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哪些全身疾病有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19.52 KB
- 文档页数:8
口腔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人类口腔微生物,在我们的日常口腔卫生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不同形态的微生物,它们在口腔中有着独特的生存环境,能够与人类身体相互作用。
然而,这些微生物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引发人类疾病。
本文就讨论在口腔微生物中,哪些微生物与何种疾病有关,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的。
一、口腔微生物与龋病的关系龋病是口腔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由一些特定的口腔细菌引起的,主要是一些能够发酵碳水化合物的细菌,例如乳酸菌等。
这些细菌在消化食物时,会产生酸,酸又会侵蚀牙釉质、牙本质等部位,导致龋洞的形成。
一项研究显示,龋病患者的口腔中一般有大量的链球菌属细菌,这类细菌能将简单碳水化合物转变成乳酸,导致口腔pH值降低。
因此,口腔中乳酸含量的升高,由此引发的口腔pH值的下降,会使牙釉质和牙本质的脱矿作用更加剧烈,最终会导致龋齿的发生。
二、口腔微生物与牙周炎的关系牙周炎是一种以牙周软组织的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它是由口腔中的大量细菌生活在口腔龈沟中,形成牙菌斑,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引起的。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口腔中的革兰阴性菌可产生毒素,引起龈脓肿、波动痛等症状,并加重牙周炎症的程度。
另一方面,在人体牙龈下方和其中的组织中,也可以寻找到许多重要的口腔微生物。
例如,肠球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间歇光杆菌属等是牙周炎菌中最常见的微生物。
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沟中的这些细菌会分泌有毒物质,导致牙齿根部组织的脱钙、发炎等,最终导致牙周炎的发生。
三、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癌的关系口腔癌是口腔和咽喉等区域发生癌变的疾病。
多项研究发现,口腔微生物在口腔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常见的口腔癌微生物如放线菌、脆性链球菌、克雷伯氏菌等常见细菌和病毒HPV等,都与口腔癌病变相关。
近期的研究还发现,口腔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调节宿主细胞的生长和转化,从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肺结核感染
(一)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也称外源性感染。
沿淋巴管
肺泡渗出性炎症(原发灶)肺门淋巴结(肿大)
扩散(炎症)
原发综合症(哑铃型)
特点:特异免疫没有建立,故局部病变较轻,但易扩散
结局:机体抗击力强: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的暗藏)机体抗击力差:活动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
全身播散→粟粒样结核
(2)继发感染——常见成人(原发病灶——内源性感染)
特点:局部病变重,但不易扩散
一样局限于肺部,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和开放性肺结核
(二)肺外感染
部份肺结核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巴液侵入肺外器官,引发相应的脏器结核,如脑、肾、骨等。
痰菌被消化道咽入,可引发肠结核等。
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例子一、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在人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通过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微生物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微生物在人体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重要防线。
一些微生物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例如,婴儿在出生后会通过吸入空气和乳汁摄入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三、微生物对人体肠道健康的影响肠道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微生物栖息地之一,肠道内的微生物数量多达数万亿个。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的健康紧密相关。
它们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维持肠道黏膜的健康,还可以抵抗有害细菌的入侵。
在肠道微生物中,某些有益菌种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它们可以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例如肠炎、便秘等。
四、微生物对人体口腔健康的影响口腔是微生物滋生的温床,其中大部分微生物属于有益菌群。
有些微生物在舌苔、牙齿表面等处生长,帮助防止有害菌的滋生,维护口腔健康。
而另外一些微生物可以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保持口腔的正常功能。
同时,一些微生物可能会引发口腔疾病,例如龋齿和牙周炎。
这是因为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导致蛀牙的发生。
五、微生物对人体皮肤健康的影响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微生物聚集的地方。
皮肤上的微生物可以形成一种保护屏障,抵御有害细菌和真菌的入侵,同时还有助于清除死皮细胞和汗液。
然而,某些微生物也可能引发皮肤疾病,例如痤疮和湿疹。
这些微生物可能导致皮肤的炎症反应,进而损伤皮肤结构,引发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
六、微生物对人体呼吸道健康的影响人体呼吸道是微生物定居的重要场所,例如鼻腔、喉咙和肺部。
适量的微生物可以提高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预防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然而,某些病原微生物,如流感病毒和细菌感染,可能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例如感冒、肺炎等。
除细菌、病毒之外的其他病原微生物除细菌、病毒之外的其他病原微生物微生物是指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蓝藻、低等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与人类和其他生物密切关联。
其中,细菌和病毒是最为重要的两大病原微生物,早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并掌握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病原微生物,虽然不如细菌和病毒那样著名,但同样对人类及其他生物健康造成威胁。
这些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有些可通过预防措施控制,有些则需要专业医治。
1. 真菌真菌是一类生长在空气、土壤、水、动物体内或产物中的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分解器的角色,是一些植物、动物和人类的重要病原体。
包括念珠菌、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几十种。
(1)念珠菌念珠菌(Candida)是人类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口腔、肠道和女性生殖道等处。
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口服抗生素后,念珠菌会形成白色致病性菌丝体,繁殖并侵入受害者的血液、组织或器官,引起口腔炎、假丝酵母菌病、喉炎、白色念珠菌病等多种疾病。
念珠菌对抗生素具有较高的抗性,对于某些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2)曲霉菌曲霉菌(Aspergill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真菌,存在于空气、泥土及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分解物中。
曲霉菌感染属于肺真菌病,主要引起支气管肺曲霉病和曲霉球菌病。
曲霉菌感染患者一般为免疫能力较弱的人群,如癌症化疗、器官移植、重症肺炎等。
感染后,曲霉菌在肺内形成球状或条状的真菌体,引发肺部结节、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目前曲霉菌感染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只能通过手术、激素等治疗手段减轻症状。
(3)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在不同地区广泛分布的致病真菌。
它可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感染,如血液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
白色念珠菌感染一般发生在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如艾滋病、器官移植等。
白色念珠菌也对大多数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有限,只能用特定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许多医学专家的关注。
肠道微生物是一组生存在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它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与否,决定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同时也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及全身疾病相关联。
下面着重讨论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疾病的关系,归纳总结肠道微生物治疗的现状和前景。
一、肠道微生态与肠道炎症性疾病疾病病理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
对于一些肠道疼痛、腹泻、胃肠胀气等消化道疾病,长期药品治疗也会破坏肠道微生物平衡,增加患病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紊乱是炎症性肠病(IBD)和炎症性肠病(IBS)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IBD(炎症性肠道疾病)是指一组以肠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不同于瘢痕组织增生的肠结核和结肠癌症等,IBD是一种慢性疾病,常见于青年、中年人,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IB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表现出严重的优势菌群与劣势菌群失衡,即肠道菌群总体繁殖率下降,Bacteroides和普通肠杆菌等菌落减少,而Streptococcus、Enterococcus、Pseudomonas和Proteus等菌群增多。
失衡导致肠道菌落、代谢功能和毒素的分泌增加,刺激免疫系统的反应,加剧炎症反应,继而加重肠病。
治疗IBD,以药物治疗为主,如5-氨基水杨酸、抗胃酸药、胃肠动力和排便促进药等,短期有效性较好,但慢性炎症持续,很少彻底治愈。
肠道微生态治疗方法是IBD治疗的一个新思路。
可通过给予益生菌或菌群移植等措施,增加或替换失衡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并时期缓解疾病。
二、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功能性疾病近年来,肠道疾病多发病,几乎成为健康人士中的一种常见的情况。
肠道功能性疾病(FGIDs)在人群中很常见。
肠道功能紊乱不同于炎症状态,比如肠胃不适和胃痉挛都难以直观证明是否出现炎症或其他临床异常。
临床微生物检验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根底。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构造,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
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存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那么。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
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
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
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别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别离培养鉴定。
②别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假设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7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
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过夜,可形成直径约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
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
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SPA检测。
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检测有A蛋白的存在。
口腔微生物对全身疾病的影响摘要:人体口腔内部环境中分布的微生物群落,不仅与口腔内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还与人体发生的多种多样的全身性疾病具备直接相关性。
做好对口腔内微生物群落生态平衡基础的保护工作,能够在针对多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过程中,顺利获取良好效果。
关键词:口腔微生物;全身疾病;影响;研究分析所谓口腔微生物群落,通常指的是分布在人体口腔内部的微生物集合,其大多借由生物膜组织结构的形式,发挥其基本的生理学功能。
临床经验显示,在口腔微生物群落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学平衡关系遭遇破坏之后,其通常会诱导患者在临床中展示出类型多样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具体包含龋病、牙髓根尖周炎症性疾病、牙周炎疾病、智齿冠周炎疾病、颌骨骨髓炎疾病等。
与此同时,口腔内部分布的微生物群落,还与人体罹患的口腔肿瘤疾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早产等多种全身性疾病具备密切相关性。
口腔内部实际具备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是判断分析人体口腔内部环境健康水平,揭示人体全身性健康状态的重要参考指征。
1关于龋病的研究在龋病发生过程中,人体口腔中的菌群在基本组成和结构层面均会发生显著变化。
诱导人体发生龋病的优势菌并不是单一的变异链球菌,其事实上是经由10种细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生物群落,其中具体包含变异链球菌、韦荣菌属、放线菌属、颗粒菌属、纤毛菌属、硫单胞菌属、双歧杆菌属,以及普雷沃菌属等。
从现代口腔科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人体唾液环境中菌群所具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征,可以作为判断人体是否罹患龋齿病的基本标记。
有学者通过参与系统性实验室研究工作发现,对于儿童个体而言,口腔内部环境中不同位置所具备的的菌群结构,能充分反映其龋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有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龋病菌群指数”概念,通过对龋病菌群指数的运用,能够实现对各类口腔健康状态生物学描述指标的准确诊断,并且在龋病患者展示各项基本临床症状之前,对其发病风险展开预测分析。
口腔微生物与全身免疫系统的关系口腔微生物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细节,然而,它们对我们的健康和免疫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口腔里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多达500种以上,其中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这些微生物的平衡状态与我们的全身健康密切相关。
口腔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关系,是一个双向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免疫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口腔的微生物群落,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口腔。
另一方面,口腔中的微生物对免疫系统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状态口腔中的微生物群落平衡状态非常重要,一旦不平衡,就会导致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如龋齿、牙周疾病、口腔癌等。
同时,口腔微生物群落平衡状态的失调还与全身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如心脏病、糖尿病、肺炎和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都与口腔健康有关。
此外,口腔中的微生物还可以影响我们的味觉、嗅觉等感受器官,与脑部神经元的联系,从而影响我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免疫系统对口腔微生物的控制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控制口腔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首先,口腔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会分泌一些抗菌蛋白和免疫球蛋白,阻止病原体的侵入。
其次,我们的唾液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如溶菌酶、牛磺酸和碳酸钙等,这些物质可以杀死或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
最后,我们的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口腔中的淋巴组织和白血球进行控制。
这些组织和细胞会检测口腔中的微生物群落,如果发现异常,就会释放足够的免疫细胞和抗体来抵抗外来侵袭。
口腔微生物的调节作用除了受免疫系统控制之外,口腔中的微生物还可以对我们的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口腔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有助于抗击各种病原体的侵入。
此外,口腔中的微生物还能影响肠道中的免疫系统。
这是因为口腔中的一些微生物,如链球菌、厌氧梭菌等,可以被肠道中的某些微生物利用,促进肠道中益生菌的生长和益生环境的形成。
综上所述,口腔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双向影响的关系。
微生物与哪些全身疾病有关系目前研究表明,牙菌斑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和全身疾病发生联系:1、细菌直接进入临近组织或器官导致疾病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主要致病菌,研究表明牙菌斑为幽门螺杆菌的贮库【1】由于消化道与口腔直接相通,幽门螺杆可直接进入胃部,在胃部定植并引起疾病。
细菌性肺炎是由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常见原因为口咽部菌丛在呼吸作用下进入呼吸道并增殖导致感染【2】。
牙菌斑是口腔细菌的一个天然贮存库,而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更包含大量厌氧菌,这些细菌在特定条件下被吸入下呼吸道,在支气管末端和肺泡上皮定植,诱发肺炎【3】。
2、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菌血症牙菌斑内细菌的浓度可高达1011个/mg,人类根尖周病感染中涉及的细菌种类高达200多种【4】,牙周病多达500种【5】。
以革兰氏阴性厌氧杆菌为主。
细菌极易进入宿主的血液循环,研究表明在拔牙、根管治疗、牙周手术和根面刮治等口腔操作后1天内,部分细菌便可从感染部位到达心脏、肺部和周围毛细血管系统【6】,并引发短暂菌血症,拔除牙周炎或根尖周感染的牙齿后,菌血症的发生率高达82%-86%,牙周手术后达88%,刮治术后为70%,根管治疗为20%【7-9】。
当机体免疫正常时,进入血液循环的细菌在30min 内即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并不引起症状,仅少数人出现1-2h的低热和不适感【6】;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细菌便可能定植到某些部位,导致感染。
牙菌斑通过菌血症途径引发的全身疾病主要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细菌性心肌炎、脑脓肿、鼻窦炎、肺脓肿、咽峡炎、眼眶蜂窝织炎、皮肤溃疡、骨髓炎等。
3、细菌代谢产物扩散引起的全身疾病牙菌斑为细菌的生存和代谢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微环境,细菌代谢的毒性产物可成为全身疾病的病原因子,这些病原因子可直接刺激和破坏机体组织,也可引起组织局部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
牙菌斑通过这一途径引发的全身疾病有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妊娠异常、持续性发热、特发三叉神经痛、毒素休克综合征、系统性粒细胞缺失和慢性脑膜炎等。
牙周病与许多全身系统性疾病存在高度相关性,全身系统性疾病可能促进或加剧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而牙周病则是系统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甚至可能是某些系统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牙周病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牙周炎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10]。
慢性牙周炎中的各种炎症介质促进诱发动脉粥样硬化[11]。
进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血栓栓塞,最终可导致缺血性脑栓塞[12] 目前认为PD为AS危险因素可能机制[13]:1) 牙周致病菌或其成分直接入血:牙周组织中致病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如牙龈卟啉菌)侵入血液循环导致机体菌血症的产生,而口腔细菌中脂多糖在血液循环中与脂结合蛋白结合并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CD14受体,进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使内皮细胞损伤。
2)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牙周炎症引起血液中细胞因子如IL-1,IL-6和TNF-α水平升高,继而导致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CRP) 等从肝内释放,引起全身性炎症,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动脉斑块形成。
3)诱发全身免疫反应:由于细菌热休克蛋白与人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在结构上高度同源,牙龈卟啉单胞菌HSP60和人HSP60易发生交叉反应,牙龈卟啉单胞菌HSP60过度表达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继而促进斑块细胞免疫应答,诱导斑块炎症反应。
4)影响脂质代谢:牙周病原菌能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和聚集,氧化修饰后的LDL-C通过清道夫受体被巨噬细胞吞噬。
而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转变成为泡沫细胞而形成脂质条纹。
目前,PD与CVD之间潜在联系仍是国内外研究重点。
虽然PD和CVD有许多共同危险因素,但目前体外研究和动物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牙周组织可作为病原体和炎症介质贮库,促进内皮损伤加快AS形成和发展,进而引起或加重CVD。
所以,积极有效地控制和改善CVD患者牙周状况有利于自身疾病恢复。
2、牙周感染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研究结果显示怀孕期间的慢性感染与早产儿相关联,牙周感染可以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进而CRP 水平增加。
研究已经发现高水平的CRP 与早产相关联[14]。
牙周病原体感染的母亲免疫系统反应可能触发早产或导致低出生体重婴儿[15],牙周致病菌可以引起胎膜的慢性炎症,细菌内毒素则刺激产生各种炎性因子和介质,增加早产风险。
牙周感染影响胎儿生长,导致炎性羊水过多,增加子宫肌收缩而诱发早产,这可能与牙周病患者全身细胞因子水平改变或牙周致病菌及其产物直接侵入子宫腔有关。
横断面研究指出,在妊娠期间患有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妇女,出现早产以及低体重儿的风险明显高于妊娠期间无慢性牙周炎的妇女[16]。
3、牙周病与呼吸道疾病牙菌斑可能促进口腔和口咽部病原体的定殖。
细菌从口腔吸入到呼吸道,可造成吸入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下呼吸道感染[17]。
研究表明牙周感染会大大增加戴用呼吸机病人致死性肺炎的发病率,牙周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因肺炎死亡率也大大增加[18]。
国外研究已经证实良好的口腔卫生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19],4、牙周病与糖尿病一方面糖尿病是牙周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为龈下菌群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其代谢障碍导致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趋化、吞噬及杀菌的功能降低,使之对牙周致病细菌的杀伤能力减弱,同时造成单核细胞分泌过多的炎症介质促进骨吸收和牙周附着的破坏;血管病变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使牙周感染无法彻底清除,牙周病损愈合障碍,并大大加重了牙周组织的破坏。
牙周病已被描述为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
糖尿病控制不良一定程度上与牙周病相关联。
另一方面牙周病作为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具有负面影响。
牙周病增加了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风险,主要原因是牙周病导致长期的全身感染,同时牙周病致病菌可以释放出许多致炎因子例如TNF-α、CRP和IL-6,这两方面作用导致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活性降低,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20]。
越来越多的临床和体外研究证据显示,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活性降低参与糖尿病的发生,牙周病使牙周组织成为一个局部炎症环境,可能也参与了这一过程,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可能是联系两种疾病的重要纽带。
5、牙周病与肾炎1985 年,Tollefen 等报道中度牙周炎是导致或加重肾炎,甚至慢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牙周致病菌及代谢产物与肾衰竭时炎性反应和降低组织破坏的加重有关,肾衰竭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值高于全身健康组[21]。
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Kshirsagar 等在一项纳入5 537 位观察者的队列研究中发现与健康组或牙龈炎组比较,初发及重度牙周炎组与肾小球滤过率< 60 ml·( min·1.73 m2 )-1 呈明显相关性[22]。
1)肾小球疾病是指患者出现血尿、尿蛋白、高血压等累及双肾肾小球的疾病。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的糖尿病肾炎、高血压肾炎均与慢性牙周炎有密切关系。
DeBowes 等[23]研究发现,患慢性牙周炎的犬可由于口腔中的细菌以及细菌产生的毒素引发继发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相关性疾病,犬牙周相关指标评分均与肾小球疾病和肾间质性疾病有密切联系,考虑可能是由于牙周慢性炎症形成的菌血症从而导致肾小球肾炎。
因此,牙周疾病会引起肾小球及间质的形态学改变。
同时,Kshirsaqar 等[24]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很可能是因为慢性牙周炎中致病菌产生的多种炎性介质如IL-6、TNF-α、前列腺素E2(PGE2)等,导致肾血流量逐渐减少,形成肾小球肾炎。
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发现,慢性牙周炎中的致病菌,会间接导致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Sincar 等[25]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肾病会影响牙周炎症的发展,同样牙周炎症也会影响肾病。
通过检测慢性牙周炎伴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中的标志物,发现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可能会对肾功能的改变有积极作用。
不仅只有慢性牙周炎会影响肾小球肾炎的病情发展,反之亦然。
在肾病治疗方面,Belazelkovska 等[26]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发现,肾移植和血液透析患者中存在较多的口腔异味、舌苔、口角炎等情况,同时患者口腔中有明显的菌斑堆积、龈乳头肿大等牙周炎症,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在肾移植患者中牙龈肿大的发生率约为22%~81%左右。
Kshirsaqar 等[27]认为,可能是慢性牙周炎中细菌产生的热休克蛋白60(HSP60)等造成中型肾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肾小球硬化,引起肾功能不全。
另外,慢性牙周炎来源的细菌反复入血,在肾小球附近的毛细血管直接入侵细胞,引起肾小球出现病变。
2)IgA 肾病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Aziguli[28]分析认为慢性牙周炎可通过以下途径促进IgA 肾病的病情发展:(1)牙周炎细菌毒素扩散引起的损害,导致肾单位及血管簇细胞损伤。
(2)牙周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慢性炎性反应可导致肾损伤的发展或诱发肾损伤。
(3)牙周组织中的细菌和毒性产物很容易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进而触发全身性感染和炎性反应。
(4)慢性牙周炎时牙周致病菌可刺激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抗体及血清抗体IgA,通过血液循环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
感染、免疫失调反应产生过多的IgA、牙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可能是慢性牙周炎参与IgAN 进展的危险因素[28]。
6、牙周病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理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风湿性关节炎和牙周病在组织破坏的病理学上存在高度相似之处:二者都有持续高水平的早期炎症细胞因子和介质的过度分泌,如PGE、IL-1,IL-6 以及TNF-α等。
这些细胞因子和介质是炎症反应的主要介质可诱导T 细胞产生破骨细胞活化因子,激活破骨细胞,引起骨质破坏与吸收[29]。
研究证实患有长期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比正常人群同时患有牙周病的概率大大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牙齿丧失数及牙槽骨丧失量与正常人群比较明显升高[30]。