i z -为系统的零点,j p -为系统的极点。
K 为传递函数的放大倍数,g K 为传递函数的根轨迹放大倍数。
国家开放大学《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章节自测参考答案第1章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3分,共60分)1.产生与被控制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反馈信号的是()a.反馈元件b.校正元件c.控制元件d.比较元件2.产生控制信号的是()a.校正元件b.比较元件c.反馈元件d.控制元件3.以下()是随动系统的特点。
a.输出量不能够迅速的复现给定量的变化b.给定量的变化规律是事先确定的c.输出量不能够准确复现给定量的变化d.输出量能够迅速的复现给定量的变化4.以下()的给定量是一个恒值。
a.有静差系统b.恒值控制系统c.无静差系统d.脉冲控制系统5.反馈控制系统通常是指()a.混合反馈b.干扰反馈c.正反馈d.负反馈6.如果系统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不存在反馈回路,这样的系统一定是()a.闭环控制系统b.正反馈环控制系统c.开环控制系统d.复合反馈系统7.开环控制系统的精度主要取决于()a.系统的校准精度b.放大元件c.校正元件d.反馈元件8.数控机床系统是由程序输入设备、运算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组成,它属于以下()a.程序控制系统b.恒值控制系统c.开环系统d.随动控制系统9.根据控制信号的运动规律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是()a.校正元件b.执行元件c.反馈元件d.比较元件10.没有偏差便没有调节过程,通常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偏差是通过()建立起来的。
a.放大元件b.校正元件c.反馈d.控制器11.用来比较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并产生反映两者差值的偏差信号的元件是()a.反馈元件b.校正元件c.控制元件d.比较元件12.输入量为已知给定值的时间函数的控制系统被称为()a.程序控制系统b.有静差系统c.脉冲控制系统d.恒值控制系统13.输入量为已知给定值的时间函数的控制系统被称为()a.程序控制系统b.随动系统c.有静差系统d.恒值控制系统14.输出端与输入端间存在反馈回路的系统一定是()a.开环控制系统b.正反馈环控制系统c.闭环控制系统d.有差控制系统15.()是指系统输出量的实际值与希望值之差。
⾃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绪论1-1 试⽐较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缺点.解答:1开环系统(1) 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作稳定。
⽤于系统输⼊信号及扰动作⽤能预先知道时,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2) 缺点:不能⾃动调节被控量的偏差。
因此系统元器件参数变化,外来未知扰动存在时,控制精度差。
2 闭环系统⑴优点:不管由于⼲扰或由于系统本⾝结构参数变化所引起的被控量偏离给定值,都会产⽣控制作⽤去清除此偏差,所以控制精度较⾼。
它是⼀种按偏差调节的控制系统。
在实际中应⽤⼴泛。
⑵缺点:主要缺点是被控量可能出现波动,严重时系统⽆法⼯作。
1-2 什么叫反馈为什么闭环控制系统常采⽤负反馈试举例说明之。
解答:将系统输出信号引回输⼊端并对系统产⽣控制作⽤的控制⽅式叫反馈。
闭环控制系统常采⽤负反馈。
由1-1中的描述的闭环系统的优点所证明。
例如,⼀个温度控制系统通过热电阻(或热电偶)检测出当前炉⼦的温度,再与温度值相⽐较,去控制加热系统,以达到设定值。
1-3 试判断下列微分⽅程所描述的系统属于何种类型(线性,⾮线性,定常,时变)(1)22()()()234()56()d y t dy t du t y t u t dt dt dt ++=+(2)()2()y t u t =+(3)()()2()4()dy t du t ty t u t dt dt +=+(4)()2()()sin dy t y t u t t dt ω+=(5)22()()()2()3()d y t dy t y t y t u t dt dt ++=(6)2()()2()dy t y t u t dt +=(7)()()2()35()du t y t u t u t dtdt =++?解答:(1)线性定常(2)⾮线性定常(3)线性时变(4)线性时变(5)⾮线性定常(6)⾮线性定常(7)线性定常1-4如图1-4是⽔位⾃动控制系统的⽰意图,图中Q1,Q2分别为进⽔流量和出⽔流量。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习题及答案2-1 试建立图2-27所示各系统的微分方程。
其中外力)(t F ,位移)(t x 和电压)(t u r 为输入量;位移)(t y 和电压)(t u c 为输出量;k (弹性系数),f (阻尼系数),R (电阻),C (电容)和m (质量)均为常数。
解(a )以平衡状态为基点,对质块m 进行受力分析(不再考虑重力影响),如图解2-1(a)所示。
根据牛顿定理可写出22)()(dty d m dt dy f t ky t F =-- 整理得)(1)()()(22t F m t y m k dt t dy m f dt t y d =++(b )如图解2-1(b)所示,取A,B 两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
对A 点有 )()(111dtdydt dx f x x k -=- (1) 对B 点有 y k dtdydt dx f 21)(=- (2) 联立式(1)、(2)可得:dtdx k k k y k k f k k dt dy2112121)(+=++(c) 应用复数阻抗概念可写出)()(11)(11s U s I cs R cs R s U c r ++= (3) 2)()(R s Uc s I = (4) 联立式(3)、(4),可解得: CsR R R R Cs R R s U s U r c 212112)1()()(+++=微分方程为: r r c c u CR dt du u R CR R R dt du 121211+=++(d) 由图解2-1(d )可写出[]Css I s I s I R s U c R R r 1)()()()(++= (5) )()(1)(s RI s RI Css I c R c -= (6) []Css I s I R s I s U c R c c 1)()()()(++= (7)联立式(5)、(6)、(7),消去中间变量)(s I C 和)(s I R ,可得:1312)()(222222++++=RCs s C R RCs s C R s U s U r c 微分方程为 r r r c c c u RC dt du CR dt du u R C dt du CR dt du 222222221213++=++2-2 试证明图2-28中所示的力学系统(a)和电路系统(b)是相似系统(即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习题2-1 试证明图2-1(a)的电网络与(b)的机械系统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1C 1f 1(a)电网络(b)机械系统图2-1解:对于电网络系统有:电路中的总电流:dtu u d C R u u i o i o i )(11-+-=对o u :)()()(1211121222o i o i o i o i to u u C C R t u u C dt u u d C R R u u R idt C i R u -+-+-+-=+=⎰综上得:dtdu C R u R tC C C R R dt du C R u R t C C C R R i i o o 1211211212112112)()1(+++=++++对机械系统:并联部分受力:dtx x d f x x k F )()(211211-+-= 对串联部分的位移:)()()()(21212121212121212x x f f t x x f k dt x x d k f x x k k x -+-+-+-=整理得:dtdx k f x f f t f k k k dt dx k f x f f t f k k k 12122121212211212121)()1(+++=++++所以,两系统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2-5求图2-2中RC 电路和运算放大器的传递函数c ()/()i U s U s 。
1R1R(a) RC 电路 (b) RC 电路1R(c) RC 电路 (d) 运算放大器图2-2解:21212)()()R sCR R R R s u s u a r c ++=οο1)()()()()()()3122112322121121211231212112++++++++=S R C R C R C S R R C C R R C C SR C R C S R R C C R R C C s u s u b rc οο2121212)()()()R R S CR CR R R CS R s u s u c r c +++=οο21212112)()()()S LCR R R S CR R LR R LS s u s u d r c ++++=οο2-6求图2-3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s)/D(s)和E(s)/D(s)。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习题及参考答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2-2 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不计重力时,可得整理得将上式拉氏变换,并注意到运动由静止开始,即初始条件全部为零,可得于是传递函数为②其上半部弹簧与阻尼器之间,取辅助点A,并设A点位移为x,方向朝下;而在其下半部工。
引出点处取为辅助点B。
则由弹簧力与阻尼力平衡的原则,从A和B两点可以分别列出如下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x,可得系统微分方程对上式取拉氏变换,并计及初始条件为零,得系统传递函数为③以引出点作为辅助点,根据力的平衡原则,可列出如下原始方程:移项整理得系统微分方程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并注意到运动由静止开始,即则系统传递函数为2-3(b)以k1和f1之间取辅助点A,并设A点位移为x,方向朝下;根据力的平衡原则,可列出如下原始方程:所以2-6解:2-7 解:2-8 解:2-9解:2-10解:系统的结构图如下: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11 解:(a)(b)(c)(d)(e)(f)2-12 解: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习题及参考答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3-1解:3-2 解:3-3 解:3-4 解:3-5 解:3-6 解:3-7 解:3-8 解:3-9 解:列劳斯表如下:系统不稳定3-10 解:(略)3-11 解:系统的特征方程为:化简得;列劳斯表如下:0<k<1.73-12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特征方程为:列劳斯表如下:所以τ>03-13 解:(1)、(2)(3)3-14 解:(1)(2)(3)3-15 解:(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而(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而(3)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而同时作用下的系统误差为: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习题及参考答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版课后答案4-1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根轨迹如图所示4-2 解:4-3 解:(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概略的根轨迹如下图所示:(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根轨迹如下图所示4-4 解:(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有三个极点一个零点:(-20,j0)。
单选1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为( A )。
A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框图、信号流图;B 梅森公式;C 状态方程、差分方程D 热学方程。
2、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量、输出量及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A)。
A 数学表达式;B 传递函数;C 信号流图;D 动态结构框图。
3、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作系统的(B)。
A 信号流图;B;传递函数C 动态结构框图;D 以上都对。
4、传递函数的定义为(B )。
A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B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D 以上三者都是。
5、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之一,她具有如下特点( B )。
A 它可以反映出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动态性能,但不能反映系统结构参数对输出的影响;B 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只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输入输出信号灯形式无关;C 传递函数表示系统传递、变换输入信号的能力,不仅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且与输入输出信号灯形式有关;D 传递函数与系统微分方程式之间不可以相互转换。
6、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有(C)A 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B 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C 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时滞环节;D 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振荡环节、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时滞环节;正弦、余弦等。
7、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哪些基本单元组成( B )A 信号线、引出点、综合点、方框、比较环节;B 信号线、引出点、综合点、方框;C 信号线、引出点、综合点、方框、前向通道、反馈通道;D信号线、引出点、综合点、方框、前向通道、反馈通道、给定信号‘宀、输出信号匚-。
西工大821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习题及答案2-1 试建立图2-27所示各系统的微分方程。
其中外力)(t F ,位移)(t x 和电压)(t u r 为输入量;位移)(t y 和电压)(t u c 为输出量;k (弹性系数),f (阻尼系数),R (电阻),C (电容)和m (质量)均为常数。
解(a )以平衡状态为基点,对质块m 进行受力分析(不再考虑重力影响),如图解2-1(a)所示。
根据牛顿定理可写出22)()(dty d m dt dy f t ky t F =-- 整理得)(1)()()(22t F m t y m k dt t dy m f dt t y d =++(b )如图解2-1(b)所示,取A,B 两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
对A 点有 )()(111dtdydt dx f x x k -=- (1) 对B 点有 y k dtdydt dx f 21)(=- (2) 联立式(1)、(2)可得:dtdx k k k y k k f k k dt dy2112121)(+=++ (c) 应用复数阻抗概念可写出)()(11)(11s U s I cs R cs R s U c r ++= (3) 2)()(R s Uc s I = (4)联立式(3)、(4),可解得: CsR R R R Cs R R s U s U r c 212112)1()()(+++=微分方程为: r r c c u CR dt du u R CR R R dt du 121211+=++(d) 由图解2-1(d )可写出[]Css I s I s I R s U c R R r 1)()()()(++= (5) )()(1)(s RI s RI Css I c R c -= (6) []Css I s I R s I s U c R c c 1)()()()(++= (7)联立式(5)、(6)、(7),消去中间变量)(s I C 和)(s I R ,可得:1312)()(222222++++=RCs s C R RCs s C R s U s U r c 微分方程为 r r r c c c u RC dt du CR dt du u R C dt du CR dt du 222222221213++=++2-2 试证明图2-28中所示的力学系统(a)和电路系统(b)是相似系统(即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有多种表现形式: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等。
;; )()()()(t e t c t n t r )()()()()()(s s s s s H s G en n e ΦΦΦΦ; P32 (自动控制原理p23)2-17P33解:(e)4232121123211)(G H G G H G G H G G G G s ++-+=Φ;P37 (p73)2-21 试绘制与题2-21图中系统方框图对应的信号流图,并用梅森增益公式求传递函数C (s )/R (s ) 和误差传递函数E (s )/R (s )注:P21(2) 依据系统方框图绘制信号流图首先确定信号流图中应画出的信号节点,再根据方框图表明的信号流向,用支路及相应的传输连接信号节点。
步骤如下,(a)系统的输入为源点,输出为阱点;(b)在方框图的主前向通路上选取信号节点,即相加点后的信号和有分支点的信号,两信号是同一个题2-21图 系统方框图 题2-1 7图 控制系统方框图 题2-17解图 控制系统简化方框图信号时只作为一个节点;(c)其它通路上,仅反馈结构求和点后的信号选作节点; (d)最后,依据信号关系,用支路连接这些节点。
解:图(a)信号流图如题2-21解图(a)所示。
计算C (s )/R (s )和E (s )/R (s )过程中,关于回路和特征式的计算是完全相同,可统一计算。
回路111H G L -=,232H G L -=,213213H H G G G L -=;特征式 21312132123111H H G G H H G G G H G H G ++++=∆。
计算C (s )/R (s ):前向通路 3211G G G P =,342G G P =; 特征子式 11=∆,1121H G +=∆;2131223111134321)1(1)1()()(H H G G G H G H G H G G G G G G s R s C ++++++=; 计算E (s )/R (s ):前向通路 11=P ;21342H H G G P -=; 特征子式 2311H G +=∆,12=∆;213122311213423)1(11)()(H H G G G H G H G H H G G H G s R s E ++++-+=;P38 (p73)2-22 试用梅森增益公式求题2-22图中各系统信号流图的传递函数)(/)(s R s C 。
第一章自动控制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
(分数:2分)A. 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B。
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C。
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D。
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正确答案:D2、按系统结构来分,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
(分数:2分) A。
温度控制B。
压力控制C。
流量控制D。
复合控制正确答案:D3、恒值控制系统的参考量为()。
(分数:2分)A。
常数B. 无规律变化C. 按程序设定变化D. 0 A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单项选择题1、方框图化简时,串联连接方框总的输出量为各方框输出量的( )。
(分数:2分)A. 代数和B. 乘积C。
平均值D. 加权平均值正确答案:B2、单位阶跃信号1(t)的拉氏变换为()。
(分数:2分)A。
1B. 1/sC. sD. 1/(Ts+1)正确答案:B3、如果单回路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则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
(分数:2分)A。
G(s)/[1+G(s)]B. G(s)/[1+G(s)H(s)]C。
1/[1+G(s)]D。
1/[1+G(s)H(s)]正确答案:A4、方框图化简时,并联连接方框总的输出量为各方框输出量的()。
(分数:2分)A. 代数和B. 乘积C. 平均值D. 加权平均值正确答案:A5、令线性定常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 ). (分数:2分)A. 代数方程B. 差分方程C。
特征方程D. 状态方程正确答案:C6、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 )。
(分数:2分)A。
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比B。
系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比C。
系统输出信号的Z变换与输入信号的Z变换之比D。
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正确答案:D7、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由()决定。
(分数:2分)A。
输入信号的形式B。
初始条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