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课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22.93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中国古代制度课有感

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下朱苏力老师成为了我们法学院的客座教授,并给我们带来了连续三周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课程。在这三周的听课学习过程中,大家收获颇丰,受益良多。苏力老师渊博的知识,平易近人的态度,敏锐的视角和独具一格的观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颠覆了一些长久以来我们坚信不疑的观念和认识。让我们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反思。

读史以明今,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蜿蜒至今。虽然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即使是在以往看来非常具有优越性且深得民心的制度在历史的巨变面前也会力有不逮,但我们也总是能从那些老古董中看到先辈智慧的闪光点,我们不是为了以古非今,也不会批判历史,以一个客观的观察者的眼光去打量中国制度一路走来的过程,并体会其中的深意,探究它形成的原因,考虑左右它的各种环境因素,总结它在当时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些正是苏力老师为我们做的。

在第一节课上,他向我们阐述了他对于宪法性质的理解。这是他颠覆我们已有认知的开始。“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去起草宪法”他在课上这样说。他认为宪法是一个国家最简单的法律,因为它基本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它的内容是最宏观的也是最空洞的。无非是一些人民权利的宣誓和一些不知何时会兑现的承诺。正因为宪法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所以普通老百姓觉得他神秘莫测从而有了一种神圣感。这与我们从本科阶段就接受的宪法教育显然不同,我们眼中的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没有具体细节的内容却无所不包,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可以用很多从教课书上学来的句子反驳苏力老师的话,但却无法否认它有一定的合理性。我想这正是苏力老师理论的魅力所在。

而后,他谈到了即使在今天也饱受赞誉的一项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禅让制。众所周知,禅让是指《尚书》所记载的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我们一直将禅让看成一种了不起的政治美德,因为禅让者放弃了让亲生子嗣继承自己统治地位的机会将江山拱手让与他人,这需要十分广博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先的气度。而苏力老师却从当时真实的背景出发,客观的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阐述了禅让制度。他是这样说的,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领袖并不像封建制度中期和晚期的君主那样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财富地位,比起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早期的部落领袖更多的是要承担保护部落安全,组织部落生产的巨大责任。那时人们的物质资源都十分匮乏,即使是部落首领也无法拥有比一般民众更多的财富,所以可以说,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就是当时统治者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试问这样艰苦的工作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来继承,承担这样的责任呢?

这样一番重新的解读让我震惊之余也对自己一直以来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怀疑。本科的时候张镭老师就批评过我,他说作为一个法律系的学生最要不得的就是人云亦云,被大众牵着鼻子走。原来几年过去了我竟然没有一点长进,一听到禅让制度,脑子里除了先辈贤德,心系天下之外就没有一点别的想法或者是怀疑,这实在是太不应该。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但考虑问题时却总是轻而易举地忽视现实问题以及那些最显而易见的真实情况,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充斥着许多高大上的理论以至于我们习惯性地自上而下地思考问题,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也容易把原本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理论化,上纲上线,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吗?我想我们应该多多学习苏力老师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认真仔细扎扎实实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不说那些高高在上的假大空,而是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

当谈到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时,苏力老师也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观点和视角。并把分封制与封建中晚期的行政层级制度作了比较。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

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苏力老师说的十分简单易于理解,说分封制就是君主把自己的亲戚安排在各个地方,便于自己调遣,说到底就是不信任家族以外的人参与政治管理,同时也可以说明当时的政治制度不够严密,君主更相信血缘而不是官僚制度。众所周知,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产生。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的崩溃。在我看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了帝国时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也是官僚机构和行政制度发展日趋完善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婚嫁制度也是苏力老师授课的重点之一,因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们都知道西周时期的婚嫁六礼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本科阶段在中国古代法制史的课堂上也有不少同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设置这么繁琐的步骤,为什么不一次性把这些事都完成了呢?在苏力老师的课上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他说道,在古代,男女成婚以前是禁止见面的,和现在的自由恋爱不同,但是男方和男方的家庭和女方以及女方的家庭都想在没有成婚之前对对方有所了解,而不是仅仅听信媒人的一面之词所以就有了这些一轮接一轮的礼节。在进行这些环节的过程中如果有一方觉得不合适了就可以借由看似正当的理由结束。听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先辈的智慧,用礼节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使两性的交往在伦理的框架下进行同时又照顾到人性的关切。苏力老师也说到了彩礼的相关内容。我们这一代人对结婚要赠送彩礼这种习俗一向没有好感,认为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糟粕,应该废除,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一些小城市里,彩礼这项规矩依旧有很大的市场,它的合理性在哪里?苏力老师为我们做了解答。彩礼是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中的“纳征”是送聘财,就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彩礼”。这种婚姻形式直到中华民国都有延续。他说,从男方送给女方的彩礼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当然,最主要的是男方的财力,财力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赠送的彩礼的价值,一般而言是这样,但也有的男方超出自己的财力赠送彩礼以这样的方式博得女方的欢心,甚至有彩礼竞征的现象发生,既有两个以上的男方都中意女方,在彩礼价值和内容上相互攀比,最终由女方决定选择其中一个的现象。这不禁让人要问,女方的妇女根据彩礼的多少来决定女儿嫁给哪一家,这不就是把女儿当成商品来交易吗?苏力老师这样说,如果女方的父母真的把女儿当成商品那他们怎么不直接卖女儿呢?这样岂不是更加方便?所以父母根据彩礼来挑选女婿并不单纯是为了钱财,还有女儿的终生幸福。因为男方的彩礼出的越多表示越重视女方越喜爱女方,更有可能在婚后好好对待自己的女儿,所以那种父母只看财不看人的说法是武断的,片面的。

2004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