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城市郊野公园构建策略作者:韩叶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2期21世纪以来,我国大中型城市掀起了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热潮,以此保护城市的生态资源免受城市开发建设的侵蚀,阻止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
其中深圳塘朗山,北京绿堤公园、上海滨江郊野公园等一批建成的郊野公园广受市民好评,成为国内郊野公园建设的成功实践。
2 郊野公园的构建策略的探讨2.1 选址多样化郊野公园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占地面积才能起到有效的生态保护作用。
面积是决定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对生境结构和生境隔离状况也有重要影响。
英国郊野公园要求面积至少在10hm2,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可供郊野公园建设的地块主要为以下用地类型:城市现有防护林、城市外高速路防护林带城郊农业用地、城郊森林。
以上四种类型的土地之外,具备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具有美学感染力的的地区,均可以作为选址地来建设郊野公园。
此外,开发不仅局限于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可以利用郊区的废弃恢复用地、垃圾填埋场,对其采用生态恢复的方法加以绿化,不仅可以减少废弃地所产生的污染源,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
2.2 生物多样性郊野公园建设应尊重自然环境条件,结合项目现状,以原有地形地貌、林木植被为基础,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
应在植物种植规划前进行现场苗木普查,研究当地的植被特色,这样一来能保存当地植物的遗传基因,同时可以减少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
在原有植被基础上种植合理的密度和规格。
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林相、林木色彩搭配以及林下公共活动空间,逐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形成景观的多样性。
2.3 环保节能性郊野公园的建设过程应强化环保意识,公园建设中的建筑和设施都尽量以当地自然材料为主,尽量防止对资源的破坏,建成后的公园应积极地给游客们传达出环保的意识,回归自然的环境。
香港在建设郊野公园中采用原生态的做法,为保持山路的原貌,增加石粉渣铺路设计登山道。
厦门郊野公园规划方案引言厦门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山水环境。
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些资源,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场所,厦门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郊野公园。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厦门郊野公园的规划方案。
1. 背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厦门市郊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郊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自然景观和活动场所,郊野公园的规划成为了必要的措施。
2. 目标厦门郊野公园的规划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提供休闲和娱乐设施,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弘扬自然文化和生态教育,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规划原则在制定郊野公园规划方案时,我们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首要任务;•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方案更贴近市民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
4. 规划内容4.1 自然保护区厦门郊野公园将设置多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在自然保护区内,禁止破坏环境、捕杀野生动物等行为,并设立相应的巡逻和监控机制。
4.2 休闲区为了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郊野公园将设置多个开放的休闲区。
这些区域将配备餐饮、游乐设施、健身设备等设施,以提供不同种类的娱乐和放松方式。
4.3 生态教育区为了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厦门郊野公园将设立生态教育区。
在这里,将举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如讲座、培训、展览等,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识。
4.4 活动区郊野公园中还将设置多个活动区,为市民提供举办各类户外活动的场所。
这些活动区将配备露营设施、烧烤区、运动场地等,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户外活动需求。
4.5 交通规划为了方便市民前往郊野公园,公园将设置多个停车场,并增加到公园的公共交通线路。
此外,还将修建步行和自行车道,提供更多的代步选择。
5. 实施计划为了高效地推进厦门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1.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包括设计、设施规划、环保措施等;2.进行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建设;3.招标选择合适的承建单位,并与其签订合同;4.开展相关的环保和施工监管工作;5.完成公园的主体建设和设施安装;6.进行相关的生态恢复和景观美化工作;7.运营和管理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探讨摘要:郊野公园作为能满足“三生”发展的综合型公园,近年来受到政府重视并纷纷付诸实施,但由于对其的作用认知不足,普遍重建设而轻运营管理。
郊野公园的产业定位和运营管理恰恰是建设运行全过程中的难点。
结合和借鉴国内外公园管理的经验,本文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的郊野公园现有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使其综合效益发挥到最大,更好地为城市及乡村的和谐运转发挥可持续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郊野公园;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可持续性;科技智慧1.引言郊野公园主要是为城镇居民提供一系列自然环境下放松、游憩休闲和体育活动的场所,开放性较高,而收费很低。
在我国,郊野公园主要采用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投资主体”的方式,政府负责前期的出资建设,但后期投入公园维护和运营的资金相对较少,由于郊野公园缺少盈利性项目资金回笼,在公园运营方面政府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门票收入成为公园运营的主要收入,而其中40%是税收收入,难以维持公园运营,导致很多公园运营不良。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开放式郊野公园的数目不断增多,开放后游客增加使服务与管理压力增加,对郊野公园的使用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同时设施的负荷也增加,郊野公园的维护和运营的成本也与日俱增。
郊野公园反而成为城市经济的负担。
所以仅依靠政府财政支出来满足公园运营的需求远远不够。
而且传统的郊野公园功能比较单一,趋同性比较强,多单纯从生态的外貌特征方面入手,没有足够丰富的具有引导性的活动空间,并不重视如何把人吸引到公园里,从而活力不足。
而只有客流参与度比较高的郊野公园,具有吸引力,从而有相对充沛的资金,运营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郊野公园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生态载体,开发建设与运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要从城市规划更大的系统上去看待郊野公园的定位,在建设初期就策划好如何运营,有效引导公园运转进入良好状态.。
图1 《北京总体规划(2016-2030)》中的市域绿色空间体系Fig 1. The municipal scale greenspace planning for Beijing as in the Master Plan (2016-2030)2.我国目前郊野公园的开发建设与运营存在的几个问题2.1 郊野公园开发建设目标单一以北京市郊野公园为例,其主要建设在北京绿化隔离带上,与九条楔形绿色廊道形成网络交织,起着重要的城市生态防护作用,这些场地上保留了很多防护林,由此建设发展成郊野公园,开发建设往往是过于强调其生态防护作用,其次才是满足市民休闲散步科普教育等需求,忽视园区互动性的功能空间,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无法形成稳定的客流。
郊野公园的发展趋势与景观优化作者:孙振伦焦洋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20年第12期摘要:大力在城市附近建设郊野公园是实施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动城市边缘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市郊野公园的应用对城市附近的郊野景观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无意义浪费。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郊野公园的实际建设以及投入使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我国郊野公园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在保持自然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资源环境完整的前提下,使郊野公园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目的,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希望本文可以为现代城乡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郊野公园;寒地;景观优化;发展趋势1 引言城市环境中一个完整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市政绿化、城市公园、住宅附近的绿地,还包括城市周边的郊野公园。
我国郊野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北方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郊野公园的建设数量和利用率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由于郊野公园规模大、种类多,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郊野公园的认识正在逐渐提高。
公共交通的发展非常迅速,为郊野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客流条件。
然而,寒地也存在着一些自然劣势,导致很多北方城市郊野公园的普及缓慢。
如何发挥寒地的独特优势,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2 背景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集中在城市中。
虽然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居住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繁忙的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问题也十分严重。
人们在快速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自然生态平衡。
人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当然具有自然属性,一旦长时间离开自然环境,会导致身心不能健康发展,最终疾病缠身。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近年来我国的一项重点工程,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当前,随着城市中心市区的绿化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绿化工作重心也逐步向郊区转移,建设城市边缘区的郊野公园则是一个很优秀的选择。
522020.12RESEARCH AND EXPLORATION研究探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节假日走进大自然,去放松紧绷的神经。
为满足大家的休闲娱乐需求,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主持修建毗邻市区的郊野公园,为人们的消遣提供好去处。
一、从游客视角看郊野公园的功能定位(一)功能的多元化综合性郊野公园一般距市区不太远,游客到郊野公园放松心情,公园的功能就应尽量照顾到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需要。
老年人喜欢怀旧,可开设一些田园风光的项目,或者能够唤起他们青春记忆的互动项目。
如果是饮食项目,则应侧重于粗茶淡饭。
对于中年人,考虑他们对健康的追求,可开设不太激烈的运动项目,建设赏心悦目的绿色步道吸引人们散步、慢跑,饮食项目宜主打绿色、有机食品。
对于年轻人,可侧重新颖的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需求。
而对于少年儿童,在大自然中游玩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可以针对孩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增设一些简单的游乐项目。
(二)交通的便利性吸引人们去郊野公园放松身心,公园的交通应该便利,除自驾游外,公共交通也要便利。
郊野公园本身是以绿色环保、亲近大自然为理念的,而城市公共交通作为绿色环保的标志之一,理应与郊野公园相配套,在综合考虑道路条件、经停居民点、游客人数、票价成本等因素的前提下,城市客运部门应尽可能开通前往郊野公园的公交线路。
城市郊野公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 张新存(三)周知性有些城市主管部门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下力气建起了景色和功能均不错的郊野公园,从征地拆迁、方案设计、建设监理、环境绿化、道路规划、配套设施等均做足了文章,但公园建成之后,市民知之者廖廖。
建设部门只管建设,不负责向市民的宣传,而宣传部门因为未提前收到建设部门的完工通知,没有启动及时的宣传工作,造成公园已竣工很长时间但市民还不知晓,形成公园的闲置;亦或是选择的宣传媒体过于单一,或者受众面太窄,尽管做出了宣传,但真正知道的市民不多。
郊野公园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在制定郊野公园实施方案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公园的位置选择、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以确保公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首先,对于郊野公园的位置选择,我们需要考虑到公园的便捷性和自然环境。
公园应该尽量靠近城市居民区,方便市民前往,同时也要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建设公园,以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其次,在规划设计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公园的功能和特色。
公园应该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区域,包括草坪、步道、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公园的景观设计也需要注重自然生态,保留原有的植被和地貌,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休闲场所。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公园的生态环境。
比如,严格控制开发建设范围,保留原有植被,合理规划道路和建筑,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措施,确保公园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在设施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公园的规划设计,合理设置各种设施和服务设施。
比如,设置便民设施,如厕所、饮水点、休息亭等,方便市民在公园内活动。
同时,也要设置环保设施,如垃圾分类桶、环保提示牌等,提醒市民爱护环境,保持公园的整洁。
总之,郊野公园的实施方案需要从位置选择、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考虑,以确保公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摘要:城市近郊公园绿地空间作为城市与乡村过渡区域中的重要绿色斑块,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生态保护与游憩共享的双重功能。
然而,当前近郊型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不足导致了景观空间服务供给缺口的增大,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能效普遍丧失。
如何使城市近郊公园绿地做出适应大城市快速发展的针对性响应,满足更加综合且复杂的景观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则是风景园林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阐述,该文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国内外郊野公园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功能,结合深圳园林设计方案进行场地分析,主要从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理念角度出发,从不同角度分析郊野公园的设计理念及手法,最后对城市郊野公园景观布局及详细设计进行论述,为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健词: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规划设计;自然野趣;休闲游憩引言本文近郊区定义以深圳为研究基础,传统的深圳市城区划分为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圈层。
城市近郊区域是指环绕在城市主城区外围,由于紧邻城市主城区,通常呈环行带状分布。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处城市边缘地带的郊野公园受到各方关注,许多城市也在大力建设郊野公园。
1.郊野公园国内外发展概况1.1郊野公园国外发展概况20世纪60年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城市带来了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问题。
20世纪中后期,欧洲国家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旨在保护郊野环境,各国在城市郊区建立绿化圈层,以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带来的生态破坏,郊野公园也由此应运而生。
1.2郊野公园国内发展概况我国郊野公园的发展起步较晚,建设初期借鉴了其他国家在选址、规划、管理模式、功能、分类、客源、旅游评价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加强郊野公园建设、强调保护管理自然资源、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建议。
上海是国内郊野公园建设与城市生态保护的先行者。
郊野公园隶属城市绿色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有效手段和实施载体,其作为城市开发边界以外的生态空间,是促进乡村地区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新时代城乡区域统筹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郊野公园能够借助合理的规划布局、低效建设用地的集中整治,加强生态保育,修复生态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绿色业态的培育发展,改善村落风貌,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对于缓解城乡发展矛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通过浦江郊野公园为案例,从其建成开园至今5年时间的经营管理经验,探索浦江郊野公园将来的发展。
一、公园情况浦江郊野公园是上海首批建成的七个郊野公园之一,位于闵行区东南部,规划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与人民广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虹桥主城副中心的直线距离均为20千米左右,是首批试点郊野公园中距离中心城区最近的一个,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已建成一期东起浦星公路,西至黄浦江,北至沈庄塘,面积5.82平方公里, 分为“活力森林区、奇迹花园区、柳鹭田园区、森林游憩区、滨江漫步区”五大片区。
在建设过程中,突出四大区域特点:一是公共交通便利。
浦江郊野公园是离市区最近的,也是唯一一座有轨道交通通达的郊野公园。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
据统计,园内各类植物□320种,野生动物532种。
三是滨江资源独特。
公园拥有岸线资源5.3公里,是除松南郊野公园之外,唯一一座拥有滨江岸线资源的公园。
四是园内水系发达。
共有水面积25.6公顷(385亩),其中区域内姚家浜、红卫河与大寨河蜿蜒交错,84座桥梁使之与周边水系贯通连接、阡陌交通。
公园在设计上突出三大理念:郊野 + 艺术 + 秋景。
一是“郊野”,强化郊野是公园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建设强调生态与野趣特点。
二是艺术,充分利用周边既有的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如北侧有上海戏剧学院、西侧有长寿禅寺。
我们挖掘了浦江的历史和名人轶事,为84座桥梁和48条道路逐一进行命名,百花公主、盐铁塘等故事,已成为浦江郊野的文化背景;同时,创造了郊野女孩浦小江系列墙绘涂鸦,也计划深入打造IP系列故事。
*第一作者简介:彭世良,男,1969年生,高级工程师,水工环地质专业, E-mail:924435721@收稿日期:2017-07-25,改回日期:2017-09-13。
文章编号:1672-5603(2017)04-050-4长沙市郊野公园发展策略探讨彭世良*,李贵仁(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湖南长沙 410007)摘 要:本文分析了长沙市郊野公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规划、选址、土地获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长沙市郊野公园的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郊野公园;发展策略;长沙中图分类号:TU986.5+2 文献标识码:ADiscuss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ountry Parks in ChangshaPeng Shiliang , Li Guiren(Gene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unan 410007)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for Changsha to develop the country parks, and according to the country parks planning, selected location, land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ountry parks in Changsha is put forward as the decision basis for relative departments.Keywords: country park; development strategy; Changsha建设城市郊野公园是提高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城市景观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有效途径。
郊野公园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人们对休闲娱乐和度假旅游需求的增加,郊野公园的旅游发展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选择。
郊野公园以其自然环境、景观和休闲娱乐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将对郊野公园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
郊野公园旅游发展现状目前,郊野公园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远离城市喧嚣的机会,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郊野公园不仅有壮观的风景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还提供一系列的户外运动和休闲娱乐活动。
因此,郊野公园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远离压力的理想去处。
郊野公园的旅游发展还受益于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
更好的交通条件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到达郊野公园,进一步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郊野公园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机会和预订渠道,游客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了解和选择不同的郊野公园,以满足个人需求。
然而,郊野公园旅游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开发商和政府部门的不合理管理和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这可能影响郊野公园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而降低游客的吸引力。
其次,一些郊野公园与周边社区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公园的建设和游客的增加往往给周边社区带来噪音、交通和环境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公众和周边社区的沟通与合作。
未来趋势分析在未来,郊野公园旅游发展将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趋势:1.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郊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主要任务之一。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公园管理机构需要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和限制措施。
游客也应该被教育,提倡环保行为,并促进可持续旅游实践。
2.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活动:未来的郊野公园将提供更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活动,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徒步和野营活动,公园可以增加骑行、水上运动、自然保护教育等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3.科技与互联网的融合: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将为郊野公园的旅游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香港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在许多城市被引进。
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对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和生态基础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郊野游憩,遏制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形态格局等目标和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边缘区或远近郊区及乡村,基于山林水体等优越的风景资源,规划建设郊野公园,使其成为服务于城市和乡村的永久性公共开放空间。
通过这种土地使用控制的方式先期将优质的公共自然风景资源保护起来的思路和做法,有利于避集体或个体的“圈地”“租地”活动对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资源的侵蚀,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开放游憩空间的需求。
本文拟从开放空间和公共风景资源保护的角度,立足于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需求,正确处理好公共事业与农林等集体产业的关系,提出郊野公园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包括基本概念、土地获得、选址和划定、规划控制和管理、政策引导等方面,以充分发挥郊野公园连接城市与郊区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实现其有助于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多重功能和目标。
郊野公园设置的功能目标包括: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1.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实践1.1郊野公园的概念内地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来自香港。
在香港的“郊野公园”背后闪耀着英国城市规划家 P.艾伯克隆比 (P. Abercrombie)的思想,也包含了美国国家公园在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对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的理念。
国内对郊野公园在概念和范畴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狭义的郊野公园通常指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远近郊区,具有山体、水体、林地、湿地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地方划定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性开放空间。
广义的郊野公园包括城市外围的绿化圈层、绿带、传统农田、郊野森林等 [1]。
目前,对郊野公园尚无权威的公认的确切定义。
从总体上看,大多认为郊野公园具有以下特征:1)位于城市边缘的远近郊区、具有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的区域,包括山林坡地、河湖水岸、沼泽湿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
郊野公园绿化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
郊野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档旨在提出郊野公园绿化实施方案,以期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参考。
二、绿化目标。
1. 提高郊野公园绿化覆盖率,增加植被种植面积,改善空气质量。
2. 丰富郊野公园植物种类,打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
3. 增加郊野公园绿地功能,提升市民休闲体验。
三、绿化实施方案。
1. 植被种植。
根据郊野公园的地形特点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进行种植。
重点加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植,形成丰富多样的植被景观,提高绿化覆盖率。
2. 绿地景观设计。
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进行绿地景观设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在郊野公园内设置花坛、草坪、湖泊等景观,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吸引力。
3. 生态湿地建设。
在郊野公园内建设生态湿地,增加湿地植被的种植,改善水质环境,提高郊野公园的生态功能。
4. 绿化管理。
加强绿化管理,定期修剪和养护植被,保持绿地景观的整洁和美观。
加强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确保植被的健康生长。
四、实施效果预期。
1. 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净化城市环境。
2. 打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提升郊野公园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3. 增加绿地功能,提升市民休闲体验,促进身心健康。
五、总结。
本文档提出的郊野公园绿化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植被种植、绿地景观设计、生态湿地建设和绿化管理等措施,提高绿化覆盖率,丰富植物景观,增加绿地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市民休闲体验。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并积极落实,为城市绿地建设贡献力量。
北部郊野公园运营方案一、概述北部郊野公园位于城市北部,占地面积约1000公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公园内有山地、森林、湖泊和草地等多种自然景观,同时也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公园的品质和吸引力,制定本方案,对公园的运营和管理进行规划。
二、目标1. 保护自然资源:积极保护公园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和不当开发。
2. 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公园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促进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 增加游客量: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公园游览,提升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管理机构1.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包括环境保护、游客接待、安全管理等方面。
2. 配备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自然保护和游客服务经验,保证公园的顺利运营和管理。
3. 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协调解决公园运营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四、基础设施1. 完善公园内的基础设施,包括停车场、游客中心、卫生间、观景台、休息区等。
同时,加强对这些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转和良好状态。
2. 建设便捷的交通系统,与周边城市相连,方便游客前往,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3. 安排专业的导游和解说员,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和服务,在游览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五、生态保护1. 严格控制公园内的开发和建设范围,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保持公园内的原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2.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修复受损的自然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3.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公众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六、文化活动1. 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包括自然科普讲座、户外运动比赛、民俗艺术表演等,活跃公园的氛围,吸引更多的游客。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香港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在许多城市被引进。
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对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和生态基础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郊野游憩,遏制城市无序蔓延,改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形态格局等目标和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边缘区或远近郊区及乡村,基于山林水体等优越的风景资源,规划建设郊野公园,使其成为服务于城市和乡村的永久性公共开放空间。
通过这种土地使用控制的方式先期将优质的公共自然风景资源保护起来的思路和做法,有利于避集体或个体的“圈地”“租地”活动对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资源的侵蚀,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开放游憩空间的需求。
本文拟从开放空间和公共风景资源保护的角度,立足于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需求,正确处理好公共事业与农林等集体产业的关系,提出郊野公园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包括基本概念、土地获得、选址和划定、规划控制和管理、政策引导等方面,以充分发挥郊野公园连接城市与郊区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实现其有助于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多重功能和目标。
郊野公园设置的功能目标包括: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1.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实践1.1郊野公园的概念内地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来自香港。
在香港的“郊野公园”背后闪耀着英国城市规划家 P.艾伯克隆比 (P. Abercrombie)的思想,也包含了美国国家公园在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对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的理念。
国内对郊野公园在概念和范畴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差异:狭义的郊野公园通常指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远近郊区,具有山体、水体、林地、湿地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地方划定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性开放空间。
广义的郊野公园包括城市外围的绿化圈层、绿带、传统农田、郊野森林等 [1]。
目前,对郊野公园尚无权威的公认的确切定义。
从总体上看,大多认为郊野公园具有以下特征:1)位于城市边缘的远近郊区、具有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的区域,包括山林坡地、河湖水岸、沼泽湿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
2)保留较好的自然生境状态,人为干扰程度低,具有多样性的生物物种资源,可发挥积极的生态运行机制和作用。
3)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和基础设施,可满足城市居民游憩、休闲、运动、远足等活动,接触和欣赏自然,并可进行自然知识普及教育。
郊野公园设置的功能目标包括: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侵蚀,为城郊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环境,阻止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行,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等。
郊野公园与城市公园不同,更多地强调自然风景资源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在保护资源的同时,还强调公共性和开放性。
总之,郊野公园兼具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绿色开放空间。
同时,郊野公园不只是一种规划概念,而是进入了控制性用地规划的层面,属于绿线划定范围内的以建设实施为目标的公共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组成类型之一。
1.2郊野公园的实践郊野公园在近代的早期实践可见于美国城市近郊的公园、墓园和游憩地,英国乡野的乡村公园( countryside park)等。
我国在1980年以后实施的风景区和森林公园等,在邻近城市边缘地带的区位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1971年港英当局提出了第一个郊野公园发展五年计划(1972—1977年),并于次年获得立法通过。
1976年以立法形式颁布了《郊野公园条例》①。
从 1977年始, 20余年间划定实施了 23个郊野公园和 15个特别保护区,占地 40 000多 hm2,覆盖全港土地的40%以上。
2000年以来,内地一些城市借鉴香港郊野公园的模式,从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维护的需求出发,在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和建设了一批郊野公园:深圳从 2003年开始,按照《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4—2020)》,在全市划定森林、郊野公园的建设控制区,启动了 21个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已建和在建的近 10个。
北京在新一轮总体规划( 2004—2020年)的北京市域绿地结构中,提出建立四大郊野公园作为国家公园,分别位于北京城历史轴和发展轴的顶端,与楔形绿地构成围绕中心城区外缘的郊野公园环,用于抑制中心城市以“同心圆”模式蔓延,从结构上将北京的绿地系统联成一个整体,优化城市绿地生态功能[2]。
在 2007年的《南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郊野公园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目的是为了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更好地保护近郊地区的生态景观资源,有效引导郊野公园和绿色产业的开发。
规划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进行了郊野公园的选址与分类布局,同时还划定了郊野公园的绿化控制线,提出了郊野公园的建设原则(图 2)。
此外,成都、广州、上海、东莞等大中城市也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郊野公园。
在当前城市空间急剧扩张的背景下,在边缘区不断受到各种经济活动影响下,郊野公园的出现和迅速增长值得予以关注。
1.3郊野公园发展的背景通过设置国家公园来保护公共风景资源的做法最早来自美国, 1872年美国创建了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旨在保护自然美景免遭人类活动的侵害。
自1916年创立国家公园系统以来,已建有 368个保护区单位,覆盖面积达 3300万 hm2[3]。
香港郊野公园是随着香港 20世纪 60年代经济腾飞,新市镇的急剧扩张而出现的,最初是为了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并向市民提供郊野游乐和教育场所设施。
到 20世纪 90年代,进一步强调整体的郊野资源保护,促进自然保育,大大扩展了郊野公园的规模和范围。
因此香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仍旧保留和拥有繁多的野生生物物种和高度的生物多样性。
郊野公园与新市镇在发展时机、土地利用、功能发挥几方面互相呼应、制约和补充,起到了遏制城市盲目扩展的势头,实现了土地发展需求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4]。
在我国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呈外拓式扩张和蔓延,城市边缘区的土地不断转化为建设用地。
市场经济的逐利行为导致了对附着于土地的自然风景资源的占有和私有化,和不适当的开发造成对“圈地”边缘区公共风景资源和绿地的劫掠和破坏。
绿带、绿圈等纸上的规划毕竟抵抗不过市场经济自主发展强大的内驱力。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设立郊野公园制度,将城市边缘区内具有较强生态作用和结构性意义的开放空间和生态、美学、人文、游憩等价值较高的自然风景资源,在经济开发活动发生之前,给予预先保护,实行实质性的用地控制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明智的策略选择。
这也是郊野公园发展最重要的功能目标之一。
2郊野公园的发展模式与策略香港的郊野公园发展是与其城市人口、地理、资源、土地等现状,包括法规制度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紧密相关的。
我们主张的郊野公园的发展也是以资源保护和适度利用为宗旨的,但由于制度和地方的差异,郊野公园发展有着不同的模式,体现在土地获得、选址与规划等一系列的发展策略上。
2.1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以政府为主导的郊野公园的开发影响到郊区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土地获得将是郊野公园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城市远近郊区,通常土地利用模式多样,权属复杂。
除部分企事业、居住区、基础设施等已建设用地外,大部分属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和山林陡坡、低洼湿地、空弃旷地等。
在城乡规划所覆盖的市域规划范围内,应在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实行农业用地优先、自然资源保护用地优先;在此基础上考虑未来发展建设的储备用地,包括区域交通、工矿、仓储用地等其他用地等。
在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内,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方式主要是通过划拨和征用: 1)申请划拨未利用的国有荒山野岭、荒滩溪涧、闲置荒地等①;2)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征用国家所有制土地和集体所有制的农用地,包括山林、水体等,但应给予相应的补偿。
郊野公园属国家所有,划拨或征用土地应成为主要方式。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都趋向于追求更好的经济回报。
土地日益高涨的市场价值将使政府公共财政负担郊野公园建设的成本不断上升,从而影响到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和发展规模。
美国国家公园在 20世纪 70年代也存在土地获得的难题,以政府购买土地的方式,不仅使建设成本上升,而且往往难以达到目的。
因此在用地获取上,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使管理权与土地所有权适当分离,有利于降低土地获得的成本。
如土地所有权仍归原所有者,建设与管理委托国家公园负责;有些保护区中允许私人地产存在,但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受有关部门的政策制约。
因此,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除上述划拨或征用外,在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内,借鉴香港郊野公园制度和美国国家公园的做法,可考虑采取如下方式:1)在土地市场化的背景下,通过征用和协议结合的方式获取具有特殊生态和风景价值的国有土地。
2)在郊野公园划定的范围内,土地所有权发生改变,但允许个人土地及其房屋的存在,限制其开发建设行为。
3)保留郊野公园范围内土地的国有或集体所有权,承租给个人从事允许的经济活动,但将建设管理职能交与相关部门。
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应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和改革的方向,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体三方的利益关系,为农民提供多种安置补偿选择,保护农民原有的土地和宅基地,引导农民从事不影响郊野公园环境的居住和生产活动。
当前,在国家土地新政②的背景下,对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政策机制,对郊野公园土地获得来说,也许是一种契机。
土地流转做法很多,很多情况下是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虽然郊野公园征地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但也应避免因征地而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期待着在郊野公园征地方面有更加务实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出现。
2.2郊野公园的选址策略郊野公园的选址关系到能否发挥其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郊野公园的选址应优先考虑那些自然生态风景资源有较高价值、对城市整体环境和景观有积极保护和优化作用的、具备自然文化历史美学和地方风貌游憩条件等综合内涵的地方和区位[5],具体选址原则如下:1)以自然风景资源为基础:对边缘区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包括一定规模的山体、水体和植被优良的地区,具有美学感染力的自然风景或景观特征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的地带。
2)以自然生态功能为主导的地带:边缘区保留了较多的陡坡山林、河湖溪涧、荒滩湿地等不宜利用的土地,往往也是生境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对维护自然生态的过程和肌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维护和优化城市生态景观形态有重要结构意义的区位:从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整体出发,位于绿带、绿环、绿廊、绿楔等部位,有利于促进自然形态与自然过程,形成绿地与城市实体的错落嵌合的空间形态关系。
4)结合自然美学与人文景观等综合价值较高的地区,保留郊野乡村经长期经济活动形成的自然风景与农田牧场、果园、种植园、农舍村落交错融合的独特景观,包括传统民居及陵园墓园等聚落形态构成的历史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