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715.50 KB
- 文档页数:14
《汤姆·索亚历险记》优质课教案
一、猜想书的内容,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出示《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面)教师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
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以。
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
四、结合课后的提示语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梗概,你对哪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提示语,“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感受冒险小说的精彩,认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语言运用: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的评价。
思维能力: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在汤姆身上,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
审美创造:品味精彩的故事情节,领略外国文学的奇妙和精彩。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价值:本篇属于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第三篇课文,课题旁的星号提示本篇属于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承担了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阅读的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另一项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的课前提示:“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正体现了第二项学习重点内容。
关注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水深“十二英尺”(是可以同航的标准深度)。
自他十二岁父亲去世后,他只好停学,做过工厂小工,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旷工及新闻记者等,这些生活经历给他后期的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他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关注创作背景:《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代表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
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据作者在小说之前的序中介绍,本书所叙述的大多数历险故事都实有其事,人物有的是真实存在,如“哈克”,有的是集众人于一身的综合体,如主人公“汤姆”。
《汤姆索亚历险记》课堂实录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汤姆索亚历险记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师:同学们,你们好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和大家愉快的度过这段时光。
在上课之前呢,我先给大家看一段视频,来大家一起看。
(师生共同观看《汤姆亚索历险记》片段,片段结束后,同学们都还意犹未尽)师:视频好不好看?生:(齐声)好师:大家想不想看?生:(齐声)想师:由于时间有限,上课时间我们就不看完了。
好,这部作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名著,叫什么名字?生:(齐声)汤姆亚索历险记师: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谁?生:(齐声)马克·吐温师:谁能够从作者的风格、代表作等方面为我们介绍作者?生:马克·吐温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代表作短篇小说《竟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及《傻瓜威尔逊》等。
师:好。
这位同学预习的非常充分。
但是回答时可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
我们一起来看作者生平。
生:(齐读)马克·吐温,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马克·吐温的创作多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练生动,内容蕴含丰富。
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师:我们幻灯片旁边还有小字。
汤姆·索亚历险记(共1课时)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故事的情节。
2.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根据课文内容,用作批注的方式对汤姆做简单的评价。
3.能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根据课文内容,用作批注的方式对汤姆做简单评价。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生需要自读课文3遍。
教师准备:教学PPT、相关链接。
四、教学过程(一)聚焦小说梗概,了解主要内容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在187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课文内容只是小说中节选的一个小片段。
2.齐读课题,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课题。
读了课题,想一想小说的主人公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预设:爱冒险、爱挑战、顽皮爱玩……那么,如此爱冒险、爱挑战的汤姆有着怎样的历险经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通过梗概简单地了解小说的内容。
3.媒体出示小说梗概,齐读。
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极富冒险精神和好奇心,他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
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汤姆、哈克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以致家人都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
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心爱的姑娘贝琪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4.联系梗概和作业情节图,明确课文节选的主要内容而课文就是汤姆和贝琪顺利脱险回到家中后的一个节选。
其实呀,整本书总共有六大情节,作业本给我们绘制了一个山形图梳理了出来,请同学们翻开作业本,看第27页的第一小题,尝试在山形图中用“△”标注出我们课文节选的内容所在的位置。
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学习目标】1.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评价。
2.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
3.了解故事的情节,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评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
今天我们就认识的汤姆·索亚,相信大家在读了他的故事之后也会深深地喜欢上他的。
出示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出示课题。
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
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曾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主要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4.创作背景:作品多以密西西比河畔为背景,反映十九世纪末期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在序言中说:“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冒险故事大多都实有其事,其中的一两件是我的亲身经历,其余的是我儿时伙伴们的故事”。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5.《汤姆索亚历险记》内容简介: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
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
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利费恩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
因为害怕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利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
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贝琪撒切尔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最终,他们走出了山洞,村里人发现他们,他们讲述了在洞中的经历之后,村里人用石块堵住了山洞口。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案配套公开课》一、课程目标1. 通过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美国南方生活的风土人情。
2. 分析汤姆·索亚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善良、正直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节选文本:选择《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阅读。
2. 人物分析:重点分析汤姆·索亚的性格特点,如勇敢、聪明、善良、反叛等。
3. 情节讨论: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如汤姆与贝基的友谊、偷跑出家、洞穴探险等。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美国南方社会问题,如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境的生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说中的典型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汤姆·索亚的人物分析文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逻辑思维等。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态度、专注度、合作精神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评论、分析等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 教室设施:座位排列便于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文本,并复印多份以备学生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2.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1.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2.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出示课件1】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
对于马克吐温你们不陌生吧。
语文园地四中有讲到幽默的他。
在五年级也学过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
他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
(板书: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
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3.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2.默读节选片段,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喜欢的历险读一读。
并说说你的感受。
4、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5、以小组的形式再读课文,读出汤姆的特点,评出读得最好的小组。
6、小组复述课文。
三、研读赏析,感知人物【出示课件2】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从精彩片断中找出人们见他们回来的表现来。
——“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啷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街上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2.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教材分析《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两部分组成。
这两个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有所关联。
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课文通过讲述汤姆·索亚历险的故事,说明了他是一个调皮、喜欢冒险,而又十分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二、教学目标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完一篇外国长篇作品,认识了勇敢无畏的鲁滨孙。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部外国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
板书课题。
齐读。
2.检查预习(1)作品简介通过预习,你对这部作品了解了多少?谁来说一说:出示课件2:(《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3)理解生词的意思出示课件4:萌生无赖凶悍游手好闲落荒而逃嫁祸衣衫褴褛溺水(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1.理解梗概出示课件5:(2)简要概括出:这部小说主要写了汤姆的哪几次历险?出示课件6:2.品读精彩片段几次历险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游戏,还穿插着“乔埃”这个真正强盗的故事: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恰巧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和哈克到鬼屋寻宝,恰巧听见了乔埃和另一个强盗商量藏金币的话;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又意外地遇见了逃跑的乔埃!最后,再次进洞寻宝,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金币。
《汤姆索亚历险记》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第一章:小说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背景介绍年代:19世纪中期地点: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社会环境:封建传统与自由精神交织1.2 作者简介马克·吐温(Mark Twn):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美国著名作家、幽默家其他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艰难岁月》等第二章:主要人物介绍2.1 汤姆·索亚(Tom Sawyer):主人公,活泼好动、勇敢善良的少年特点:想象力丰富、调皮捣蛋、正义感强2.2 哈克贝利·费恩(Huckleberry Finn):汤姆的好友,流浪儿,后来成为义贼特点:聪明机智、独立自主、善良勇敢2.3 蓓姬(BeckyThatcher):汤姆的恋人,富有正义感和勇气特点:聪明美丽、温柔善良、勇敢坚定第三章:故事梗概3.1 汤姆的童年生活:学校生活、与蓓姬相识、与哈克结为好友3.2 偷盗事件:汤姆和哈克策划偷盗葬礼上的遗产3.3 冒险经历:寻找宝藏、遭遇印第安人乔、发现盗贼巢穴3.4 正义之战:揭露印第安人乔的罪行,拯救无辜者第四章:小说主题分析4.1 成长与自由:汤姆和哈克在冒险中成长,追求自由4.2 真善美与假丑恶: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对比,揭示社会现象4.3 批判与反思:对封建传统、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的批判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和作者生平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析小说主题和思想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5.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小说背景、作者生平、人物关系等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主题思想等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情节,深入剖析小说内涵阅读分享法: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互相启发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小说基本情节梳理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小说主题思想探讨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鉴赏6.2 教学安排课时: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教学步骤:引入背景、人物介绍、情节分析、主题探讨、作品鉴赏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一:角色扮演学生分组,选择喜欢的人物角色进行扮演表演情节:汤姆与蓓姬的相识、汤姆的偷盗计划等7.2 活动二:故事接龙学生分组,每组轮流创作故事情节要求:保持故事连贯、符合人物性格特点7.3 活动三:主题辩论辩论题目:小说主题是“成长与自由”还是“真善美与假丑恶”学生分组辩论,展示自己的观点第八章:作业设计8.1 作业一:阅读笔记让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情节,用文字记录下来要求:概括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感受8.2 作业二:读书报告内容:小说基本情节、人物性格特点、主题思想等8.3 作业三:创意写作让学生结合小说情节,创作一个续写故事要求:保持原故事风格,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九章:评价与反馈9.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积极性、角色扮演等作业完成情况:阅读笔记、读书报告、创意写作等课堂讨论:观点阐述、辩论能力、团队协作等9.2 反馈方式口头反馈: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书面反馈:批改作业时,给出具体意见和建议综合评价: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学习收获和不足第十章:教学反思与改进10.1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需求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10.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补充说明:在教学内容中,应重点关注小说情节的逻辑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建起小说的主题思想。
新部编版级下语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一)近年来,新部编版的语文教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它符合了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其中,新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的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备受推崇,这篇文章就对它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案总体情况这节公开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经典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展开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小说进行阅读和理解,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案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中的监测评估等内容,涵盖了教学全过程的方方面面。
二、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而这节公开课的教材选择《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是非常符合教学要求的。
这本经典小说扑朔迷离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是非常适合开展公开课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引领者,这一点这节公开课教案也做得相当好。
教学目标包括了开展相关主题、阅读小说、理解小说内涵和运用语言进行表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全面性也有深度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是思路的清晰化和方案的具体化,是教学过程中的纲领性内容,因此,这节公开课的教学步骤设计非常重要。
他们的教学步骤非常清晰,有明确的重点和难点,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指导和解释,从而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五、课堂反思最后,这节公开课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课堂反思,从教学成效、课堂管理和资源利用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
这节公开课的反思深入浅出,共性和个性兼备,有助于教师规范教学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这篇文章对新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的分析和探讨,既肯定了教案的优点,也提出了改进教案的相关建议,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运用这一经典教材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梗概,了解节选段落的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2.通过品析重点情节,抓住人物言行、外貌、心理,从而感悟人物的形象。
3.通过对精彩片段的学习,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梗概,了解节选段落的主要内容,体会重点情节的吸引之处。
教学难点:在重点情节学习中感知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作者简介、课文插图、《语文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本单元已学的几部名著和作家。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它的作者是——马克·吐温。
3.进一步了解作者:美国作家,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从回顾本单元已经学过的《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入手,既是对已学内容作家、作品的复习,也施对新课的导入,同学们读着漂流记、旅行记、历险记,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第一步便开始了。
】二、借助梗概,整体感知1.出示课题2.了解梗概: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的梗概,大致了解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特别要留意一下故事的几个主要人物。
3.出示山形图(见《语文作业本》第三大题第1小题)看图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梗概,请你试着填一填。
本文的选段又是在哪个位置?4.默读课文阅读提示,说说今天这篇略读课文要解决几个问题?【受《鲁滨逊漂流记》的启发,故事的梗概非常有必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整部小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妙的是结合了《语文作业本》的“山形图”,让学生能尝试写小标题,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能清楚了解节选片段在全文中所处的位置。
】三、再读课文,品味情节1.文中有很多精彩的描写,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①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