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检查(第一节 至 第四节)
- 格式:pptx
- 大小:10.40 MB
- 文档页数:60
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医学习 > 病房 > 临床技能胸部检查(一) 胸部的体表标志来源:济宁医学院发表:08-04-26 11:50 浏览:2545 字号大小:胸部指颈部以下和腹部以上区域。
胸部的组织和器官主要包括胸壁、胸廓、胸膜及胸膜腔、乳房、气管、支气管、肺脏、心脏、血管、淋巴结、食管、纵隔及膈肌等。
胸部检查顺序为前胸部→侧胸部→后胸部(背部)。
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依次进行。
检查的重点是肺和心脏。
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廓的自然标记及命名的划线能标明、记载内部结构和病变的部位、位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骨骼标志(一)前胸壁的骨骼标志胸部的标志及标志线1.胸骨(sternum) 位于胸廓前正中,连接两侧肋骨和锁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
(1)胸骨柄(manubrium sterni) 位于胸骨的上部,外形略呈六角形。
胸骨柄上缘中部为颈静脉切迹,在成人约平第二胸椎下方的椎间盘,上缘两外侧的卵圆形关节面,称为锁骨切迹,与锁骨的胸骨端相连接,下缘与胸骨体相连。
(2)胸骨体(corpus sterni) 胸骨的中间部分,其上缘与胸骨柄相接,下缘与剑突相结合。
胸骨体下部的两侧与第7~10肋软骨连接。
(3)剑突(xiphoid process) 为胸骨体下端的突出部分,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胸骨体相连。
2.胸骨角(sternal angle) 又称Louis角。
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稍向前方突起而成。
胸骨角的部位标志着气管的分叉处、主动脉弓的上缘及第四胸椎的高度。
胸骨角与第二肋软骨相连,为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3.肋间隙(intercostal space) 两肋骨之间的空隙。
前胸壁的水平位置常用肋骨或者肋间隙表示,第一、二肋骨之间的间隙为第一肋间隙,以此类推。
(二)后胸壁(背部)的骨骼标志背部骨性标志1.脊椎棘突(processus spinosus) 后正中线上每个椎骨间后方的骨性突起。
胸部及CTA扫描技术第一节胸部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纵隔:肿瘤、淋巴结肿大、血管病变等。
2.肺:肿瘤、结核、炎症、间质性和弥漫性病变等。
鉴别肺门增大的原因,区分血管性结构、淋巴结肿大和肿块。
3.胸膜和胸壁: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4.心包和心脏:明确心包积液、心包肥厚及钙化程度,鉴别心脏原发或继发肿瘤。
5.大血管病变:诊断各种胸部大血管病变,包括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动脉栓塞、大血管畸形等。
二、检查技术1.常规平扫:(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驼背或不宜仰卧者、对少量胸腔积液和胸膜肥厚进行鉴别诊断者可采用俯卧位。
扫描范围为从肺尖开始到肺底。
(2)参数:常规胸部 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采集层厚≤1 mm,重建层厚 5~7 mm,层间距 5~7 mm。
对于呼吸困难不能屏气者或婴幼儿,扫描中应适当加大螺距,缩短扫描时间,以减少运动伪影。
2.高分辨率成像: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以及可疑支气管扩张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 0.6~1.0 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3. 增强扫描:(1)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0~70.0 ml,流率 2.0~2.5 ml/s,延迟扫描时间30~35 s。
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常规平扫。
(2)胸部 CTA:对比剂用量 80.0~100.0 ml,流率3.0~3.5 ml/s,延迟扫描时间依据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测定,通常为12~18 s。
三、图像处理纵隔窗窗宽 300~500 HU,窗位 30~50 HU;肺窗窗宽800~1 500 HU,窗位-600~-800 HU[18-19]。
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怀疑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单心房、左侧三房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法乐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
第一学时第五章胸部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判断心脏、肺等胸廓内脏器的生理、病理状态。
为了标记正常脏器的轮廓和位置,以及异常体征的部位和范围,必须熟识胸廓上的自然标志和人为划线。
藉此可明确地反映和记录脏器各部分的异常变化在体表上的投影。
一、骨骼标志1.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上方。
正常情况下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2.胸骨柄: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块。
其上部两侧与左右锁骨的胸骨端相连接,下方则与胸骨体相连。
3.胸骨角:又叫Louis角。
位于胸骨上切迹下大约5厘米,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
意义: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是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重要标志;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上下纵隔交界、第5胸椎。
4.腹上角:左右肋弓(由两侧的第7—10肋软骨相互连接而成)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胸骨下角。
相当于横膈的穹隆部。
正常约70°—110°,与体型有关。
其后为肝脏左叶、胃以及胰腺的所在区域。
5.剑突:为胸骨体下端的突出部分,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胸骨体相连。
正常人剑突的长短存在很大差异。
6.肋骨:12对。
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倾斜,其倾斜度上方略小,下方稍大。
第1—7肋骨在前胸部与各自的肋软骨连接;第8—10肋骨与3个联合一起的肋软骨连接后,再与胸骨相连;第11、12肋骨不与胸骨相连,其前端为游离缘,称为浮肋。
7.肋间隙:为两个肋骨之间的空隙。
8.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2—8肋骨之间。
肩胛骨的最下端称为肩胛下角;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以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水平。
9.脊柱棘突:是后正中线的标志。
C7 最为突出,其下即为胸椎的起点。
10.肋脊角:第12肋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所在区域。
二、垂直线标志1.前正中线:即胸骨中线,是通过胸骨正中的垂直线;2.锁骨中线(左、右):通过锁骨的肩峰断与胸骨端两者中点向下的垂直线;3.胸骨线(左、右):沿胸骨边缘与前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4.胸骨旁线(左、右):通过胸骨线和锁骨中线的中点的垂直线;5.腋前线(左、右):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6.腋后线(左、右):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7.腋中线(左、右):自腋窝顶端于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向下的垂直线;8.肩胛线(左、右):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9.后正中线:即脊柱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